电话是小莹的好友小杨打来的。接到电话我为之一震,小小年级居然有如此奇怪的想法。我顿时陷入极度恐慌和焦虑之中。十几年来我还真没碰到如此让我难堪和后悔之事。小杨电话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老师,你伤害了我。我没想到我在陈老师心目中影印象是这样的,你居然对小莹说我是个小人精。老师眼中的我狡猾、奸诈、虚伪……我不想活了……我觉得自己简直是个小丑……我没脸见人了……我太多余了……我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她边说边抽泣,电话挂断了。听到这话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心里开始担心小杨。原来小莹放学后告诉了小杨我和她的谈话内容。我让小莹以后不再和小杨交往了,这样会影响学习。
没想到小莹把我所说的小杨的“坏话”全告诉了小杨,所以才有了刚才的电话。我心里顿时慌了神,我赶紧拨通了小杨的电话告诉她:“老师没有别的意思,我所说的小人精,因为你比较成熟,处理事情比较灵活自如,相对于其他孩子要成熟一些,并不是批评你,而是对你的一种很高的评价,希望你能正确对待这件事情。你们的交往或多或少都影响了学习,你们要正确的交往。”说完后小杨平静了许多,后经我再三劝解才同意回家。十几分钟后,向家长确认小杨回家之后,我才稍稍放心。但这事绝对没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这样一个孩子,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这样一个被我一不小心伤害的孩子,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孩子,我该如何面对?我扪心自问,我真的伤害了她那幼小的心吗?这个罪名我可担当不起呀!我十几年的辛苦付出竟是这样的结果吗!我开始反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该如何挽救?我该如何使她重拾生活的信心?
回想近一年来我对她的态度,确实不怎么样。在我眼中她贪玩、不爱学习、喜欢弄虚作假、心不在学习上、人在教室心在社会。表面看来她比一般孩子成熟、懂事、很会处理人际关系,逢年过节她最先给老师送花、送贺卡。很会察言观色,对老师的一举一动非常在意。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喜欢打小报告,以取得老师的信任。所以我给她的评价是“小人精”。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她这样的学生,太过世故。现在看来我为自己的想法担心,她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她们需要呵护、需要关爱,尤其是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这样想来,我开始调整自己要用平和的心去看待他们,用爱的眼神去欣赏他们,用宽容的胸怀去包容他们,和他们一起去享受花一般美丽的时光。
第二天中午放学后,我主动找到小杨,把她叫到办公室让她坐在我的对面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长谈。我先打破僵局说:“小杨,首先老师向你道歉,可能我昨天对小莹说的话伤害了你,我对此深表歉意。但请你相信老师,老师绝对没有恶意,只是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将来能有所作为,请你不要介意。”再看小杨显得平静多了,听了我的话很是吃惊。我拿出提前准备的面包和牛奶说:“今天你就把老师当成朋友,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好吗?”这时她终于打开话匣,对我讲述了从小到大的经历以及她的心里历程。她的话近乎于滔滔不绝。其间激动时流下了激动的泪。从她的话中我得知,她从小跟随外公外婆长大,母亲工作忙,父亲脾气不好,大多数时间是跟随外公外婆度过的,外公外婆对她宠爱有加,尤其是外公对她最好,能满足她的一切要求,她认为父母都没有外公好。前几年外公的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她很伤心,觉得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喜欢她了。她的性格表面看很外向其实很内向,上学期间没什么朋友急切的渴望得到朋友。小莹是她唯一的朋友,现在老师要分开她们又说了那样的话,所以才会产生想死的想法。自始至终我都在用心倾听她的诉说。我意识到我面前的这个孩子不是一般的学生,我得关心她、帮助她、鼓励她。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心理认知方面有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关爱。听完她的诉说,我首先给予鼓励。我说:“你看你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你真不一般,你比一般的孩子都成熟懂事,善解人意,除了学习以外你有很多优点……如果你愿意老师愿意帮助你,我们一起把成绩赶上去,你应该把你可爱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说完我看她情绪明显舒缓了许多,眼神也不如刚开始那样游离,开始有了信心。临走时她说:“老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听我诉说的人也是第一个知道我秘密的人,你是唯一值得我信任的人,我刚才所说的话没对任何人说过包括我的父母,我会尽力去做的,老师你放心吧!”我为她感到欣慰,送她走时我拍拍她的背说:“没事的,一切都会过去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的!”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如今小杨已成了我班的小天使,上课积极、作业积极、劳动积极,任课老师都反映小杨变化大,我呢当然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高兴。同时也是心有余悸。今后的工作可真得谨慎,千万不能马虎从事伤害一个无辜的孩子,甚至稍有不慎可能会使她们走上绝路。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一定要用心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论文作者:陈文东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老师论文; 小杨论文; 孩子论文; 外公论文; 让我论文; 电话论文; 的人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