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土村和高校毗邻相生的关系给乡村建设提供另外一种发展和提升的可能性,如何有效的利用临近资源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动力,是我们从乌土村的变迁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乌土村;岭南村落产业变迁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上下哄哄烈烈的开展起了乡村改造运动,那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拥有历史文化遗迹的村落迅速成为了乡村建设中的典型和样板。而那些相对不具备良好自然条件,并且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历史文化遗迹的村落,就成为了这场“乡村振兴”运动中落寞的一方。“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要改变广大落后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让长期被忽视的农村发展和建设纳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境中。因此,对于不具备自然和历史文化优势的普通村落来说,如何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现状的发展模式,对广大乡村的建设给予借鉴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选择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的乌土村进行研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恰好毗邻广州某高校,这种独特的相生相伴的关系给乌土村的乡村建设带来发展契机。
一、乌土村情况概述
(1)高校出现之前的乌土村
乌土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中部,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距离市区17公里,距离镇区6公里,总人口830多人,可用耕地面积580亩,村民以种植蔬菜和荔枝为生。在2006年以前,该村为粤北山区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落,伴随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村内的青年劳动力人口纷纷外出打工,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举家迁往从化市区或者温泉镇区,村内公共设施陈旧不堪,很多已经丧失功能性,村内缺乏基本的生活零售场所,也缺乏卫生服务设施,更没有任何教育设施。本村解决生活日用品需求需要奔赴5公里外的龙岗村市墟购买,而最近的卫生服务站距离乌土村也有6公里之遥,最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也都在相隔数公里之外的邻村,村内虽保留有两处清代建成的岭南传统梳式村落,但是因为年久失修加上居住人口的凋零,除极个别的几栋建筑保存基本完好之外,绝大部分的古村落建筑都已经成为危房。村内空心化现象及其严重,55岁以上老人占一半以上,剩下一半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学龄儿童。在2006年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该村和临近的村落一样,都是广州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方。
(2)空间毗邻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2006年,正值国家大力推广高等教育的时期,一大批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就是在这种形式下诞生的,从诞生的那年起,这所学校就带给了周围村落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与乌土村毗邻的同个空间里,突然多出了数量众多的具有良好消费能力的学生和老师,这些新来的“居民”给乌土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从2006年建校开始,中大南方学院以每年4000人的速度增长,直到20010年,学生人数稳定在20000人左右,教师和教工人数稳定在800人左右,这两万余“新居民”的衣食住行娱乐出行,都变成了临近的乌土村发生关联性的可能性因素,乌土村的村民们也迅速的意识到了这一点,逐渐的乌土村开始出现一种除了传统种植业之外的新的增长产业---教育周边服务业。
二、与高校毗邻相生的乌土村产业变迁
(1)村落业态变化
在高校出现之前,乌土村的主要业态形式为种植业,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蔬菜和政策引导性水果种植为主,在高校出现的第一年开始,乌土村村民开始自发的聚集在高校和村落交界处以流动摊贩的形式售卖农副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类等。这种形式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紧接着出现了以填补校园内饭堂餐饮时间段空白的夜宵大露天大排档,这也成为了乌土村新增的第二种业态形式,在高校进驻的第五年开始,乌土村村民开始出租自建住宅给学校的学生,除了日租廉价酒店的形式,还有可月租的廉价公寓形式,这也成为了乌土村的第三种业态形式,后来村民自建房进行了业态自我升级,建成了超市、饭馆、奶茶店、酒吧等多种商业形式。到了2015年前后,专业配送型APP席卷全国的快餐市场,乌土村出现了专门基于快餐APP及配送一条龙的餐饮服务业。于此同时乌土村出现了可专车接送同学往来的农家乐餐厅,学生的社团活动、日常聚餐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更有村民开始整租山林和水塘给学校内学生,后者开发了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可以吃住游一体的综合周末旅游套餐。至此,乌土村的业态呈现出了多方位立体式的全面发展。
(2)村落劳动力就业变化
在高校出现之前,乌土村除了少量劳动力在本村从事种植业劳动之外,大部分的本村居民都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在高校出现之后,一些年轻人从周围的镇区回来,进入到高校,成为高校内的清洁工、装修工、搬运工、饭堂帮工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后来还出现了宿舍管理员、教学楼管理员,保安等管理性岗位工作人员。岗位的提升反应出乌土村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重新返回参与高校的就业。而业态的变化使得原本闲散的本村居民发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做生意,业态的升级使得资本和产业优化并聚集在少数懂得现代商业懂得现代管理的本村年轻人手里,他们不断的开发出新的服务形式来满足高校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3)村落经济收益变化
高校出现之前,乌土村的主要经济收益来自于种植业收益,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最低生活水平线上,在高校出现之后,乌土村村民的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增长的势头,除了可以参与校园管理成为校园里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可以通过零售星经营活动取得收益,而拥有较多土地和自建房的村民,则可以利用房屋出租来获取收益。高校的消费力溢出所带给乌土村的经济收益是非常可观的,根据调研估计每一年高校的消费人群大约溢出给乌土村300万元经济收益。
(4)村落空间形态变化
高校出现之前,乌土村大部分房屋都为夯土墙结构的房屋,零星有村民拥有超过一层以上的自建砖混结构房屋。高校出现之后,自建砖混结构房屋的比例和绝对数量都有了显著增加,据调研大约每年新建房屋约在20栋左右,这种变化给乌土村的村貌景观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原本以祠堂为村落中心的布局变成了以高校和村落交界点为中心的布局,距离交接点越近,新建房屋的密度越大,人口数量也越多。除了房屋之外,村内公共道路也进行了重新修缮,平整的水泥村道直接通往国道,沿路两边也出现了路灯设施。村内也出现了可供村民休憩的健身娱乐设施,这一切都源自于村民回流以及经济收入的增长。
三、乌土村变迁的启示与未来发展建议
乌土村和高校毗邻相生的关系给乡村建设另外一种发展和提升的可能性,如何有效的利用临近资源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动力,是我们从乌土村的变迁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启示。但是乌土村的这种变化不是终点,我们还可以为它描绘出更长远的发展路径:
(1)在调动村民积极性、切实的提高民生经济的基础上,改变乌土村落后陈旧的面貌,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战略,稳步推进实施,使其持续性焕发新的活力。
(2)如何有效引导村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可以留存乡村文化印记,在不破坏村落风貌的同时最大化乡村景观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乡村价值。
(3)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利用高校的产业+学科+研究的优势,促成高校对乌土村的在地建设应用服务,提升乌土村的产业结构,继而催生出属于乌土村自己的乡村高价值产业。
参考文献:
[1]朱良文,对传统村落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南方建筑,2017年1月;
论文作者:孙月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村落论文; 高校论文; 乡村论文; 村内论文; 村民论文; 从化论文; 形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