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雁
(徐州市铜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21000)
【摘要】 目的: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再将研究组2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1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腔梗组,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脑梗死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高于腔梗组,差异显著,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与脑梗塞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能够作为脑梗塞评介的指标。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脑梗塞;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151-02
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3,C-reactive protein,hs-CRP)属于血浆中一类CPR。脑梗死是指脑部动脉系统内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促使动脉管腔闭塞、狭窄,导致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坏死,从而引起肢体功能及脑部功能受损,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从2014年1月~2014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40例,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4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4±5.67)岁。所有患者均做头颅CT确诊,符合全国第九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诊断标准[2]。
1.2.1分组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3±5.98)岁,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5±5.23)岁,两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再将研究组分为脑梗死组28例,腔梗组12例。
1.2.2检测方法 入院者均予第二天清晨空腹的情况下抽静脉血2ml,进行C反应蛋白的检测。正值(0.1~10)mg/L。
1.2.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3] 入院时和入院后4周分别进行ND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分为4级:(1)显著进步:NDS评分改善大于等于50%;(2)进步:NDS评分改善16%~49%;(3)无变化:NDS评分改善小鱼等于15%;(4)死亡。
1.2.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情况。
研究组血清C反应蛋白平均值(11.12±5.23mg/L。高于对照组平均值(1.76±1.04)mg/L。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研究组的脑梗塞组血清C反应蛋白与腔梗组C反应蛋白情况
脑梗死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平均值(13.1±5.21) mg/L,腔梗组(8.31±5.22)mg/L,差异显著,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2.
2.3 病例中血清C反应蛋白正常者与异常者预后比较.见表3
3.讨论
3.1 C反应蛋白是指肝脏合成的一类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的急性期的非特异性的标志物,受到白细胞介素-6刺激产生,属于心脑血管相关事件的一个最有力的一个预测因子[4]。
3.2 脑梗塞组C反应蛋白含量和和异常率明显高于腔梗组,说明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出现的炎症程度不同,腔梗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较脑梗塞轻有关,故初始C反应蛋白水平既能反映体内炎症系统反应程度,也能反映脑梗塞的严重程度[5]。
3.3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是一类慢性炎症的反应过程。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C反应蛋白在慢性炎症的过程中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动脉内膜局部反应则可引起内膜增厚和斑块破裂,导致脑梗死的发生;C反应蛋白可以激活补体系统,通过补体途径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促进血栓形成[6]。
总之,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作为评介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对C反应蛋白临床干预、可以防止脑梗死病情进展,加快脑梗死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李仁华,丁子荣,包海林、解萧明。C反应蛋白和纤溶指标检测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价值[J],江苏医药,2014,40(4)480
[2]高露,南佳彦,等,急性脑梗塞患者24小时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相关性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3(3):79-80
论文作者:沈晓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蛋白论文; 血清论文; 脑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炎症论文; 脑梗塞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