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德贸易商品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世纪论文,商品论文,贸易论文,叶中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7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71(2005)01-0045-06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世界市场的变化与其产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以往学术界在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进行论述时,关注点往往是对现代社会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讨论,而绝少研究者注意国际贸易史中贸易商品结构的问题,而历史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情况变化,各国之间在贸易商品结构上的差别等问题,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中德贸易商品结构如何,它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何不同,这样的差别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对中德贸易史问题的研究。
一、进口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的是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反映出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及其产业结构,反映出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将输出其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要素和产品,通过要素的产品的输出与输入,在与环境的交流中达到系统本身的平衡。
现代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常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两大类,有形商品指实物商品,即具有实物形态、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而无形商品指非实物商品,即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中,实物贸易占主要形式,无形贸易相对较少,尤其是中德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史料馈乏,因而本文所述范围,仅限于实物贸易的商品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进口商品结构
欲了解中德贸易商品结构的状况,了解其在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何区别,首先须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结构。这里先对进口商品的情况进行分析,进口商品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只能择其要进行分析。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4-76页)提供的资料,对1906-1936年我国进口商品分析可见:
①进口商品中,生活消费品占主要地位,进口的12种主要产品中,除钢铁、机器外,其它基本都属于生活用品。棉货类包括棉花、棉纱、棉布等,在进口商品中数额最大,长期在进口商品中位居第一,可谓无出其右者。30年代以前,棉货类进口比例高达20%至30%,其次为粮食类,米、麦、面粉均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中国虽为农业大国,然粮食类农产品却仍是大宗进口商品,最多的1933年进口额达到近20%。而作为生产资料的钢铁、机器工具等,所占比例却十分有限,1933年以前,其所占比重均未超过10%。
②在上述12种主要商品中,鸦片、棉布、棉纱、煤油、糖、小麦、面粉等7种商品在这期间基本呈下降趋势,但其中棉花、米有升有降,波动较大;染料、钢铁、机器等几项则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进口呈下降趋势的是生活用品,而进口呈上升趋势的则是生产资料。
③从1909至1936年,几乎整个民国期间,尽管在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但占主要地位的仍是生活用品。棉货类产品进口数额不断减少,棉纱下降的幅度最大,在12种主要进口产品中由原来的排名第二变为倒数第一,棉布的进口额也由排名第一骤降至倒数第三,米的进口量1933年最高时所占比重虽曾高达11%,但到1934年所占比例就下降到仅占6.4%,糖、面粉、小麦也不例外。而钢铁、机械类进口产品,呈快速上升趋势,进口所占比例几乎是成倍增长,到1934年钢铁在进口主要产品中所占比例已跃居第二,机械工具上升至第四。但总体看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棉货类、食品类以及煤油等仍是进口的主要产品,生产资料所占比例仍十分有限。
中德贸易进口商品结构
中国从德国进口商品的情况怎么样?中德贸易中有关的数据统计资料较少,并且缺乏完整的系列,1905年以前,中国海关未有中德贸易的单独统计,只是将其与其它欧洲国家合并统计,对从德国进口商品结构的情况现只能从有限的史料中管中窥豹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末年中德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3年第4期第49、55、57页提供的有关资料,在1906-1908年间的数据,大致反映了20世纪初期德国输华主要商品的情况。进口额达到百万马克以上的主要商品,大致分为食品类(糖、酒);化工类(颜料和蓝靛);武器类(枪弹、钢炮);钢铁制品类(铁条、洋针、各种洋钉);其他类。上述商品结构反映出:
①化工类、钢铁制品类产品所占比例最大。按三年进口总量排名顺序为铁条第一,蓝靛第二,颜料第三,枪弹第四,洋针第五。显而易见生产资料占主要地位。
②食品类进口量三年间呈下降趋势。食品类进口贸易额最初较大,糖的进口额1906年排第三位,仅次于化工类的颜料和蓝靛,酒也位居第六,但其下降速度是最快的,两年时间糖的进口量下降为仅剩1/10,酒下降为仅剩3/10左右。而与此相反的是,化工类、武器类、钢铁制品类产品总进口量却呈上升趋势。两年间蓝靛增加了1.7倍,而铁条甚至增长了291倍,其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
20世纪30年代前后我国从德国进口的商品的情况可见表1。
表1 我国进口德国主要货物价值(1929-1934年) 单位:国币一千元
资料来源:据马振犊:《中德外交密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11-212页整理。
从表1中可见,我国20世纪30年代从德国进口的二十几种主要商品可分为几大类,钢铁机械类、化工产品类、仪器设备类、纺织品类、生活用品类等。这些进口商品反映出如下情况:
①进口商品绝大部分为生产资料,如钢铁机械类、化工产品类、仪器设备类等,它们占了从德国进口商品的2/3以上。钢铁金属制品是德国出口中国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出口额常年名列前茅,1932-1934年间其对华出口值曾高居榜首,在德国出口中国商品中所占的比例,在1932年时一度高达15.34%,比当年位居第二的机器及零件制品的进口额高出一倍还多。中德贸易虽在整个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不大,到20世纪30年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未超过5%,仅占4.52%,而英国所占比例为7.83%,日本所占比例为18.73%,美国所占比例为23.78%,(注: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6页。)但与英、日、美等国相比,德国在中国进口的金属产品中所占地位却十分重要,1931年德国对中国出口的钢铁丝、竹节弹簧及工具用钢进口量在中国排名第二,1932年黄铜紫铜、钢铁丝排名第一,竹节弹簧及工具用钢、未列名金属及矿砂排名第二;1933年钢铁丝、竹节弹簧及工具用钢排名第一,黄铜紫铜,未镀锌钢铁片板排第二;1934年钢铁丝排第一,黄铜紫铜,竹节弹簧及工具用钢排名第二。(注: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上),商务印务馆,民国二十六年,第139-140页。)其他类钢材所占比例不少也名列前茅,反映德国对华钢铁金属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特殊地位。
机械也是德国对华出口的重要商品,德国出口的机械主要是化工机械、电气机械等,由于德国制糖业发达,制糖机多由德国进口。推进机器德国货也占很大比例,在上世纪20年代,“推进机器之进口,皆只一百九十余万台,而由德国进口者均在半数以上。其他抽水器及装置品,亦以德货居多。”(注: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十九年,第86页。)在中国进口的机械中,以英、美、德、日几国的机械最多,英、美机械质量虽好,但价格昂贵,德国机械质优价廉,因而受到欢迎。机器设备属资本品,即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带来资本增值的产品,它是一种物化的技术,资本品的进口,对提高一个国家总体的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
各类化学制品包括人造靛油靛粉靛粒、染料、肥料、颜料、酸及碱等是从德国进口商品中的大项,也大都呈上升趋势。德国以生产化工颜料、染料著称于世,染料类产品在德国对华贸易中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国出产物品,如五金颜料等项,向为华人所乐购。”(注:王光祈:“德国对华之商业”《申报》影印本,上海书店,1983,167-622(3)民国九年十二月六日。)中国染业传统用土法生产,其原料主要取之于植物的花叶茎实根皮等物,我国有丰富的资源,但“自德人以其人造靛进口中国后,土靛之业渐被洋靛所夺。”(注: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十九年,第94页。)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从德国进口的染料在中国市场上一直居第一位,1910-1913年间,销往中国的德国染料从占德国出口总额的10%上升到40%(注:[美]柯伟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第19页。)。大战期间,中德贸易中断,法国曾一度取代德国的地位,但一战以后,德国又重新恢复了它的地位,对华输出的染料、颜料位居各国之首,由于德国染料在中国市场上享有盛誉,以至一些日本商人甚至仿冒德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注:《申报》影印本,上海书店,1983,168-739(3),民国十年二月二十一日。),以谋取暴利。德国进口的人造靛粉1929年占我国进口总额的百分比曾高达80%,1931年更是高达82%。德国进口安尼林的比例1934年也达到68%。(注: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上,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268页。)
纸张类在德国输华产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德国输入中国的纸张类别较多,包括普通印书纸、油光纸、包皮纸洋古表纸、未列名印书纸、写字纸画图纸等,早期德国输入我国纸的数量并不大,几乎是无足轻重,但到30年代后,纸的输出在德国对华贸易中已占有重要地位,1931年,在中国进口的纸张中,包皮纸洋古表纸德国排名第一,油光纸、未列名纸排名第二,写字纸图画纸排名第三。1932年,未列名纸排名第一,写字纸图画纸、包皮纸洋古表纸排名第二,油光纸排名第三。1933年,包皮纸洋古表纸德国排名第二,油光纸、写字纸图画纸、未列名纸排名第四。1934年,未列名纸排名第二,包皮纸洋古表纸排名第四。1931年,仅包皮纸洋古表纸的进口额在我国同类纸的进口额中所占比例曾高达22.3%,(注: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上,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276页。)德国进口纸在我国纸类进口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我国进口德国主要货物比例图 1929-1934
注:钢铁机械类包括钢铁、机械;化工产品类包括其它化学药品(未列名化学产品附)、人造靛油靛粉靛粒、染料、肥料、颜料、酸及碱等;纺织品类包括人造丝线、毛纱线、绒线、毛织品、棉毛丝交织品;生活用品类包括文具、皮革、随身装饰品及女士用品、火柴及材料;其它包括各种电气器具、零件及材料、摄影材料、电报电话材料、铁道用车及材料(枕木路轨不在内)、其它车辆、锡铅箔等。
②生产资料的进口数量在不断地上涨,钢铁、机器、各类化学品、电气电话材料等无一不在增加。尤其是重工及化工产品上升的幅度更大。钢铁制品5年时间进口量上涨了2.2倍。机器及零件增加了1.79倍。在此期间,除了纸张和毛纱线绒线外,德国输入我国的产品占前五位的全是钢铁机械及化工产品,且这些产品的进口量及地位均呈上升趋势。钢铁制品由排名第三至第二及至第一,机械制品由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安尼林染料由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第三位,反映出生产资料在德国输华商品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③生活用品在从德国进口的商品中比重较小,如火柴、随身装饰品及女士用品、皮革、毛织品等几项,这类产品不仅比重较小,而且还在呈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的如女士用品、火柴,前者仅几年间跌至不足5%,后者则从进口项目中消失了。
④机器设备、科学仪器在20世纪初的进口商品中所占比例不高,数量不大,但到30年代这类资本品已成为德国输华的主要商品之一,其进口额甚至上升至第二位,可见德国输华商品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二、出口商品结构
我们首先了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情况。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在国际贸易中,按照附加值的高低,通常将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指没有加工或很少加工的农、林、牧、渔、矿产品,这类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创汇能力差。工业制成品指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品,附加值高,创汇能力强。经济学上通常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衡量该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劣程度,根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74-76页)有关资料提供的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情况,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几个特点。
①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上述产品中,除锡与钨砂矿外,全是农产品,其共同特点是技术含量低,单位价值低、生产周期长、劳动投入量大。
②茶、丝作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其地位不断下降。茶与丝均为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产品,长期位居我国出口商品首位,是中国出口的拳头产品,但20世纪后在世界市场上华茶遭遇到印度、锡兰和日本茶的竞争,市场不断萎缩。生丝曾是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从20世纪开始,日本缫丝业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水平不断改进,其产量及质量均不断提高,日本丝在国际市场上质量被评为A级品。与之相反,中国的生丝由于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在国际市场上仅被评为C级品,在日本丝的冲击下,国际市场上中国丝的垄断地位终于被打破。中国出口商品中原具有优势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③中国出口商品的种类虽有变化,但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始终没有本质性地改变。
中国出口德国主要商品结构
中国出口德国的商品在有统计资料的最初几年,品种并不多,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的史料统计,1906年仅28种,1907年41种,1908年47种。(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末年中德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3年第4期,第48-56页。)在20世纪初的中德贸易中,中国出口德国贸易额达到百万马克的商品有食品类(芝麻、茶、蛋黄)、动物皮毛类(各种羽毛、鹭羽、各种粗毛、各种毛皮、山羊皮、各种细毛皮、猔毛粗毛、干牛皮、毛皮货、皮衣件)、非食用原料类(麻苎、棉花、铅砂、铅、白铅)、其他类等。出口商品反映了以下一些情况:
①超过百万马克的商品逐年增多。1906年出口超过百万马克的商品有9种,1907年有14种,1908年有22种,三年时间出口额超过百万马克的商品翻了一番还多。几年中贸易额始终保持在百万马克以上的商品有3种。原不足百万马克,后上升至百万马克的有5种。原超过百万马克,后下降至不足百万马克的有4种。
②我国出口德国的主要商品全是初级产品。不仅贸易额始终在百万马克以上的3种商品,芝麻、茶、各种羽毛是初级产品,而且其余10余种出口额较大的商品也都是初级产品。在当时中国自己的工业尚十分弱小,加工业也极有限,能用于出口的只有在资源上占有优势的产品。
③我国对德出口商品种类增长较快。三年时间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加了近一倍,但商品的结构并未有大的变化,主要以农产品、原料为主。
20年以后,我国对德国出口商品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表2可见。
表2 我国输往德国主要货物价值(1929-1934年) 单位:国币一千元
资料来源:据马振犊:《中德外文密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整理。
①贸易额始终超过百万元的有花生及花生仁、蛋黄白、猪肠、棉花4种,而原来出口额占据前三位的芝麻、茶、各种羽毛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已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德国是油脂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花生既可食用,又可用于榨油,能替代橄榄油、猪油或牛油,因而德国对花生需求甚大。蛋产品是德国进口的大宗产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在华的商号有不少经营蛋业,1913年,我国出口的蛋黄白有50%以上销往德国,大战期间中德贸易一度中断,大战后又逐渐恢复,蛋产品对德国的出口量也恢复到战前水平。30年代后德国提高了蛋产品的入口税,另一方面受到欧洲蛋产品竞争的影响,蛋产品的出口有所下降,但从表2出口总额来看,蛋黄白一直占我国出口德国产品的第一位。
②出口商品仍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虽经20余年的发展,出口额、出口商品种类均有增加,但中国出口商品中制成品仍十分有限,难以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低级化,能在出口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只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农、副产品。
③矿产品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在中国出口德国的商品中,矿产原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德国的矿藏原料较为缺乏,在《凡尔塞条约》重新划定的领土范围内,只有煤炭是德国能够自给的唯一战略原料,85%的石油,80%的铁矿,70%的铜,90%的锡,95%镍,98%-99%的钨和锑,以及20%的粮食来自国外,由于中国具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锑、锡、铜、锰、锌、铅等金属均可从中国获得,其中钨、锑尤为重要,“1929年,德国工业界通过民间贸易从中国获得了其所需的88%的锑和53%的钨。”锑是重要的军工物资,使用弹药锑制成的特种铅合金十分坚硬,可用于制造榴霰弹的弹片及弹头。中国锑的产量占世界的60%以上,“中国是1934年间德国进口锑的唯一来源。”由上表可见,从1930至1934年短短5年时间,中国出口德国钨砂的贸易额增长了近60倍,是所有出口商品中贸易额增长速度最快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德贸易商品结构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不同,尤其是进口商品结构更为明显。
①中德贸易从商品的种类及价值来看,是典型的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的贸易。“就中德贸易商品观察,有一点颇值吾人注意,即输入商品多属生产建设之工具,输出则以工业原料为大宗”(注:“民国二十四年第三季第四季贸易报告”下篇,《国际贸易导报》,第八卷,第五号,第41页。),德国的重工业及化工业产品源源不断输往中国,而在中国的农副、矿产品又源源不断地输往德国,我国一方面是德国工业品的重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我国又是德国的原料供应基地,这一点在中德贸易的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
②就进口商品结构而言,中德贸易中,中国从德国进口的以生产资料为大宗,尤其是以化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及化工产品为甚,消费资料所占比例不高。而中国对外贸易中,进口商品基本上以消费品为大宗,这样的商品结构在整个近代均未有根本的改变,两相比较,可见中德贸易之进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对外贸易进口商品的结构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反映出中德贸易对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折射出中德贸易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其它主要对外贸易国比较,中德贸易额虽小,所占比例虽不高,但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之重要则不容忽视。
③中德贸易进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前40年里虽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德国输华产品以化工、机械、金属产品为主的商品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变化主要在于食品类、侈奢品进口量呈下降趋势,使生产资料为主的进口商品结构更为凸现。
④就出口商品结构而言,我国出口德国的商品结构与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没有本质的区别,均以农矿初级产品为主,总的商品结构历年基本上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反映出中国制成品的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有大的发展,少量的出口制成品大多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未能在世界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