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滨水景观空间的优化与提升研究论文_朱国钰,徐策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城市双修”的提出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问题的应对策略,也是提升不适宜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文章对“城市双修”政策规范进行解读,总结当前滨水空间实践的不足问题。以贵州省毕节市倒天河滨水景观项目为例,在分析毕节市的城市空间、交通体系、文化内涵、生态特点及景观基础设施等问题的基础上,借鉴滨水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优秀案例,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方面,提出研究区域整体的滨水景观提升策略,以期为当前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优化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双修;滨水景观空间;优化与景观提升;毕节市倒天河。

1引言

1.1“城市双修”概述

“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是国家在新型城镇化时期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风貌特色和环境品质等方面问题,提出用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一项政策,是实现城市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战略举措,其研究内容涵盖面很广,既包括河流、海岸及山体的生态环境修复,也有拆除违建、修复城市设施、城市风貌及提升活力等[1]。

根据《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城市双修”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主,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总体空间布局”的要求下所进行的统筹专项规划,强调整体性与协调性。《意见》中针对滨水环境空间,“生态修复”部分提出“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岸和滩涂”,“通过拆迁建绿、见缝插绿等措施,拓展绿色空间” [2],即鼓励用自然生态的手法改善河道及河岸两个界面的环境空间,打造自然亲切的环境氛围;“城市修补”部分提出“拓展城市空间,保持滨水空间的公共性”,“改善出行条件,加快绿道建设”,“加强城市历史文化挖掘,鼓励使用地方材料”,“开展夜景照明、城市家具等建设,提高城市品位”[2],强调侧重公共空间、交通出行、文化风貌及品质化建设的等方面。

1.2滨水景观空间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过去经济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带来城市河流污水超标,水生态破坏等问题,一度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随着 “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牢固树立,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整治黑臭水体,滨水空间复绿于民,一定程度改善滨水空间环境问题。

但在滨水空间的更新过程中,受限于城市建设者的认知不足,众多实践仍存在不足,值得我们思考。

①全局缺失的统筹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依旧停留在“边角角修复、修补或填空”[3]的旧思维,缺乏针对面状、区域城市效应和生态系统格局的思考,应把滨水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强化生态系统、人与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内容统筹深度。

②单一不便的交通

过去滨水空间依赖周边的单一交通条件,缺乏区域交通整体性考虑,导致建成后人迹罕至、利用率低问题;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市民出行问题,结合已有基础设施,优化道路出行条件,提倡建立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系统。

③地域缺失的设计

滨水空间通常是地区文化的特定空间,累积城市地理、历史遗存及文化气息;规划设计应对城市生态及景观风貌抱着敬畏之心,在当地文脉、地脉思考下把握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特色,保持原有格局,保护原有的景观特色,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④生态脆弱的绿化

滨水绿地设计不应盲目流于形式,满足低级别的绿量,绿化效果,杜绝种植大草坪和大面积单一树种的现象;应结合防洪和美观需求,沿河种植水生植物和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保持水生态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⑤粗放简陋的形式

杜绝粗放简陋的自然式设计,尤其在人地矛盾严重的滨水空间,在用地零碎及破碎情况下,反对推倒重建式的粗放低效更新形式,应从规划设计阶段注入精细化、品质化的建设指引及管控手段,设计考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2研究区滨水景观空间的现状分析

2.1研究区位概况

倒天河发源于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汇流于倒天河水库。倒天河全长44.4km,城区河道长约12km,区间汇水面积约42.36km2,河流呈树枝状散布,河岸与河床高差2-5m[4]。倒天河水质为V类及劣V类,水体自净能力较差,秋冬季有明显枯水期[5]。倒天河历史上曾被称为禄水,响水河及毕川,因响水滩之水似从天而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倒天河”并沿用至今[6]。长期以来,倒天河一直以自然河道的形式穿梭毕节城区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工业河水污染,毕节市政府下定决心关闭倒天河两岸沿河工厂,拓宽河道重修河堤至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并在新建的河堤两岸设置人行道和栏杆,种植园林花草形成现今的河堤两岸风光。

本文研究范围是沿倒天河水路一带,自倒天河水厂至德溪大桥,全长12km,包括倒天河及沿河两岸街区范围组成,规划研究范围总面积约12km2,整治设计范围262ha。倒天河规划范围形成“山城相融,一水穿流,棋盘路网,节点点缀”的空间结构(图1)。

图1 毕节市倒天河空间格局图

2.2现状问题

①城市活力不均衡

南关桥、通津街、五龙桥等核心商业街,天河公园、响水滩公园、人民公园及同心公园等城市绿地,在倒天河中段老城区西岸形成组团。与毕节市政府或同心大厦等城市新中心组团疏远,经济差异大,空间活力不平衡。

②交通慢行系统不足

老城区周边居住区众多人口密布,但路网系统天生不足,交通管理与车流不匹配,通行能力较差,现状停车困难;沿河两岸通行被绿化阻隔或非法侵占,空间不通畅,缺乏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③城市文化魅力不显

毕节古城建城于明代,山水、宗教及红色文化资源众多,但除少数旅游开发外,多处于荒废及破损状态;历史古桥现状缺少养护管理,昔日水上城市风光不再;街头绿地空间不足,缺乏毕节市历史文化的节点空间。

④滨水生态环境不佳

沿线河道多为垂直驳岸岸线生硬,缺少亲水涉水的活动平台;河道上缺少滨水植物美化环境,河道两岸绿地空间缺少景观植物多样化搭配,树种单一,水生态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链被割裂(图2)。

⑤城市品质建设缺失

长时间的无秩序发展,沿街建筑立面新旧交织,广告招牌设置杂乱,人行道空间铺装破损,整体街道风貌品质低下;缺乏必要的服务设施,如综合服务中心、卫生间、售卖亭、标识系统等,已有设施与人互动性较差,有待进一步的系统性提升完善;城市家具缺乏精细文化设计,文化氛围烘托较差。

图2 倒天河现状照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3滨水景观优秀实践案例的参照与借鉴

自2017年住建部公布总共3批次58个城市的“城市双修”试点,针对“城市双修”中滨水空间的实践和研究逐渐热门。马浩然等[7]在三亚“城市双修”规划中,以“城市生态之脉”的理念,将“潮汐模式”的景观再现于沿河多处公园绿地,塑造红树林系统和热带植物王国的氛围。景德镇的御窑景巷滨江大堤改造[8],以“历史传承、复兴生活”为主题,临江以公园手法优弱化堤坝高差,堤上营造滨昌江古朴商业文化氛围。马静和钟磊[9]在黄河故道“城市双修”规划中,以“美丽中国、天下黄河”为主题,挖掘地域性鱼塘、藕塘、苗圃等本土肌理,结合不同作物的大地景观推广小城镇滨水旅游景观。

过去国内外针对滨水空间改造设计,也有大量的实践值得学习:广州在改造东濠涌过程中[10],通过截污、调水、净化等手段改善水体环境,沿河绿地串联遗留的历史文脉,复兴“老广州”的岭南水乡回忆。韩国清溪川景观改造项目[11],拆除上盖的高速公路,以水为引塑造流水、跌水、喷泉等不同的河道景观,融入九处历史文化景观,深化清溪川复兴的意义。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12],拆除防洪混凝土河道,以河漫滩的概念恢复成自然滨水公园。

2.4滨水空间的景观提升与优化策略

①激活河流纽带,联动沿线发展

依托倒天河活力带及沿线主要街道,带动倒天河沿线7个商业街区、6条商业步行街、22个商业节点、7个山体公园、14个市民广场公园及23个公共节点的带状发展,实现道路可达性,激发滨河区域经济活力,引导生态绿色产业发展。

②贯通两岸步行,完善设施建设

外引滨河道路的机动车交通,缓解老城交通拥堵;内部微循环交通,提高滨水空间可达性,打通7处微循环交通及4处老城交通拥堵点;弥补老城停车历史欠账,缓解现状停车难问题,还滨水道路地面空间于市民;贯通倒天河两岸步行空间及山体路径,构建串山连水的慢行路径。

③彰显城市魅力,营造文化景观

串联贞寿坊、比跻古城、北镇关等8大历史建筑,烈士陵园、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红二六兵团司令部旧址等4大革命遗迹,东关桥、太平桥等5座历史古桥,营造公共开放空间;挖掘出响水轰雷、碧阳霞飞、一步三省等“新毕节八景”故事;开展社区公园建设居民休闲游憩的滨河公园广场。

④美化生态驳岸,营造滨水绿地

贯通12公里宽滨水步行道,按照毕节当地50年一遇的防洪需求设计12种不同亲水驳岸,优先注入游憩休闲功能;河道以生态手法,配置抗冲刷美观的亲水植物;以客土喷播技术护堤,多层季向及层次手法配置自然植物群落。

⑤体现城市品质,弘扬工匠精神

开展老城区街道品质化提升工作,整治乱拆乱建行为,统一街道风貌;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新建公共卫生间及综合服务中心;修复已有的城市家具安全缺失,从细节入手注入毕节文化元素,构建主题铺装、民族式样栏杆及文化主题城市小品,提升河道周边的整体品质。

3结语

“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是新时期治理“城市病”的新理念新方法,能帮助化解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矛盾。毕节市倒天河滨水景观空间优化与提升,是承接毕节“城市双修”大背景下,以倒天河为城市活力带,对城市节点、交通、文化、生态及基础设施的串联更新,是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一次重要尝试(图3)。通过倒天河滨水景观空间优化提升,以此激发老城区的新活力。经过“双修”建设后的倒天河将更好发挥其社会、生态、景观、文化等效益,打造全新的毕节城市名片。

图3倒天河规划总平面图

参考文献:

[1]成超男,胡凯富,赵鸣.基于”城市双修”理念对北京市通州区绿地空间格局构建的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154-158.

[2]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2017]59号)

[3]雷维群,徐姗,周勇等.“城市双修”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32-36.

[4]赵孝珊.毕节市倒天河的污染和防治[C]//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1999:406-409.

[5]朱其玮,周益洪,魏媛媛.调蓄系统在毕节市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改造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7,(24):56-60.

[6]周遵鹏.毕节倒天河原名考论[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144-147.

[7]马浩然,宋春丽,齐莎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滨水绿色空间设计——以三亚市两河及丰兴隆生态公园为例[J].城乡规划,2017,(03):72-79.

[8]刘岩.景德镇御窑景巷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EB/OL].http://tlp.thupdi.com/project/view?id=2048,2017.1.

[9]马静,钟磊.徐州市黄河故道”城市双修”规划实践[J].江苏城市规划,2017,(06):31-35,44.

[10]吴隽宇.棕水变绿水——广州市东濠涌水环境及景观改造综合整治工程研究[J].华中建筑,2012(12):126-130.

[11]李晓东.人工恢复都市区溪流生态廊道的实践与思考——以首尔清溪川与广州东濠涌对比为例[J].园林,2018,(04):22-25.

[12]迪特尔•格劳,吕焕来.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J].中国园林,2012,(10):88-92.

作者简介:

朱国钰(1993-),男,广东省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初级工程师;

徐策,男,广东省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级工程师。

论文作者:朱国钰,徐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8

标签:;  ;  ;  ;  ;  ;  ;  ;  

“城市双修”背景下滨水景观空间的优化与提升研究论文_朱国钰,徐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