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摘 要】 随着全球的人口激增和资源紧缺,人们所面临更多的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尤其是空间问题作为人类生存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从而产生了城市高密度开发理论的产生。如何以更为经济集约有效的方式进行城市的开发和更新,从而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可以利用的空间就成了高密度所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活力和TOD作为高密度理论中的相关方面进行探讨,期望能够得到更多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在高密度方面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城市活力;TOD模式;高密度;城市发展
【Abstract】 As the global population explosion and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people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urban problem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specially the space problem a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human existence get people’s attention gradually, thus produced the urban high-density development theory. How to more intensive economic and effective way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newal, under the premise that meet people’s basic needs, thereby creating more space becomes high density issues of concer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the urban vitality and TOD as explore the relevant aspects in the theory of high density, eager to get more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so as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 in terms of high density.
【Keywords】 Urban Vitality; TOD Mode; High Density; Urb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4-0203-02
前言
当代城市生活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人口压力,环境压力,空间压力......等等,尤其是当今的亚洲国家,特别是当代中国,作为拥有世界最大人口的国家,面临城市空间的发展问题也越发严重。有限的城市空间如何容纳激增的城市人口似乎成了一个摆在城市开发者面前的鸿沟。 “城市从未容纳过如此之多的人口,城市人口也从未占世界人口如此之大的比例。1950~1990 年世界城市的人口增加到原来的10 倍,从2 亿增加到20亿。人类的文明的未来将由城市决定,并将在城市中得到实现。”这是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对城市人口急速增长的描述以及城市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价值的赞美。[1]城市密度的集聚和激增带来的不只是表面的量的问题,也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城市的开发和建造模式。
1.高密度的发生背景
高密度,总是相对于低密度而言,就字面意思上讲,是一种更为密集,积聚,拥挤和紧张的状态,但就城市高密度而言,是相比较于人口更少,人均环境更充足的低密度而言的一种更为集约和有效的空间研究方法。城市高密度,曾经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和香港、东京、纽约或者荷兰等地区、城市或国家相关,无论高密度是“拥挤文化”,还是人类“生存的梦魇”,似乎并不能引起大多数建筑学者的关注。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甚至就是在今天,城市化结果的典型表现便是城市密度的激增。[2]高密度理论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状态描绘,它更多的探讨了如何在现有城市人口和有限的城市空间下,运用合理的要素整合手段和设计方法,对现有的土地和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之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能够创造出宜人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更好地更有效率地利用好土地使用效率和空间的使用率。使城市有机和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可能。
2.城市活力,TOD与高密度的联系
2.1 城市活力与高密度
“活力”是一个新词,在古汉语中并没有这个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活力”一词的释义为:(1)指旺盛的生命力;(2)借指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能力。不少建筑师和城市研究者对于城市活力的看法也有各自的观点。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认为正是人与人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伊恩•本特利在《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中认为活力影响着一个既定场所,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用途的场所提供给使用者的选择机会更多。(如图1) [3]城市的多样性促成了人们行为和感官上的偶然性,正是这些特性铸就了城市活力的产生。雅各布斯认为维持城市的生机,就要在使用上进行混合和最大可能的多样性。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一个误区,活力并不等于人口密度,拥挤和压力,而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有效率的组织人们的出行效率和城市的运转机制。所以,我们不能将高密度和拥挤混淆,而且,作为产生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高密度能够提供给城市和人们更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多需求的空间,更多设计上的指引。
2.2 TOD模式与高密度
我们所一直强调人口密度,那么在一个拥有活力的城市中是如何做到有序协调人口运行的,所以一种新的城市开发模式逐渐被人们所关注。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的理念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这个概念由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为了遏制郊区化带来的低密度蔓延、高度社会隔离、严重依赖小汽车等种种问题,“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理念发展起来,积极主张土地利用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促进城市向高密度、功能复合的城市形态发展,TOD则是这些理念的重要内容。TOD模式的出现有效地预估和解决了城市大规模蔓延和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中心衰败,城区联系断裂和能源环境等问题,尤其是对于高密度城市下的城市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作为TOD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活力的能源泵点,便成为了能够合理组织和协调人口密度和功能的重要节点。在东京、香港、新加坡这些高密度城市,尤其是轨道交通系统完善的城市,我们会发现TOD模式所带来的这些城市活力似乎已然成为了城市中所不可或缺,甚至是必然的趋势。公共空间的室内化成为必然的选择,综合体内部的中庭或屋顶平台担负起城市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师处理都市综合体和城市关系的过程就是在寻找建筑与交通流线的最佳组织模式。[4]
2.3 小结两者对于高密度的借鉴
城市活力所提供的人口密度和TOD所带动的出行强度能很好的解决高密度语境下的很多空间和城市问题,由于两者都和城市高密度问题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城市活力的设计方法,还有TOD的构建模式,试图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关性,然后从这种相关性中探索高密度本质上的应对策略,从而对我们的高密度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通过对城市活力的分类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张关于如何构建城市活力的树状图。同样我们也可以将TOD的构建方法和手段做树状分类,也会形成一张树状图。我们将两张树状图左右放置,并通过联系的方式来找到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高密度的前提下,TOD主要可以在场所营造和区域效率上对城市活力提供更好的激活,具体体现在密度的控制,空间的可达性,交通效率和慢行系统的完善。(如图2)
图2 TOD影响城市活力的主要方面
3.总结
总的来说,紧缩城市和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发展问题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已经成为了严峻的话题,杂交与共生所带来的多样性必定成为解决城市高密度问题的一种方式。杂交与共生作为综合体建筑的生存方式,已经无需再去面对类型学与功能分区规划原则的指责,以其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土地最优化使用、催生建筑与城市活力等价值,就可以显示它的必然性、适应性和合理性。[5]通过建筑师的努力,可以更好地解决在城市和建筑上,人的行为和空间上的高密度矛盾。同时,高密度的理论也还在发展,还在完善,它并不是完美的,但我们相信在人口激增和环境资源问题紧张的未来,高密度会逐渐离我们更近,更深入我们生活,并且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在更深层次的理论指导下,给予我们的城市,人,空间和环境一个更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董春方.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J].建筑学报,2010,04:20-23.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董春方.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建筑学尝试[N].中华建筑报,2013-05-21011.
[3]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马路明,董春方.香港都市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的空间驳接[J].建筑技艺,2014,11:34-39.
[5]董春方.杂交与共生——综合体生存方式的演进历程[J].建筑技艺,2014,11:30-33.
图片来源
图1:《建筑环境共鸣设计》图1.4.具有活力的场所
图2:作者自绘
论文作者:李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城市论文; 高密度论文; 活力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论文; 模式论文; 更多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