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康 湖北省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 442700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40-01
农村中学生是一群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生活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作文或多或少呈现出与城镇中学生不同特点。农村中学生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知识面窄,不善表达,导致作文句子不通顺,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让人顺畅地读完全篇的,少之又少,要想找到一两篇句通意顺,情感丰富,表达生动的文章,那更是难上加难。那字里行间极难看出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往往使作文表现的“五味杂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农村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学生作文中的“五味杂陈”
(一)语言的“乏”味
有人说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主要看两条:“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确,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没有好的语言外衣,再好的思想立意也表达不出来。有一些同学会照要求完成作文,但写出来的语言常缺乏生动、吴文彩,表达能力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不少学生的写作习惯仍然是喜欢模仿,根据别人的思路进行布局,用自己的文意表述别人的的感受和思想,人云亦云,没有个性。
二是网络文化、影视作品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追求时尚,乱用欧化的语句,网络化的词藻,使得语言矫揉造作、文章不伦不类。一直为先人们推崇的精美古诗词句少有学生问津,似乎因为他们是历史的东西而过时了。
三是修辞是雕饰语言、美化语言的常用手段。可对写作能力差的同学,首先过的是病句关和错别字关,无暇顾及修辞的应用;能力好的学生,常只侧重检查自己叙事、议论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构思是否新颖,中心是否明确,有没有运用修辞润色则无关紧要。
(二)言语的“土”味
乡土气息浓厚,在作文的语言里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方方言的语法逻辑与普通话的语法逻辑总是存在一定差异,农村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或多或少受到本地方言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文章中就往往出现笑话。由于学生对于一些事物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达,受这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用地方方言套装上去,于是在他们的作文当中就有了把沿街乞讨的叫花子写成了“裤角”。把农村装神弄鬼、骗人钱财的巫婆写成了“芝麻奶”。
(三)素材的“陈”味
农村初中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较少,加之农村生活的单调沉闷,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也是在“中孚那过去的故事”。另一方面,学生们见识少,对课外书的阅读也很少,知识面窄,他们作文的材料就不知从何而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把写作文看成了一种文字游戏,在作文的时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不从作文选中套用一些作文材料。甚至农村生活变味成了城市生活,学生由于无材料可写偏偏虚拟出与别人相似的事情来,这不能不说是写作材料缺乏的一种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情感的“酸”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在农村生活贫困的农民都选择到城市务工,这样,就造就了很大一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正是这样的现状,在学生的作文里面,“想念”“抱怨”成了学生作文的主要感情基调。另一类“酸”则表现为对贫困生活的一种无奈。对于大山里的孩子,父母身体上有缺陷的出不了远门打工,贫瘠的土地成了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有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洋芋、玉米面是家里的主要食物……”,还有一类不可避免的“酸”即随着打工和生活圈子的扩大,“离婚”夫妇越来越多,家庭的不稳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重创,在作文里往往表现出对别人的羡慕和过度的自卑心理。
(五)生活的“无”味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作文教学单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加上山里的学生视野面窄,缺少生活的积累,在作文中就表现得“假”“大”“空”。
二、改变农村初中作文现状的对策
(一)面向生活,重在积累
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也主要来自生活实践。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关心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
(二)遣词造句,学会表达
从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段,大量吸收优美词句;另一方面自行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终身受用不尽的语言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将有用的东西记在本子上,要长期坚持,要点点滴滴的积累。
(三)热爱生活,增进情感
不少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
(四)学法指导,领悟真谛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应当注意到,课文教学应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把文章的写法教给学生,而且在涉及到文章构思巧妙、写作得法时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真谛。
论文作者:赵志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农村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学生论文; 成了论文; 事物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