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贡献论文,共产主义运动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8)06-0084-04
一、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鲜明的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新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借鉴和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根植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这一理论体系作出了鲜明的概括,充分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理论称谓的本源性、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和理论表述的简明性,揭示了迄今为止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源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次发展和飞跃,都会带来世界范围的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开放着的科学,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同步,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这一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指导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必将进一步凝聚党心和民心,使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坚实的保证。
毋容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借鉴和指导,也必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为步入低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闯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和发展的第一阶段。上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潮时,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使国家尽快地富强、人民尽快地富裕”的问题上,邓小平以及中国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和羁绊,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成功闯出了以“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大地生机勃勃,蒸蒸日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意思的是,就在伟大的“十月革命”60周年后的1979年,同为执政党的苏共和中共,在围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各自作出了性命攸关的截然不同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在这一年决定出兵阿富汗,从而走上了打着“世界革命”旗号,实行军事争霸和谋求世界霸权的不归之路;中国共产党则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走上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同抉择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早已昭示于天下——曾几何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早已销声匿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有亿万人民积极参与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则如日中升,兴旺发达。而这一成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无疑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的结果。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也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走出了新路,为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为一些国家的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展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涉及到对国情的认识,也涉及到对时代和世界的认识。因此,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也不断深化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轨迹。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破除两个禁锢:一个是思想上的禁锢;一个是体制上的禁锢。由此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驱者。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程度不深,再加上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搞建设,对世情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造成了初期探索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左”的指导思想,不能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产生负面影响。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者。他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并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同时,对中国的国情、世界发展的态势和时代的特点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和精辟的分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当今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的情况下,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结合起来运筹,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理论认识,既体现了国情的要求,又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其标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体系并不断发展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必将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各国执政的共产党出现了两种态度:一种是盲目自信,继续走老路;一种是积极探索,致力改革。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国家的改革变成了改向,而中国则在改革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如果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到了榜样效应,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则为社会主义的再度振兴起了示范作用。
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第一,搞社会主义必须在结合本国国情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放弃甚至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就很难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同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区别;社会主义如若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就很难形成特色,也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模式必定是多种的,道路必定是多样的。第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通过发展来体现优势和增强生命力。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长期与落后、贫困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制度将不得人心并且是注定要垮台的。第四,搞好社会主义必须搞好执政党的建设。为能够真正有效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进程,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要完成不同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也是一个民族化的进程,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民族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又直接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为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质的规定和具体要求。从质的规定性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本质规定和基本原则。从具体要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进程和表现形式,又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的个性,并且体现着时代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又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足有成效的创造。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而深化、而不断丰富。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道路、理论、旗帜,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体。作为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作为思想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作为引领航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旗帜。无论是道路、理论,还是旗帜,在内涵上,“社会主义”是本质,“中国”是国情,“特色”是样式,三者连在一起,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穿于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条主线,它空前地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的突出贡献所在。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