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广告看中国广告业的误区_央视论文

从央视广告看中国广告业的误区_央视论文

从央视广告看中国广告业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央视论文,广告论文,国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借用企业或产品名称宣示产品功能,虽然彰显文字技巧,却模糊了产品的独特功能

请看广告:“把春天带回家,春天门业”。两个“春天”,语意双关,用得极巧:一个是企业名称,一个是产品功能,即用了“春天”的门,就会给家庭带来暖暖春意。然而,这种功能却是所有门业的共性,而且是遮风挡雨的原始共性,又何必要在央视宣示呢?这不等于在严肃地告诉人们,“春天”的门能遮风挡雨,能保证温度吗?虽然打出字幕“安全专家”,也不过是牢固之意,这功能也太平常了。而在门业趋于饱和的残酷竞争中,“春天”既然花巨资在央视打广告,那就理应告诉人们,为啥要买“春天”的门,“春天”的门比同行的门究竟优势何在?但就在这个关键之点,竟没有些许说明。试想,这个广告能有多大的市场感召力?

“上好佳食品,食品上好佳”。语意双关的文字借用,达到了相当境界。借用产品名称“上好佳”,还其“上好佳”三字的本义,巧妙地告诉人们这些食品吃起来绝对是“上好佳”。可惜,这个“上好佳”内容笼统,显不出丝毫的产品内涵,更不用说与同行相比,“上好佳”在何处了。所以这种夸耀,实在是空洞无力,如何能唤起消费者的市场感知?

“巨人网络,网络巨人”,与上述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异曲同工之拙。虽然有一人打哈欠做背景,还有一动漫小人打枪之诠释,但还是过于含蓄,让人不知所云。究竟这网络是干什么的,特色何在,太令人费解。而在这信息爆炸、视觉疲劳的时代,一眼看不明白的东西,一眼不能让你心动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耗心费力地去关注。

“孚日大家纺,真正大家纺”,对此广告,笔者为写此稿,反复看了多遍,也没弄明白这大家纺到底咋回事,是干什么的,更别说特色何在了。即使一佳丽躺在那里说“好柔柔啊”,我也仍没明白。所以可以断言,那些一瞥而过的观众,怕是不会比笔者看得更懂。如果连啥意思都难看明白的广告,那么其用意,其投资岂不等于打了水漂?

这类借用企业名称宣示产品的做法,确需文字功底深、又擅机巧运用才行,因而它成为当前广告创意的一种水准的展示。所以一些企业以及广告人员都在冥思苦想地往这方面下工夫。只要看到企业或产品的名字有挖掘余地,便争相炮制。殊不知,这个思路存在天然不足,可说近于死胡同。因为它必须要有企业名称与产品功能语意双关,一字不动,这便使表意大受束缚。要服从于文字相同,就很难自由表达创意,也就很难或基本不可能充分彰显产品功能。因而这种创意除特殊情况外,必然以失败居多。

过于追求用词凝练、精辟、语调上口,忽视了产品个性化,触及不到产品的核心功能,从而造成广告语义宽泛空洞的弊端

“尊重每个人,喜得龙科技”,凭这句话,你能知道喜得龙是干什么的吗?就别说喜得龙的特色何在了。虽然有一只大鞋的画面,还配有很难听清的话语:“当喜得龙为我一个人的脚,殚精竭虑的时候,这就是随心所欲的感觉,我只知道它只适合我”,可还是令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喜得龙怎么个“殚精竭虑”、怎么个“尊重每个人”?

“心随我动,大阳摩托”,让人实在不解,何谓心随我动?这和大阳摩托的性能、质量何干?即便配有影星巩俐,笑得再灿烂,又岂能展示大阳摩托的一丝特色,或对同行的些许优势?如果说,用影星可衬托大阳品牌的尊贵,怕也难尽人意。因为谁都会想到,别说巩俐,任何一个大腕都根本不屑骑摩托。所以用大腕捧摩托,怕是难尽人意。

“感受黄山,天下无山”,这深沉的话语,却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沉甸的分量。因为“天下无山”的狂妄,透出了轻浮。虽说画面有山峰、云雾、松林,但凭这些山山都有的共性,不见一丝独有妙境,就能让人感到天下无山吗?再说了,即使你道出了黄山的独有特征,也不会“天下无山”那!泰山、庐山、九华山、峨眉山,哪个不在以自己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天下名山太多呢?这句吹嘘过火的话,既然无法让人产生认同感,那必然失去了实际功效。它与“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同出一辙,既感受不到井冈山的特色,也做不到让人“万岭不思游”啊!实际上,这些山都各有春秋,互相补充,只要瞄准自己的特色,完全可以凝练出绝妙而有个性化的广告词,而又不否定别的山,如央视几则旅游广告“峡谷奇观,河南云台山”,“林都伊春,森林氧吧”,“热带雨林,神秘风情,西双版纳”。可惜有些创意者没这种思路,一味认为越夸赞无边,越能让人心动。

“星月门,安全门”,“盼盼到家,安居乐业”,“用步阳,我放心”,“龙阳门业,开创胜利之门”,“金大门业,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新多安全门,富新安全门”……安全、胜利、放心、驰名、免检,不令人觉得太千篇一律、空洞抽象了吗?这真是产品同质化,广告同质化,连常识性的“差异化”经营意识都踪迹全无?或者说,广告大师们的创意已进入了“无差异”境界了?

“一切皆有可能”,“安踏,永不止步”,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看似精辟,可细一品,又实在不知何意。是说凡穿上安踏鞋的人,都能心想事成,还是说安踏本身,所要期盼的目标,都能实现?如是这样,也是尚没实现的假设,它和安踏产品的现状、优势、卖点何干?安踏的市场定位、品牌战略、目标群体,到底何在?它与国际品牌耐克、阿迪达斯有何差异点?以小搏大不是不可能,可若不知自己的强势所在,不知如何攻取大品牌的软肋,又怎实现“一切皆有可能”?

“塞外河套,五谷之王,河套王酒”。有区域,有为王的夸耀,可酒香何在?以何称王?这个若无丝毫展示,在已趋于饱和的酒市场上,如何让人俯首称臣?

“欧派厨具,让厨房快乐起来”,“好品质,更舒适,欧美尔家具”。“快乐”、“好”、“舒适”,自卖自夸并无不可,可一点没夸出个所以然来,便显得贫乏无力了。人们关心的,是你的产品怎就能让厨房快乐起来?你的家具,品质好在哪,更舒适在何处?要知道,你的这些夸耀,也完全可以算在同行的头上啊!

广告词,固然需要精辟、凝练,但绝不是抽象笼统,弄得语义宽泛无边。所谓精辟、凝练,应该是对产品个性的画龙点睛,直击产品功能的核心,从而闪现出品牌差异化的光芒,才能构成广告创意的无上境界。

广告话语不少,但多有游离产品特色的虚话和无意义的浪漫语,因而展现不出产品竞争的强势所在

“好年头,好兆头,有洽洽,有快,洽洽,快乐的味道”。这可是话语较多的广告。不过,“好年头,好兆头”,任你怎样吟味,怕也难以明白这和洽洽是什么关系。“有洽洽,有快乐”,这快乐也太包罗万象了,哪种食品,只要想吃,不苦不涩的,不都可说是快乐吗?岂能为恰恰所独享?“洽洽,快乐的味道”,和上句的意思,就是重复。快乐的味道,是啥味道?特甜,极香,还是格外酥脆?说了那么多,却让人全然不知,洽洽食品到底啥味?这些话,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经销商,难有让人心动的地方。因为在如山似海的食品市场上,人们哪有功夫听不明不白的废话,他们脚步匆匆,只奔向让他们一眼就相中的好东西。

“我的优雅我喜欢,神舟笔记本电脑,优雅系列”,屏幕上显出两行字:赢在价值,乐在分享。请看,优雅,这个赞词虽然优美而不粗俗,却不知会让人明白该电脑的哪种技术优势。至于“喜欢、分享”,更是没有根据的空洞感受。充其量,“赢在价值”一语,总算要道出该电脑的真东西,可惜除了“赢”的结果,还是不见优雅系列到底“价值”何在?面对笔记本电脑群雄蜂起,索尼、方正、联想、惠普、戴尔、海尔、苹果、新燕等大家正以不断推出新品雄霸市场时,一句文质彬彬的“优雅”,其抗衡之力是否过于柔弱?

“在这一片无际绿色原野上,有绿箭让我们亲近,从此不彷徨。每一片,都带着一份清新的希望,这一刻你我共享”。画外音:绿箭,让我们更清净。请问,看过这段话的人,会知道这说的是什么吗?有人说:“不是有画面吗?”是的,即便知道这是口香糖,可究竟是什么样的口香糖?“一望无际绿色原野”,和绿箭口香糖何干?是说来自田野,源自天然?可哪种口香糖不说纯得自然呢?你这“绿色原野”也表明不了比同行天然在哪呀!怎么有了绿箭,便让我们亲近,从此不彷徨?是由于它品质超群,亲近了绿箭,便不选别家了?那可凭什么呀?口香糖已是强手如云,好丽友、乐天、劲浪、之百、葛根、司必林、吉百利、朗怡等,哪个不瞪红了眼?即使你是雄霸市场的大家,不强势进取,也难保住老客户,夺取新客户的。“每一片,都带着一份清新的希望”,这算是竞争优势吗?似乎暗示说,每一片都是效果最佳,给人雄霸市场的希望?可根据呢?是原料天然,工艺独特,还是服务绝佳,价格实惠?这要说不清,希望何在?所以下一句“你我共享”,就很难让人品出真切滋味了。至于画外音“绿箭,让我们更清净”,更难以揣摩其义。先说它与上一句“你我共享”就缺乏逻辑关系。是承接还是并列?是递进还是转折?恐怕谁也说不清。猜猜吧,似应描述含了绿箭糖的效果。效果又不是直接描述,因为“清净”一词,是指环境安静,不嘈杂之意,不能描述口感,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含了绿箭,可带来精神上的抚慰,即宁静而不心慌意乱。可这又赞扬绿箭的什么品质呢?过于委婉朦胧的创意,在画面一闪即逝的电视上,难免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啊!

电视广告,在相对较长的话语中,如果环环相扣,直逼产品核心内容,抛弃游离的废话以及无力的“诗情画语”,完全可以产生让人心动的效果。可惜创意者没意识到这一点哪!

整体立意没有直击品牌的核心点,而是在外围徘徊,因而运用画面、声音和字幕的组合,无法产生电视广告应有的动感效应和强劲商业效果

一靓女在前面疾跑,一猎豹后面猛追……靓女回头大声问:“为什么追我?”猎豹回答:“我要急支糖浆!”然后是画外音:“止咳、消炎、化痰,我当然要它!”最后是猎豹心满意足地和美女和谐亮相,打出字幕:太极世界,太极集团。这个广告令人费解,用豹追美女到底要凸现什么?美女倒还可以理解,算作糖浆的代言人,豹代表什么?代表消费者?猛追表明用药之急切?或者豹就代表动物,表明该药口碑之好,名声传播之广,连动物界都知道了,有病都想用?或者表明药效强劲,连猛豹的病都能治?反正不管咋说,这都不能确切表明药效如何。因为既然是药,能让患者或代理商心动购买的,还是疗效。但恰恰在这上,只有常见药的常见效力“止咳、消炎、化痰”。而这,在千百种止咳平喘药的市场上,实在是老生常谈,无人心动。为什么技压群芳,在万千药中对你情有独钟?是集团规模大,优惠多,还是机理独创,原料纯正?可惜,该广告除了夸耀外,没有任何实质性回答。

看另一广告:谢霆锋打保龄球。画面中是他多次打偏,怎打都无一中的。最后无奈地自白:“我球技很逊,但至少我好看。”接着出现森马字幕,一句画外音:“穿什么就是什么。”此广告立意也是相当模糊。首先说,“至少我好看”,是指长相还是衣着?这就很难分清。姑且就指衣着吧,但用球技很逊,衬托说衣服好看,这个转折关系属不伦不类,因为球技和衣服没有对应关系。若以前半句做基础,应该说,虽然我球技很逊,但姿势还好看;若以后半句做基础,应是,我内心虽不美,但外表还算好看。或者是,我素质虽不高,但衣着还好看。总之,凡称复句,前后分句应属同一内容的两个对应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就会像“虽然我球技很逊,但我早上吃得很饱”一样文理不通。另外,就算是强调了衣服好看,可除了打球的画面,剩下的就是可怜的中英文字幕——森马,加上一句很难听清的画外音:“穿什么就是什么”。看这广告的人很难看明白森马到底咋回事。“穿什么就是什么”,啥意思?谁穿谁好看?即使明白就是“至少我好看”的意思,也会感到这森马服装也太一般化了。哪种衣服不好看?就算低档廉价的服装,也不乏好看的赞词啊!所以说,用一个好看,作为广告的中心词,实在太低档了些。这能表明什么?能表明森马的质地好,还是档次高?或是工艺先进,规模大?若什么都没有,这广告岂不是花了冤枉钱?

再看格兰仕光波炉。在乐队指挥的音乐声中,画面满布着红色,铿锵的话语是:“科技之红,品质之红,王者之红,中国红,红中国。”画面红,配以红红红的响亮声调,倒不能不说给人印象鲜明。红的原因,也似乎说出了些,可在这一大堆的红中,仅有可怜巴巴的两个:科技,品质。剩下的都是空洞的夸耀话。而就这两个,也没有丝毫展开,科技红在何处,品质又红在哪里?格兰仕光波炉,原来还有“消毒家电”的独特宣传,而后出现大批微波炉的争相仿冒,现如今格兰仕又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引领潮流,却在最新的广告中毫无强势体现,只用远离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红来概括,自认为找到了最佳创意,这就很难说是与时俱进了。

再看广东双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广告。画面是红色纸飞机被抛起,飞到另一处,打开,是一张印有红双喜字样的红纸。画外音是:“生活因喜悦而精彩,喜悦因分享而永恒”,外加一句:“中国喜,传天下”。从画面到话语,虽说视觉有感受,话语挺精辟,可到底要凸现什么?或者说,你这公司究竟从事哪项业务,给哪种客户服务,怕是没几个人看得明白。纸飞机是有鸿雁传书之意,红双喜的字样也表明中国喜的特色,可这和你的业务何干?即使里面有些暗示,是否也太含蓄了?为啥不说得明白些?在这信息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能让人立即怦然心动的广告,还能有几人去咀嚼?而且,文化传播业务也是诸强并起,都在使尽浑身解数,争抢眼球,谁还只会暗送秋波,谁就难免处于下风。

再看国际品牌百事可乐的广告——众人聚餐,一只手砰地撂下一瓶百事可乐,汁液四溅,然后就是众人举手相庆,开怀畅饮,上街狂歌劲舞,纷纷竖起大拇指……可谓热闹非凡,时尚又潇洒。可细一品味,除了一种没有新意的夸耀,里面实在没有多少营销内涵。也许有人说,这是国际品牌,只需夸耀就行,无须刻意诉求,因为其霸主地位谁也奈何不得。此言差矣!与时俱进,时时都有危机感,应是所有成功商家之所为,国际品牌更应如此。这也正是它强大根源之所在。当前,饮料市场出现了新情况。如可乐已被打人十大垃圾食品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碳酸饮料会造成钙的流失,对青少年发育有影响。应该说,这虽然不会造成对可乐饮料市场的根本性阻碍,但无疑已造成部分影响。而且,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这种认识肯定会越来越发挥作用。对此,作为国际品牌除应在产品上进行改进,在广告营销上也理应洞悉隐患,找出减缓或消除举措。而不能采取鸵鸟政策,不予理睬。再如,当今市场,国内的可乐等饮料多家蜂起,虽说不能撼动其霸主地位,但无疑也在蚕食它的市场,分流它的客户。因为物美价廉的本地饮料自有它的相对优势,而且其对准的目标就是它。比如非常可乐,口号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其高明之处不就是在争取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吗?对此类直指其脑瓜门的极具煽情的竞争,你还在那里盲目地自称老大,没有一点对应,还算什么商业敏感?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脱离市场,远离商界搏击前沿,滥玩创意,就构成了上述广告的基本特征。

我们还应知道,这些广告,因为源自央视,出自广告大师或名牌广告公司之手,因而有意无意成了广告界争相效仿的楷模,也成为企业老总争相去做的偶像,所以,这些误区便形成了中国广告业的一大通病,造成了这种滥玩创意的顽疾。

看到这里,定会有人质疑:这些广告,就算是有你说的毛病,就算是败笔吧,可由于天天做,反复做,不也打出了品牌,产生了各种效应吗?

此言差矣!首先说央视效应。因为仅凭能在央视上做广告,就会使人想到这肯定是个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所以会产生一定效应,但这和内容无关,和广告的水平无关,可说是狐假虎威效应。另外,依靠天天做、反复做,确实会使人产生强迫记忆,进而累计印象。但可知道,这种靠强制灌输,靠日积月累产生的效应,是最无营销水准、最无广告艺术含量的创作,可说是战场上无能指挥官只会搞人海战术的最低级策略。而且,由于广告内容没到位,这种效应与企业急需宣传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定位、营销战略规划、差异化经营相距太远。尤其是,这种高价邀广告大腕运作,恭迎一诺千金的影视明星出演,又在寸土寸金的央视上打广告,可谓是大把大把烧钱,投巨资冒大风险的游戏。花费如此之大钱,却只是赚了个小吆喝,收益回报过低,企业就很可能被榨干耗垮,或者造成发展的巨大困境。曾经力夺央视标王的秦池酒、爱多VCD的垮台,不就是这种作法的前车之鉴吗?

那么,这些出自大家之手的广告为何会陷入这种误区呢?

因为广告虽然面对市场,但作者却违背了创作广告时的市场规律,即基本或根本没对市场做应有的研讨:一是缺乏对产品所属行业的整体走势进行研究,以及该产品在这个走势中所处的地位或状态如何,因而广告不能与时俱进,随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二是对同行或者说是竞争对手的状态及营销举措没能把握,因而广告缺乏针对性;三是对自身的强势和弱点或是品牌定位未做透彻了解,所以抓不住核心点。这样,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广告天才,多高级别的大腕、大师,也无论你的知识多渊博,头脑多敏捷,表达能力多丰富,所做出的广告,也必然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远离市场前沿。可以说,优秀的广告创意,具有强大市场冲击力的广告力作,不是在觥筹交错于五星级酒店,流连于高级宾馆或统套房,迷醉于MBA的名词术语,借势于专家大腕声誉的耀眼光环中侃出来的,它乃是敢吃千辛万苦,屈身于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在市场第一线的摸爬滚打中,不断调查研究,不断听取反馈,不断调整改进,才能最终地创作出来。而企业老总,也千万别被满口MBA的名词术语所迷惑,更不要被所谓高深朦胧的创意所俘虏,而应利用本身就有的丰富市场经验,去分辨这些创意的水准如何,效果如何。

标签:;  ;  

从央视广告看中国广告业的误区_央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