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作用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将跨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目前,我国正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我国的宏观管理工作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做新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仅从现代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计划(规划)的角度,探讨政府作为管理主体所编制和实施的中长期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和特点。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性
计划(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正在由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体制转型时期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条件下,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并发挥计划(或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从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走向看,已从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到当代西方经济学阶段。其发展和演变的特征,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实行国家干预和是否实行自由放任为轴心展开的。其间经历了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后来又产生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此后又出现了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即把后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理论综合在一起,从政策主张上把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结合起来,综合、灵活运用,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发挥作用,使美国经济持续9年多增长,使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从西方国家经济学理论发展和政府政策实践看,市场和计划这两只“手”都在综合交替运用,并向“混合经济”体制发展。此外,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没有坚持单一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转而实施国家对经济的适当干预。其原因是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所致。市场调节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难以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二是市场调节的事后性、盲目性,容易造成生产过剩等资源浪费。三是不能解决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向公共产品部门流动和配置资源问题。四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会造成收入分配上的巨大差距,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五是不能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正是因为上述弊端,使政府的干预成为必然和可能。政府管理和规划导向的领域应该是弥补和矫正市场调节的不足。换句话说,市场失败之处,就是政府作用所在。
从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实践看,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规划的导向作用。实行不同市场经济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大都根据本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规划或经济政策,引导和实现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日本从1955年以来已制定了15个中长期规划,小渊政府上台后,制定了《重建日本经济的长期战略措施建议》(1999-2008)和日本未来10年(到2010年)新经济计划,最近森喜朗内阁又提出了信息技术发展规划,争取在5年内赶上美国。台湾曾提出2011 年经济前景规划报告。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虽然政府不编制发展计划,但也通常制定相应的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专项规划。如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和《面向21世纪的经济政策》等,使美国信息技术超前迅猛发展,并主导着全球网络经济的走向。最近欧盟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初步拟定了《第四个企业发展计划》(2001-2005年)。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无疑也是政府重要的政策调控工具。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特点
目前,我国中长期规划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一是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市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将推动世界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同时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二是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动趋势加剧。目前和今后我国所面临的国内环境与“七五”、“八五”、“九五”时期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90年代中期以来,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生产相对过剩和市场约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基本确定,并不断完善。三是我国消费结构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民生活已接近或正在逐步达到小康。居民消费总体上将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文化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人们的一般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而耐用消费品比重大幅度上升,吃的比重下降,住和行的消费将明显增强。上述规划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决定了规划工作特别是目前正在编制的“十五”计划与过去我国已经编制实施的9 个五年计划有很大的不同。
我认为,今后国家计划(规划)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计划指标总体上应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今后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作用主要是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进行分析预测,指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表明政府的政策方向,引导经济朝政府期望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及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规划对社会经济的指导作用,可能将更加依靠规划信息对社会预期的调节,通过调节预期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而不是直接规定社会经济活动本身。新的规划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反映新要求,并要不断创新。我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中长期规划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发展上要有新思路。一是要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新规划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用行政手段来确定计划指标,实施规划任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多地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来规划和调控经济。二是要深刻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市场,立足于全球经济大环境。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即将加入WTO 的新形势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长期规划的基本要求。三是新规划(“十五”规划)的重点是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已经结束,已进入买方市场,“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不再是总量的简单增长,而是在需求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使我国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能力。四是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新规划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兴行业、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化。今后,特别要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五是新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2.在规划和指标体系上要有所创新。一是调整规划体系。应根据不同的产业属性和所面临的任务确定不同规划的功能。从规划的性质和作用看,今后规划可分为指导性规划、调控型规划和指令性规划。今后应建立以指导性规划为主体的反映不同功能的中长期规划的分类体系。第三产业和竞争性行业如轻工、纺织、电子等宜制定指导性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公益性、基础性行业,如铁路、供水、港口及教育、国防、医疗等投资计划则宜制定调控型计划,因为这些规划是由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和组织实施的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规划应是指令性规划。它表现为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经济主体的直接规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指令性计划(规划)将愈来愈少,而更多地表现为指导性规划。二是更新指标体系。今后规划指标的设置,应主要是指导性和预测性指标,而在指导性、预测性指标的表现形式上将更富有弹性,即应淡化数量、实物增长指标,更多地增加质量、价值型指标,并采用一些相对数指标。特别应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设置产品、产业、技术、区域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3.在规划编制方法上要有所突破。规划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规划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一环。一是要做好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多方案比较工作。这是搞好规划工作的前提和依据。二是编制规划的方法要由过去传统的经验和定性模式转向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积极采用一些经济分析、预测和计量模型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进行规划编制。三是要提高编制规划的社会参与度和公开性。在规划的研究、编制、修改和论证过程中,要广泛吸收企业家、专家、学者的代表参加,今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编制过程,特别要充分发挥企业家和专家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4.在规划信息的传导机制上要信息化。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今后规划的发布和传导,除了以书面文件形式发布外,规划的表达形式应多样化,应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手段,建立电子形态的规划和规划的网络版,这不仅能提高规划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将扩大规划信息交流的社会覆盖面。
5.规划实施手段应重点转向经济和法律手段。规划实施手段应由行政性手段,转向在市场调节基础上充分利用利率、税率、汇率、价格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上述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市场,改变经济环境,影响各有关行为主体的利益,从而引导其按照规划的方向行事。
6.根据现代管理的权变理论,中长期规划在实施期应实行动态性原则。要改变过去规划一经制定,在实施期内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由于中长期规划实施期较长,在此期间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状况会发生较大变化,其规划目标应相应作出调整,指标体系也要适应变化的需要,适时作出相应的变动,以保持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动态连续化,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有效性。美国、日本、韩国等政府也常根据该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调整GDP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