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瑶族社会组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瑶族论文,美国论文,组织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老挝政局动乱,大批瑶族人渡过湄公河,避难于泰国难民营。后来,这些瑶族人被联合国难民署分期、分批安置于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被安置于美国的瑶族人主要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2002年约有3万人;其余的分布在蒙大拿、阿肯色、伊利诺伊、得克萨斯、亚拉巴马、纽约、宾夕法尼亚等州,2002年约有5000余人。
瑶族人到美国定居后,为了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帮助本民族成员自立谋生,加强民族内部的团结及与美国政府的沟通,促进瑶族和其他民族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瑶族的交流,成立了许多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在美国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仅以笔者在美国瑶族地区考察所得做一探讨,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及美国瑶胞。
一、美国瑶族社会组织概况
瑶族人生活在老挝、泰国时,多以血缘关系或地域关系组成寨老组织,以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寨老组织一般由同宗共祖、有血缘关系的若干个家庭组成,寨老多由族中威望较高、年龄较大、熟悉本民族风俗习惯、能主持宗教祭祀仪式的长者担任,集族长、寨老、宗教祭师于一身。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寨老组织一般由一定地域内的不同姓氏的若干个家庭组成,寨老多由各姓氏成员推荐,经民主协商或“神判”后产生,其任职条件大致与前者相同。
瑶族人进入美国时,也把本民族传统的社会组织带到了美国。最初,寨老组织为帮助同宗、同村的瑶族人移居美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生活上帮助他们,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后来,随着瑶族人被安置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即使是在同一市区,也被安置到不同的社区居住,与原来共同居住在一个村寨中的情形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和受西方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十分崇拜、向往美国的经济、文化生活,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的冲击;而从老挝、泰国过来的寨老,由于年岁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到美国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对美国的高科技环境和快节奏的经济、文化生活不太适应,不能有效地发挥民族头人的作用。寨老年龄的老化、知识的贫乏、头人作用的减弱和民族感情的淡化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失传,使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瑶族有识之士深感不安。于是,在他们的倡议下,1982年,俄勒冈州瑶族协会(Iu-mien Association of Oregon State)首先在波特兰市(Portland)成立。随后,美国各地的瑶族人纷纷成立瑶族社会组织。
美国瑶族社会组织按类型可大致分为社区组织、原居住国籍组织、州级组织、全国性组织。
1.社区瑶族社会组织。瑶族人为了维护其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加强社区内外的民族联系,经民主协商,成立瑶族社区组织,选举社区组织领导人,以取代过去的寨老组织和寨老。瑶族社区组织可以由一个社区内的人组成,也可以跨社区,由两三个社区的瑶族人共同组成。在美国,凡有瑶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都建有这类社会组织。如笔者所到的奥克兰市(Oakland)、圣巴勃罗市(San Pablo)、里士满市(Richmond)、萨克拉门托市(Sacramento)、波特兰市、西雅图市(Seattle)等,都有瑶族社区组织,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
2.原居住国籍瑶族社会组织。移居美国的瑶族人主要来自老挝、泰国。到美国难民安置区培训后,美国政府一般多按原居国籍把他们分别安置到不同的州、市居住。为了巩固和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及与原居住国瑶族人的联系,一些城市的瑶族人成立了以原居住国籍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如加利福尼亚州来自老挝的瑶族人成立了“寮瑶文化协会”、“寮瑶家庭社区发展协会”、“美国寮瑶妇女协会”等。来自泰国的瑶族人成立的组织一般不标明原国籍,而以所居住的城市名称作会名,如“波特兰瑶人协会”、“西雅图瑶人协会”、“加州北部高原瑶族协会”等。
3.州级瑶族社会组织。为了加强州内外的民族联系,协调州内外瑶族人的相互关系,代表本州瑶族人与州政府沟通、对话,维护本民族的利益,1982年后,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等地的瑶族人先后成立了本州的瑶族协会。在俄勒冈州,瑶族协会设有董事会和执行局,这两个机构的组成人员均从当地瑶族人中选举产生。董事会主要负责制订选举办法、协会章程,并对执行局的工作进行监督;执行局主要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俄勒冈州瑶族协会会址设在波特兰市,加利福尼亚州瑶族协会(Iu-mien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State)会址设在奥克兰市,华盛顿州瑶族协会(Yiu Mien Community of Washington State Association)会址设在西雅图市。2002年,加利福尼亚州和华盛顿州的瑶族协会分别在奥克兰和西雅图买了一块地,准备筹建本州的瑶族人活动中心,俄勒冈州瑶族协会也在策划买地筹建活动中心。
4.全美瑶族社会组织。随着各州瑶族协会的成立和各地瑶族联系、交流的加强,各地瑶族人迫切要求成立全国性的瑶族社会组织,以加强全美瑶族人的联系,加强美国瑶族人和美国政府的联系,加强美国瑶族人和世界各国瑶族人的联系,维护瑶族人的合法权益,发扬瑶族传统文化,提高瑶族人的社会地位。经过各州瑶族协会和瑶族代表的酝酿,1984年7月21日在波特兰市召开了全美瑶族代表会议,100多位代表和各州瑶族协会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经与会代表协商,选举产生了“全美瑶族协会”(Iu-mien American National Coalition,Inc.)。全美瑶族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瑶族社会组织已从分散走向统一,走向完善。
二、美国瑶族社会组织的性质、作用和特点
美国瑶族社会组织是美国瑶族人自发组织成立、并经美国政府注册登记的公益性民间社会团体,无论是社区组织、原居住国籍组织,还是州级组织、全美组织,都是无偿为瑶族人反映情况、解决困难的。美国瑶族社会组织不设专职人员,组织成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为本民族群众办事的,不计报酬,不收费用。协会组织的一些联谊活动和筹建活动中心所需的经费主要靠大家捐助。各地瑶族社会组织通过举行宴会筹款,凡参加宴会的瑶族人都自觉捐款,各组织的领导人所捐款额往往要比一般人多。所捐之款有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向组织成员公布。
美国瑶族社会组织的成立对美国瑶族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作用如下:
1.帮助美国瑶族人解决困难,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无偿帮助。无论是社区瑶族组织、原居住国籍瑶族组织,还是州级瑶族组织、全美瑶族组织,其宗旨都是为瑶族人服务。瑶族人从老挝、泰国移民到美国的原因十分复杂,有的因逃难而来,有的为寻亲而来;有的先来,有的后到;有的文化程度略高,有的是文盲;有的年轻力壮,有的白发苍苍。对于瑶族社会组织来说,应当帮助那些刚到美国的瑶族人尽快熟悉美国、了解美国,指导、帮助他们办理有关手续,取得美国公民权;帮助他们到政府办的各类学校学习英语和劳动技能。另外,凡有瑶族人去世,其所属瑶族社会组织的领导人都要前往吊唁,并捐钱表示心意;如死者家庭生活困难,瑶族社会组织则发动组织成员捐款,帮助其解决困难。对于平时生活有困难的瑶族人家庭,瑶族社会组织则代其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小额救济金,助其渡过难关。此外,各瑶族社会组织还义务为瑶族群众提供法律、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咨询。
2.继承瑶族传统文化。瑶族人移居美国后,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遭受重大的冲击。不少瑶族青少年只会讲英语,不会讲瑶语;关于民族的来源、历史、风俗等知之甚少;西装、时装取代了民族服装;流行音乐、西方舞蹈取代了瑶歌、瑶舞,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瑶族组织成立后,首先是帮助瑶族青少年学习瑶语,不仅开办瑶语班,而且动员每个瑶族人都在家中讲瑶语,从而使绝大部分瑶族青少年都能很快地掌握瑶语,有的甚至还能讲中国汉语西南官话和普通话。同时,经常举办一些民族活动,如每年春节,同一城市的瑶族人都欢聚一堂,穿瑶服,唱瑶歌,跳瑶舞,祭盘王,共庆传统佳节。
3.协调社区内、市内、州内和全美瑶族人的相互关系,促进全美瑶族人及世界各地瑶族人的经济、文化交流。如社区瑶族组织成立后,除了组织社区内的瑶族人进行各种活动外,还组织本社区瑶族人参加州级瑶族组织和全美瑶族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原居住国籍瑶族组织成立后,除了加强在美原居住国籍瑶族人之间的联系,还与原居住国的瑶族人加强联系,与原居住国的瑶族人开展商业贸易。美国瑶族人的民族服装和服装上的银饰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些活动从老挝、泰国购买的。各州瑶族组织成立后,经常组织本州瑶族人进行各种联谊活动或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或组织本州瑶族人参加州际或全美瑶族人联谊活动。特别是全美瑶族协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美瑶族人的联系与团结,使美国瑶族人的社交活动空前活跃。全美瑶族协会除了定期组织全美瑶族人进行联谊活动外,还多次组织美国瑶族人与中国、老挝、泰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瑶族人进行互访。1985年后,应中国国家民委的邀请,全美瑶族协会曾多次组团到中国参观访问,寻根访友。同时,全美瑶族协会也多次邀请中国国家民委组织“中国少数民族联谊团”到美国参观、考察。1996年之后,全美瑶族协会又与中国广西瑶学学会联系,双方多次互派代表团到对方的瑶族聚居区考察、交流。此外,全美瑶族协会还于1987年6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瑶族文化教育发展会议,并多次派人参加在中国的香港和桂林、法国的图卢兹、泰国的清迈、越南的河内等地召开的国际瑶族学术研讨会,与各国瑶族代表及从事瑶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瑶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建设和现代化问题。美国瑶族社会组织所组织及参加的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美国国内瑶族人的联系和团结,而且促进了美国瑶族人和世界各国瑶族人的联系与团结,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推动了各国瑶族人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国际瑶学研究的发展,为世界各国人民认识瑶族、了解瑶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和老挝、泰国的瑶族社会组织及早期的美国瑶族社会组织的头人相比,现在的美国瑶族社会组织的领导人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称呼不同。过去的头人多称寨老、族长,带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内涵。而现在瑶族组织的领导人多称董事长、主席、总裁,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各种经济、文化实体的领导人称呼相同,具有现代语言文化气息。其次是在组织结构上,过去的寨老组织一般有两三个头人。现在的美国瑶族协会,社区组织由三五个人担任领导人;州一级社会组织有的分为董事会与执行局,均设领导者三五个人;全美瑶族协会的领导人更多,设有顾问、主席、副主席若干人。除主席、副主席或董事长、总裁外,瑶族社会组织中还设有若干委员,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帮助领导人更好地做社会工作。第三,过去的寨老多为自然产生并实行终身制,只要不犯错误,大多可以做到老。而现在瑶族社会组织制定了一些选举办法和组织章程,其领导人全由民主选举产生,数年改选一次,并从制度上对瑶族组织的领导人进行监督,凡不称职者,均可按有关程序罢免。第四,从现在的瑶族社会组织领导人的文化素质来看,他们的文化素质明显比过去的寨老高。寨老多是一些办事公道、熟悉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老人,往往集族长、宗教祭师、寨老于一身;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大部分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而现在的瑶族社会组织的董事长、主席或总裁,多是一些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家、知名人士或政府公务员。他们不仅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较强的民族责任心,在瑶族人中有一定的威信,而且对美国社会较了解,在美国社会有一定的政治地位,精明强干、事业有成。如这一届的全美瑶族协会顾问、原主席赵富明先生,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到俄勒冈州政府任公务员,并以亚裔代表和瑶族组织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到华盛顿参加美国共和党代表大会的选举会议。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瑶族协会现在的正、副主席都是大学毕业生,都在州政府任公务员。2002年,在加州注册的3000个亚洲人社团中,有5个社团的领导人被加州政府选为社团精英,萨克拉门托市瑶族协会主席盘凯文亦是其中之一。
三、结语
瑶族从老挝、泰国移民到美国时,曾将以血缘或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寨老组织带到了美国,并在初期发挥过一定的社会作用。随着瑶族人在美国的定居和发展,在西方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下,原有的寨老组织的作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瑶族组织。美国瑶族社会组织是美国瑶族人自发组织的、公益性的民间社会团体。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瑶族社会组织的领导人,均由民主选举产生或罢免,有一定的任期。美国瑶族社会组织的成立,对帮助美国瑶族人摆脱困境,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利益,加强与美国政府的对话和沟通,促进美国瑶族人的团结及与世界各国瑶族人的联谊,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