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层结构到评注性副词:“无非”的演化历程
夏焕乐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摘 要] 从历时演化上看,跨层结构否定性无定代词“无”和否定副词“非”至迟在隋唐五代成为统括型范围副词;后至迟在明代,“无非”出现限定型范围副词的用法;至迟到清代,“无非”情态化为评注性副词。在主观视点位置的影响下,范围副词内部(统括型范围副词和限定型范围副词)会发生转化。在情态化过程中,“无非”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完成了从[+客观控制]到[+认知掌控]的转变。
[关键词] “无非”;范围副词;评注性副词;历时演化
在历时演化方面的研究中,杨荣祥(2005)[1]95认为“无非”是从动词“无”和副词“非”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并认为成词原因包括谓词性成分前话语、韵律规则制约、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仅见的专文金颖的文章(2009、2011)[2][3]认为,跨层结构“无非”成词于晚唐五代,成词关键是系词“是”的出现,后多接VP,是总括副词,相当于“都”,且在明代以后几乎看不到了,接着到明代时,总括副词语法化为语气副词,表示“只不过,往小里说、轻里说”义。李南(2013)[4]则只将“无非”作为一部分进行了讨论,大致与金颖相似,并简略提到这是受到了组块心理、重新分析、主观性和主观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词汇化的。刘红妮(2018)[5]69认为,“无非”最初是否定代词和否定副词的跨层组合,后词汇化为总括副词,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语法化,演变为语气副词,表示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的“不外乎”,带上主观色彩。
另外,关于和本文相关的“无”的性质,有如下说:《简明古汉语字典》(2001)[6]:莫;没有人;没有谁。《文言文虚词大词典》(1991)[7]:代词。无人;没有人;没有谁。表示“无指”。指示代词。无物;没有什么东西;没有那一样(东西)。表示无指。指示代词。无事;没有什么事。表示无指。指示代词。无地;没有什么地方。表示无指。指示代词。无法;没有什么法子。表示无指。指示代词。《常用古汉语字典》(2003)[8]:代词,表示无指。没有什么,没有人。《汉语大字典》(2010)[9]的义项6为:代词。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相当于“没有哪个”“没有法子”。杨伯峻、何乐士(1992)[10]认为“无指代词表示没有人或物,排除一切对象。一般仅作主语。常用代词有‘无(毋)、靡、莫’诸字”。李素英(2013)[11]认为“无”的基本意义是“没有”,可以作代词,解释为“没有谁”“没有什么”。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历史上各重要时期的语料进行较为细致的统计与分析得出结论:历史上的范围副词“无非”是由跨层结构否定性无定代词“无”和否定副词“非”在一定的动因与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而成词的,后又经情态化而成为了表示轻量义的评注性副词。
本文所用的古代汉语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古代汉语语料库和陕西师范大学《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简体本)》第四版,部分例句有所删减。
一、 跨层结构到统括副词
我们结合语言事实对“无非”成词的动因与机制梳理如下:(1)成词动因有两条:A.人类的组块心理;B.语言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竞争。(2)成词机制有五条:A.“非”后出现VP成分;B.正由于判断系词“是”的出现,阻断了“非”与“是”后项谓语之间原有的直接联系,也即二者之间状中关系变得相对松散;C.根据杨荣祥(2005)[1]389,“非是”在与“不是”的竞争中逐渐衰落直至该结构式消失并被“不是”代替。这使得“非”与后项“是”字判断谓语之间的联系弱化,自身的否定义也逐渐减弱;D.依据江蓝生(2016)[12]515“语义羡余是语法化的又一诱因”的观点,复指代词“无”与其先行成分的距离较近,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变得冗余,受到语言经济性的影响而逐渐失去复指功能,发生虚化。由于“非”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判断义,这就会与新兴的判断系词“是”在判断义上发生羡余(太田辰夫2003[13]181;杨荣祥2005[1]386),与此同时,也就弱化了判断功能;E.“无”和“非”这两个较虚的词在上述机制的作用下,又均处于谓前状位,在高频使用中分界消失,最终至迟在隋唐五代重新分析为统括型范围副词。例如:
周博士:您说得很对,研究的确需要建立在充足的兴趣和意愿的基础之上,被迫进行的研究是很难取得有价值的成果的。关于这个问题,也许本来就没有正确答案吧。不过能够把一线教师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应该也是有好处的。或许有朝一日您的观点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更新了相关政策要求,也未可知。
(2)世尊,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 是罪。(唐《地藏本愿·地藏菩萨本愿经》)
本组研究中,5例患者(13.2%)谷丙转氨酶升高,这一副作用在CHENG等[22]的研究试验中亦有报道。经治疗4周后,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经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肝保护治疗4周后恢复,治疗过程中我们维持了索拉非尼常规剂量。
(5)贼臣赵思绾自倡乱至败,凡食人肝六十六,无非 面剖而脍之,至食欲尽,犹宛转叫呼。而戮者人亦一二万。(宋《太平广记》卷269酷暴三 赵思绾)
例(1)“无非”所在句可以理解为“设置礼律、挑选贤良施行礼律,天下变得和乐升平,没有哪一个不是任用贤能的成效”。此时的“无非”后接体词性谓语成分,是跨层结构;例(2)“无非”后接判断系词“是”用以判断其后项成分,其所在句可以理解为“阎浮提中所有人的所思所想,没有哪个不是/都是罪过”,此时“无非”后项紧跟充当谓语的“是”字判断结构,可译为“都(是)”或者“没有哪个不是”,也即,此时的“无非”可以理解为跨层结构或统括型范围副词;例(3)“无非”后接除“是”字判断谓语的其他谓词性成分“报国”,其所在句可理解为“况且他三代立功,都是报国”,此时“无非”处在前复后单的语境中,是对前项成分进行统括的范围副词。
网络品牌是在互联网上塑造的企业品牌,是企业在网络上的形象、标志与符号,也是公司的名称、产品或者线下品牌在互联网上的延伸。
二、 统括前项到限定后项
(8)这一点无非 就把人的穴道闭住,或躺或站,一丝儿也不能转动,就是不容易学。(清《续小五义》第108回)
(4)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 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五代《旧唐书》卷一九下本纪第一九下)
(3)虚成啖饭,难望和羹,未谕是非,须陈本末,具标五信,无眝一疑。且此三世立功,无非 报国;四方出镇,曾不安家。(唐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十一)
(6)时闻黄鹤鸣皋,每见青鸾翔舞。红尘绝迹,无非 是仙子仙童来往;玉户常关,不许那凡夫俗女奠定窥。(明《封神演义》第72回)
例(4)整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对待每件事都抱着敦厚朴素的态度,都办得最公正”,此时“无非”处于前复后单的语义环境中,即为统括型范围副词。例(5)整个句子可以有两解:当“无非”作统括型范围副词解,即言者将主观视点置于“无非”前项语义复项成分上时,句子可以理解为“赵思绾总共吃了六十六个人肝,(这些人肝)都是当面解剖并细切而成的”;当“无非”作限定型范围副词解,即言者将主观视点置于“无非”后项语义复项上时,句子可以理解为“(吃这些人肝)不外乎经过了当面解剖和细切两个步骤”。例(6)整个句子可以理解为“(碧游宫仙境)没有一点儿世俗的迹象,来来往往的群体不超过仙子和仙童这两类范围”。此时,“无非”是表示后项限定的范围副词。
三、 范围量化到情态评注
以笔者自身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年味,娘味》的阅读训练时,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过年时对母亲的回忆和思念,为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笔者带领学生回忆了自己过年时和母亲的趣事,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接着再进行这篇阅读的训练,要求学生着重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7)干到这个,无非 为的是钱,旁人干了下来,钱总还在他家里,未必拿得动他的。(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下)》第96回)
张谊生(2010)[14]认为“实际上统括与限制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并从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着眼点的转移来说明该观点。范围副词“无非”也会由于受到主观视点位置及其转移的影响而使句义理解产生双重性,从而产生“无非”的限定型范围副词的用法。根据语料及其用频,限定型范围副词“无非”至迟在明代形成。例如: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称HPLC,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该方法具有相对比较新颖、精确度较高、重复性良好、分辨率相对较高的优点。荧光法具有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等优点,可以很好地将同分异构体分离,有利于检测目标物的准确定量。因此将两种检测方法结合在一起,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苯并芘检测的精度和准确率。在HPLC检测苯并芘的研究方面,李念念等[18]用HPLC对腊肉中的苯并芘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苯并芘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可达0.15μg/kg和0.5μg/kg。程威威等[19]用HPLC对芝麻油中的苯并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国家标准相比,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的精确度相对较高。
《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任何群体创业,筹融资困难是创业者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且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有75%是自有资金,即自己、家人还有创业合作伙伴,充分表明大学生群体融资渠道窄。作为学生群体,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完不成创业项目,因为学生相当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筹融资时信用度低,不能取得外部融资的支持,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由于筹融资困难的问题,一些很优秀的项目被迫终止,大学生创业遇到相应的挑战。
(1)礼律既设,择贤而行之,天下雍熙,无非 任贤之功也。(北齐魏收《魏书(百纳本)》卷77·列传第65)
(10)……长青自己把话明,不用你们先问我,我做之事不交情,树林之中接宝剑,无非 耍笑二仁兄,并非有心真抢剑,我才去冠露身形。(清《小八义》第72回)
(9)所以他就提起在树林接剑,无非 耍笑而已,并不是真心抢夺宝剑。(清《小八义》第72回)
在对比范围副词(含统括型与限定型)和评注性副词在明代、清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的用频时,我们发现,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即范围副词用频先降后升,评注性副词用频先升后降,我们从中可以推知评注性副词“无非”是从范围副词“无非”情态化而来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实际语料所展现的情况而得到验证:(1)句法位置上,“无非”可以从句中转移到句首表示对全句命题的评注;(2)组合搭配上,处于前后均单语义环境[注] 这是“无非”发生情态化所必需的语义环境。具体来说,当前项表示单义且后项范围所表数量由多变单后,从对象限定角度看,“无非+X”可以解释为“不超过一项”,同时也可转而理解为“只有一项”,也即最低量的对象。 中的“无非”可以与表示低量限定的“就”等副词连用,并与之发生“语义羡余”(江蓝生2016)[12]515,从而进一步虚化;(3)表达功用上,与“无非”构成格式的表示低量义的句末语气词“而已/罢了/耳”等在与“无非”共用时,会对处于前后均单语义环境中的“无非”产生语义感染,并使“无非”带上低量意味,逐渐地到后来不管有没有句末语气词,都能表示轻量情态义。例如:
例(7)“无非”处于前后均单的语义环境中,其后项小句是对前项小句所表事件得以发生的原由进行的评述说明;例(8)“无非”处于前后均单的语义环境中,并与后项表示低量义的副词“就”连用后发生语义羡余,进而发生虚化;例(9)和例(10)是对同一主题的说明,此时用不用语气词“而已”都不会影响“无非”轻量情态义的表达,表达了说话人对树林里接剑这一事件的轻描淡写,流露出轻量情态义。
此外,“无非”的使用范围从客观事实域转向主观情态域,是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具体来说是:当前单后复(或前后均单)语义环境中的“无非”用于客观事实域,即限定“无非”后项语义复项成分的数量不超过某一范围(包括不超过一项)时,在言者看来,这是客观实际对成分数量的控制;当前后语义均单环境中的“无非”用于主观情态域,即表示言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掌控所言命题或情况的发生范围不超过某个边界时,便加入了言者情感,即“轻视义”产生。概括起来,“无非”在情态化过程中发生了从[+客观控制]到[+认知掌控]的转变。例如:
(11)终日只是三街两市,和着酒肉朋友串哄,非赌即嫖,整个月不回家来,便是到家,无非 是取钱钞,要当头。伯皋气忿不过。(明《二刻拍案惊奇》卷23)
(12)中堂而今如果以恩礼相待,他必感恩不尽。今天杀了他,无非 碾蝼蚁一般!(清《彭公案》第322回)
例(11)“无非”应作限定型范围副词解,处于前单后复的语义环境中,伯皋之子丘俊回家后所做之事不超过“取钱钞、要当头”这两样,而这个范围是现实世界如实反映出来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12)“无非”应作评注性副词解,处于前后均单的语义环境中,“无非”后项成分的夸张说法“碾蝼蚁一般”表示了言者对自己能够在认知上掌控“杀人”事件的信心,同时也表达了对“杀人”事件的轻贬态度。
根据表1和图1所示[注]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a.在进行划归定性时,在用频方面,我们采用的是较高用频所对应的时期,这也比较符合词汇化、语法化发生的频率要求。b.我们之所以没有采用元代所对应的数据,是因为我们所搜集到的元代总有效语料数很少,只有5例。c.先秦时期,出现了两个正在凝固中的语例,由于其频数极低,用频不高,故不将此作为成词依据。 ,我们主要了解到:(1)“无非”至迟成词于隋唐五代时期,是表示统括前项的范围副词,并在用频上高于由否定性无定代词“无”和否定副词“非”构成的跨层结构“无非”,具体用频已超过50%。(2)至迟到明代,“无非”表示对后项成分进行限定,即产生限定型范围副词,其用频大幅提高,具体用频接近20%。(3)至迟到清代,“无非”具备情态评注的功能,此时的用频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升,具体用频已超过40%。
在许诺的通讯录里,丁小慧的名字分在“亲人”那个列表里,每次她看到,心里就会不舒服,她不要做他的亲人,要做他的爱人,一辈子放在心上的那个人。
表1 历时上“无非”的性质及其用频
图1 历时上各性质“无非”的用频
四、 结语
本文主要对古代汉语“无非”进行了历时统计与分析,所得结论有:否定性无定代词“无”和否定副词“非”作为跨层结构,在语言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竞争与人类的组块心理这两个动因和后接VP、身处状位、语义羡余、高频使用等机制的作用下,至迟在隋唐五代时期成为统括型范围副词,相关用法接近于典型的统括副词“都”;后至迟在明代,“无非”出现限定型范围副词的用法,又在此基础上,至迟到清代,由于其位于句首,前后项成分语义均单,发生语义羡余和语义感染,加之高频使用,最终情态化为评注性副词。而且,“无非”的情态化过程是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完成了从[+客观控制]到[+认知掌控]的转变。
参 考 文 献
[1]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金颖.副词“无非”的形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9,(1).
[3]金颖.汉语否定语素复合词的形成演变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60-68.
[4]李南.“否定语素+X”类副词的词汇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5]刘红妮.汉语语法性成分功能衰落与跨层词汇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39(2).
[6]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等.简明古汉语字典(修订本)[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7]高树藩编纂,高蕙珍助编,梁昌腾校正.文言文虚词大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8]王明仓,白玉林,李孝仓,等.常用古汉语字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9]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4卷)(第二版)[Z].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10]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57.
[11]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179.
[12]江蓝生.超常组合与语义羡余——汉语语法化诱因新探[J].中国语文,2016,(5).
[13]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1.
[14]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218.
From Non -Syntactic Structure to Commentary Adverb :The Diachronic Changes of Wufei
XIA Huanle
(Institute of Language Stud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 )
Abstract :Diachronically,negative indefinite pronoun Wu and negative adverb Fei ,as a non-syntactic structure,became the all-including adverb during 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 at the latest;and in Ming Dynasty at the latest,it could be used to define the relevant scope;furthermore,Wufei was analysed as a commentary adverb under the process of modalization in Qing Dynasty at the latest.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perspectives,the all-including adverb can be converted into the finite adverb in the scope adverb.In the process of modalization,under the effect of metaphor,Wufei can be completed from [+objectively controlling] to [+subjectively controlling].
Key words :Wufei ;scope adverb ;commentary adverb ;diachronic changes
[收稿日期] 2019-05-14
[作者简介] 夏焕乐(1994-),男,浙江宁波人,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DOI: 10.19703/j.bbgu.1673-8314.2019.06.0074
[中图分类号] H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14( 2019) 06-0074-05
[责任编辑 黄昭艳]
标签:“无非”论文; 范围副词论文; 评注性副词论文; 历时演化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