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的特征与社会责任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征与社会责任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性与社会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特性论文,责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02)01-0001-04

2001年8月7日,对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江泽 民总书记在北戴河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寄希望于 社会科学工作者。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党和人民事 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 论思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 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 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 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①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高度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地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四个“同样重要”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表达了他们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者的殷切希望,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这极大地增强了哲学社会科学 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自信心。

进入21世纪以后,生产力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生 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 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 、法律等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此时,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 凸显,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 断增强。这种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毫无疑问,在阶级社会里,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它都是一定阶级 的意识形态,并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为工人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忘记或忽视这一基本属性,哲 学社会科学就失去前进的正确方向和发展的动力。除了这个基本属性之外,哲学社会科 学在当代还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社会性与实践性。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如地球、宇宙等)为对象的,社会科 学则以人类社会及其各个领域为研究对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 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理论体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 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②社会科学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主要表现在:(1)它是以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2)社会科学的正确理论来 源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3)社会科学可以使社会的人成为自觉的社会主体,成为 实践的主体;(4)社会科学只有在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社会意义和价 值判断;(5)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是社会历史的活动,而人类社会是在不 断发展的,社会科学也只有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社会科学 才能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

第二,复杂性和交叉性。

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变化着的复杂的社会体系,为适应这种状况,社会科 学的理论体系也是复杂的,纵横交错的,经常在变化中。这主要表现在:(1)社会科学 既要研究以往的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又要研究当代的社会存在、经济结构、运转体制、 社会意识等;既要研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又要研究人及人的发展,人 类社会集团(阶级、政党、民族等)以及人的个体的发展,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人与自 然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这些结构和内容都是极其复杂的,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2)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之间,存在着相 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在当代,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趋势 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更加频繁、更加复杂,人们的社 会化程度更高,这时就越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科学的适用的多样化的社会意识。(3) 社会现象是不可重复的。社会事件尽管在形式上会出现重复,但在内容上已经发生变异 。而且社会现象、社会事件难以模拟(不像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模拟),并充满着偶 然、随机因素的作用。因此,社会科学很难对未来社会结构、发展趋势、社会事件做出 准确无误的预测。例如,人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很难预测出在九十年代初期东 欧会发生剧变、苏联会解体。人们可以预料到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还会兴风作浪,但是难 以预测出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纽约会发生世贸大厦被炸毁的恐怖主义事件。这种复杂 性、多变性增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度。

第三,客观规律与主观判断的差异性。

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 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和重复性等特点。由于社会规律是人的社会实 践活动的本质反映,而人的主体活动变数比较大,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观判断性又比较 强,这就造成了客观的社会规律与科学家的主观判断存在着差异性。这就会造成人们的 主观认识同客观的规律性存在着矛盾,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因此,一些人会对社会科 学产生误解,认为社会科学是“捉摸不定”的,“主观随意性很强”,因而是不大可信 的。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是有偏见的。人们的主观认识完全绝对地符合客观实际 ,几乎是不大可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若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社会发展的本 质联系,就十分难能可贵了。列宁说过:“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 的关系。”③社会科学者的责任就是找到这些“关系”。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同志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 ”的认识,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 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④

第四、探索的艰巨性和成果的难以确认。

一般来讲,自然科学可经过实验、数学方法推导等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并建立起一 个联系形式比较密切,逻辑关系比较清晰,可以由一个结论推出另一个结论,比较严密 的理论体系。但是,社会科学则比较难,它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除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外,一般很难用数学方法来论证,难以做到符号化和数字 化。这就使得社会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比较艰巨,困难比较多,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搜集大 量资料,深入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并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进行分析 和论证。探索过程中往往还会出现曲折和反复。若要形成一份真正有价值的、有创新的 、能经受住历史考验的科研成果,是很不容易的。而科研成果的确认与推广更加不容易 。因为我们还缺少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估的科学评价体系,缺少统一的、被学界 普遍认同的权威性评价机构。我们有时候也对社会科学成果进行评奖,但是,在评奖中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缺乏有效 的、普及性的应用推广渠道和机制。

以上所叙,只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部分比较突出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决定 了它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它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不是那 样过硬,使得一些人们(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社会科学不那样看重,不那么重视。改革 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明确指出:“科学当然包 括社会科学”⑤这次,江泽民同志在“八七”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 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⑥我们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这一讲话精神,努力 搞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笔者认为,这要从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做为地方和有关 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应深刻学习领会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提高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并给予具体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做为哲学社 会科学工作者,应当通过学习明确我们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认识我们肩负的历 史重任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振奋精神,深入实际,努力做好 科研工作和其他相关的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由于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勤奋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确实取得了许 多突出的成绩和可喜的科研成果。但是离党中央和现代化建设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 还有一定的距离,工作中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某些领域确实存在着脱离实 际、脱离现代化建设的现象,存在着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另外,还有队伍建设 不力,资金不足,学风不正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改进和完 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笔者认为,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角度看,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应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应看到 自己肩上的历史重任,要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 系起来,明确科研方向和具体目标,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敢讲真话,会讲真话,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 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当前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

2.深入社会,联系实际,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哲学社会科学不管是那个领域那门学科,都不能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握时代的脉博,倾听时代的声音,经常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坚 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探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的现实课题和理论课题,给予科 学准确的回答,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当代世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科学 的应用研究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有很强的影响力、导向力,对大众有很强的心理驱动力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是作为一种高级的智力和知识产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经 济价值。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发和借鉴。当前,我们要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针对性 和现实性,就是要加强对“三大规律”的研究。无论是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 ,还是文学艺术、历史、教育、伦理学、哲学等学科,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从 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

3.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战略性调整。

除了有全国性的科研发展规划外,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 也应当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和现实中的重大科研课题,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科研规划 的战略性调整,从目标、任务、组织、队伍、经费、实施方案等都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措 施。既要加强基础性学科建设,又要有重点的发展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分支。要根据我国 加入WTO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科研方向,满足社会需求。

4.加强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吸收和借鉴新思想、新观点的重要方 法。它应包括以下几个含义:(1)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哲学社 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联盟,选择交叉渗透性强的学科和国家重大科研课题, 共同合作,共同攻关。(3)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4) 地区和地区之间及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比如共同研究西部开发问题)。

5.建立科学的、民主的、权威性高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对重大科研成果给予科 学的评价并积极推广使用,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积极作用,提高其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

----------------------------------------

注释:

①⑥人民日报.2001.8.8.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6—18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M].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61页.

④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8页。

----------------------------------------

收稿日期:2001-11-20

标签:;  ;  ;  ;  ;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征与社会责任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