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普工作者“讲好故事”的一点思考论文

对科普工作者“讲好故事”的一点思考

文/ 范淳钰

科普工作者不仅要把高新科技讲好讲透,更要把科技工作者们的梦想与奋斗、成功与挫折、欢笑与泪水,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先进、立体、生动的中国。

“讲故事”不仅能阐释观念、触发思考,而且能感染受众、拉近距离,最终在受众头脑中、心灵中获得双重共鸣,可谓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对于科普工作者来说,如何把抽象的科学原理通俗易懂地传达给不同知识层次的公众,并在进行科普的同时展现出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第一战略的重要意义,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学术邀请展版块同样得到了艺术家们关注支持,让策展团队欣慰的是,几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拿出了自己的力作来力挺本届大展。特邀的5位雕塑艺术家分别为:资历最老、来自西安并为这座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创作出第一座城市雕塑的马改户教授;年过八旬却一直以精神饱满的姿态活跃在雕塑领域的中央美院曹春生教授;来自甘肃以作品《黄河母亲》享誉全国并成为兰州标志性雕塑的何鄂女士;来自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的院长陈云岗教授;来自广东美术学院的前院长黎明教授。这5位雕塑艺术家可谓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国内最高雕塑水准,每一位艺术家都在新中国雕塑事业中奋力前行,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科普不是刚需,要抓住公众兴趣点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其实,在马斯洛的理论中还曾提到过自我超越的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他认为这些应居于尊敬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从马斯洛的理论可以看出,科普对于公众而言无疑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但并不是公众生活所必需的,可以说属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管子·牧民》中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国家只有在人民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展更深层次的需要,而新时代我国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也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说明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转变成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普工作的本质是将科技知识传达给公众,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科技知识,从而提升公民素质,可以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举措之一。但在非“刚需”的前提下,如何让公众在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诱惑下还愿意接受科普,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就是摆在科普工作者面前的难题了。

当然,科普的内容并不应该只是科学原理,还要有科研前沿的成果,在这方面就需要关注取得成果的科学家和团队,介绍他们取得成果的艰辛过程和成果对于国家的意义。在介绍华龙一号时,可以讲述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邢继为了解决设计问题苦思冥想,结果在一天深夜两点半,突然从睡梦中坐起,用床头柜上的笔和纸画下了“灵光一现”的花火,并在第二天通过了设计验证,与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环状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介绍快堆时,则可以介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徐院士,他为了中国快堆发展坚守半个世纪的精神令人敬佩,从而可以自然引出这件令他如此坚守的事业的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完成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者有必要从新媒体传播中汲取营养,关注流行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结合点,更好地引起公众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紧跟热点话题,如关注热门影视或对热点谣言进行辟谣,另一方面也要在遣词用句和表现形式上加以注意,通过夺人眼球的标题、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赢得关注。比如在《延禧攻略》热播期间,出现了许多分析剧中人物服饰、发型等的传统文化科普帖,核科技馆公众号也借剧中角色尔晴服毒死亡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判断死因的科普。再比如近期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众多公众号也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了深入介绍,并对科研伦理乃至艾滋病本身等诸多有关内容进行了科普。

但从科普工作的实际出发,又不可能离开科研人员的帮助,一线的科研人员对于公众而言带有天然的权威性,科普的内容也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把关,这就需要科普工作者与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由于兼顾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表达能力的科研人员数量还不足以满足我国的科普工作需求,科普工作者就要充当一线科研人员和公众之间的“翻译器”和桥梁。整个过程类似从《时间简史》到《全彩图说时间简史》,最终目的在于让更多人了解科技知识,从而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厚植国家创新发展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原理要正确,但不能过于追求严谨

由图8可知,无论是数据通道还是导频通道,码相位比较法比门限法的发现概率要高。在使用本文设置参数的情况下,在使用码相位比较法进行捕获判决时,数据通道的发现概率比导频通道的发现概率高。

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做到严谨细致,写作学术论文时也要追求有理有据、逻辑严谨,但将这一原则用于科普却并不完全合适。首先,科普工作面对的对象并非专业科研人员,许多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不言而明的基础原理和科学常识对公众可能是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其次,科普工作的效果取决于宣传对象的接受度,科研人员习惯的列数据、引用权威文献等做法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过于枯燥,难以记忆;此外,过于追求严谨反映在遣词用句中必然是字斟句酌,而这样的作品往往很难达到平易近人的效果,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因此优秀的科研人员并不一定擅长科普。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普工作者的目标不应该是向公众灌输科技知识,而是引起公众对科技知识的兴趣,让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成为公众自觉追求的价值风尚。

要关注人的存在,注重细节,引起同理心和共情

对于公众而言,带有情节的故事往往比单纯的原理介绍更具有吸引力,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有关人的故事,因此我们在科普工作中也要注重收集科学技术背后的故事,通过故事打动公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正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对于科技领域,尤其是核工业、航天工业等军工科技领域而言,国家的发展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相关的科普工作同样要注重内容当中的中国精神和正能量内核。

根据θ∈(0,1)可知,考虑认知程度差异的需求预测情况,根据式(2)计算列出相应结果,其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结果经四舍五入取整处理)。

其实,不论是什么样的故事,科普工作者在讲述中都需要关注其中人的存在,通过各种细节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让听众产生同理心和共情,真正打动听众,只有这样,我们随着故事所传递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才会深入人心。

科普工作的目标是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普惠人民,从而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在这个过程中,确保普及的科学内容正确是首要的,但为了科普的效果考虑,也不能过于追求严谨,以免挫伤公众接受科普的积极性。

除了科学家之外,还有一类人的故事是需要我们关注并讲述的,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那就是我们身边人的故事。科学家距离普通公众相对比较遥远,虽然我们可以用细节尽量拉近他们与普通人的距离,但始终不如本来就在我们之中的人更让公众感到亲切,更能引起同理心和共情。虽然这类故事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但这方面的素材也是最难以寻找的,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有时,科普工作者讲解的内容会触及观众的心灵,让他们回想起自己身边或曾经听过的相关事件,比如曾有一位“核二代”在参观时认出一张照片上有他的父亲,给我们讲起了他父亲当年工作的细节,还有一些观众自己就是事件的亲历者,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定要抓住机会询问当时的故事和细节,并在参观结束后尽快回忆整理,以备使用。

要把中国精神和正能量贯穿其中

有关科学原理的故事总是离不开发现原理的科学家,在核科技馆的实际工作中,在介绍原子结构时讲述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的原子概念变迁,讲解从汤姆生、卢瑟福、玻尔到薛定谔对原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从而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在故事中对核科技的发展脉络留下印象。为了让故事更有吸引力,科普工作者既要阅读相关人物传记,也要阅读有关科技发展历史的书籍,将同时代的科学家串联起来,如居里夫妇作为贝克勒尔的学生开展放射性研究;卢瑟福在导师汤姆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培养了包括玻尔、威尔逊、查德威克等一批获得诺贝尔奖的助手和学生;玻尔的儿子,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A·玻尔曾经在访问中国时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并亲自邀请他去哥本哈根等。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建国初期回国的老一辈科学家中,这种精神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大多师从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在国外拥有光明的前途,却满怀报国热血,为民族复兴奉献一生。邓稼先亲手检查摔裂的核弹、郭永怀以身为盾保护资料、王承书为国家需要三改专业……老一辈科学家们的事迹通过科普工作者的讲述进一步传扬,让更多人感受到爱国奋斗的力量。而在新中国最艰难的时期,科学家们从零开始研制各类仪器,寻找替代的方案,各行各业的人们集思广益、各尽所能,最终成就了“两弹一星”的辉煌事业。当我们为观众讲述王方定院士为研制原子弹点火中子源,在简陋的工棚中坚持高毒性、高放射性的实验978次时,当他们看到展柜中当年用于计算原子弹数据的手摇计算机和科学家亲手制作的计数管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观众对这一切的惊叹和感慨,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科技事业的发展中,科学家指明方向后,还需要技术工人完成实际操作,在这一点上,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是当年的“原三刀”还是如今的全国技术能手们,都展现出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但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凭借简单的描述和数据是无法感受到这些工作的难度的,必须采用更加直观也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介绍。央视《机智过人》栏目中,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的钳工张新亭展示了在气球上钻透A4纸的技术,震惊全场,此前他徒弟完成的生鸡蛋钻透蛋壳而不漏的展示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只有像这样展示出常人做不到的一面,才能更直观地让公众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含义。

在地球村时代,每个人都是“国家名片”,科普工作涉及我国科技事业尤其是军工科技的宣传介绍,更是天然带有“官方正统”的色彩,在展示国家形象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应该通过“讲好故事”扩大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科普工作者不仅要把高新科技讲好讲透,更要把科技工作者们的梦想与奋斗、成功与挫折、欢笑与泪水,汇成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学会发现故事、讲述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先进、立体、生动的中国。

1)原唐山十中的甬路、房基、地下管道错动,目前原有的三处错缝地表被围栏维护起来,建有三处钢结构临建雨棚,并建有地震观测站。一直对此处进行地震观测研究。但基本属于完全封闭式,不对外开放。

中年级的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但应该学会掌握文本的字面意义,还需要对朗读基调进行把握。要达到这一朗读教学目的,还需要教师带领小学生初步走进文中去体会作者向读者传达的情感,进而引导其清晰地在脑海中勾画文章层次结构与情感脉络。而这也是小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及其节奏的有效前提,可使其在朗读时把握好生动灵活的朗读技巧和方法。教师应该在学生朗读前为其进行朗读示范,将学生应掌握的朗读技巧融入范读之中,使其有所感悟地去通过不同朗读基调来对文中的情感进行表达,提高其朗读的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科技馆)

标签:;  ;  ;  ;  

对科普工作者“讲好故事”的一点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