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文学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理念论文,中学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全社会对语文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中自然也涉及到对中学文学教育的关注。1999年,教育部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教材也随之作了调整,文学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毋庸讳言,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中学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中急功近利,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以人文性审美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教育的痼疾仍然存在,教学中虽然涉及到一点“文学教育”,但也往往是抽去了灵魂、意蕴和滋味的文学知识、文学技巧和文学理论的传授,而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级,这种“文学教育”只有长度、广度却没有深度或高度,文学教育灵与肉剥离、文与质分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教育在新课标颁布后并没有很快地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实施,人们有理由担心,中学文学教育千万别再“穿新鞋走老路”。
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现阶段,要实施好中学文学教育,必须以新课标和新理念对其性质和任务作比较科学的观照,才能认清它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的功能和操作。
一、中学文学教育的功能
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服务的。具体说来,中学文学教育至少应该有这样两层意义:
(一)满足人的高层次精神需要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
从文学语言看,作为作品之载体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心灵运行的独特轨迹。一般语言尚且被视为人性的体现和生命的解码,成为个体生命的最直接的表征,何况是反映着民族生活历史的民族语言?更何况是深具作家个性、情采和审美特质,作为创作主体精神家园的文学语言?在这些鲜活的潺潺流动的文学语言里,分明搏动着或缠绵或深沉、或哀怨或昂奋的心灵,横溢着生命的热血,迸溅着激情的火焰。通过文学作品至真、至善、至美的语言,可以了解前人以及今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可以从历史的或现实的角度认识生活,了解人生,汲取营养。
从文学教育的内容看,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社会、历史的认识和感情。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思想结晶和灵魂雕塑,是其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的直接显现。在作者所叙述的跌宕开阔、曲折多变的情节里,在作者爱憎分明、入木三分的议论里,在作者所着意的精雕细镂、栩栩如生的描绘里,无不显示着他们对社会真善美丑、时代兴盛衰亡的评判,对人间恩爱情仇、人生荣辱进退的思索。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的大众。”既然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赞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批判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那么,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对其中的人物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然会引起美好的或丑恶的、高尚或卑下的、悲惨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提升审美层次,养成高雅气质,完善人生境界。
三是从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正在得到新的整合,纯技术主义的教学训练正遭到摒弃。在此背景下,关注人的主体发展和人生境界的优化当是文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故日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这样说:这本书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通过本国语文的学习了解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充分体会到人生的丰富,以便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
四是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看,接受文学教育,进行审美阅读,从个人来说,小而言之是为了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快乐;大而言之是为了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丰富,生活情趣更多样,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再大而言之是为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腾精神,完善人格,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文学教育,还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浩然正气,使人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的语言文字,为开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为战胜艰难险阻和可能遭遇的暴风骤雨而刻苦自砺,自立成材,无私奉献。如果达到了这个境地,则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大有裨益。
(二)满足中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需要。
文学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足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实施文学教育,使学生吸收文学作品中艺术语言和形象思维的滋养,可以开发、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培育、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然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学教育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对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掉以轻心,甚至有意无意的加以压制,这对于发展学生健全的思维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加强文学教育,学习我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协同发展,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文学教育的操作
(一)中学文学教育应遵循审美鉴赏的客观规律,从意象入手,培养审美素养,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能够欣赏美的眼睛。
文学是以艺术化手法塑美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创作倾向的。当某一作品完全成功地完成了美的形象的塑造之后,它和它所塑造的各种美的形象便同时具有了审美价值,成为不同形态的审美对象。于是就有了美学意义上的现实美和艺术美、优美和崇高、悲剧性和喜剧性;于是就有了人物美、景物美、情采美、语言美、意境美和风格美等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文学教育的内容本身就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美的结晶。文学教育就是要通过这些审美对象及其美感内涵以及孕育与建构美感内涵的艺术手段、艺术形式的感知,形成富于个性的感悟和体味,并尽可能将已经获得的富于个性的感悟和体味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巩固下来,从而积淀自己的审美素质。文学审美活动是个人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与美感的社会功利性的辨证统一,文学教育不是政治教育,不是历史教育,不是哲学教育,它们之间虽有联系,但不能等同。那种把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甚至刻意拔高的偏向应该加以扭转,应将“文学”还原为文学。同时,还要弄清文学审美鉴赏与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之间的区别:鉴赏的对象是具体的作品,主要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的把握,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不一定都作客观、理性的判断;而评论则是一种科学活动,评论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作品,也可以是作家,还可以是流派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评论力求客观、公正,主要作理性分析,运用抽象思维。文学研究的性质与文学评论相同,但层次又更高了一层。而我们以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却忽视了中学文学教育与大学专业文学教育的区别,理性、科学分析的成分多了些,充满情感的审美鉴赏的成分少了些,文学教育成了背诵定义、死记常识、架空分析、应付考试,因而显得枯燥、干涩。
鉴此,要摈弃那种冷漠地照本宣科,摈弃无动于衷的教学语言,让教学方法、语言、板书设计、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全方位地进入审美境界。这里关键是教学语言文学化,即以情感为内核、以形象为表征的诗化语言。教师的形象化语言能够导引着学生走入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之境,使他们用一双审美的慧眼,寻找美点,流连美景,并在这种灵魂的逍遥游中滋养性灵、醒悟人生、提升生命品位。
(二)中学文学教育应重视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美感。
文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包括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阅读活动是整个文学教育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或基本环节。阅读使读者通过作品与潜在地存在于作品中的作者形成一种“情感(灵魂)的沟通”,即“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吁求,正是通过作品世界、作家与观赏者……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盟誓关系,他们在艺术这另一世界中互相吁求自曲”。通过这种“吁求”和“沟通”,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在文学总体活动中不再是互不相连的两个方面,而构成文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两维。从社会和历史的某个角度看,阅读甚至是比创作更为重要的文学实现过程。因此,在文学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重视审美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接受,决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介绍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
文学教育在重视阅读过程时,应特别注重整体化感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美感。我们强调文学鉴赏要注意抓住作品的特点、重点和特别精妙之处,但须注意不能将作品肢解,不能将生动优美的形象或意境抽象化为“几条筋”,即要抛弃那种对作品肢解式的串讲,改变“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这种曾经颇为流行的模式化倾向,改变以知识点机械相加代替文本整体感悟、品味和把握的支高破碎的传授。一个富于哲思和灵性的生命绝不是心、肝、脾、肺之类器官之和的简单相加,文学美感也同此理。此知识点、彼知识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它们固然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文学有它更内在的完整意境,有它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无所不在、渗透内外的特定神韵,有它体现着创作主体全部生命感悟的内在的生活逻辑,对此,只是游离于作品外部以肢解为能事的八股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文学教育应当着眼于整体,诸如领悟作者体验世界的独特视角、评价事物的个性化语言、表达人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洋溢在作品中的情调与色彩等“点”的教学都要服从于“面”的整体感知,而不拘泥于某段某句。
(三)中学文学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作用。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种意向性的“再现的客体”,不同于现实世界中作为自足的实体和客体。因此,它只是一种纲要性、图式化或轮廓化的结构,其中包含着许多空白点及各种未定之点,即使是非常具体的描写也是如此。因此,读者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空白点进行投射、填充和创造。法国接受美学家伊塞尔据此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即文学作品描写性语言所包含的“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文学作品中的“空白”主要表现在语言、句法、结构、形象描写等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意象、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填充空白的无限空间。未定性和空白不仅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特点,而且成为文学潜在的最高审美本质之所在。读者的积极参与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永远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的审美标准到超越以往的新的生产的转换。”总之,文学教育应该将学生(读者)放在文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将读者看作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
(四)中学文学教育应注意多样化,兼容差异性。
文学欣赏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文学作品的涵义不是一个万古不变的常量,它本身具有开放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个人表现空间;另一方面,不同个体的读者具有差异性。文学作品与读者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审美积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生命力往往不是取决于思想内涵的单一性和确定性,恰恰是取决于阅读主体推陈出新、不可穷尽的可阐释性,甚至同一时代、同一地域、同一种族的读者也因其审美个性的差异而导致价值评判上的显著差距。既然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内涵的丰富多样,如果硬要机械地维护教材的统一性,那势必要斫削青少年学生思想上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限制其思维发散的空间。因此,中学文学教育不宜先入为主,灌输结论,限定框框,而应为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时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发挥和调节好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的功能,不对文本作随意的乃至歪曲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作品显与隐、有与无、实与虚、露与藏之间的关系,沿着文本的总体指向进行“恰当的”“合理的”想象和创造。
(五)中学文学教育还应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文学作品和带有鲜明文学色彩的文章,不仅具有其他一般书面语言传达知识、表达观念的功能,而且蕴涵着丰赡的美感魅力、鲜明的情感色彩、生动娴熟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深邃而含蓄的理性认识。把文学教育和写作结合起来,就是要抓住二者的契合点,通过对这些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和带有鲜明文学色彩的文章的感知理解、咀嚼品味、鉴赏评价,将在文学教育、文学鉴赏中获得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语言启迪和理性思考形诸文字,使“意会”转变为“言传”,将吸收、内化同表达、外观结合起来,这样,文学教育、文学鉴赏便以其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激活了写作的源泉,而写作又在最佳的时效范围内巩固和深化着文学教育、文学鉴赏的效果。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积淀之后,就可以运用这些积淀去反观其他文学作品,反观更广阔的文学领域,反观更丰富的社会生活,获得新的感悟、体验、启迪和思考,激发新的写作心智和技能,以至于循环往复,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涵泳,形成语言文化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