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300
摘要: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CT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与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与MRA检查,以数字造影(DSA)和动脉瘤夹闭术为标准,分析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CTA对动脉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MRA,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动脉血流的形态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TA与MRA均可较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形态,具有较好的检出率,而CTA的检出率更高。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X线计算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可引起患者出现自发脑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动眼神经麻痹等症状,而动脉瘤的破裂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及时对脑血管病变作出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数字血管造影(DSA)一直以来是临床检查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是该项检查措施为有创性检查,检测费用高,且容易诱发再出血。在本次的研究中将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脑血管患者,评价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择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5例,其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120例,患者年龄范围23-75岁,平均年龄(45.0±4.5)岁,140例患者行DSA诊治,65例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
1.2检查方法
CTA检查设备使用美国GE Optima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范围第二颈椎至颅顶,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550mAs,转速为0.4s/r,螺距0.531,先平扫,以小剂量测试,确定扫描时间,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选择剂量70-90mL,从右肘部静脉团注入,速度为4.0ml/s。
MRA机型选择美国GE Signa1.5T MRI,8通道相控阵颅线圈,行常规横轴位和矢状位双定位,并行横轴位、矢状位T1WI、T2WI扫描,扫描层间距0.1-1.2mm,层厚5-6mm。
1.3图像分析
检查结果均由我院工作经验超过10年以上的2名影像学医师共同鉴定。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连续性变量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P<0.05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前提。
2.结果
2.1CTA和MRA的检出率比较
以DSA结果为标准,20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检出232个动脉瘤,经CAT检查共检出动脉瘤197例,220个动脉瘤,检出率为94.8%,其余8例动脉瘤位于海绵窦段,被颅骨覆盖,因此经CTA检出未能充分显示;经MRA检查,共有181例,共检出200个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86.2%,剩余24例因被高信号血肿覆盖,因此未能良好显示。CTA对于动脉瘤的检查率高于MRA,二者差异明显,(X2=10.043)P<0.05。
2.2瘤体形态检查结果比较
MRA与CTA检查出的瘤体直径大小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颅内动脉瘤的具体病因临床尚未明确,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先天性动脉瘤,患者在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主要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动脉瘤破裂,可使患者出现剧烈的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征,随之出现颅内压增高,对于形成较大血肿者还可使病情发生恶化,出现脑疝危象,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因此已经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以获得根治性效果,避免发生大出血危险[2]。
在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中DSA是最确切的辅助诊断方法,该项检查方法是利用计算机将血管造影片上的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仅将血管的影像突出在影像片上,可清晰、直观的将血管结构显示出来,甚至对于精细的小血管也可清晰的显示,被作为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3],但是该检查方式属于有创性检查,可诱发颅内动脉瘤出血风险,无法作为脑血管病变检查的首选[3]。随着临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逐渐在颅内病变的检查中开始应用,其中以MRA和CTA在临床的应用最为广泛,MRA检查是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与静止的血管壁和周围组织对比,将血管显示出来的一种技术,该检查方式无需静脉注射对比剂,具有简单、无创、安全、低成本的特点,但是该项技术在空间分辨率和血管精确度显示方面效果稍差[4]。CTA检查可清晰的显示脑内血管的三维空间结构,并可任意的转换方位和角度,具有定位准确、清晰的特点,可直观的显示血管病变与骨结构的关系,但是对于特殊位置、形态的动脉瘤以及颅内结构会对CTA结果产生影响[5]。
从本次的结果中可见CTA与MRA在瘤体形态结果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高于MRA,说明CTA相较于MRA对于颅内动脉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综上所述,CTA与MRA对于颅内动脉流均具有高的诊断价值,而CTA的检出率高于MRA。
参考文献:
[1]叶印泉,肖新兰,唐小平,等.MRA与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9-11.
[2]赵东生,李竹强,乔海舟,等.DE-CTA与MRA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152-153.
[3]钟向阳.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3,11(4):352-353.
[4]罗青.颅内动脉瘤应用CTA及MRA的诊断价值比较[J].现代临床医学,2017,43(3):209-210.
[5]任飞,李艳君,田国忠.CTA、MR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4,28(14):288-289.
论文作者:罗明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动脉瘤论文; 颅内论文; 检出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脑血管论文; 价值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