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行为导向教学法 开启语文教学新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模式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新思路论文,导向论文,综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那么,怎样把人认识理解世界和自我表现的两种职能协调起来呢?本文所探索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在这方面开启新思路的一种尝试。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定义界定
所谓“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质上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从而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德国一位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T.特拉姆曾在《综合经济中的学习、思维和行为——在商务职业培训中运用新的工艺》一文中,对以行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论做了客观的界定:“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这一途径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
“行为导向”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知识教育,其最核心的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承担责任、自主决断、自主选择和向实践学习,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这正是“行为导向”教学法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的提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行为导向”教学法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探索的途径。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对于综合性学习理念的重要意义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的需求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未来的人应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人,是人类文化的鉴赏者和细心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发现,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为未来社会新人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持。“行为导向”教学法对于综合性学习理念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对话教学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为,对话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真理、意义和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生的品质、个性、情感培养和形成过程。对话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对话教学,实现三方面的目标:师生对话,实现平等和谐;生生对话,实现交流互动;生本对话,实现自我超越。课堂中,没有对话就没有教学,因此可以笼统地说任何课文的学习都需要借助对话教学来进行。
对话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关系更真诚。我们应该呼唤对话,拓展对话,将旺盛的生命力融渗在这浓郁的对话里。
3.反思性教学法
所谓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或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与学。教师通过反思,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学生通过反思,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放到具体的语文课堂中,整合与建构也离不开反思。通过反思,把零散的知识点聚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掌握,又透过这个整体建构另一个知识体系,更好的促进学习和发展。
4.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问题的发现、研讨、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设置,激活学生思维。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从教学的要求上看,问题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应用,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学习《项链》时,当学生在读到小说结尾时,可以引导学生假设“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会怎样”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作出了各种假设,进一步丰富了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也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通过丰富的学习方式呈现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之所以提倡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自主学习这个模式下,学生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可以选择阅读,可以选择做作业,还可以选择与人讨论、交流,也可以选择进行考试或检测某个知识点是否过关,等等,不一而足。学习的状态变成了“我要学”。这是最关键的改变。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针对单一课文的学习方式,而是针对整套教材整个体系的持续学习。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它既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帮助,也强调小组成员的独立性和探索精神。合作学习要求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协作,共同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求每个成员具有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刊,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又满足了个体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上教版里的许多课文,都适合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培养他们的发现和创新能力。如第三册的契诃夫《摘自脾气暴躁的人的札记》这篇课文,其整合与建构的设计就围绕小组合作研习来进行。通过自主阅读小说,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周围同学交流。根据讨论交流情况,合理调配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补充完善本课的“教学设计”,使之更加具体化、条理化。然后是讨论、总结学习收获,分两部分进行:先由各小组推举代表在班级里交流合作探究中的难点和分歧,然后听老师讲解,特别注意那些有难度的内容,如果在理解上依然有困难,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要以兴趣为导向,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就不会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有所区别的,要区别对待,但放到课堂中,这二者是分不开的。只有教和学高度融合到一起,才有可能产生高效的课堂教学。这套教材中整合与建构的提出,意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使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整合与建构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的现实需要
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学生把知识都塞满在大脑的记忆里,成为钝化智力的负担,因为这里没有真正的智力活动。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客体,而且也是教学的主体。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知识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力量,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启了新的思路。
(二)当前综合性学习理念的贯彻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由于分数至上、升学至上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加上各地教育环境不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这一教学理念,但实际情况却不令人乐观。许多地方没有开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体制观念方面的,诸如怕影响学科学习,怕耽误时间,喜欢按“惯例”办事等;有些地方想开展但也因不知从何下手而作罢。“行为导向”教学法无疑为他们找到了打开困惑的“金钥匙”。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模式探索
(一)项目教学与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要求目标,但这些目标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为之提供了历练的凭借。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东西,操作起来十分困难。目前,遵循“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想而发展的项目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的基本模式包括:
1.开发课程资源的项目创意;
2.项目实施方案;
3.制定行为步骤的计划;
4.实施;
5.项目结项等。
(二)角色扮演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1.内容分工。在上述的课程资源开发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担任某一角色。
2.资料收集。根据自己所承担的探索领域多渠道地收集资料。
3.研究流程。首先把资料分类、排序、梳理;然后分析、论证得出各分支的成果;最后把分支的结论进行整合。
(三)模拟表演与综合性学习成果测评
1.模拟表演
各小组在自己所承担的项目形成成果后,采取“行为导向”教学法里面的模拟表演的形式,让各组成员根据分工不同扮演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可采取成果展示会、成果展示栏、成果新闻发布会、导游讲解会、交流辩论会等形式,让组员充当不同角色进行成果展示。
2.成果测评
(1)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测评时看学生是否遵循了综合性学习的这一基本要求。
(2)五种工具——即五种技能:读、写、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交流(成果展示、过程展示、资料展示、方法展示)。测评时看通过综合性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五种学习工具。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这五种技能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总的技能:“会不会学习。”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3)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固然重要,但过程性评价更不能忽视,有些项目因为难度和条件的原因没有取得成果,但只要积极参与,付出了汗水,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而当前教学中往往被忽视的正是这一点。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综合性学习理念的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不但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要不断关注教育科学的新成果;努力掌握“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精髓,切实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真正把新知识的“砖瓦”递给学生,让他自己去掂量怎样把这些“砖瓦”用到完整知识体系的“楼房”上去。
(二)注意学科知识与教育科学成果的协调。“行为导向”指导下的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学科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所以千万不要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教育科学的新成果,它一经产生就被广泛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由此可见学科教学与教育科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必须加快迈向专业化的步伐,否则就不能利用像“行为导向”教学法这样的教育新成果。
(四)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不同的学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行为导向”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有效地实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被动学习中被训练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综合性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无疑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