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谈培训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训工作论文,陈清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时期,是我国实现“两个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要真正实现“两个转变”,关键要害在企业,在企业改革。而企业的问题,关键在于人。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企业的经营者在观念上,在经营方式上都不断地有所转变。但到目前为止,相当多的企业,与现实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相比,仍然相距甚远。目前,有些企业处境比较困难,许多人认为是大环境造成的,是由于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致使很多投资类产品卖不出去,认为没有办法。但是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在整个“九五”期间,由于宏观调控,不可能再出现92年、93年那样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的情况了。从宏观调控目标来说,经济增长每年能保持递增8%左右,就是相当高的速度。 完全靠投资带动保持企业高速增长的想法,是天真的,从发展战略上要及时调整改变。现在许多企业对此还认识不到,想把这个困难的时间忍过去,实际上是很难忍过去的。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要调整自己的战略思想。在这方面有些厂长经理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我们将来经济再发展,我想我们的增长率还要降低一些,因为基数大了。西方国家每年增长2%、3%,那就不错了。而我们要增长2%、3%,全国许多企业都没法活了。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中靠大量投资带动的因素占61%,靠技术进步因素不到30%。我看了一本外国杂志评价世界各国经济的各种指标,中国在其他各项指标上排列还靠前一点,但是在管理上我们几乎是倒数第一。因此,在“九五”期间,加强对企业管理干部的培训,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一方面要使大家正确认识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另一方面要增强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企业的能力。在培训中要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主要谈谈有关培训工作的问题。
我们制订了一个“九五”期间的培训规划(草案)。这个稿子已经搞了一年多,许多同志都很着急,希望能够赶快定下来。我也很着急,但目前还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协调。但是从大的方面,从基本路子上看,没有什么问题,是符合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的,也符合五中全会《建议》的精神。因此,大家可以按这个规划的内容去做准备。整个文件何时正式下达,我们正在抓紧工作。
“九五”期间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短期培训,即适应性培训。适应性培训的作用不能低估。当前,我国经济在转轨,企业在改革,都在变革的过程中,因此要使厂长、经理能够及时掌握国家重要改革的政策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和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因此,在规划中我们规定了厂长经理每年要有一周左右的短期培训时间,我们希望能够法定下来。每年可以针对国家改革的情节,企业遇到的问题,重点进行培训。我原来在“二汽”工作的时候,从80年代中期一直坚持这个作法,现在也延续下来了,我认为这种作法还是很有效的。每年我们都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把处以上干部集中起来,到党校(干部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培训中,由厂长、副厂长讲某一个专题,或请外面的专家讲某一个专题,最后一天,厂领导与处级干部座谈,听取意见,回答问题,共同交流。开始时这种培训是带有强制性的,让党委组织部组织,派人跟班考核,后来大家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了。我们还要求集中住校,早上出操,慢慢大家也都习惯了。后来还把高级工程师组织起来培训,效果也很好。时间一般是每年从二月到六、七月份,办十几个到二十个班,每班大约40人左右,共培训将近1000人,一年一轮。这样做大有好处。每年我们在年初的时候部署全年的工作,把思路搞清楚,并把培训的内容定下来,把计划安排好。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我想从全国来看,每个企业的厂长经理每年有一周左右的培训是很必要的。比如说,我们能否在“两个转变”方面重点进行培训,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两个转变”到底是什么内涵,对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涉及到企业的哪些方面,由此企业怎样改革和经营,为适应转变企业应采取哪些对策,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如果把这个题目讲好了,对大家理解五中全会精神,对“九五”期间整个改革的思路,就可以统帅起来了。培训时间不要长,培训司原来提出10天,我认为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时间越长,主要领导参加的越少。过去我们在工厂的时候,有时外面办班,就说让某同志去吧,下次还是派他去,结果成了“学习代表”,充个数,总是学习干不成事。现在我们的培训就是要对关键岗位上的关键人物进行关键的培训,这样才能抓到点子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时间不要长,一周左右就够了。要强化培训,白天学不完,晚上加班学也可以。
另外,短期培训的内容还应该深化。例如,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财务人员不仅要会制订财务报表,更主要的是会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诊断。现在,企业中很多毛病,很多的无效功,在财务分析中都可以看出来。但目前我们的财务人员不会这个,而厂长经理绝大多数根本不懂,到现在还有的厂长经理看不懂资产负债表。这样下去太危险了,真是“心中无数胆子大”,这样干起来将来风险是很大的。这方面的培训是非常需要的。我希望我们能培训出一批专门的“诊断师”,到企业去,把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拿来认真一分析,就能指出毛病在哪里,成本为什么上升等等,并马上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目前我们的厂长经理、财务人员没有这个水平。原来在厂里时我们就试图这样做,每年财务人员除了报告财务状况外,必须拿出财务分析报告,说明财力上的问题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有些企业的状况是,一方面在叫资金短缺,一方面在企业里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这种状况非常可怕。现在我们的资金周转天数是270多天,而且几乎100%是靠贷款,把贷款利息还掉后还要赚钱,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还叫喊资金不足,利息20%以上的贷款还在那里大借,胆子太大了,有没有考虑还款能力?我看问题实际上是这样:流动资金再增加20%到30%是极其困难的,企业也承担不了;但是通过加强管理,把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20%到30%,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大多数企业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有的也没有在这方面去下功夫。问题在于,我们缺乏一批高水平的财务人员,怎么办,就要靠培训!总的来说,我们管理人员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必须很好培训。对短期培训的作用不能低估,各管理干部院校要把它放到重要位置,要认真组织好。
短期培训班是一种短平快的好办法。最近我到日本去开会,一共去了三天,用了半天的时间去看了一所日本的“中小企业大学校”,很受启发。这个学校专门培训中小企业的经理人员,最短的两天,最长的一年(一年的是培养那些私营老板的儿子当接班人的)。培训内容有管理、计算机,也有一些技术方面的。大量都是短训班,三五天,就某一个专题开展培训,得到点东西就走了,过一段时间需要某一个专题又来了。我问学校通过什么渠道招生,回答说是通过信函等方式宣传,自愿报名,就有人来了,很灵活。因此,我想我们的短期培训也可以搞得活一些,搞一些专题培训。
培训工作的另一大部分就是任职资格培训。现在我们想了一个名称,叫做“工商管理职业资格培训”,对这个名称还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们希望再做些协调。“工商管理职业资格培训”这个名称我是同意的。一个是表明了我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工商管理;另外,它是职业资格培训,而不是职业资格,经过考试考核以后,取得职业资格培训证书,而不是职业资格证书,这里是有区别的。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应叫“职业资格证书”,我和一些同志认为还是叫“职业资格培训证书”好,可能更科学一点。如果叫“职业资格证书”,一个律师有了律师资格证书就可以去应聘律师,一个会计师有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就可以去检查财务会计报表,但有了工商管理培训证书就能去当厂长经理?恐怕不那么简单,还有许多其它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担任厂长经理的工作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还要有许多实际的锻炼。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工作了两年,到这里来培训,取得了证书,能不能当厂长经理?我看不一定。但是经过这种职业资格培训,用人单位在考核、选聘人员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凭证,是主要的依据。但这又不是必然的条件,就是说经过这种培训就必然要被聘为厂长经理,那是不一定的。这与大学毕业后能不能当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还要看实际工作水平和表现是一样的。
这种工商管理职业资格培训,相对来说应当是比较规范的,这个资格培训是全国通行的,这样就与过去的培训有连续性。在这个培训中,教学质量和学时必须保证,这是证书能够全国通用的一个重要基点。如果我们开始要求很严,但最后师资保证不了,教学条件、学时保证不了,考核又很松懈,那就自己把名声搞糟了。我们既然要抓这件事,就一定要抓得严一些。
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凡是能够集中学习的,要更多地鼓励集中学习。我想,既然省长、省委书记可以集中到中央党校去集中学习三个月,我们的厂长、经理集中学习三个月,也不是完全做不到的。困难是有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现在也有厂长、经理到党校去学习三个月的。集中学习,总的来说,对保证教学质量会更可靠一些,所以要鼓励更多地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现在,据了解,有的省市,有的大企业已开始这样做。如石化总公司,集中了一批人到北京集中脱产办班,这就很好!重庆市,把厂长经理组织起来到清华大学脱产学习四个月,基本内容就是工商管理培训。关键的问题是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对这个问题真正有认识,肯于下本钱,集中学习是可以做到的。当然,也还可以采取多种途径,但在考核上一定要从严把关。考核的形式,与在校大学生也应该有所区别,完全是闭卷考试的方法,对成人教育是否合适也值得研究。恐怕更多的是带有考核性质的、结合工作实际的、案例式的,对我们的培训对象会更有意义。
还有一项工作,可能是管理干部院校过去未从事过的,就是中小企业干部培训,我们能否助他一臂之力。这项工作并不一定就是给我们降格了。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全国在工商管理局注册登记的企业户数约有840多万,还不包括乡镇企业(据农业部统计有近2000万)。840万户企业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面对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小企业风险很大,他们缺乏信息,缺少人才,缺少必要的支持。亚太经合组织有一个专门委员会,就是中小企业部长级会议,这个会议开了两次了。提出一个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共同《纲领》,《纲领》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五个优先领域:第一是人才和培训;第二是市场准入,即中小型企业如何进入某些市场;第三是关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共享;第四是技术上的支援。放在第一位的是人才和培训。现在我们对中小企业的培训没有专门的机构,希望各院校组织力量,进行试点,从城市中小企业开始逐步扩展。日本的一个机构与经贸委中小企业办公室合作,在大连举办了一次中小企业厂长经理的培训,时间为一周。由日方派人讲课,用的是日本的教材,很简单,很实际。内容有:中小企业如何开拓市场,优势在哪里?优势在大企业顾及不到的部分,在微利而别人不愿意干的部分,需要创新、有风险的地方等。还有告诉厂长经理怎样用人、怎样组织,有很多案例。我去日本时到那个“中小企业培训大学校”去看,有个教室很有意思,象商店一样,有许多货架,学员实习就是摆那个货架,怎样摆更能够吸引顾客,这就是一种教学,对中小企业帮助很大。另外,还有一种机构,与学校合在一起帮中小企业搞咨询。这种咨询就好象医院里看门诊一样,由很多专家(半公务员性质,政府出钱养着,全国有9000人)来做,这些人经过严格培训,了解很多市场知识。他就坐在那儿,有人就来谈。某个咨询者说我想办一个中小企业,他问:你准备有多少投资,你熟悉哪一个领域,过去干过什么,然后给人家出主意,想办法。如果你想搞某个小企业,他就告诉你这类企业在全国情况怎么样,市场情况怎样,如果要办,估计你的资金够不够,会有什么风险,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等等。这种作法非常好,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工作做得很实际。日本的中小企业一般规模都很小,我在半天时间里参观了四个中小企业,都在一个大楼里,这个大楼叫做“中小企业公寓”。这个楼不很大,共有26个中小企业,一个企业最多的16个人,最少的2个人。但是这些中小企业很有活力,反应很快,千方百计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发展自己,而且不愿意与别人合并,总想保持自己的特色。这些中小企业都很需要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国也是很重要的。我想在这方面,各管理干部学院应该进行试探,在培训人才和咨询服务方面做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