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英[1]2004年在《胃癌微转移检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临床工作中,尽管大多数的胃癌患者手术时能够做到根治性切除,但手术后仍有70~80%的患者于五年之内死亡。其中手术时甚至手术前就已经存在于淋巴结、外周血及骨髓中的潜在的微小转移灶以及播散的肿瘤细胞是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若能有一种方法在手术前或手术后近期内对这些微小转移灶进行及时的检测和有效的治疗,必将使我们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理念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通过对这些微转移灶的检测,还可以监控全身治疗的效果,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相邻学科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从大量的正常细胞中检测极微量、仍至单个肿瘤细胞成为可能。相应的,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FCM和PCR等新兴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肿瘤微转移灶的检测。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目前已经对胃癌的发病机制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如很多胃癌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存在局部仍至全身的微转移灶,而到了后期,大多数的患者在外周血及骨髓中均广泛存在着肿瘤细胞。患者骨髓中存在肿瘤细胞与预后直接相关等。但目前国内外的报告中对胃癌微转移的研究均缺乏系统性,有的选择病例不恰当,有的研究技术不先进,有的研究方法单一,缺少不同方法的相互印证,因而所得结果差别很大。为了进一步明确胃癌中淋巴结、外周血及骨髓中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灶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本课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免疫荧光FCM、免疫荧光法及MACS微型免疫磁珠富集法对胃癌患者的淋巴结、外周血及骨髓的微转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各种临床病理参数进行了比较;而后对MACS微型磁珠富集的骨髓微转移肿瘤细胞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培养及免疫组化研究,试图发现胃癌中微转移灶的发病规律,并对胃癌微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进一步的评价。方法1. 选取1991年4月至1994年4月行手术切除的常规病理检测无淋<WP=5>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例44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共466个,分别以鼠抗人CK20抗体,鼠抗人EMA单克隆抗体,鼠抗人CA72-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显微镜下根据染色结果确定其微转移情况,然后与各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2. 选取2002年12月至2003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49例,胃良性病变患者5例及健康志愿5例,采用RT-PCR技术,以β2MG基因为内参照,同时对其骨髓与外周血中的CK20 mRNA表达进行检测,然后与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同时以掺有OCUM-2M细胞株的骨髓细胞模型进行灵敏度试验,以探讨RT-PCR方法检测胃癌骨髓微转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3. 以胃良性病患者骨髓有核细胞与OCUM-2MD3细胞株细胞以10种不同比例混合,使其中肿瘤细胞的频数自0~5×10-5,作为骨髓微转移肿瘤细胞模型。然后以结合有CK7/8抗体的MACS微型免疫磁珠进行两次肿瘤细胞富集。在富集前后分别进行免疫荧光FCM分析和免疫荧光检测,得出每个样本的肿瘤细胞及骨髓细胞个数。免疫荧光FCM分析以CK-FITC标记肿瘤细胞,以CD45-PerCP标记正常骨髓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时,以CK-FITC标记肿瘤细胞,以DAPI和EB标记所有细胞的细胞核。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出MACS的富集倍数及回收率,并比较FCM分析和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4. 选取2002年12月至2003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5例,胃良性病变患者5例及健康志愿者5例,提取其骨髓有核细胞,以结合有CK7/8抗体的MACS微型免疫磁珠进行两次微转移肿瘤细胞富集。于富集前后,分别进行免疫荧光FCM分析,以确定骨髓中的肿瘤细胞数。分析时,以CK-FITC标记肿瘤细胞,以CD45-PerCP标记骨髓细胞。将分析结果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及本课题第二部分的RT-PCR结果进行比较。5. 另选2003年4月至2003年7月手术的胃癌患者20例,提取骨髓有核细胞后,以结合有HEA抗体的MACS微型免疫磁珠进行活性肿瘤细胞分选两次,分选后先以CK-FITC标记肿瘤细胞,以DAPI和EB标记所有细胞的细胞核,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研究。然后选取其中有微转移细胞的富集后肿瘤样本进行细胞培养和双染法免疫组化研究,免疫组化法研究所用抗体为CK20、PCNA和P53抗体,最后分析这些微转移细胞的形态特<WP=6>点,细胞活性及免疫表型。结果1. 44例胃癌病例的466个淋巴结中,有18例(40.9%)患者的51个淋巴结(10.9%)发现微转移灶,微转移淋巴结数目最少者为1个,最多者为7个;其中转移淋巴结数<3个者9例,≥3个者9例。淋巴结的微转移与患者的性别(P=1.000,χ2=0.168,卡方检验)、年龄(P=0.912,χ2=0.012,卡方检验)、肿瘤部位(P=0.511,χ2=1.342,卡方检验)、组织类型(P=0.075,χ2=3.175,卡方检验)及TNM分期(P=0.301,r=0.160,Spearman相关分析)均无关。用叁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所发现的微转移淋巴结并不完全一致,其中CK20 40个(8.6%),CA72-4 27个(5.8%),EMA 21个(4.5%)。随访资料显示,有微转移的病例5年存活率为61.11±11.49%,无微转移的病例为92.31±5.23%,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13,χ2=6.42,log-rank检验)。转移
岳欣[2]2002年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中CK19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的表达及临床病理联系;2.检验常规染色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意义。 材料和方法:57例胃癌患者(39例接受切除性手术治疗,18例接受化疗)在治疗前后各取外周静脉血5毫升,通过RT-PCR方法检测其中CK19mRNA的表达及治疗前后的变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阴性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参照1985年UICC的胃癌TNM分期方案进行分期,入院时57例患者常规行血清CEA、CA19-9化验,化疗患者均接受随访至死亡。回顾性分析1992-1996年间31例常规染色提示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T_(1-3)N_0M_0),将常规检查阴性的淋巴结用CK19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K19mRNA的表达率为22.8%(13/57),健康志愿者为0%(0/20)。外周血中CK19的表达与TNM分期有关,其中与肿瘤浸润深度关系密切,而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的意义(p>0.05),同时也与CEA、CA19-9无关(p>0.05)。39例手术患者术后阳性者较术前增多3例,2例CK19阳性的化疗患者经过化疗后转阴。化疗患者中,CK19阳性者平均存活期(3.04个月)明显短于阴性者(5.62个月),p<O.05。 天律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CK19mRNA的RT-PCR检测方法可以检出10‘个有核细胞中的1个胃癌细胞。31 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位随访期为50个月,所切除的淋巴结 数的中位数为8个,总的5年生存率为53.7%,其中通过免疫组化发现的微转 移检出率为32.3%。淋巴结微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30%低于无微转移患者的166.5%,p(.05。 结论:CK 19的检测有助于明确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是一种比较特异 且敏感的、用于检测血循环及淋巴结中胃癌微小瘤灶的组织特异性标记物。
尤小兰[3]2016年在《CK20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微转移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微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1.选取5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将高分化细胞株AGS的表达量设定为1.0,RT-PCR法检测不同胃癌细胞株CK20表达情况,挑选出适合建立体外胃癌微转移模型的胃癌细胞株。2.应用10倍稀释法和毛细管法分别将10~5、10~4、10~3、10~2、10~1、1个SGC-7901细胞株置入健康人10~8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建成含不同SGC-7901细胞数的体外胃癌微转移模型。3.分别采集4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各两管,每管5ml。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健康志愿者两管外周血中及体外胃癌微转移模型中CK20mRNA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检测胃癌微转移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CK20mRNA在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其表达强度在各胃癌细胞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4,P=0.181),而在PBMN中未能检测到CK20mRNA有效表达。在各胃癌细胞株中,SGC-7901表达相对偏低,故体外模型验证中选择SGC-7901细胞。2.对SGC-7901体外微转移模型检测显示,荧光定量PCR检测CK20mRNA微转移敏感性为10~(-7)。3.健康志愿者第一管血标本中,CK20荧光定量PCR检测9例为阳性,31例阴性,假阳性率为22.5%,而第二管血标本中,1例阳性,39例阴性,假阳性率2.5%。结论:1.CK20在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而在PBMN中不表达。2.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外周血微转移的敏感性为10~(-7),特异性为97.5%,是检测胃癌微转移较好的检测方法。第二部分 胃癌组织中CK20的表达及意义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CK20表达情况,分析胃癌组织中CK20表达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85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CK20表达情况。2.对比CK20在胃癌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表达差异。3.对胃癌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进行ROC检验,获得CK20免疫组化积分的cut-off值。4.根据胃癌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及cut-off值将患者分为CK2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以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胃癌组织中CK20表达与患者无复发生存及3年总生存的影响。结果:1.CK20在胃癌组织、胃粘膜组织均不同程度阳性表达。2.胃癌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与胃粘膜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3.至本研究结束,所有患者随访3年,胃癌组织中CK20低表达者与高表达者两组OS及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K20在胃癌组织、胃粘膜组织均普遍阳性表达。2.CK20在胃癌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3.胃癌组织中CK20表达水平对患者OS及DFS无影响。4.CK20可以作为检测胃癌外周血、胃周淋巴结微转移的标记物。第叁部分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及意义目的:探索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1.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了85例胃癌患者、40例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情况。2.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检测结果之间差异。3.应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胃癌患者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对胃癌术后无复发生存及3年总生存的影响。结果:1.手术前对照组40例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8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有35例(41.2%)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x~2=22.876,P=-1.72×10~(-6))。2.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无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外周血CEA、CA724、CA199值、脉管内有无癌栓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1)。3.手术后第一天,对照组40例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结果仍均为阴性;8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有49例(57.6%)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x~2=37.926,P=7.34×10~(-10))。胃癌患者手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外周血CEA、CA724、CA199值、脉管内有无癌栓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1)。4.手术后患者外周血CK20mRNA表达明显高于术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12,P=0.032)。5.术后患者外周血CK20mRNA表达与患者术后OS、DFS相关(P<0.05),阳性表达者的3年总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显着缩短。结论1.CK20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有较高的特异性。2.较多患者术前外周血存在微转移。3.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微转移与肿瘤体积大、分化差、Borrmann分型Ⅲ-Ⅳ型、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N2-N3、术前外周血中CEA、CA724、CA199升高、肿瘤组织脉管内癌栓等因素相关。4.手术操作是促进胃癌微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5.术后患者外周血中CK20表达可以评估患者预后。第四部分 CK20蛋白及基因在胃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评价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分析胃周淋巴结微转移危险因素以及微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对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进行HE常规检查、CK20免疫组化及CK20mRNA荧光定量PCR检测。2.应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各种检测方式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3.分析各临床病理参数与胃周淋巴结微转移之间关系。4.建立COX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基线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HE染色转移阳性淋巴结行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均为阳性。2.HE染色阴性淋巴结行CK20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有28枚/16例阳性;CK20mRNA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有137枚/34例胃周淋巴结阳性,并且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同时均为阳性。在胃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中,荧光定量PCR法灵敏度更高,与HE染色法比较采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定量PCR发现有137枚/34例胃周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现象,导致2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发生相应改变,使得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更趋准确。4.胃周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HE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外周血CEA、CA724、CA199值、外周血微转移情况相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脉管内有无癌栓等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P<0.01)。5.存在胃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患者3年总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无微转移的患者(P<0.05)。6.COX模型统计分析显示肿瘤分化、Bormann分型、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外周血微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1.荧光定量PCR检测CK20mRNA表达,是发现胃癌胃周淋巴结微转移的灵敏检测方法。2.通过胃周淋巴微转移检测可以整体提高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术后病理分期。3.胃周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微转移阳性的患者具有比较高的转移复发机率和死亡率。4.胃周淋巴结微转移是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是评估胃癌预后比较独立的检测指标。
王波[4]2014年在《胃癌患者外周血Survivn mRNA、CK19 mRNA的表达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生存素(Survivin)mRNA是一种新型凋亡抑制因子,具有抑制凋亡和调节细胞分裂的双重功能,其过度表达可引起增殖和凋亡的失衡。该基因的表达具有高度特异性,在正常的成年组织中不表达而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是上皮细胞骨架的组成部分,分布在上皮细胞的中间纤维丝中,具有严格的组织分布,特异的表达于上皮组织及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中。鉴于两者在瘤组织和非瘤组织中表达的显着差异性,我们对50例胃癌(gastric cancer)患者外周血细胞生存素(Survivn)mRNA及角蛋白19(CK19)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探讨它们在胃癌早期发现及微转移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采集50例胃癌患者、2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35例健康人外周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urvivn mRNA、CK19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检测结果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1)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n mRNA、CK19mRNA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及胃良性病变患者中的含量(P<0.05);(2)联合检测SurvivnmRNA、CK19mRNA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较单独检测这两项指标的敏感性高(P<O.05)。(3)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n mRNA、CK19mRNA的含量与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1.扩增CK19mRNA、Survivn mRNA的RT-PCR方法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2.早期胃癌也可有血液微转移。3.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n mRNA、CK19mRNA的含量与胃癌浸润、转移有关。4.检测外周血中Survivn mRNA、CK19mRNA,尤其是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岳欣, 马杰, 王家仓[5]2005年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细胞角蛋白19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 19(CK19)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方法 5 7例胃癌患者中 ,39例接受切除性手术治疗 ,18例接受化疗。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CK19mRNA的表达 ,并与 2 0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K19mRNA的表达率为 2 2 .8% (13/ 5 7) ,对照组为零。外周血中CK19的表达与TNM分期有关 ,而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细胞分化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 ,同时也与癌胚抗原 (CEA)、碳水化合物抗原 (CA 19 9)无关(P >0 .0 5 )。结论 CK19的检测有助于胃癌患者明确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是一种比较特异而且敏感的胃癌微小瘤灶的组织特异性标记物。
张新军[6]2004年在《联用阴性和阳性免疫磁珠及定量RT-PCR检测胃癌外周血微转移》文中指出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于胃癌的人数约有16万,其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1/3,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是我国较长时间内恶性肿瘤防治的重点。目前临床上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仍无明显突破,手术治疗仍然是其主要手段,约90%死于复发和转移相关的并发症,而肿瘤的微转移是其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肿瘤的微转移一般是指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播散并存活于血循环、淋巴道、骨髓及各组织器官中,尚未形成转移结节,无任何临床表现,常规检查方法如影像、病理等难以发现。虽然进入血液循环的癌细胞并不一定都存活,人体内也存在多种因素制约恶性肿瘤的生长,但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将决定其发生转移的倾向。血液中瘤细胞的存在是肿瘤血行转移的物质基础,及时发现肿瘤患者血液中的微转移不仅对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综合治疗亦有重要价值。因此,早期、有效地发现、监测和清除血液中的微量肿瘤细胞是防治肿瘤复发的重要手段。 由于血液循环中肿瘤细胞数量极少,检测其存在非常不易。检测外周血中的微量肿瘤细胞,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有肿瘤特异性的生物标记;二是要有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只有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从大量的血液细胞中检测到极微量的肿瘤细胞。 20世纪80年代初期,Ugelstad等首先使用磁性微粒分离细胞,后由挪威Dynal公司生产免疫磁珠用于分离各种细胞。使用免疫磁珠筛选外周血存在的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策略有2种:阳性筛选和阴性筛选。前者用被分离物质的抗体包埋免疫磁珠,后者用混合成分中的其它物质的抗体包埋免疫磁珠。在肿瘤研究和临床领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免疫磁珠显示出广泛的应用一前景,它不仅可以富集肿瘤细胞用于诊断,而且可以除掉血液中的癌细胞,使癌症患者自体输血成为可能。 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eript一polymerasee卜a一in reaetion,附一氏附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使检测外周血中的少量癌细胞成为可能。国内外已有一用R丁一尸C尺方法检测癌细胞的报道,其灵敏度达10一弓,明显优于检测淋巴结中肿瘤细胞的方法。 本研究先后采用免疫磁珠阴性筛选和阳性筛选方法富集癌细胞,然后以癌胚抗原(e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ml之NA水平,以评价联合应用免疫磁珠和尺T一PC尺值。为标志分子用荧光定量RT一PCR技术检测其技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应用价 材料与方法 入选对象为2002年8月一2003年8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其中男26例,女巧例;年龄48岁一93岁,平均67岁;临床分期为I期7例,11期8例,111期10例,W期16例。良性胃病对照为10例胃溃疡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50岁一82岁,平均61岁。5例正常对照为健康献血人员。首先将人胃癌MGC一803细胞以不同浓度加入到健康人外周血中,其次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收集单核细胞,然后等分成4份分别用4种方法处理:直接扩增(A方法)、抗人CD45阴性磁珠筛选(B方法)、抗人Ber一EP4阳性磁珠筛选(C方法)及联用阴性和阳性磁珠筛选(O方法),最后用实时定量RT一陀R检测pZ微球蛋白(pZmicroglob。lin,p,MG)mRNA和癌胚抗原(CEA)mRNA并计算出相对CEAmRNA值。用上述4种方法分别测定41例胃癌、10例良性胃病患者和5例健康人外周血CEA mRNA。以SPSS10.O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CEA mRNA拷贝数以丁士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以尸<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结果 1.参照模型中D方法测出的相对CEA mRNA值(CEA mRNA/p:MG mRNA)均小 于A、B和C方法测出的,其检测灵敏度为每m1血含有1个癌细胞; 2.41例胃癌患者中用A、B、C和D方法测出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9例(46.34%)、 23例(56.10%)、22例(53.66%)和27例(65.85%);D方法与A方法比较,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ko.05:3.41例胃癌患者中用A、B、C和D方法测出的CE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0士0.22、 1.58士0.24、1.30土0.28和1.13士0.31,D方法与其他方法比较,P<O.OI;4.D方法对不同pTMN分期CEAm尺NA阳性的检测结果,从I期一IV期分别为 28.57%、62.50%、70.00%和81.25%,W期与I期比较,P<O.05;5.D方法检测10例胃溃疡患者CEA mRNA均为阴性,而用A、B和C方法检测 有1例阳性;5例健康人均未见扩增。 结论1.A、B、C和D方法都能检测出外周血中的癌细胞,以D方法最为敏感,其检 测灵敏度为每m1血含1个癌细胞;2.正常人外周血中一般无CEA mRNA的表达;3.早期胃癌可以有CEA mRNA的表达;4.D方法检测出的CEA mRNA的表达与pTMN分期有关;5.联用阴性磁珠、阳性磁珠和实时定量RT一PCR(D方法)可提高CEA mRNA检 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提高胃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检出率。
郑妮[7]2005年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CK19、CK20 mRNA与乳腺癌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19、20(CK19,CK20)mRNA的含量与乳腺癌微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FQ-PCR法,并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为内对照,测定15例健康女性体检者,20例良性乳腺疾病和3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CK20 mRNA的表达量。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Q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 结果:CK19和CK19/GAPDH在正常对照组和良性乳腺疾病组间的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而乳腺癌组则显着高于前两组(P<0.05>,GAPDH在叁组间的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乳腺癌组的CK19和CK19/GAPDH的阳性率为61.3%(19/31),而正常对照组和良性乳腺疾病组都是阴性。CK20和CK20/GAPDH在叁组之间的差异都无显着意义(P>0.05),乳腺癌组CK20和CK20/GAPDH的阳性率为3%(1/31)。31例乳腺癌患者术后1周与术前的CK19和CK19/GAPDH及CK20和CK20/GAPDH相比呈下降趋势,但无显着意义(P>0.05)。 结论:FQ-PCR技术是较灵敏和特异的快速定量检测外周血中CK19和CK20mRNA的方法,CK19 mRNA测定可以用于乳腺癌微转移的监测,CK20则不是乳腺癌微转移的敏感指标。
佟倩[8]2008年在《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62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前一周内,术后一周内以及行CEF方案药物化疗一周期后,取空腹外周血10ml;2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分别与术前一周内和术后一周内取空腹外周血10 ml及取同期筛查的健康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外周血用EDTA抗凝,先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后,加入CK19鼠抗人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K19的表达来表示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含量,并探讨临床意义。采用t检验及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均由SPSS10.0软件完成。结果:62例乳腺癌患者中有21例外周血CK19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3.87%,与健康对照人群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的表达与Ⅱ期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的患者与阴性患者CK19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直径以及腋窝淋巴结情况与外周血CK19的表达有关,P<0.05,而患者的年龄以及绝经状态与外周血CK19的表达无关,P>0.05。手术前后和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的表达与肿瘤的直径以及腋窝淋巴结有关;手术治疗和化疗可以使CK19的表达降低,但差异不显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K19的表达可作为临床监测、指导辅助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何群[9]2010年在《胃癌患者CEA和CK20检测的意义及免疫传感器应用初探》文中提出背景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死亡率居首位。转移和复发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许多患者即使给予了标准D2根治手术,仍死于复发和远处转移,传统的临床分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但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分期很早的患者仍然会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肿瘤微转移概念的引入,使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从局部扩展到了全身,胃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的观念已被广为认同,治疗不仅仅局限在局部手术治疗,应该是建立在手术去除病变基础上的全身综合治疗,要强调全面认识病变,重视有无微转移的存在,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采取个体化的监测和综合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胃癌的治疗取得阶段性的进步。因此,确定胃癌有无转移倾向,早期诊断胃癌的微转移,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及指导综合治疗至关重要。目的研究不同方法、不同位点CEA及CK20检测对于胃癌患者的临床意义,并初步探讨CEA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胃癌组织石蜡切片中CEA及CK20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2)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检测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细胞、淋巴结及外周血中CEAmRNA及CK20mRNA的表达情况,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中CEA及CK20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3)建立CEA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验证其效能,并用于胃癌患者外周血的检测,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CEA在慢性胃炎对照组中无表达,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76%和44.90%,两者与慢性胃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增高(P<0.05),胃癌组与癌旁组比较表达增高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K20在胃癌组、癌旁组及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5%、38.78%及20.00%,胃癌组表达较其他两组高(P<0.05),癌旁组与对照组表达无差异。CE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与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的UICC分期及肿瘤侵犯深度有关(P<0.05)。CK20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肿瘤的UICC分期、及肿瘤侵犯深度有关(P<0.05)。(2)腹腔游离细胞CEAmRNA阳性率42.85%,CK20mRNA阳性率38.78%,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两者表达增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EAmRNA及CK20mRNA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瘤浸润深度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CEAmRNA和CK20mRNA表达都与患者预后有关,阳性表达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着缩短(P<0.01)。(3)Ⅰ期和Ⅱ期胃癌患者淋巴结中CEAmRNA和CK20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69%和31.77%,CEA及CK2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38%和23.10%,两者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阳性表达病例预后差。(4)外周血CEAmRNA及CK20mRNA胃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1%及57.14%,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从阳性表达率分析,外周血CEAmRNA及CK20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与癌组织中CEA及CK20的表达有着完全相同的意义,从基因表达量分析,CK20mRNA在分化程度低的肿瘤表达量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5)血清CEA及CK20在对照组均阴性,胃癌患者CK20阳性率20.41%,阳性组平均值为2.67±1.21ng/ml; CEA阳性率51.02%,阳性组平均值为14.46±7.29ng/ml,阴性组平均值为1.02±0.79n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EA阳性表达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CK20阳性表达率增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CK20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血CK20mRNA水平,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CEAmRNA与CEA比较两者的阳性表达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6)外周血CEAmRNA、CK20mRNA、CEA及CK20的表达都与患者预后有关,阳性表达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着缩短(P<0.01)。(7)所建立的CEA免疫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响应性、重现性及再生性,血清标本检测结果与ELISA法比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999),两者检测CEA的敏感度无差别。(8)CEA免疫传感器进行胃癌术后监测显示,术后CEA持续阳性及阴性转阳性者与持续阴性及阳性转阴性者比较预后差(P<0.01),化疗有效组与化疗无效组比较CEA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E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强,阳性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及侵犯深度有关;CK2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强,阳性表达与肿瘤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CEA、CK20可作为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使用。(2)腹腔游离细胞、淋巴结及外周血CEAmRNA及CK20mRNA检测可早期诊断微转移、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外周血CEA检测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3)腹腔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外周血微转移与组织分化、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有关。(4)成功构建了CEA免疫传感器,能够用于胃癌术后监测。定期监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EA表达有助于评估疗效、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唐自元[10]2006年在《胃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及其对术中化疗指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第一位,预后较差,即使行广泛淋巴清扫术,五年生存率仍不超过35%。胃癌治疗的最大难题是复发,复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治疗前患者血液中已有目前技术水平不能检测到的微转移。因而,检测并治疗微转移是预防复发的有效途径。CK19、CEA都是研究得较多的胃癌微转移肿瘤标记物,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各家实验报告结果不尽相同。对微转移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疗方面,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化疗,但对术中经静脉全身化疗研究较少,对化疗的指征没有统一的认识,本实验采用RT-PCR技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CEAmRNA含量及其变化,指导胃癌患者的术中化疗并观察疗效。第一章:胃癌病人与外周中血OK19mRNA、CEAmRNA的表达目的:探讨胃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指标。方法:取已确诊的胃癌病人92例及正常人20例,取外周血,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CK19mRNA、CEAmRNA表达情况,比较胃癌病人外周血与健康人两项指标的差异,分析胃癌微转移与各临床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正常人外周血CK19mRNA、CEAmRNA,全为阴性。胃癌组病人外周血CK19mRNA阳性率46.7%,CEAmRNA阳性率42.4%,两指标总的阳性率(有一项阳性为阳性)为66.3%。(2)胃癌病人外周血OK19mRNA、OEAmRNA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之差别。总阳性率为66.3%。与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23.53,P<0.01)。(3)微转移与各临床因素的关系:不同病理类型CK19mRNA、CEAmRNA总阳性的表达有差异,(x~2=14.92,P<0.05)。浸润深度情况不同,外周血CK19mRNA、OEAmRNA的表达有差异,浆膜受累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受累者(X~2=13.01,P<0.01)。病理分期与外周血OK19mRNA、CEAmRNA的表达有关,分期越晚,表达率越高(x~2=13.48,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CK19mRNA、CEAmRNA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x~2=7.14,P<0.05)。肿块部位与CK19mRNA、CEAmRNA的表达率无关,不同部位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X~2=5.53,P>0.05)。年龄与CK19mRNA、OEAmRNA的表达无关系(x~2=2.94,P>0.05)。性别与CK19mRNA、CEAmRNA的表达无关系(x~2=1.23,P>0.05)。结论:1采用RT-POR技术检测胃癌病人外周血CK19mRNA、CEAmRNA的表达能较客观地反映胃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的状况。2联合检测OK19mRNA、OEAmRNA能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3胃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与年龄、性别、部位无关,与病理类型、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第二章:胃癌病人术中化疗方案筛选及化疗体外药敏实验的研究目的:探讨胃癌术中化疗较合适的方案。方法:病例选择;第一部分中的病例中取35例,其中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31-74,平均41.6岁,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12例,未分化3例。所有病人都未接受抗肿瘤治疗。肿瘤体外药敏实验:采用MTT法:制备20种化疗方案的工作液,分别测定各种方案的抑瘤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抑瘤率高者作化疗方案。结果:20种方案中以5-FU抑瘤率最高(57.36±15.2),与其他方案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体外药敏实验显示:5-FU对胃癌有较高的抑瘤率,明显优于其他方案,可筛选作为胃癌病人的术中化疗首选方案。第叁章术中化疗对胃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的治疗作用的研究第一节胃癌病人外周血OK19mRNA、OEAmRNA的表达对术中化疗的指导作用目的:采用CK19、CEAmRNA的表达来观察术术中化疗对微转移的治疗效果,并探讨术中化疗的效果。方法:取术前外周血中CK19mRNA、CEAmRNA至少一项呈阳性病人30例和都呈阴性的胃癌病人30例,分成6组,每组10人,按以下分组:1组:CK19mRNA、CEAmRNA都呈阴性,不施术中化疗。2组:CK19mPNA、CEAmPNA都呈阴性,施化疗,方案为术中滴一次5-FU(剂量500mg/m~2)。3组:CK19mRNA、CEArnRNA都呈阴性,施化疗,方案为术前2天及术中各滴一次5-FU(剂量500mg/m~2)。4组:CK19mRNA、CEAmRNA都呈阳性,不施术中化疗。5组:CK19mRNA、CEAmRNA都呈阳性,施化疗,方案为术中滴一次5-FU(剂量同前)。6组:CK19mRNA、CEAmRNACK都呈阳性,施化疗,方案为术前2天及术中各滴一次5-FU(剂量同前)。每例病人于术程开腹前、胃癌根治术取下标本后、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2周采外周静脉血,术中开腹后及取下标本后各采网膜右静脉血一次;术后取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用RT-PCR检测CK19mRNA、CEAmRNA表达情况。结果:癌组织中CK19mRNA、CEAmRNA的表达,所有组病例癌组织总的阳性率为90%-100%,6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824,P>0.05;正常胃组织CK19mRNA、CEAmRNA的表达情况:只有CK19mRNA有表达,约2/10-1/10例,6组比较,P=0.62,P>0.05,无显着性差异。外周血CK19mRNA、CEAmRNA总的阳性率各组变化情况:阴性病人手术前后血清CK19mRNA、CEAmRNA的变化各组之间(1组与2,3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阳性病人手术前后血清CK19mRNA、CEAmRNA的变化各组之间(4组与5,6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开腹后网膜右静脉血CK19mRNA、CEAmRNA的表达与术前外周血的表达一致,无差异;术中取下标本后网膜右静脉血CK19mRNA、CEAmRNA的表达与术前外周血的表达不一致,原来阴性的病人(1、2、3组)出现一定的阳性率(5/10-6/10),但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术中化疗能减少胃癌病人外周血中CEAmRNA、CK19mRNA的表达,提示可能对外周血微转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外周血CEAmRNA、CK19mRNA的表达水平可作为术中化疗的指征参考及疗效观察指标。(3)5-FU术中静滴可作为胃癌病人术中化疗首选方案。第二节术中化疗对胃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目的:分析术中化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第叁部分的病例做长期随访,每例病人都行规范的术后辅助化疗,每组病人以3个月为时间单位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然后比较各组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外周血微转移阴、阳性生存曲线对比(1、4组对比),x~2=5.24,P<0.05,差异有显着性。外周血微转移阴性生存率曲线对比:x~2=3.98,P>0.05,差异无显着性。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病人生存曲线的比较x~2=9.47,P<0.05,3组间的生存率差异有显着性。趋势分析,x~2=8.23,P<0.05,差异有显着性,说明生存情况好坏依次为:6组、5组、4组。结论:胃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对疾病的预后有很重要意义,阳性者的术后无病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者。术中化疗对外周血微转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5-FU静滴化疗有较好的效果。化疗方案还可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胃癌微转移检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王贵英. 河北医科大学. 2004
[2]. 胃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中CK19的表达[D]. 岳欣. 天津医科大学. 2002
[3]. CK20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D]. 尤小兰. 苏州大学. 2016
[4]. 胃癌患者外周血Survivn mRNA、CK19 mRNA的表达及临床研究[D]. 王波. 苏州大学. 2014
[5].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细胞角蛋白19表达[J]. 岳欣, 马杰, 王家仓. 中国综合临床. 2005
[6]. 联用阴性和阳性免疫磁珠及定量RT-PCR检测胃癌外周血微转移[D]. 张新军. 浙江大学. 2004
[7]. 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CK19、CK20 mRNA与乳腺癌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 郑妮. 青岛大学. 2005
[8]. 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研究[D]. 佟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08
[9]. 胃癌患者CEA和CK20检测的意义及免疫传感器应用初探[D]. 何群. 中南大学. 2010
[10]. 胃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及其对术中化疗指导的研究[D]. 唐自元. 中南大学. 2006
标签:肿瘤学论文; 胃癌论文; 肿瘤论文; 淋巴论文; 肿瘤细胞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 肿瘤免疫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细胞免疫论文; 癌症论文; ce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