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学策略之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侯东奎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二中学 253100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思品课堂怎样进行情境教学呢?
一、借助问题,巧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是最常规的方法,而问题情境是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寓于情境之中,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问题的设计要具体,同一材料的问题之间要有坡度,要有关联;问题不能有歧义,不能让学生不知所云,否则回答就会偏离总体设计,起不到问题的引领作用。
比如:在执教《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时, 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让同学们课下为父母洗一次脚,而是在学新课的前一天,让他们每个人在兜里揣一个鸡蛋,告诉他们要小心,不能弄破,上课时谈感悟。上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兜里揣鸡蛋对你的行动有什么影响?2.揣鸡蛋不易,你能联想到什么?3.通过体验,你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了怎样新的认识?4.今后你打算怎样孝敬父母?以上问题环环相扣,贯穿了整节课,而学生们都从“揣鸡蛋”一天就很不容易,体会到母亲孕育自己的艰难和伟大,要孝敬父母的心声从而自然、真实地流露,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借助学生活动设置情境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动”中学,在“动”中感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我能学”“我愿学”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执教《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时,为突破教学难点——“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生活剧场——《遭劫风波》,由学生演绎。小明同学在放学路上被几名社会青年拦住,勒索钱财,因没有钱被打成重伤。回到家后,一家人就此事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爸爸:这还了得!明天我找几个朋友,在你放学路上等着他们,给你报仇!小亮:算了吧,我们学校已经有好几个同学被抢了。妈妈:这还了得,我看我们还是报警吧。在这场风波中,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表演的学生惟妙惟肖,其他同学则热情高涨,对剧中人物的言行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三种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
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只是简单的点到为止,肯定不会点燃学生如此高的热情。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十五、六岁的年龄,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还是比较感性的,而色彩缤纷的图片,音像结合的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引发学生的兴趣,渲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感力,让他们有一种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感觉,从而避免单一的照本宣科,事半功倍。
多媒体这种直观、生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许多时候胜过了我们空洞的语言表达。
四、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创设情境,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启迪了思维、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激发了情感、培养了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可是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以下问题:
1.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要符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这个课标要求,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基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境,以适当的形式使课内外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促进德育品质的内在生成。
2.情境的设置应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教材紧密结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进行选择和设计,不能为用而用,不能只是“空洞的热闹”,生拉硬拽,否则就会内容和形式两张皮。好的形式达不到好的结果,就会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
3.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把生活引进课堂,创设情境。
4.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材料选取要紧跟社会大舞台,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有人说,最上乘的武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我们要想灵活地用好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就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好的教师是课下精心、用心,课下下真功,上课才轻松,借助情境,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理性”齐飞。那样我们才能怡然自得,“静听花开的声音”!
论文作者:侯东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形式论文; 就会论文; 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情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