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发展“真学”的理性思考_理性思考论文

让儿童发展“真学”的理性思考_理性思考论文

关于让儿童展开“真学”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那么,小学语文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合适教育?我认为小学语文应该是“童真语文”,“童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更是真实的语文。在“童真语文”观照下的课堂,我们更愿意称它为“童真课堂”。“童真课堂”坚持儿童路线,努力实施四大基本教学原则:从儿童中来——教学要从儿童的真实起点出发;在儿童中学——让儿童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到儿童中去——教师要发挥应然的引导作用;在儿童中长——让儿童赢得真实的自然生长。无疑,儿童是“童真课堂”真实的学习主体,如何让儿童更好地展开“真学”,这是“童真课堂”首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思考一:要让自己“放下来”

      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以为老师说的话就是真理。有的儿童还总是喜欢把“×××老师说”挂在嘴上,即使×××老师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还是坚信不疑。这样的师生关系根本不可能让儿童展开“真学”,儿童会在迷信老师、迷信权威的过程中迷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过:“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共同的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所以我认为要让儿童展开“真学”的基础就是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自己“放下来”,让儿童感到老师也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建立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首先,我努力改变了自己的“话语体”,把“老师……”的话语体改为“我……”。我告诉学生我叫季科平,我还把名字清楚地板书在黑板上,让儿童一起叫叫我的名字,告诉他们可以在作业本“老师”一栏处写下我的名字。开始绝大部分儿童写的还是“季老师”,写“季科平”的孩子觉得特别的兴奋。“话语体”的转变意味着我努力以真实的学习个体的身份出现,更多的时候,我在聆听,聆听孩子们的真实表达。“话语体”的转变不是简单的语言的变化,而是努力在向儿童传递一种平等、尊重的理念。

      其次,我努力让自己成为儿童学习的真实共同体。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老师》中就曾经写道:“出于忠诚,我要做学生的朋友,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以小朋友的乐为乐,以小朋友的忧为忧,跟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我告诉学生:我是和他们一起来学习语文的,我帮助他们学习,他们也要帮助我提高。在一般的课堂上,儿童充当的只是学习者的角色,他们总是习惯于接受老师的帮助。在“童真课堂”里,我希望儿童同时成为“帮助者”,帮助同学学习,帮助老师学习。帮助老师学习,让儿童无形之中增加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的学生说:“课堂上我要更认真地倾听,因为我还要帮助老师学习。”有的学生说:“老师犯错了,我们要勇敢地纠正,这样老师才不会继续错下去。”……一旦儿童拥有了这样的帮助意识,课堂上教师一个微小的错误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就是一个字的音调有了偏差,一个字的笔顺有了疏忽,他们也会给老师一一指出。

      教师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儿童也是教师学习的促进者。儿童从教师那里受益,教师也从儿童那里受益。“真学”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和儿童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互助的过程。唯有这样,才有真实的学习,才有真实的课堂,才有师生的共同发展。

      思考二:要让预设“隐起来”

      语文课堂上,儿童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让儿童展开“真学”这是教学的常识。然而,当我们走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太多太多的课堂并没有真正在为儿童而教,并没有让儿童真正展开“真学”。课堂似乎成了一节列车,一节不会“出轨”的列车,一节永远沿着“预设”的轨道疾驰的列车。当教师带着精心的预设走进课堂时,他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儿童真实的学情,课堂自然会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甚至想也想不到的真实学情。然而很多教师的心里总是清晰地记着预设,甚至牢牢地记着预设的每一步,一旦儿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学情,他们往往采用简单化的处理方式或模式化的引导:“是这样吗?”“你再仔细看看。”“这是你的看法,老师认为……”“你先坐下,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诸如此类,教师只顾着尽快把儿童牵引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只希望课堂顺风顺水地进行。一切皆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一切均在预设的轨道之内,我们就这样剥夺了儿童展开“真学”的机会。

      预设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儿童展开更好的学习。因此在“童真课堂”里,教师站在讲台前,要学会努力把自己的预设“隐起来”,用心去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灵动的真实学情,并能即时调整预设,让学情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如果可以按比例分配的话,我想是不是可以用20%的精力去关注自己的预设,用80%的精力去关注儿童,这样才有可能让儿童更好地展开“真学”。在课堂上发现不了儿童“真学情”的教师,必定缺乏了真正的“儿童情怀”。没有现场生成感的课堂,必定与“童真课堂”相去甚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思考三:要让过程“展开来”

      没有过程,也就不可能存在“真学”。然而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速度,喜欢带着儿童从起点滑向终点,动作那么优美,环节那么流畅,课堂成了美丽的花样滑冰场,让儿童茫然不知所措。没有真实学习的过程,又怎么可能产生有效的学习结果呢?有的课堂看起来很精彩,却没有展开“真学”。教师秀的是自己的好,儿童秀的则是原来的好,上课的过程变成了教师、儿童展示已有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他”还是原来的“他”,“我”还是原来的“我”。展开“真学”的“童真课堂”体现的是“学出来的好”,教师通过点拨、引导,让儿童展开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努力实现儿童真实的自然生长。

      王菊芳老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时,她这样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距离”:

      师出示句子:天上的星星在动,可他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

      (师请一名学生读句子)

      师(拿出词卡“距离”):你读得真好,老师奖励你领着大家读一读这个新词。

      (生领读“距离”)

      师:听清楚了,请跟老师距离最近的一排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第一排学生站起来读“距离”)

      师:请跟老师距离最远的一排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最后一排小朋友站起来读“距离”)

      师:请王凯楠(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站起来。

      师:现在你跟老师的距离有点远,想变得近一点,该怎么办呢?

      (生往前走了几步)

      师:让距离变远些,该怎么办?

      (生往后退了几步)

      师:刚才他怎么样让距离产生了变化?

      生(齐):走路

      师:难怪“距”是足字旁,我们的语言文字真了不起!看看,你跟谁的距离比较近,你跟谁的距离比较远。

      生很是兴奋,指手画脚地说着。

      好一个“距离”,王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儿童“距离”是什么,也没有让儿童去翻《词语手册》读“距离”的解释,她用了一种适合儿童自然生长的体验方式,让儿童感受距离。或许这样做,比较花时间,但让儿童展开了“真学”,拥有了自然生长的速度,让我们看到了儿童自然生长的积极状态,这个“距离”就这样进入了儿童的心间。

      当然,在让儿童展开“真学”的“童真课堂”里,学习气氛或许有时候不那么热烈,但儿童一定会十分投入,他们会在语言文字中沉醉,在静心思索中前行。他们表达的是自己的心声,传递的是自己的情感。他们拥有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拥有自然生长的积极状态。

      思考四:要让错误“亮出来”

      儿童的“真学”需要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必定是一个与“错误”同行的过程,它会有些曲折,有点费时,却会洋溢着浓浓的“求真之美”。施良方在《学习论》中明确提出:学习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没有错误,也就不需要学习。

      在“童真课堂”里,我们要一次又一次地实践“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儿童应该享有的学习权利!让儿童在课堂上展开“真学”,说自己的话,说真实的话。心理学家盖耶曾这样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只要儿童敢于把自己的真实观点亮出来,敢于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不管对错,教师都应给予极大的鼓励,用赞许的眼神看着他们,用真诚的动作呵护他们,用热情的语言夸赞他们。儿童表达模糊时,我们悄悄地帮助他,让大家陪着他一起展开学习过程,让表达更加清晰;儿童表达错误时,我们悄悄地提醒他,让大家陪着他一起展开纠错的过程,让认识走向正确。出错的时候是孩子最敏感的时候,稍不留神,我们就会抹杀孩子这份出错的勇气。一旦孩子失去了这份勇气,他就会重新回到静默的世界。不参与,不表达,这样也就无所谓“真学”了。我们要为孩子留下一个纠错的空间,让它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巧妙地给予孩子“再试一次”,甚至“再试几次”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经历纠错,展开“真学”,享受进步的喜悦。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我在执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请一个孩子来读课题,孩子响亮地读成了“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我微笑着提醒:“再看看课题,是‘一起’吗?”孩子匆忙再读课题,自己纠正了错误。我意识到不能到此为止,接着追问:“可以把‘一样’改为‘一起’吗?”孩子们纷纷摇头说不行,有的还争着来说自己的想法,而出错的那位孩子一直在认真地倾听着大家的交流。经过比较,孩子们都清楚地知道了不能改的原因:“一样”是指“同样的,没有差别”,而“一起”是指“一同”。然后,我又引导孩子们来说说整个课题的意思。最后我说:“我们要感谢刚才读错课题的同学,他让我们对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请他领着大家读课题,好吗?”这个孩子非常开心地站起来,蛮有精神地领着大家读课题,似乎还特别强调了“一样”。

      “童真课堂”里,儿童没有害怕,没有恐惧,他置身于一个安全的、润泽的学习氛围中,只有喜欢,单纯的喜欢。“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在师生的心里扎下了根,在“童真课堂”里开出了一朵一朵的“小花”。

      没有展开“真学”的课堂是缺乏生气的课堂,或许很沉稳,但却少有儿童真实的声音;没有展开“真学”的课堂是华而不实的课堂,或许很美丽,但却少有儿童自然的生长。让儿童展开“真学”,这必须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我们一起走进“童真课堂”,让自己“放下来”,让预设“隐起来”,让过程“展开来”,让错误“亮出来”,相信每一个儿童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标签:;  

让儿童发展“真学”的理性思考_理性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