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特色文化节在浏阳举行

第二届中国特色文化节在浏阳举行

一、第二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在浏阳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何智玉[1](2020)在《江西“红舞”史研究(1949-2019年)》文中研究表明红色题材的舞蹈是红色文化的艺术写照,“红舞”是中国舞蹈事业的一个分支。江西“红舞”在江西舞蹈事业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江西特有的艺术文化,映照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江西“红舞”是苏区时期文艺舞蹈作品延伸发展的一个分支,起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时期江西出现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这片红色田野萌生了激昂卓越的文化艺术面貌,并以其特有的姿态闻名于世,形成了标志性的“苏区文化”。江西“红舞”在江西舞蹈艺术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西“红舞”的分量不仅仅来自当下的政治倡导,更来自于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摇篮的这片富有革命色彩的红色土地,以及当前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江西“红舞”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江西“红舞”的发展情况,从江西“红舞”的历史嬗变、阶段特点、思想内容三个方面,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五个阶段,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的江西“红舞”分阶段进行分析和总结。首先我们要探索有关江西“红舞”艺术的历史重大事件、关键人物、相关地点、艺术思潮、典型作品等等,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把江西“红舞”置身于整个社会发展中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变迁中去探寻它的发展动因和历史地位。可以说江西“红舞”就好比一股起于江西赣南地区田野大地的强劲的艺术之风。或者说江西“红舞”云涌凸显于历史天空时,本质却扎根在江西这片红色大地之上,中国革命历史之中。本篇论文仅梳理新中国成立后这七十年的江西“红舞”的历史脉络,关注那些对江西“红舞”史变革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辩证的对艺术成就给予一定观照。

李倩倩[2](2020)在《“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提出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内而言,可以提升本地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对外而言,可以招商引资,促进人才引进,从整体上推动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建构一直都是城市管理者必须要面对和重视的议题。新媒体环境下,抖音短视频凭借其多元的内容呈现形式、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高效的互动模式成为各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建构与传播的新平台。荣登2018年“全国最具影响力政务抖音”的“长沙发布”是政府利用抖音进行城市形象建构的典型代表,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平台511条短视频进行类目分析,发现“长沙发布”政务抖音通过多元城市符号的挖掘、精妙的城市故事叙述、多样化的视听语言等方式,建构了长沙这座城市亲民实干、服务高效的政府形象;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经济形象;内蕴深厚、多元繁荣的文化形象;时尚大气、生态宜居的环境形象以及爱岗敬业、友善助人的市民形象。与此同时,“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在城市形象的建构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城市形象议题设置不均、缺乏互动性与反馈、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等问题,在城市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要实现城市形象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必须更新建构原则,兼顾集中平衡;探索多样互动,增强用户粘性;进行媒介联动,拓宽传播渠道。通过以上策略,以期“长沙发布“政务抖音能更完美地呈现长沙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

窦金启[3](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胡晓婷[4](2018)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花炮企业开始顺应潮流,尝试“互联网+”模式,在营销策略上进行新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花炮行业的特殊性,导致花炮和互联网的结合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成为制约花炮企业的瓶颈,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研究花炮产业的营销策略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浏阳花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为例,重点研究电子商务背景下该公司的营销策略,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也对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应该坚持新的营销理念,在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渠道策略、推广策略上进行创新,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本文基于经典营销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紧密结合管理实践,逐层推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论文首先介绍电子商务背景下研究花炮企业营销策略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其次在归纳总结经典的营销理论基础上,阐述了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以及电子商务对连锁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浏阳花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重点分析,归纳出现有的营销策略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产品策略存在缺陷,二是价格策略有待优化,三是渠道策略创新性不够,四是推广策略不够丰富。然后针对前面的问题分析,提出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通过调研电商市场来进一步优化产品策略,通过优化定价策略来促进电商销售,通过丰富渠道建设来实现全面营销,通过加强新媒体推广来传播品牌价值。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花炮产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发展进行展望。

刘显世[5](2017)在《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战略转型的实施,会展业成为城市通往世界的大舞台,同时也是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因其具有增长快、效率高的特点,更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国际上诸多发达城市每年都会凭借其优良的软硬件条件举办众多大型国际性会展,借助会展经济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对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会展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的会展业逐步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10余年间,中国的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构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国内学界关于会展业的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恰逢国内会展业快速发展期,并在最近十余年逐步形成研究热潮。基于作者多年从业经历和学术专注考虑,本文选择该时期(1990-2014年)的山东会展业作为研究对象。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大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教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会展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业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山东省成功举办文博会、艺术节等各种大型综合展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省内会展场馆数量和质量,加强了与会展相关服务业的配套建设,提升了山东省承接、举办展会的能力,为今后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内容方面,本文从历史学学理逻辑出发,集合文化产业研究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文献学、社会学理论等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历史与现实,系统研究国内外及山东省会展业发展历程和趋势。通过比较借鉴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有针对性地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展会的案例分析,提出推动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四至九章,其中第四章综合评述了山东省会展经济的萌生、产业要素的培育,这一阶段的山东省会展活动对产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五、六章主要评述山东省会展产业的形成期和成长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至本文的研究节点(2014年),在全国及山东省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下,处于形成期的山东省会展业在这一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形式及产生的影响,提出山东会展业对城市品牌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在这一阶段的特定环境下山东省会展业迎来了产业成长阶段,作为社会文化产业的主力形态,会展业成为山东省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会展业的主要形式、产业的鲜明特征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第七、八章分别通过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活动(中国十艺节和各地区的特色节庆)、会展活动(历届山东省文博会)的梳理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第九章提出了山东省会展业要不断加强优势、突破瓶颈,对会展业的发展有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列举如下:1.进一步加强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优势,包括高效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强化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和进一步做靓会展产业的品牌;2.对山东省会展业的问题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包括:(1)全面提升山东省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2)加大山东省会展业的品牌培育力度;(3)加快山东省会展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4)提高山东省会展业场馆建设与利用水平;(5)补强山东省会展业专业人才的短板;(6)提升山东省会展业配套服务功能;(7)健全山东省会展业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从目前已有的中外文献看,选取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主要对山东省会展经济从要素的培育、产业形成期、成长期的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和研究会展业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山东省会展业的形成及成长、典型案例进行考察,分析了各阶段会展业的市场环境和演化成长特征,实现了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的多维度研究。为全面了解山东省会展业,其中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和探讨会展业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6](2014)在《中国月季发展报告(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月季既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也是世界主要花卉,有"花中皇后"之美誉。株型多姿,花容秀美,花色艳丽,芳香馥郁,四时常开,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长期的栽培和欣赏过程中,人们赋予了月季圣洁的品德、爱情的象征、和平的使者,是表达友谊、欢庆与祝贺的首选花卉。月季、月季花、玫瑰、蔷薇等相近的名称容易混淆。从植物分类学角度来说,月季花(Rosachinensis)、玫瑰

刘露思[7](2013)在《地区标志性事件的治理网络研究 ——以浏阳花炮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标志性事件对举办地的多重影响已得到广泛认识,各地方政府争相举办各大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等,以期通过标志性事件迅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打造城市名片、助推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中国旅游的治理模式正经历着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与资本的增长联盟转变的过程。而地区标志性事件的产生与发展是嵌入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制度的演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关系网络,也进一步影响着事件的治理结构。因此当社会治理结构向政府与资本的增长联盟演化时,地方的事件治理结构是不是也会随之而变化?在地方的事件治理中,这种治理模式是否也存在呢?这种发展模式是不是同样反映在一个地区事件的策划和运营上?本文回顾了当前的事件旅游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直接研究事件治理网络的不是很多,但有一些研究涉及到对治理网络的讨论。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事件的区域影响。第二类的研究为居民、旅游者对事件的感知。第三类为利益相关者和事件管理。本研究选题的目的就是基于事件背后机制的研究。意图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了解一个地区标志性事件的网络结构,确定其治理模式,从而了解一个事件举办的原因、方式、结果,以及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文章对浏阳花炮节治理网络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确立了花炮节的三个利益相关者,即政府、企业和社区,同时发现,花炮节的利益由前二者进行分配,社区并未参与利益分配。为了确立这些利益主体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本文选取了浏阳花炮节的代表性事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包括:设施准备网络分析、安全保卫网络分析、后勤接待网络分析以及焰火燃放网络分析。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的分析结果显示,设施准备网络、后勤接待网络、焰火燃放网络是典型的政府与资本增长联盟模式,其中前二者是偏向政府主导型的联盟,后者是偏向企业主导的联盟,而安全保卫网络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对浏阳花炮节的治理模式进行总结发现,浏阳花炮节的治理网络仍是一个相对集权的网络,第一权力中心为运营中心,即政府;其次为运营中心,即企业。明显这是个政府和资本的增长联盟的结构。这个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即社区参与缺失。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建议,即引入社区参与成为网络治理者之一。这需要政府和社区自身同时做出努力。

戎龚停[8](2013)在《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文中研究表明花鼓灯是播衍在沿淮地区具有多彩样态、灵活形式的民间歌舞类型,花鼓灯承传群体因其代代传承及其创新的行为,为花鼓灯艺术刻画出了历史流变之轨迹。以往我们对它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花鼓灯的某时、某地及其某种样态之局部倾向,缺少整体、系统、理性地从民族音乐学的主体观念出发,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田野考察和综合研究,这对于花鼓灯的相关传承、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中的“主体观”理念,借鉴历史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相关方法,从历史和现实的多个视角进行综合性的考察研究,对沿淮玩灯人的历史生存、群体现状、歌舞音乐生活以及与民俗事象之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发现其玩灯人主体群落在沿淮地区呈现大众化趋势之全貌和形成这一趋势全貌的原因和规律。由此,笔者认为,沿淮花鼓灯大众化承传态势是在主体群落、歌舞体系建立与多象民俗的共融生发和相依滋养的过程中而形成,花鼓灯艺术主体和艺术本体皆呈现出群落结构化的生态特征,各个层面的玩灯人群体成就了所操持的多种样态花鼓灯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民间歌舞主体群落的强势形成,应当是决定民间歌舞艺术繁荣的根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在相关花鼓灯歌舞艺术的演艺实践中,花鼓灯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依然与花鼓灯艺术主体的良性生态稳固息息相关。

黄娟[9](2012)在《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植研究 ——以浏阳花炮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产业集群不再是像以往只局限在企业和单一产业内进行研究,而是在一个特定区域中进行关注,且此区域存在着具有相互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机构、政府和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就使得人们将改变以往的思维,不是仅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企业和个别产业的利益,而是开始从区域的整体去系统思考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发展,思考临近区域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去思考构成某一特定的区域且具有相互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出现了一批批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但是我国的产业集群相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外产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所谓“第三意大利”地区等来说,我国的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集群品牌的知名度等方面都还远远不够高,同时还有些集发展遇到了瓶颈,技术水平、创新驱动力不足等,从而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此,为了促使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提高我国产业集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需要培育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以优秀的品牌效应促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实现由成本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升,对花炮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作为世界烟花主产区的浏阳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良好契机。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区域品牌相关理论,综合运用了数量研究法中的模型分析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的关系、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区域品牌的培育之间的互动性,以及区域品牌培育的分析模型,较全面的阐述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育的基本内容。最后以浏阳花炮产业集群作为实证,根据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发展历史与现状,构建了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文章的理论部分,对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曹志红[10](2010)在《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选题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中有关食物链顶端的亚洲(主要是中国境内)特有种一一虎的记录,对中国不同地理单元的虎种群历史变迁过程进行复原,恢复其过去的生活史、时空分布变化、数量变化及人虎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展开,探讨土地开发、日常社会生活需要、虎贸易利益驱动等人文因素导致的人虎冲突、政府打虎活动对虎历史变迁的影响,揭示人虎关系演变的历程。本文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新疆、陕南、福建、江西、湖南、东北六个区域的虎资源变迁及人虎关系演变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历史上的虎产品利用史、虎产品贸易史进行勾勒,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断的打虎活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也是第1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本研究的主旨和全文结构,勾勒研究简史,介绍研究方法。本研究主旨在于在古动物到现代动物演变之间,补充学术界较为缺乏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内容,通过对典型动物虎的研究,将动物的环境指示意义、动物与人的关系研究推进到历史时期。丰富和完善历史地理、动物地理、环境变迁等学科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区域虎历史变迁专题研究,包括第2-7章。第2章对新疆虎的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新疆虎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和研究难度,有关新疆虎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造成了动物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相对空白的研究状态。本章充分利用岩画、地志、文集和探险考察游记等资料,对历史上的新疆虎进行调查确认与研究:新疆地区至少在距今1-1.5万年前即有虎分布,以后持续不断;其地理分布涉及天山南北,沿水源(河湖)分布于山间谷地、河流绿洲及山前冲积扇地带;其具体生境以芦苇、胡桐树木(胡杨林)等植被为主,具有足供捕食的食物。至清光绪前期新疆虎依然多见,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1899-1916)开始锐减。人类活动叠加的自然环境演化是影响新疆虎变迁的主要因素。生物链偶然因素的参与(肉食性蚂蚁威胁虎的繁殖)也起到了可能的影响作用。第3章以陕南为专题,着重探讨特定时空条件下典型动物资源变迁中的人文因素影响。明清时期是陕南地区移民、开发的高潮时期,历史记录显示,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全面展开和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虎资源出现明显的变迁,人虎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以乾嘉时期为时间断限,虎的栖息领域出现阶段性萎缩,第一阶段涉及南郑、城固、沔县三地,第二阶段则开始大范围萎缩。人虎冲突逐渐加剧,除一般性人虎冲突事件外,激烈的虎患和打虎活动频繁发生,成为人虎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导致有计划、有组织、高奖励、高力度的政府性防虎、驱虎、打虎活动开始展开,最终导致虎数量剧减,分布范围显着萎缩,栖息地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森林资源保存较为完好的高海拔山地后退。第4-6章对华南的三个地区(福建、江西、湖南)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复原了虎的时空分布变迁和数量变化过程,着重分析了虎患现象,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其发生的时空特征、烈度等级、原因和应对措施。得出结论:在进入人类文明阶段后,华南地区老虎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都呈逐渐缩小之势,总的来说人类干扰和捕杀是主要因素。在华南地区,虎的栖息地除了森林山地之外,平原地区也曾有虎分布,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满足了虎生存所需的植被、水和食物三要素,比现在优越。虎患是华南地区的典型和突出现象,虎患烈度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的应对措施也因而出现了官方捕虎、民间打虎、军队猎杀、官民结合猎捕等形式。明清时期是南方地区历史上人虎冲突最剧烈,人类对华南虎影响最显着的一个时期,是华南虎生存出现危机的一个阶段。第7章对东北地区的虎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东北地区虎的分布变迁大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东北地区历史上的猎虎活动和虎产品利用情况,探讨东北虎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即该地山高林密的自然条件特点和人类开发进程分散性、断续性的特点,为虎的生存赢得了一线生机。近代东北开禁后,东北虎的生存受到人类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部分是虎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第8-9章的内容。第8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的勾勒,讨论了虎的药用、食用历史,勾勒出了虎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第9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打虎活动的讨论,指出打虎活动从史前到1970年代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是第一个打虎高潮时期,将虎的分布从平原和低山区推向中山和高山区,但并未对种群的数量造成毁灭性打击,真正起到灭绝性影响的是建国后50-70年代的除害兽运动。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第10章内容。本文的突破性结论体现在几个方面,即填补新疆虎和虎产品利用和贸易史研究空白、丰富和补充动物学对于虎的栖息地选择、生活习性的认识、提出中国打虎活动的概念。最后,本研究阐明了历史环境变迁中人文因素的极端重要性,为特有动物种群变迁研究、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二、第二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在浏阳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在浏阳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红舞”史研究(1949-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江西“红舞”是江西红色文艺、江西红色文化家族的的重要成员
        1.1.2 在江西舞蹈史研究中,江西“红舞”史体系性研究较为薄弱
    1.2 选题意义
        1.2.1 推进江西“红舞”史研究,并弥补江西“红舞”史研究的不足
        1.2.2 拓宽“红舞”史研究的学术新视角
        1.2.3 为“红舞”创作提供新方向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江西“红舞”(1949--1966年)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舞蹈发展概述
        2.1.1 满目疮痍的江西舞蹈事业
        2.1.2 敲开江西文艺大门的一五六师宣传队
        2.1.3 一九四九年江西的三支文艺力量
        2.1.4 八一革命大学的成立是江西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文艺的时代特征
        2.2.1 艺术科目发展不平衡,舞蹈事业发展滞后
        2.2.2 江西“红舞”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
    2.3 逐步专业化的江西“红舞”
        2.3.1 舞蹈教育专业化起步
        2.3.2 专业演出团体的建立
    2.4 江西“红舞”的基本特征
        2.4.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江西“红舞”是苏区时期舞蹈的延伸
        2.4.2 舞蹈演员及舞蹈作品专业度不够
        2.4.3 作品题材的阶段性固化
    2.5 早期阻碍与推动江西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5.1 江西省舞蹈家协会筹建较晚体现着江西舞蹈事业发展的滞后性
        2.5.2 土地改革下的江西“红舞”题材阶段性固化
        2.5.3 江西省文艺学校和江西省歌舞团的创立
        2.5.4 “大跃进”下的江西“红舞”的辩证思考
    2.6 早期经典作品分析
        2.6.1 歌剧《血泪仇》
        2.6.2 采茶戏《志愿军的未婚妻》
        2.6.3 舞剧《红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革时期的江西“红舞”(1966-1976年)
    3.1 文革时期江西舞蹈发展概述
        3.1.1 专业演出团队的解散与建立
        3.1.2 专业舞蹈教育的打击
    3.2 文革时期江西“红舞”风云
        3.2.1 江西“红舞”创作表演能力下降
        3.2.2 江西“红舞”创作能力无法满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
    3.3 革命样板戏的空前普及遏制了江西“红舞”多元化发展
        3.3.1 《红色娘子军》的命运
        3.3.2 《白毛女》的十年遭遇
    3.4 江西“红舞”的时代特征
        3.4.1 “红舞”受众阶级性断层
        3.4.2 风格题材单一化
        3.4.3 “阶级斗争”统领“红舞”创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期的江西“红舞”(1977-1999年)
    4.1 新时期江西“红舞”发展概述
        4.1.1 走向繁荣的江西“红舞”
        4.1.2 现代舞思潮下江西“红舞”创作手法的创新
        4.1.3 江西“红舞”创作题材紧跟时代步伐
    4.2 江西“红舞”的解冻与复苏(1976-1977年)
        4.2.1 江西“红舞”经典复兴
        4.2.2 创作意识的苏醒和创作能力的恢复
    4.3 江西“红舞”的发展与繁荣(1978-2000年)
        4.3.1 江西“红舞”在教育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4.3.2 各大比赛的参与及筹建推动了江西“红舞”大力发展
        4.3.3 江西“红舞”市场化的萌芽
    4.4 江西“红舞”的时代特征
        4.4.1 江西“红舞”专业性显着提高
        4.4.2 江西“红舞”创作审美的提高
    4.5 “红舞”作品分析
        4.5.1 《圈圈、框框、橡皮筋》
        4.5.2 《弓弦声声》
        4.5.3 《路》
        4.5.4 《长长的红背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世纪的江西“红舞”(2000-2012年)
    5.1 新世纪江西“红舞”发展概述
        5.1.1 时代变革中江西“红舞”的蓬勃发展
        5.1.2 江西“红舞”的多层次、多元化、全面性发展
    5.2 江西“红舞”的全面发展
        5.2.1 江西“红舞”的全速发展
        5.2.2 江西“红舞”教育的全面发展
        5.2.3 江西“红舞”大力开展基层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
    5.3 经典江西“红舞”作品分析
        5.3.1 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
        5.3.2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
        5.3.3 大型情景歌舞诗画《安源颂》
        5.3.4 大型歌舞诗剧《安源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的江西“红舞”(2013-2019年)
    6.1 新时代江西“红舞”发展概况
        6.1.1 江西“红舞”变革前行
        6.1.2 江西“红舞”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逐渐繁荣
    6.2 新时代江西“红舞”的时代特征
        6.2.1 人民艺术审美增长与江西“红舞”创新之间不平衡发展
        6.2.2 江西“红舞”唤醒具有人们内心荒漠的职能
    6.3 江西“红舞”的冲击与发展
        6.3.1 文化体制改革下的江西“红舞”遭受重创
        6.3.2 新时代江西“红舞”的发展主体的转移
        6.3.3 国家艺术基金的建立刺激着江西“红舞”的发展
    6.4 新时代重要江西“红舞”作品分析
        6.4.1 舞剧《红草鞋》
        6.4.2 歌剧《回家》
        6.4.3 采茶戏《杜鹃花开的地方》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江西舞蹈活动大事记(1949-2019年)
江西“红舞”作品年表(1949-2019年)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的应运而生及媒介定位
    第一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的应运而生
        一、抖音短视频赋能城市形象建构
        二、城市竞争加剧下城市形象备受关注
        三、受众信息接收和消费习惯的转变
    第二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的媒介定位
        一、城市外宣与信息发布的功能定位
        二、社会民生为主的内容定位
        三、湖南用户为中心的受众定位
第二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下的长沙城市形象
    第一节 长沙城市形象的建构形式
        一、视频来源多为原创
        二、视频呈现形式以现场实拍为主
        三、视频议题丰富多彩
        四、视频态度积极正面
        五、视频地域聚焦长沙市内
    第二节 长沙城市形象的具体呈现
        一、政府形象:亲民实干、服务高效
        二、经济形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三、文化形象:内蕴深厚、多元繁荣
        四、环境形象:时尚大气、生态宜居
        五、市民形象:爱岗敬业、乐于助人
第三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城市形象建构的策略
    第一节 多元符号立体呈现城市特色
        一、城市音乐渲染共同情感
        二、地方美食展现城市生活
        三、建筑景观透视城市风采
        四、人物符号折射城市性格
    第二节 精妙叙事记录城市风情
        一、内外交叉的叙事视角
        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三、妙趣横生的叙事风格
    第三节 多样视听突显城市魅力
        一、镜头画面的灵活多样
        二、解说性字幕的巧妙运用
        三、声音与画面的完美契合
第四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城市形象的不足与建议
    第一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城市形象的不足
        一、城市形象议题设置失衡
        二、缺乏互动性与反馈
        三、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第二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城市形象的建议
        一、更新建构原则兼顾集中平衡
        二、探索多样互动增强用户粘性
        三、进行媒介联动拓宽传播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电子商务概述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2.1.2 电子商务模式类型
    2.2 连锁企业模式的概念
    2.3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2.3.1 4P营销理论
        2.3.2 4Cs理论
    2.4 电子商务对连锁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3.1 浏阳花炮公司概况
    3.2 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4P分析
        3.2.1 产品策略分析
        3.2.2 价格策略分析
        3.2.3 渠道策略分析
        3.2.4 推广策略分析
第4章 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策略存在缺陷
    4.2 价格策略有待优化
    4.3 渠道策略创新性不够
    4.4 推广策略不够丰富
第5章 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优化
    5.1 营销理念创新
        5.1.1 新媒体营销理念
        5.1.2 绿色营销理念
        5.1.3 全球营销理念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5.2.1 调研电商市场,优化产品策略
        5.2.2 优化定价策略,促进电商销售
        5.2.3 丰富渠道建设,实现全面营销
        5.2.4 加强新媒体推广,传播品牌价值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观点创新
        一、研究框架
        二、观点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界定
    第一节 会展及会展业
        一、会展的涵义
        二、会展业的涵义
    第二节 会展业的相关内容
        一、会展业的特点
        二、会展业的属性
        三、会展业的功能
        四、会展业发展条件
    第三节 会展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二、会展产业生命周期概述
    第四节 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会展业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国际会展业发展述评
        一、国际会展业发展脉络梳理
        二、当今国际会展业发展格局评价
        三、国际会展业发展趋势探析
        四、国际会展业典型案例—德国汉诺威博览会
        五、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
    第二节 中国会展业发展述评
        一、中国会展业发展脉络梳理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格局评价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趋势探析
        四、中国会展业典型案例—上海世博会
        五、中国会展业发展经验总结
第四章 山东会展经济萌生期(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产业要素的培育
    第一节 发展环境的评价与分析
        一、经济发展评析
        二、产业环境评析
        三、政策法规评析
        四、发展体系评析
    第二节 主要形式分析
        一、主体组织形式
        二、主要展示类型
    第三节 经济特征分析
        一、政治主体要素培育成熟
        二、市场主体要素程度加深
        三、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兴起
        四、知识资源要素储备积累
        五、组织体制要素不断提升
    第四节 主要影响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第五章 山东会展业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初—2000年):成就城市品牌
    第一节 发展环境分析
        一、涉外市场分析
        二、国内市场分析
    第二节 产业特征分析
        一、地域品牌化
        二、文化品牌化
        三、专业品牌化
        四、品牌格局差异化
    第三节 主要影响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第六章 山东会展业成长期(2000年—2014年):成为新兴产业
    第一节 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三、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四、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第二节 产业特征分析
        一、基础保障扎实根基
        二、传统创新锋芒展露
        三、进军支柱创造新兴
    第三节 主要影响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一):重要节庆活动
    第一节 山东省承办的重要节庆:中国艺术节
        一、中国艺术节概述
        二、十艺节的创新、影响与效益
        三、中国艺术节的优化发展
        四、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二节 山东省地方节庆活动
        一、青岛国际啤酒节
        二、潍坊国际风筝节
        三、泰山国际登山节
        四、曲阜孔子文化节
第八章 案例分析(二):重要会展活动
    第一节 第一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一、确定主题
        二、商业运作
    第二节 第二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
        一、会场布局
        二、商业运作
    第三节 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一、创新主题
        二、商业运作
    第四节 第四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
        一、提升借鉴
        二、模式创新
    第五节 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
        一、组织形式
        二、商业运作
    第六节 山东文博会发展小结
第九章 未来展望:加强优势突破瓶颈
    第一节 强化山东会展业发展优势
        一、高效利用区位交通优势
        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三、大力巩固会展设施基础
        四、持续提升会展产业品牌
    第二节 突破山东会展业问题瓶颈
        一、探究山东会展业发展问题
        二、全面提高市场化水平
        三、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四、加快"引进、走出"步伐
        五、提高场馆利用水平
        六、补强专业人才短板
        七、提升会展配套服务
        八、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第三节 山东会展业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月季发展报告(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中国月季栽培简史
二、月季文化概述
    (一) 圣洁
    (二) 爱情
    (三) 和平
    (四) 长春
    (五) 顽强
    (六) 吉祥
三、中国月季种质资源
    (一) 蔷薇属植物及其分布
    (二) 中国古老月季品种
四、中国月季对世界的贡献
五、中国月季新品种培育
六、月季苗木与盆花生产
七、月季切花生产
八、月季园建设
九、月季城市
十、月季花事
    第一届中国月季展
    第二届中国月季展
    第三届中国月季展
    第四届中国月季展
    第五届中国月季展
    第六届中国月季展
    北京月季文化节
    莱州月季节
    常州月季花展
    深圳月季展
    南阳月季文化节
    南昌月季文化节
    天津月季花节
十一、中国月季的国际交流
十二、月季出版物
十三、月季协会
    北京月季协会 (1980, 北京)
    中国月季协会 (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
十四、月季大事记

(7)地区标志性事件的治理网络研究 ——以浏阳花炮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 地方事件在中国的兴起
        (二) 旅游发展的治理模式
        (三) 浏阳花炮节的治理模式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难点和创新
第二章 事件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一、事件的区域影响
        (一) 事件对目的地经济的推动
        (二) 事件对目的地形象的提升
    二、居民、旅游者对事件的感知
        (一) 事件与当地居民
        (二) 事件与旅游者
    三、利益相关者与事件管理
        (一) 事件管理与政府
        (二) 事件管理与公民社会
第三章 区域治理与网络分析
    一、从管理到治理
    二、区域治理的模式
        (一) 政府主导
        (二) 增长联盟
        (三) 伙伴关系
    三、治理网络的分析
        (一) 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二)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第四章 浏阳花炮节治理网络的利益相关者
    一、地方政府的利益
        (一) 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 产业带动与城市发展
    二、资本的利益
    三、社区居民的利益
第五章 浏阳花炮节的治理网络
    一、开幕式暨大型文艺焰火晚会之设施准备网络分析
    二、开幕式暨大型文艺焰火晚会之安全保卫网络分析
    三、开幕式暨大型文艺焰火晚会之后勤接待网络分析
    四、开幕式暨大型文艺焰火晚会之焰火燃放网络分析
    五、浏阳花炮节的网络治理模式
第六章 浏阳花炮节治理模式的优化:结论与建议
    一、政府和资本的增长联盟
    二、社区参与不足
    三、浏阳花炮节治理模式的优化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花炮节整体网络关系
后记

(8)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述论
    二、 相关研究的“主体观”把握
    三、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沿淮花鼓灯的历史生存
    第一节 生存环境的历时考察
        一、 “沿淮文化”与“花鼓灯”
        二、 花鼓灯起源诸说
    第二节 玩灯人历史生存状态
        一、 文献材料显现
        二、 口碑材料整理
第二章 沿淮玩灯人群体田野寻踪
    第一节 玩灯人原生态叙事
        一、 玩灯人
        二、 灯窝子
        三、 灯班子
        四、 灯苗子
    第二节 玩灯人价值作用评估
        一、 个体艺人的引领价值
        二、“灯窝子”群体滋养意义
        三、灯社和团体的推波助澜
        四、 基地与艺校的承继意义
第三章 玩灯人歌舞音乐构成
    第一节 玩灯人构建的舞蹈体系
        一、 典型特色和动作流派
        二、 程式化的场式类型
        三、 歌-舞-戏同链构成
        四、 灯饰舞饰及灯具文化
    第二节 玩灯人构建的音乐系统
        一、 灯歌曲目的分类与演唱
        二、 灯戏音乐的曲目与构成
        三、 锣鼓管弦的运用和强调
    第三节 玩灯人的音乐技艺传承
        一、 基本内容和对象
        二、 基本类型和特征
        三、 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四章 玩灯人歌舞文化生活
    第一节 民俗事象中的玩灯人
        一、 岁时节日
        二、 信仰仪式
    第二节 娱乐审美中的玩灯人
        一、 城乡娱乐
        二、 校团至美
    第三节 休闲健身中的玩灯人
        一、 大众健身
        二、 业余休闲
第五章 玩灯人群落大众化态势探讨
    第一节 大众化趋势的区域布局特征
        一、 沿淮花鼓灯区域性布局
        二、 区域性布局态势规律与特征
    第二节 大众化趋势的歌舞歌舞本体特征
        一、 受众群体的多层次适应性
        二、 形式内容演绎的亲民性色彩
        三、 本体文化构成的草根文化本质
    第三节 花鼓灯大众化趋势形成的生态机制
        一、 玩灯人普及现象的自动机制
        二、 花鼓灯传承培养的推动机制
        三、 相关领域策略助势
结论: 民间歌舞艺术群落生态景观
    一、 共融生发相依滋养
    二、 立体建构持续发展
    三、 万家灯火因“人”而“通”185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调查个案全录选例
    二、 沿淮花鼓灯大事年谱
    三、 花鼓灯田野考察文本素材选录
作者简介
后记

(9)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植研究 ——以浏阳花炮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文献综述
        二、 关于区域品牌理论的文献综述
        三、 关于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文献综述
        四、 关于浏阳花炮品牌培育模式的论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植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本质
        二、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第二节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内涵
        二、 产业集群的特征
    第三节 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
        一、 区域品牌的概念和内涵
        二、 培植区域品牌的重要意义
        三、 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
第三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植
    第一节 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形成机理
        一、 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扶持
        二、 集群企业的主导和支撑
        三、 行业协会的组织和服务
    第二节 三种成功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展模式分析
        一、 张家界旅游区域品牌培植模式分析
        二、 温州鞋业区域品牌培植模式分析
        三、 绍兴中国轻纺城区域品牌培植模式分析
        四、 三种区域品牌发展模式总结
第四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浏阳花炮区域品牌培植实证研究
    第一节 浏阳概况
    第二节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一、 起步阶段
        二、 发展阶段
        三、 黄金阶段
    第三节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特点现状与问题
        一、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的特点
        二、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三、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 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五节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一、 产业集群的规模评价
        二、 产业集群内成员间的相互关系评价
        三、 支撑性机构评价
        四、 创新程度评价
        五、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培植的关系
第五章 培植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具体措施
    第一节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植原则
        一、 安全第一原则
        二、 品质文化原则
        三、 环境保护原则
        四、 科技创新原则
        五、 以人为本原则
    第二节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植的对策
        一、 规范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区域品牌意识
        三、 加大花炮产业研发投入,促进花炮产业科技创新
        四、 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扩大区域品牌影响
        五、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
        六、 加强软环境建设,制订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
结束语
    一、 结论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 本文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选题的解说
    第二节 研究简史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工作方法和资料讨论
    第五节 本文结构及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历史上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的调查确认、历史变迁及其人文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新疆虎研究述评
    第二节 新疆是否有虎?
    第三节 新疆虎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 影响新疆虎变迁的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
    第一节 移民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与虎生活领域的逐渐缩小
    第二节 人虎冲突的加剧和打虎活动的展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史前时期虎遗存分布及其折射出的虎生境
    第二节 历史时期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三节 元代以前福建地区开发进程与人虎关系的演变
    第四节 明清时期:虎患的全方位考察与开发高潮的到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江西虎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历史时期江西的人虎冲突——虎患与打虎
    第三节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人虎接触、虎利用与虎文化
    第四节 虎与明清时期江西生态环境变迁探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二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时代变迁大势
    第三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虎患与打虎
    第四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接触、利用与文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北地区虎的历史变迁及人虎关系
    第一节 东北虎的历史分布变迁
    第二节 东北虎之劫—东北的近代移民与开发
    第三节 从山林之君到医药之宝—人类对东北虎的认识和利用
    第四节 东北虎种群延续原因之探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
    第一节 药用
    第二节 食用
    第三节 历史上的虎产品贸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历史上的打虎活动
    第一节 明代以前:打虎与英雄
    第二节 明清时期:以官府捕虎为主
    第三节 民国时期:分散打虎
    第四节 建国以来:除害兽运动与盗猎活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全文结论
    第二节 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境内出土的虎化石及虎骨
附录2 新疆虎大事记
附录3 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
附录4 关于《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补充通知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第二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在浏阳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红舞”史研究(1949-2019年)[D]. 何智玉. 南昌大学, 2020(01)
  • [2]“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研究[D]. 李倩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电子商务背景下浏阳花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胡晓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8(12)
  • [5]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D]. 刘显世. 山东大学, 2017(08)
  • [6]中国月季发展报告(第2版)[J]. 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4(05)
  • [7]地区标志性事件的治理网络研究 ——以浏阳花炮节为例[D]. 刘露思. 复旦大学, 2013(03)
  • [8]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D]. 戎龚停. 南京艺术学院, 2013(12)
  • [9]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植研究 ——以浏阳花炮产业为例[D]. 黄娟. 吉首大学, 2012(01)
  • [10]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 曹志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第二届中国特色文化节在浏阳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