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_外部性论文

影响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_外部性论文

决定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各自存在领域的诸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经济论文,与非论文,因素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42(2004)03-0057-04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国有企业要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集中到它应该存在的领域,如战略性领域等,而广阔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则主要让给非国有经济去占领,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基本已达成共识。但是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各自存在的领域?把这一问题搞清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国有经济改革的步伐。

一、受不同产权结构特点的制约

产权有私有产权和公共产权之分。这两种产权结构存在着根本差异,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即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而决定了它们都有各自适应存在的不同领域。就是说,私有产权适应的领域,对公共产权来说就可能不适合,因而非国有经济在此领域存在比较合适;同样,公共产权适应的领域,对私有产权来说也可能不适合,因而国有经济在此领域存在比较合适。

1.私有产权的优点和公共产权的缺点

私有产权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的确定性和排他性。这就是说一切利益都是个人的利益,别人无权分享;一切损失都是个人的损失,别人也不会分担,使一切损益都内部化了,不存在什么外部性,既无机会可投,也无便车可搭。因而,作为私有产权的主体,他不会在自己财产的运用上采取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为此,他总是充分地施展和运用自己的才能,一方面尽力作出正确的技术选择,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节约一切可能的开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尽量把自己的财产投资于社会需要而又能取得最大利益的领域,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私有产权的特点决定了它正好与市场机制天然耦合。这是因为:第一,市场机制最本质的规定性是市场行为主体之间的自由交换与公平竞争,而私有产权的主体由于它的独立性、自由性天然是平等的,因而使自由交换和公平竞争成为可能;第二,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要求市场主体对价格的变动作出灵敏的反应,而私有产权的排他性以及较小的外部性决定了私有产权主体自然符合这一要求。

公共产权的特点正好与私有产权相反。第一,公共产权的特点具有不可分性。由于它的产权不能明确界定给个人,因而经济资源的运营成本与收益也就难以细分给个人,这就意味着单个所有者努力的程度和对财产关心的程度以及整个财产的使用状况可以和财产的收益情况无关。这样就会出现“偷懒”与“搭便车”的可能性,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非对称结构,从而造成较强的外部性。由于这种外部性,个人往往不是选择关心财产使用、努力工作以增加财产收益,而是选择在获取同等收益下使个人付出的努力最小化。第二,公共产权的委托代理链条较长,信息的非对称性较大,监督的动机较弱,因而其代理成本较大。第三,在公共产权内部由于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即使发生交换关系,也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换。第四,作为公共产权代理人的国家,它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如让国家进入市场,容易充当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因而可能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由以上可知,以公共产权为基础的经济组织,难以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因此,在发生市场交换的领域,代表公共产权的国有经济不宜介入。这就决定了一般竞争性领域是以私有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的天下。

2.私有产权的缺点和公共产权的优点

私有产权尽管有促进微观经济效率的上述优点,但它也有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导致市场运作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部性。就是指生产或消费者的活动如果使别人得到附带的利益,而收益者不必付出相应的报酬,这叫正外部性;如果使别人受到附带的伤害而造成损害者难以给予相应的补偿,这叫负外部性。正外部性使得私人没有动力去生产,从而使资源的配置出现某些方面的“瓶颈”,形成产业发展的结构失衡;负的外部性,由于私人会不顾他人而过度追求私利,从而损害社会利益。第二,垄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规模经济的作用,竞争和自由放任的市场必然产生垄断,而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却无法克服。垄断一方面使市场参与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失去均衡,从而使主体间的相互凝聚功能和配合功能产生问题;另一方面,由垄断形成的不公平竞争会损害消费者利益,最终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第三,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现实市场中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市场交易费用增大,市场不能达到均衡状态,因而使许多“潜在利润”不能实现,从而导致社会成本增大。

私有产权的上述缺点决定了私有产权在一些领域是不适合进入的,如自然垄断领域,产权界区难以确定因而存在严重外部性领域等。

而公共产权可凭它自身的优点克服上述因私有产权而产生的市场缺陷。第一,由于公共产权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社会目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因而能够容忍外部性而造成的成本损失。第二,公共产权具有规模优势。第三,公共产权具有“溢出效应”,能够带来积极的外部效益。因此,私有产权不宜存在的领域,公共产权反而倒适合。不但是适合,而且公共产权必须进入这些领域。只有进入,才能克服市场失灵,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为我们科学地明确了国有经济应存在的领域,即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自然垄断领域,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领域,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私有产权和公共产权具有充分的互补性。越是非国有经济发展、活跃,国有经济才越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广阔前途。因为市场竞争越充分,市场机制越发育,市场失灵的缺陷也就越集中,越需要克服,从而举办国有企业的必要性就越突出。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私有产权结构与公共产权结构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从而具有互补性而无法完全相互替代。一个社会,无论是以单一的国有经济为基础,还是以排除国有经济在外的非国有经济为基础,其国民经济结构都是不完善的。因此,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各自领域的存在与互补是长期的,而不是权益之计。

二、社会物品的不同性质决定了生产物品的不同的经济形式

在经济学中,把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私人产品或者私人物品,另一类叫做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私人物品,即可以在市场购买到的那些商品。例如,水果、服装、火车票等等。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该物品的特性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私人物品在市场上经过交换,发生了所有权转移,谁购买了该产品谁就有权消费该产品。而且,一旦拥有了该产品的所有权,别人就不能再拥有,除非再次进行交易。就是说,你对这一产品的占有和消费是排斥其他人的占有和消费的。因而私人物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和可分割性。

由于私人物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一般不会出现“搭便车”,资源能够合理配置,实现供求平衡,因此私人物品最好由市场来提供最有效率。既然这种物品的特点决定了由市场来提供才最有效率,那么由私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来生产私人物品,就成为必然。只有在市场调节失败的方面才由政府来做补充性的调控。用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就是:“政府只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不必去管也不该去管私人物品的供给。”政府如果过多干预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渔船的使用由于具有排他性,且能够带来直接的利益,完全可以让人们自己去购置。渔船的生产也完全可以由私人企业来提供。

与私人物品相反,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产权不明确,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分割性和排他性的物品,这种物品被称之为公共物品。许多环境物品也是公共物品,或者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和公共土地。

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是供给的普遍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甲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乙对同一物品的消费。例如,当交通流量较低时,在公路上开车的额外成本为零;还假如某人自己出资治理了城市的大气污染,但他不可能阻止其他居民免费“搭车”,共享好处。其结果是很难或者不可能对使用公共商品收费,因为公共物品能够免费使用。公共物品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企业来生产。因为,公共物品消费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决定它的生产必定是面对整个社会的生产,而不可能是面对特定个人的生产。消费与付费的脱节又使生产者无法实施有效的收费。这样,提供公共物品的私人企业必定无法进行经济核算和投资回收,私人企业不会去做这种赔本的事情。因此,这就使得这类公共物品如果由私人市场来提供的话,就缺乏动力,不能有效地提供商品和服务。但这些公共产品又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和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因此,公共物品的生产必须由国家来承担,即由国有企业来生产。

三、受产业不同性质的制约

产业性质对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各自存在领域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产方式的差异

不同产业的生产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就农业生产来说,它显然具有和工业品生产不同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第一,由于农业中土地资源的地理分布空间比较分散,农村人口的分布也比较分散,从而造成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分散性;第二,由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又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因而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业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按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农产品的质量检验、劳动考核也非常困难,特别是具体量度每个生产者的努力程度对产量的影响更是不易,从而无法使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联系起来。如果在农业中实行国有制成本肯定是高昂的。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亲和力极强、责任心极强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形式,实践证明比较适合,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要农业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就是必然的,也是唯一高效率的制度安排。

2.生产要素组合的差异

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有很大差异,从而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及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安排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按照生产要素组合的差异,可以把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对资本密集型产业来说,资本对产业的贡献较大,资本对利润的贡献由于资本的均质与可等分性也具有可比性,劳动贡献也由于这些产业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比较容易衡量,因而比较适合国有经济的形式。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由于劳动对产业的贡献较大,劳动对利润的贡献的可比性和可计量性都较差。如果由国有企业介入这些产业,可能会有“偷懒”与“搭便车”的情况存在,因而,在这种产业,以私有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形式可能更适合。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技术对产业的贡献较大,而资本逐渐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劳动雇佣资本的情况可能发生。在这种产业,非国有经济会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

3.产业交易的技术特点

产业交易的技术特点主要是指资产的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这一概念的含义是说,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后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能够转移,也要受到重大经济价值损失。在经济生活中,资产专用性较弱的产业交易,较适应于市场机制,因而对私有企业比较适合。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的产业交易则比较适应于国有企业,例如自来水、煤气、电力、公交等这类产业的资产具有高度专用性,因而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比较适宜。

4.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就是不同市场上竞争与垄断的程度。决定一个市场上竞争与垄断程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市场集中率的高低,集中率就是指该行业中几家最大的企业在市场上所占份额,市场集中率越高,垄断程度越高,集中率越低,竞争程度越高;另一个因素是产品差别的大小,产品差别是指同一类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服务等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垄断程度越高,差别越小,竞争程度越高。经济学家根据市场集中率的高低和产品差异程度,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的市场上,集中率为零,即这个市场上没有一家或几家企业的产量能在市场上有重要影响,产品也没有什么差别,进退容易,对市场敏感度较高,通过市场竞争更有利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而,像农产品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采取以私有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形式比较适合。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差别特别重要,产品差别引起了垄断,但由于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的差别,相互之间又有替代性,所以垄断倒并不排除竞争,因而垄断竞争市场也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非国有经济的形式也比较适合。在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上,市场集中率相当高,有的市场集中率高达百分之百,其他企业根本无法进入,无论有无产品的差别都不改变垄断、寡头市场的性质,这两种市场,如果仅由市场调节可能危害社会整体利益,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而客观上要求政府管制或建立国有企业由国家经营,如自来水、供电、电信等产业一般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

四、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由于国有经济执行着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例如具有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的功能,具有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功能,等等,因而,国有经济经常被国家作为政府政策的工具来达到许多对宏观经济发展有利的目的。因而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各自存在的领域会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意图的变动而有所变动。例如,为了对付国际竞争,增加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弥补私人资本的不足,国家可能要在某些领域建立国有企业,通过人为地降低某些原料、燃料、材料的价格,以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保证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一旦私人资本的实力增强,具有国际竞争力时,国家就可能让国有企业退出这些领域,而让位于非国有企业。再如,为了制止经济衰退,作为反周期的手段,国家有可能建立国有企业或扩大国有企业的规模,以扩大国家的投资,刺激经济复苏,解决失业工人的就业,缓和社会矛盾;有的时候还把病态的私人企业接管过来,使之成为国有企业。但是,一旦经济复苏,国家又把这些国有企业进行非国有化改造。在西方发达国家,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交替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

由此看来,我们选择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各自存在的领域,主要是根据不同产权的特点、不同物品的特点、产业的性质,从而认真、科学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经营形式,形成一个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结构。认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比以前进了一大步,以后就不会再做仅仅是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而一味追求国有制的蠢事。

标签:;  ;  ;  ;  ;  ;  ;  ;  ;  ;  ;  ;  ;  

影响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_外部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