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_郭长春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_郭长春

郭长春 吉林省前郭县套浩太乡中心小学 138000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采用主体性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因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一、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的学习中学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在教学中以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这一话题进行展开,就要让学生意识到危险与安全的物品的区别,比如鞭炮的使用,你必须在正确的操作要求下进行是安全的,否则是危险的。那么在教学生的时候就要偏重对使用方法上的严格要求,不能注重鞭炮的作用与用途上来。又如,讲授《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出鼻血的情况在校内时有发生,而且学生总是惊慌失措,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因此,我觉得把这类生活中的场景注入到课堂内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先让孩子们谈出鼻血时的感受,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当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处理,效果怎么样。让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同大家分享。《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师要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总的来说,本课程的教学应使用创设性的教学方法来寻找思路。涉及到具体课文时,它们的活动课型又是不一样的:重情感培养的课文以情感体验式为主;重习惯养成的课以反思行动式为主;重社会知识、能力形成的课则以自学交流式为主。当然,一部分课程很难用一种模式来实施到底。但我认为,一节课总是由若干个围绕目标主题的活动组成,一个个活动有创设性地实施了,整节课的目标就能达成,学生也就在《品德与生活》的学习中学会了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的学习中养成品德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儿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以身作则,以理服人。遇事有耐心,对学生要多一点关爱,课堂上多些微笑。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他怕上课教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教师的批评,从而使课堂气氛很难活跃起来,教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这样一来,教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反之,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说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那么,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那么,课堂上就会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的目的。教师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是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为学生学习教材铺路搭桥,解疑排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教师应充分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构建主体性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论文作者:郭长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_郭长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