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学20年世纪问题解决与21世纪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中国论文,审计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强审计法规的规范
要对现行审计法规作必要的修正。具体可考虑如下几方面:(1)明确审计法所包含的审计种类及对审计规范的指导作用,以真正发挥审计法作为审计规范中母法的地位和作用,以充分展示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准则等社会审计法规体系脉络(其他审计种类与此相同);(2)改变现行审计法过分强调国家审计的做法,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提高到应有的地位;(3)明确审计法与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独立审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法律监督、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并行的审计法规体系;(4)统一审计法规体系之间的口径,使审计工作者依法审计时有明确的法规依据。如目前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之间的不一致就应当协调,而这些需要社会各方面配合。
(二)关于审计分支之间的关系
1、国家审计的主体地位在目前中国尚无须动摇,但其审计范围应当缩小。其原因主要有:(1)中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国家审计在中国审计中居主导地位。(2)中国目前各类法规中所指的审计主要是国家审计。(3)国家审计对其他审计仍具有指导性。(4)国家审计范围的缩小是一种世界趋势,对国家资本占控制权的企业可由国家审计去审计,其他企业可由社会审计去审。在目前条件下,有必要由政府部门对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范围作出明确规范。
2、内部审计在目前仍将存在,体制与重点将发生转移。内部审计重点的转移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内部审计方法。它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思想方法上一要明确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包括明确内部审计为企业服务,将内部审计寓监督于服务中,使内部审计与企业同舟共济(通过事前审计预测可能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通过事中审计发现、堵塞漏洞,通过事后审计评价经营活动,提供借鉴资料)。解放思想表现在采用现代观念、方法、工作节奏等。在工作方法上一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诸如虚盈实亏,负债经营,科学投资,税收改革等新问题;二要讲求审计工作方法,一审二帮三促进;三要讲求审计策略,如将经济效益归咎于工作能力和对工作动机激励程度的乘积关系,将传统审计注重结果改为行为审计注重原因;四要抓住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效益审计开展工作。
(2)内部审计的作用。包括保护企业声誉、权益、资产等;帮助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优化内部结构,加速资金周转;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查明内部政策计划和规章制度是否认真执行,评价企业所属部门完成各项任务的质量等。
(3)内部审计的出路。一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二要以效益审计为中心。具体审计内容包括:经营决策,利税目标,投资决策,工程预算的可行性、有效性,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和结果,企业劳动生产率,存货利用率,设备利用率,资金使用效果,成本控制与效益,经济合同的合理性、有效性,企业实行联合、专业化协作的效益性,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和业绩,
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效益性和效果性。
(4)合理选择内部审计项目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成本包括内部审计的社会成本、项目成本和审计组织成本;内部审计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合理选择内部审计项目的原则应是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但应当明确的有:内部审计成本一次性发生而内部审计效益多次实现,内部审计成本易于确认但内部审计效益难于估量,内部审计成本应适度控制,内部审计的边际效应呈递减的规律。
3、社会审计将成为除国家审计之外的另一审计主体。其理由将在审计模式中论述。
4、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主要思路是:(1)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审计,它们各司其职,构成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2)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者之间具有互补性,三者缺一不可;(3)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发展需要优良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包括国家审计;(4)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者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不存在绝对的领导与服从关系;(5)国家审计主要是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内部审计主要为企业控制、决策服务,社会审计主要为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6)国家审计对其他审计的指导作用表现为业务指导;(7)社会审计尽管各国均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等,但各国有所差异,这也是审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差异。
(三)关于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笔者以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审计本质。审计本质是审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种根本属性在于它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综合的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理论研究首先要回答审计是什么的问题,即审计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有多大。审计本质是审计的内涵和核心,是对审计基本特征和审计其他要素的高度概括。只有明确了审计本质,才能演义出审计的目标(审计审什么),探讨审计存在的前提(审计假设),考证审计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审计职能),寻找审计的范围(对象),确定审计依据(审计原则),并进而指导审计实践。
还应当明确,审计的本质是客观的,但其理论表达形式具有主观性。
(四)关于审计模式
审计模式是审计制度的内容、特点、管理方式等的集合,是各不同审计主体所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各自历史、文化、民族等演变的结果。结合中国审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和我们前面关于审计分支之间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从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两方面论述。
“中国审计体制改革应借鉴外国审计体制的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选择各级人大领导下的审计模式,实行使国家行政管理的政府部门,行使司法职能的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与行使经济监督职能的国家审计机关之间处于平等地位上,从而还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的本来面目”。
关于社会审计笔者认为,它应成为除国家审计以外的另一审计主体。其理由主要有:(1)社会审计的独立性最强、最客观、最公正,它是以“社会公证人”的身份,按“一般公认的审计标准”在足够审计证据基础上表示意见,作出结论,提出审计报告;(2)社会审计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为保证商品经济关系中经济责任的严格履行而产生的;(3)社会审计产生于英国,至今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4)社会审计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资格考试,注册登记,行业管理,职业教育,职业道德等方面。通过考试的人员执业质量较高,进一步保证了社会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5)社会审计将成为企业审计的中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中国企业审计的运作模式将向社会化与市场化转化,现行的国家审计为主体的一元模式将向以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为主体的二元化模式转化。
(五)关于审计理论研究
1、端正审计理论研究态度。具体包括:(1)审计研究要确实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理论研究要指导审计实践;(2)审计理论研究要重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3)审计理论研究者要有主人翁精神,要立志为审计理论研究献身。
2、端正审计理论研究方式。具体包括:(1)审计理论研究要有超前性,要用正确的审计理论导向审计改革,指导审计实践;(2)端正审计研究态度,要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确实研究一些问题,要深入实际研究;(3)增加审计研究团体,加强审计研究组织,明确审计研究主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3、继续深入研究国外审计理论,尤其要重点研究美、英、日、法、德、澳、联合国等国家和组织的优秀审计理论,要注重借鉴、消化、综合、创新。同时加强对比较审计理论的研究。
4、要重视对具有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体系的重新构造并创新,形成完整、科学的审计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对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研究,审计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等。
5、要重视对环境审计、行为审计、计算机审计、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审计的研究等,拓宽审计研究领域。
6、加强对审计法规的研究。包括审计法的完善与执行问题,审计法规与相关法规的协调问题,审计人员依法行使主权的问题,审计法规与审计理论框架的关系问题等。
7、加强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审计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