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模式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职人才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高职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高职人才教育培养的指导思想应该确定在能力本位上。这里的能力本位涵括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两个基本点。就是要强化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据此,我们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定位为: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发展个性为特色的新模式。
2.高职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中应处理好的3个关系。①知识、 能力、 素质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素质是知识、能力的核心,它代表着人的内化并相对稳定的品质;知识是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知识就谈不上人的素质和能力;而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知识和素质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能力表现出来并体现出其社会价值。我们在进行教学行为设计与选择时,任何割裂的选择行为,都会导致教学行为某种程度的片面性,甚至是畸形的发展。如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计划,就形成了一种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模式,造成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的恶劣后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只有构建并坚决贯彻高职教育培养新模式。
②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当然要注重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但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的智力、体力、兴趣、爱好、审美观念与能力都有不同,不能也不应该用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受教育者。因此,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从每个学生实际出发,要创造多种教育方式、方法去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他们在获得基础素质、共性素质发展的同时,以个性为特色的个人素质也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用一个固定僵化的模式,要求千千万万具有生动个性的学生去适应。在教育培养中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因材施教,培养特色人才,应该成为高职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
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高职人才应该具备足以指导技术应用和解决技术难题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也就是不仅要会做,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更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处理高职人才教育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应注重培养对象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把理论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限制在技术运用与创新最必要的范围内,实现够用的理论和相对完整的实践技能的有机相结合。也就是说,对高职学生进行的理论教育不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是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强调理论的应用形态,其量以必需、够用为度,并建立完备的机制,将实践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二、高职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见下表)
高职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培养模式
专依据区域和行业对人才的需
强调专业对社会需求的
业求状况,按照技术和服务的岗 广泛应用性.不仅开设应
设位(群)或对象设置专业,坚持 用性专业,还开设基础学
置专业设置的应用性. 科和理论研究性质的专业.
教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以职业 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以
学能力培养为主线制订教学计
理论知识为主线制定教
计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学计划.
划1:1
课按照宽基础、活模块,设置课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设置
程程不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课程,注重课程体系的整
体和单一课程学科系统性,体现 体性和单一课程学科系统
系技能优先. 性
教以岗位技术需要的能力为依
以学科体系为线索,重点
学据,重点传授生产、服务、管 传授学科前沿的理论和
内理区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高新技术.
教学 把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
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
方式 重点,教、学、做合一. 为重点.以学生自学为主.
实践 以职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为
以发现、验证性实验为
教学 主.
主.
培养 以产学结合为主要培养途 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培
途径 径.
养途径.
考评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重点,
方式 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
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
能力、技能考核为主.
重,知识、能力考核为主.
师资 以“双师型”教为主 以学术型教师为主
三、按照高职目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好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导。专业设置时,深入社会和生产第一线,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论证,坚持地方性、可行性、超前性、开放性、统筹性、应用性、复合性等原则。开办专业时,要有完整的突出高职特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符合“双师型”要求的教师队伍;有相应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等。
2.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制定。要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方针,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要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现到人才培养计划之中,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理论与实践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就是以目前与未来工作第一线的高层次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采取模块的形式和综合化的方法设计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基本涵盖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两段式”构建课程的体系,即公共课和专门课。公共课的开发要按照培养“社会人”和为专业服务的要求来设计。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性,对每门课程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的框架,进而安排课程内容;专门课应适当综合化,按照培养“职业人”和突出实用性来设计,建立起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时数中的比重,使其不应低于40%。此外,要重视选修课的开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4.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标,改进教学方式。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必须克服那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旧模式。创造出在课堂里(广义的课堂)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的教学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还必须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操作示范教学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5.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都很强的学生,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技能训练计划,目的要明确,训练要系统,时间要保证,措施要得力。各项技能的训练应有教学大纲和教材,以确定出阶段训练内容、要求和目标。其次,要改革校内实验教学,尽可能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工艺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努力做到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实验操作和测试到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均由学生独立进行。再次,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同时,实施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学生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技术革新、社会服务等实践实习活动。
6.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考评体系。对高职学生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试方式。考核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应由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来确定。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考试;既有笔试,又有口试;既有书面考试,又有实际操作考试;既有封闭式考试,又有开放式考试。考试起到对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导向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