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_精英教育论文

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使命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从理论上讲意味着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向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尤其对于西北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地区、这样一个在同一时期肩负着高等教育双重使命的地区,更是如此。因此,在论述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时,我们首先从对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特点入手来分析其使命。

一、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特点分析

1.地域性。从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布来看,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地域性的特点。2004年全国(除台湾省外)31个省区具有普通高校招生资格的学校共有1683所(注:数据来源:www.chsi.com.cngkzxgxmdptgx.shtml.htm.),省区平均拥有高校数量为54所,西北五省区共计146所,省均33所,仅占全国的8.7%。其中陕西62所,占西北地区的42.5%;甘肃31所、宁夏13所、青海12所、新疆28所。由图1西北五省区高校变化情况数据显示,近两年来,除青海外,其余各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幅不一。增幅最大的是高等教育实力较优的陕西省,增长率为19.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3%(同期全国增长率为14.9%)。甘肃、宁夏、新疆的增幅依次为6.9%、8.3%、7.7%,仅约为陕西同期增长率的一半,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地域性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均衡及地区内部的不平衡两个方面。

附图

图1 西北五省区近两年高校变化情况图(单位:所)

2.内向性。从高等教育的生源分布来看,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内向性的特点。受地域性的影响,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由于所处的地域劣势使得在同等条件下,不能够吸引更多的异地生源,从而在生源结构上呈现出内向性的特点。以西北地区的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例,2004年各校当地招生占该校招生总数的比例依次为:27%、82%、45%、85%、75%、31%。由此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除部属院校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外地招生比例接近于70%(分别为73%、69%)以外,其余西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在外地招生比例均小于30%(依次为18%、15%、25%)。详见表1、图2。

表1 2004年西北五省区部分高校招生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学校 兰州西北师青海宁夏大学新疆西安交

大学范大学大学(2003年)大学通大学

总计 28503021 1450420047503752

省外招生 2085532

795 630 12002602

省内招生 765 2489 655 357035501150

省内/省外 37% 468% 82% 567%296%44%

省内/总计 27% 82%

45% 85% 75% 31%

省外/总计 73% 18%

55% 15% 25% 69%

数据来源: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004年招生主页,其中宁夏大学为2003年数据。

附图

图2 2004年西北地区部分高校生源分布情况(单位:人)

3.垄断性。从高等教育与当地社会的兼容程度来看,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垄断性的特点。高等教育在西北地区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当地社会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仰视物,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机构。同时,由这种稀缺资源所衍生出的社会对其的仰视及高等教育自身表现出的沾沾自喜和高高在上,使得其在与当地社会的交往中表现出凌然的舍我其谁的状态,进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垄断。具体来讲,一方面,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内向性决定了其生源结构的单一性,从而使西北地区的高校在形式上形成了垄断;另一方面,又由于西北地区的高校数量的制约,可供教育消费者选择的余地有限,加之西北地区固守的观念,从而使西北地区高校在内容上也呈现垄断的态势。

4.流失型。基于地域性、内向性和垄断性的特点,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还具有流失性的特点。众所周知,受历史、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西北地区的人才流失普遍严重,成为制约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西部人才流失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现有高学历、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流失加速。2003年甘肃省组织了专门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至2002年期间,133家科研单位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4986人,调入3054人,其中高级职称调出999人,调入30人,输出、输入比例约为33∶1;中级职称调出178人,调入45人,输出输入比例约4∶1;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调出78人,调入12人,两者比例约7∶1,流出远大于流入。二是西部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在西部工作,考取外地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回西部工作,人才呈加速递减趋势。陕西省2002年毕业的4600多名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有80%择业到了东部;甘肃省每年在外省区高校培养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回归率只有40%;青海省每年考入外地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约5000余人,其中返回的人数不足20%。(注:代表委员谈政策与发展:代表委员关注西部人才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3-12.第1版.)

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上述特点势必在规模扩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发生深刻的影响,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着双重使命。

二、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

1.实现由不完全精英化向不完全大众化初期过渡的使命。首先,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同时,还面临着本身精英教育极不发达的固有基础。无论与国外还是与东部沿海及中部较发达地区相比,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与其说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如说是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过渡,而且这种过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受地域性的影响,西北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相比,高等教育的起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在“精英化”不完全的基础上发育的,所以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首先具有“完全精英化”的任务;另一方面,大众化不是也不应以一个固定化的指标来衡量,而是一种连续状态的描述。这种延续性也要求西北地区在当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同时还须考虑到高等教育内部所将产生的巨大变化。即表现为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展趋势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在高等教育质量上的既定差异及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追求。受流失型及垄断性的影响,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势必引起规模与质量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如何在规模与质量之间保持平衡,避免既定差异的持续增大,这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由不完全精英化向不完全大众化初期过渡的核心使命。

其次,众所周知,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本身就是欠发达的,因而目前尚不具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完全属性或特征,只能说是具有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的属性。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一方面呈现高校数量偏少、办学集中等明显特点。2003年西北五省区高校数为131所,省均30所;2004年为146所,省均33所,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为2003年47所、2004年54所。而且,在西北地区内部,高校也集中在陕西省(如图3所示)。高校数量上的差距与本地区的高等教育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这是西北地区(除陕西、新疆外)普遍存在的冲突之一;另一方面,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分布不平衡也衍生了生源集中、师资结构单一等不足。这种地域性的高等教育垄断经营模式及由于高校数量的偏少所形成的“地缘优势”心理使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触时仍然保持一份矜持,也使其对“服务”的质量缺少危机感,对高等教育机构功能的拓展和服务重心的下移极为不利。再一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上也呈现着巨大落差(如表2所示),这种落差是影响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因素。因此,打破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传统形象,合理布局高校结构及层次,使其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对象、范围日益扩大,克服其固有的保守、垄断和“高高在上”的痼疾,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由不完全精英化向不完全大众化迅速过渡的又一使命。

附图

图3 2004年西北五省区高校分布状况

表2 2004年西北五省区高校基本状况

2004年211工程部属 985工程

省区 高校数高校数高校数高校数

计 比例 计 比例 计 比例 计 比例

全国合计1683- 95 - 73 - 38 -

西北五省146 8.67% 8

8.42% 6

8.22% 4

10.53%

陕西62 42.47%6

75.00%5

83.33%3

75.00%

甘肃31 21.23%1

12.50%1

16.67%1

25.00%

青海12 8.22% 0

0.00% 0

0.00% 0

0.00%

宁夏13 8.90% 0

0.00% 0

0.00% 0

0.00%

新疆28 19.18%1

12.50%0

0.00% 0

0.00%

数据来源:http:// www.noe.edu.cn/ edoas/ website18/ info4528.htm;小计比例为西北五省区占全国的比例;各省区比例为其占西北地区的比例。

2.实现由不完全大众化向完全大众化与精英教育相结合过渡的使命。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精英化发育不完全的现状决定了其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进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时期的过渡阶段。就大众化理论本身而言,它“不是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理论”,(注: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03(6):9.) 而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这种理论本身是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到某一程度时高等教育内部及外部之间各种关系发生的变化的分析,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实践发展基础上的理论,是对已有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总结。而且,15%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不代表大众化,因此,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要称其大众化,也是“不完全的大众化”,是在“精英化不完全”的基础上的一种“不完全的大众化”,而且这种“不完全的大众化”同时承载了更多的内容。充分地意识到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这一状态是我们成功把脉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质量保障之间一切关系的钥匙。因此,充分地考虑到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不完全”性,同时又深入挖掘了其内部深层潜在的张力及质量保障的切入点,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当务之急。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为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的并行不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这也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今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然模式。精英高等教育是以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少数精英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则从满足少数国家需求的精英的同时扩展为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民众的个体需求。(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的历程[J].瞭望2004(7):54.) “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从量的关系上看,精英教育是大众化教育的基础,大众化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没有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不是以精英教育为起点的。当高等教育以精英教育的形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进入大众化阶段。其次,从质的方面说,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教育形式仍然存在。从质量共变上说,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找不到一个绝对清晰而明显的界限。”(注:郭荣祥.厘清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现代教育科学,2003,(1):37.) 可以说,精英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一件大事。因此,决不能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对立起来。结合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现状,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如何保证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的齐头并进是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使命。

表3 西北地区普通高等教育近年来规模扩展状况

省区年份普通学校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校均规模

数(所) (万人) (万人)(万人) (人)

199245 2.613.29 10.07

2238

陕西199842 3.414.48 14.89

3545

200147 4.3511.6 31.76754

200462 /

19.98 58.39

9418

199217 1.041.21 3.462053

甘肃199817 1.331.68 5.4 3177

200125 1.7 4.54 11.09

4436

200431 3.946.62 20.03

6461

19927

0.160.19 0.63902

青海19986

0.220.28 0.871449

20016

/

0.7

1.792238

200412 0.580.95 2.952458

19927

0.210.27 0.851211

宁夏19985

0.310.35 1.132262

20018

0.320.89 2.322894

200413 0.751.37 4.143188

199221 0.831.09 3.361600

新疆199817 1.121.26 4.672748

200121 /

4.14 10.81

5148

200428 /

5.09 16.31

5825

1992105360.42

75.4 218.4

2074

全国1998102282.98

280.5 340.87 3335

20011225196.69 464.211175.05 5870

20041731239.1

447.3 1333.5 7704

数据来源:1.1992年、199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年鉴》1993年卷,1999年卷;2.校均规模根据表中数据测算;校均规模=在校生数/学校数.转引自魏红梅、安心等.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3.2001年、2004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http:// www.stats.gov.cn.

三、结语

基于此,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双重使命,决定了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无论在体系建构还是具体的实践操作上都不得不考虑上述“先天性”的不足,从而对症下药。

首先,要求我们更新对高等教育因规模扩展而造势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的清醒认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在此过程中面临着双重挑战,如何在规模扩展的过程中弥补历史的欠账,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出精英化教育的成熟、理想的可行模式,是摆在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首要课题;同时,如何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进程中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精英教育模式、切实保障精英教育的质量,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使命。

其次,对大众高等教育将与精英高等教育并存的理性认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实现不是也不应是对精英高等教育的一种冲击和掠夺,而是两者之间的合理分工与默契协作。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对于西北乃至于中国都将会有一个“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和“质的局部变化先于量的总体达标的‘过渡阶段’”(注: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其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次,对高等教育因规模扩展而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与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要求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处理。“教育质量下降曾经是一些‘先发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发国家’应该引以为鉴。”(注:胡建华.“后发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点[J].教育发展研究.2992(1):32.) 因此,我们决不能将教育质量停留在零星的“精英”产品的出现,更不能片面地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及高校规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绩”,而应更倾向于高等教育的受教育群体规模质量的提升,进而发挥其应有的规模效益。对于本来基础薄弱的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而言,对上述关系的适当处理,于当地社会、教育消费群体,都是很重要的。

最后,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于西北地区的适应性的理解与把握。不可否认,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国际社会的一种普遍趋势,但是针对地区之间及地区内部的差异,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还涉及到适应性的问题,尽管从宏观上讲这种理论的实践似乎已经很少为人们所怀疑。当前,全方位、深而广地实现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实践上是有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毛入学率偏低,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也不例外。”“由于两种文化和政治制度以及高等教育基础的不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解释力都会有所降低。因此,无论是‘泛化’还是‘神话’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现象,都会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损失。”(注: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03(6):9.) 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前在我国风行的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切勿削足适履,用其理论来框定我们的发展”。(注:潘懋元.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6.) 西北地区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展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因素,依据自身的高等教育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发展规模较适当、质量有保障的地区高等教育。

标签:;  ;  

论西北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_精英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