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两种制度竞争的形式与特征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时代两种制度竞争的形式与特征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时代两种制度共处竞争的形式和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形式论文,竞争论文,制度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力超越国界发展的客观进程,又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性相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这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配置和流动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对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及其相互关系产生多重深刻影响,促使两大制度、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处竞争出现新形式,呈现新特点。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统一性虽不能使不同社会制度趋同,但却出现了非制度性交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多样性不仅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使双方主要斗争形式有所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这把“双刃剑”将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合作与斗争两种趋势同时增长,且呈现更趋复杂化的新特点。

一、全球化时代两制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更加长期、全面而主动

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政治力量多元并存的基本事实,要求不同制度国家学会相互尊重,学会妥协和平等对话。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两制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就时间和过程来讲将是长期的,就内容和范围来讲将是全面的,而就认识和态度来讲则更显得积极主动。

1.在两种制度国家间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增强,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相对削弱。发源于资本主义、又以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既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也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终结。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以科技革命为先声的新一轮经济生产的影响,已经超过昔日的军事抗衡与政治对垒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在两种制度国家间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明显增强,本国民族利益至上日益突出,意识形态因素相对下降。而且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日益加深,成为防止国际冲突、加强信任与合作的强大物质保障。由于各大国优先考虑的是在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中如何占据有利地位,所以,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和减少,虽然矛盾依然存在,有时可能还会更加激烈,但毕竟冷战思维已开始被摒弃,“中心论”已被打破,全球经济的协调、国际市场与国际机构的协调、在国际范围内对国内制度进行的协调将进一步消除不同制度国家和谐交往的障碍,区域化经济集团意识形态色彩也愈加淡化。全球范围的经济交融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带来了更大的宽容度。它有助于降低大国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只要大国之间不进行战争,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因为采取军事手段打击对方的结果必然损于自身的经济利益。总之,全球经济中不同社会制度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具有长期性。

2.两制关系已由过去的相互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转为今天的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改变了以往的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完全隔绝、互不往来、两个市场平行存在和发展的状态,也不再是一般的联系和交往,而是相互交织与融合,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进一步加深,互补性、关联性、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资本已跨越了不同制度,民族国家的经济界限已被冲破,而且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在不同经济制度下长期相处、共同发展,甚至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也允许另一种与之相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并长期发展,如中国实行的“一国两制”。各国在政治领域的相互依存也在日益加深,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政治需求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却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经济全球化还有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经济安全合作的趋势,并以此为起点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造着一种真正的“世界文化”。经济全球化同时使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相同或相近。不仅使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品和娱乐方式越来越相似,而且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标准也不断接近。“国际人”开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开始形成。总之,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不同社会制度经济渗透、政治开放、文化交流的扩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决定着两大制度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性。

3.多领域多层次的非根本制度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是“一荣具荣、一损具损”。是“双赢”还是“交叉感染”、是“利益共享”还是“唯我独沾”,这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利益新格局能否形成的关键。虽然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依赖是不平衡的、非对称性的,有时相互依存不会给各方同时带来利益或获利不均。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有赢者,也有输者,全球化将加大国际间的不平等,“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得利可能继续建立在“外围”(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转轨国家)付出的基础上,但全球经济的不可分割性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相互联系性必然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双赢”利益新格局的最终形成。因为广泛的共同利益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自行其事,采取单独行动,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如果我行我素,到头来只能自食其果。美国的“赫尔母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在全世界遭到谴责与抵制,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相互协调是客观需要。只有在尊重对方合理利益和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相互妥协,才能达到各的目的,任何一方都不应把事情做绝。此外还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均产生利弊影响。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大量市场,利用主导优势进行制度扩张,有力地缓解了生产相对过剩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加速资本积累,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带来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但同时又造成资本主义国家间及国家内部的贫富分化及矛盾,并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导致西方劳动社会危机和福利国家危机,并使经济金融危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观念、理论和制度的挑战及对国家主权、民族工业、金融市场等国家安全冲击的同时,也给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缩小差距、吸收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促进国内经济国际化的机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织,决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较大的主动性。

二、全球化时代两制的矛盾和斗争更加隐蔽、间接而复杂

相互依存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和问题,竞争与合作同在,摩擦与妥协并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依然存在,只不过斗争形式有所改变,主要表现为两种制度发展能力和影响力的比较和竞赛,即“共存竞争”、“和平威慑”。虽然斗争的激烈程度有所减弱,但由于资本主义敌对势力采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多种综合手段对社会主义进行国际渗透与争夺,而且方式更加隐蔽、间接,因此,欺骗性和危害性更大。这种“无硝烟战争”使本来就处于防御状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中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1.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综合国力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摩擦和竞争的过程。由于不同制度国家主要把注意力转向经济领域,经济利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且相互间经贸交往日益增多,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矛盾和磨擦不断凸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场为掌握新的全球经济而进行的全方位经济战,旷日持久,要延续到21世纪。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加之国际经济关系中经济殖民主义、金融霸权主义日益发展,国际上的综合国力较量日益突出的现实确实对社会主义构成了新的巨大压力。我们的民族产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与健全的经营机制,目前还难以全面与跨国资本进行抗衡,使海外跨国集团及“洋货”抢占大部分中国市场。美欧在扩大地区共同市场的同时,实行区域保护主义政策。这种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给社会主义国家扩大海外市场带来很多困难,还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贸易争端摩擦不断扩大。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与社会主义经济主权的排他性发生矛盾和冲突,使传统主权的对外独立性和对内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挑战。它不仅使主权的行使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还使国家的能力、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主权过时和民族国家的终结,甚至相反,民族国家仍将是国际舞台主角,尊重主权仍是国际交往的前提,但是,经济安全在社会主义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却日益突出。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还更加普遍和经常地通过不平等的竞争、不合理的秩序、不公正的规则歧视,制约和限制社会主义的发展。甚至把经济、商业、和贸易战做为一种新的斗争形式,并成为美国“超越遏制”战略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如布什总统就曾在他提出的“超越遏制”战略中指出“从把重点放在威慑力量上,转向把重点放在经济方面。”克林顿也把经济安全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总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抗衡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竞争与贸易投资摩察和冲突将更加普遍、经常而激烈。

2.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全球经济网络化使资本主义结合经济交流把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作为普遍原理推广,并借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用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模式作为“世界标准”来“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甚至美国还把这种文化扩张同非常具体的国际经济活动结合在一起。正如日本《选择》月刊在1999年1 月号的文章中指出的:美国“是一个意识形态很浓的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前)苏联”。全球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资本主义运用强大而系统的物质设施和组织,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扩大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影响,占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阵地。而且,近年来,由于文化产业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激增,促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和扩张与经济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这种文化侵略的积极性。如美国凭借优势,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既在意识形态上推销了自己,进行了文化渗透,又大力开拓和占领了世界文化市场,获取了实际经济利益。与之相对应,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所面临的文化冲击,就不仅包括精神方面,而且还包括物质方面。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大批的文化产品。以可口或乐、麦当劳、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一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观念;而另一方面,它们同样极大地冲击着我国的文化工业。目前,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在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已名列该国各行业之首,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 美国社会学家托德·吉特林认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力中的最近一次行动”。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还特别重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培养亲西方的领导人。如美国把培养国外亲美势力的重点放在知识界和决策层,特别是未来领导人的培养。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总之,信息化、网络化使资本主义更便利地通过经济文化的渗透与扩张,向社会主义输出其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社会意识形态,使思想文化的国际渗透与利用更加广泛、多样而便捷。

3.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经济合作中存在着政治渗透,友好交往之下有敌对的潜流。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的主要根源。资本主义在与我们的接触与合作中,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对社会主义推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如美国所提出的: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其主要特点是运用非战争或非军事等间接手段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和渗透,以达到干扰、破坏和瓦解的目的。资本主义企图利用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及工业化、现代化的示范效应来吞噬和规范社会主义制度及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达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进行支配和控制的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的目的。所以,经济全球化从实质上说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进程,又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种“西化”战略,试图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最终取消社会主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在对外经济交流中真正作到了“政治挂帅”,他们将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借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关系之机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并利用社会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求,动辄进行经济制裁,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问题上作出让步,这构成了我国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安全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甚至公然袭击我驻南使馆,这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军事安全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干涉主义”(即霸权主义)的公开挑战。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无论就它的影响范围,还是它的多种多样的结果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过程。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冲突。“经济相互依赖使战争成为不可能”的论断,曾经对英美的外交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也被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首先打破。此外,民族主义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并将长期存在下去,促使全球范围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加剧。总之,经济全球化内含的一系列矛盾,加之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对社会主义的西化、分化和奴化政策,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对立与争夺更加复杂、隐蔽而间接。

总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相互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联系、合作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统一性增强的同时,不会取消多样性,应是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存、撞击与交流互动、机遇与挑战并行、先行与后发同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过程的加速及其影响的扩大与深入,这把“双刃剑”会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合作与斗争两种趋势的发展出现两种可能性:一是两种趋势同时增长;二是一种趋势增长而另一种趋势下降。从目前形势来看两种发展趋势在同时增长而不是彼此升降。同时,应把握住两种发展趋势的主流。尽管世纪末的“科索沃危机”使战争和不安定因素明显上升,使冷战后一度淡化的集团意识又重新强化,一场世界性的核军备竞赛有可能逐步展开,并将牵动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形势将更加复杂,但这还不足以改变“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总趋势,交流与合作仍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收稿日期:1999年9月4日

标签:;  ;  ;  ;  ;  ;  ;  ;  ;  ;  ;  ;  ;  

全球化时代两种制度竞争的形式与特征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