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词语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论文_娄益超

重视词语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论文_娄益超

瑞安市广场实验小学 325200

如今的课堂,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词语教学显得有点不尴不尬,要么匆匆走过场,要么视而不见,让学生自学去。老师们干嘛去了呢?急于“披文而入情”去了。走出课堂,弊端立马暴露无遗:写作的时候,错别字随处可见;对词语的运用一知半解,张冠李戴……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追求精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些基础的东西,而幻想着建造空中楼阁。殊不知,一篇文章,字词是组成语文材料的基础,对于语文学习,字词是基础,是根本;没有了对字词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空洞和苍白。所以,字词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的进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想当然。低年级如此,高年级如此,甚至初中亦如此!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借以与大家交流与探讨。

一、于解词中理解文意

很多老师认为,词语的学习只是为学生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因而无足轻重,词语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于是,课堂上教师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或者干脆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试想,学生连最基本的词语都没理解,或者说没有完全理解,如何能准确、到位地理解、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我都花费大量的精力,留足充分的时间引领学生去学习词语。

如《葡萄沟》一文的教学时,我先引领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词语手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手段充分理解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茂密”“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由于学习充分,理解到位,因此通过上述地学习,在学生的脑海里便深深地留下了“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葡萄。”“葡萄的枝叶很茂密。”“那里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那里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葡萄沟的人们热情好客。”等等的信息烙印。至此,文意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教师何愁学生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呢?何愁学生概括不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二、于解词中体会情感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如何体会文字深出的情意,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呢?这就需要准确地解词了。惟有通过准确、到位地解词,才能让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的情感复原。

案例:

在教学《慈母情深》时

片段一:

随机出示句子:“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老师,“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我们重点理解这个“欲”字。

生:我通过查字典知道“欲”是想要、将要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应该是声音太响,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师:你能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这种方法很好,值得发扬光大!理解了这个词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很自然地将“震耳欲聋”一词突出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在生活中,你们都在哪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呢?

生:马路上大型卡车的喇叭声;工地上;电影院前排的位置上……

师:谁能联系课文来说说“震耳欲聋”?

生:文中说“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烦人的声响啊!

师:仅仅只是烦人吗?平时你们听到这种震耳欲聋的噪声时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受不了!

生:想逃跑!

师:理解了这些以后你又该怎么来读这句话?

生朗读很精彩。

师:是啊,你们在震耳欲聋的噪声中呆一会都受不了,都想逃跑,可妈妈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中工作又岂止一会儿?岂止一日两日?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妈妈,你是为了我们才这么辛苦,这么劳累的!我们很对不起你!

生2:可怜天下父母心!

生3: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我现在才真正明白这句话!

生4: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

师小结:是的,母亲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这群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中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噪声里就藏着深深的慈母情啊!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词语的教学已不是单纯地为了理解字面意思,扫除阅读障碍而教那么简单了。课堂中,我抓住学生不理解的“震耳欲聋”和“陷入忙碌”展开教学,先引领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明白什么是“震耳欲聋”、“陷入忙碌”;接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震耳欲聋”、“陷入忙碌”;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样的词语教学首先是立体的,在学生脑海里建立起来的是“有血有肉”的词语形象。同时,在学生全方位理解了“震耳欲聋”、“陷入忙碌”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背后隐藏着的深深的慈母之情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于解词中学会表达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口语交际、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规范、准确的语言,是正确表情达意的基础和前提。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我想,惟有正确、准确地解词,让学生掌握、积累规范的语言文字才是根本。

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植树”一词展开。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植树”?此举主要是让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植树”一词。紧接着,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植树”上。结合课文,让学生用上“先……再……接着……然后……最后……”说说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全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植树”,我便让学生“学习如何洗衣服”,照样用上“先……再……接着……然后……最后……”说说洗衣服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简单,又不乏亮点,可谓精彩。

四、于解词中练笔触

小学生学习词语,多半是从感性化、形象化入手,逐步走向概念化、理性化,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词语教学要从这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话训练,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写话过程中发掘词语的内涵,实现理性提升。

在这方面,于永正老师为我们作了科学的示范。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饱经风霜”时,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然后给学生示范开头,让学生接着“那位拉车的才30多岁……”这一开头展开写话练习。由于老师引导得体,启发到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思路,一个个学生都写出了饱含深情的话。如:“这位拉车的才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来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陷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试想,学生能够写出如此内容深刻的话来,能说他们没有领会“饱经风霜”的内涵吗?

实效,才是硬道理;扎实、厚实的课堂才是亮丽的课堂,才是精彩的的课堂!虽然教无定法,但事实证明,只要词语教好了,就什么都在其中了。最后,我想用张祖庆老师说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想尽办法通过词语教学,为孩子们展现一个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

论文作者:娄益超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  ;  ;  ;  ;  ;  ;  ;  

重视词语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论文_娄益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