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隐含心理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中国的隐含心理研究_心理学论文

暗示心理学研究在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暗示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我国暗示心理的研究,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把国外有关暗示研究的成果翻译介绍到国内,诸如何林华、蒲分白著(庄泽宣译)《应用心理学》(1924,商务版),布拉文著(华超译)《心理学与精神治疗法》(1929,商务版),奥尔波特著(赵演译)《社会心理学》(1931,商务版),高觉敷著《群众心理学》(1934,中华版),朱道俊著《人格心理学》(商务版),唐铖、朱经农、高觉敷主编《教育大辞书》(1935,商务版),倭拉士著(梁启勋译)《社会心理之分析》(商务版),冯鸿著《精神病与心理卫生》(中华版),曼特尔·雪门著(周尚译)《心理卫生与教育》(1939,中华版),孙本文著《社会心理学》(1946年,商务版),米亚西舍夫等著(段淑贞等译)《心理治疗问题》(1962,科学版),墨菲著(林方等译)《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1982,商务版),波林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1982,商务版),《辞海:教育、心理分册》(1980,上海辞书版),严和主编《医学心理学概论》(1983,上海科技版),杜·舒尔茨著(沈德灿等译)《现代心理学史》(1981,人民教育版)等诸多论(译)著和辞书中均论及暗示心理问题。然而,在此之前,我国出版的任何大型工具书(辞书)都没有“暗示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学科词条(条目)。

笔者于1982年开始暗示心理的系统研究。1985年在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学术刊物《心理学探新》(第3期)上发表了《创立(暗示心理学)刍议》一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心理学》1986年第1期全文转载)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的关注。文章阐述了暗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范围和方法,以及暗示心理学研究对医疗、教育、军事、体育运动、司法、学习、社交和生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文章强调,暗示心理学的研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要符合中国特点和现代化特色,开创一门崭新的中国式的暗示心理学。1990年我国新编的大型工具书《现代学科大辞典》(孟宪鹏主编,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才开始有了我国的“暗示心理学”的学科条目。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词条系根据笔者《创立(暗示心理学)刍议》而写的,论文中的一处“笔误”也被搬到了辞典上,现借此机会予以更正:“1981年,美国的西迪斯(或译薛第士)出版了《暗示心理学》一书”中的“1981年”应为1891年。在此之前,我国出版的所有工具书中唯有一部辞书仅有“暗示学”的学科词条,而没有“暗示心理学”的学科词条。

从1982年起,笔者对暗示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在全国二十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暗示的社会心理分析》、《暗示心理与社会生活》、《暗示在学习心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暗示在社会心理学上的地位和作用》、《迷信与暗示》、《自我暗示克服心理紧张》、《自我暗示可显神通》、《暗示在竞赛中的作用》、《心理科学中的“蒙面人”——暗示致病与治病》、《城市环境视觉暗示》、《自杀也会“传染”——一种暗示性社会行为》、《处理文学作品的新手法——暗示法》、《谈谈暗示教学法》、《和英语教师谈谈暗示法教学》、《布肯汉斯的介词暗示记忆法》、《英文同义字的暗示用法》、《“明示”、“暗示”和数学教学》、《暗示在司法和犯罪心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管子)的暗示心理学思想研究》、《试论心理暗示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苏格拉底暗示妙法及其他》、《暗示法在医学上的应用》(文中首先提出“暗示医学”等概念)等等。笔者还撰文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如《暗示在广告心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参加全国商业心理学理论与教学研讨会(1987,汉口),并获江西省科协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暗示在法制系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参加全国第二届法制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1988,北京),还参加江西省心理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1988,南昌);《暗示文学及其心理分析》参加全国暗示教学研讨会(1987,吉林);《暗示教育效应的心理剖析》参加江西省心理学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1987,南昌),文中首先提出“暗示教育学”等概念。笔者还应邀作了一些暗示心理研究的学术报告。

1989年笔者的暗示心理学专著《暗示术》出版发行,《信息日报》(1989年12月11日)作了报道“我国第一本暗示心理学专著《暗示术》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暗示心理,集老一辈科学工作者智慧和研究成果的结晶。本书获华东地区优秀理论图书二等奖、江西省社会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社联优秀成果奖。江西人民出版社在推荐该书到华东区评选时的评语是:“此书填补了我国暗示心理学的空白”“是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和应用研究的指导性相结合的硕果”。

笔者在暗示心理学的研究以及诸多领域中取得了欣慰的成果,从而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专家在推荐书中说“傅荣同志倡创我国的暗示心理学等有全国性影响”,中国科协在科技奖荣誉册中认为傅荣同志的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和著作的出版,“对推动我国‘暗示心理学’学科的建立和进行系统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事迹介绍中指出“他是这一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对推动我国暗示领域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已经出版的《消除心理障碍的艺术》和《女性健康心理学》等著作中都有专章论述暗示心理。新撰的《生活中的暗示心理》书稿已脱稿,并已经着手撰写《暗示教育学》著作和主编《暗示学大辞典》等科研工作。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其中,企盼暗示研究的科学春天来临。

暗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暗示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介于心理学和暗示学之间的边缘性(或称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因此,暗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又是暗示学的分支。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暗示心理现象。暗示心理现象就是人体受到暗示的影响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和状态。所谓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以及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既可以来自别人,也可以由情境施授,还可以来自自己。

暗示的种类,按有无目的分,有自然的暗示和有意的暗示;按范围分,有个体的暗示和社会的暗示;按意识作用形式分,有自发的暗示(即自我暗示)和他动的暗示(即一般暗示)。从性质来分,有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我们一般把暗示大致分为四类,即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自我暗示。除此之外,还有情境暗示、权威暗示、催眠暗示、个体暗示、群体暗示等等。因此,暗示具有个体性、群聚性、群体(集体)性、社会性、情境性、权威性、目的性、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特性。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心理学上一般地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属于认识过程,都能受到暗示。暗示对心理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能力、气质、性格等则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暗示通过人的心理过程对个性心理特征产生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模仿和榜样和作用等。因此,我们把这些受暗示的心理活动,叫做暗示心理现象。

暗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从方法论来说,它研究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原则在暗示心理学现象研究上的应用,唯物辩证法规律在暗示心理学认识上的应用;哲学方法论的实现,即暗示心理学的方法论和一整套具体暗示心理学方法和程序的创立;一般心理学原则、范畴和方法在具体暗示心理学现象研究上使用;逐步形成有其特色的暗示心理学原则、研讨的途径和范畴。从研究对象来说,它是研究暗示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研究暗示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机制、暗示心理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暗示心理过程和暗示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等许多方面的规律性。从整体上来说,暗示心理学既要分析暗示心理的内部发展理论,也要分析社会环境(外部历史)对这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既要分析新暗示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要分析旧暗示理论的衰败或者它们被抛弃的现象;既要分析暗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应该分析暗示范畴与语言逻辑之间的关系),也要分析暗示和实验手段(特别是实验室实验)之间的关系;既要分析暗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要分析社会发展对暗示的反作用。暗示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决定论原则。在上述方法论和原则的指导下,它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实验法。这是有目的地设置和控制一定条件和情景观测被试对象的行为,以获得某种结论的方法。它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进行,设置的条件和情景完全符合实验要求,其结论是精确的。自然实验法是在自然情景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和情景以观察被试者的暗示心理活动的方法。

2、观察法。又称为自然观察法,是指在暗示活动和暗示行为中直接观察被试对象的某种暗示心理的方法。

3、调查法。这是通过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对象的暗示心理活动状态的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问卷法和谈话法。

此外,还有个案研究法和统计法等。

暗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在:在社会领域上,就表现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集团的心理特征,及其形成暗示心理的原因和过程,研究他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心理动态,对社会观念或民族心理所起的作用。在医疗上,在催眠或觉醒状态下采取暗示法,利用言语、手势、表情或其他信号源来影响病人的心理和行为,对臆病、酒精中毒等精神疾患人有明显效果。在审判上,国内外都有使用暗示催眠术查案,使嫌疑犯口吐真言,帮助侦破案情。证言和暗示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如自由交际的暗示、讨论的暗示、旁听的暗示和流言的暗示等等。在体育运动上,自我暗示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这种暗示能使肌肉放松,进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在文艺上,运用暗示心理描写的创作手法,可以扩大题材,更深入地刻画人的心灵,给人以感染和教育。在教育上,暗示教学法能调动人的潜在能力,调动人的无意识活动的精神能动性,可大大提高教育效益。在交际上,暗示是社会刺激和反应的形式,是人们交往的一种必要手段等。暗示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与暗示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它渗透在医疗、教育、军事、体育、司法、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它不仅研究个体心理,而且研究社会心理;它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暗示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可以把其基本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暗示心理现象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暗示活动的过程及其机制;暗示心理的类型及其表现特征;暗示心理特征的形成及其机制;暗示心理过程和暗示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等。

2、暗示心理的社会环境。这部分重点探讨暗示心理产生的社会基础,社会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对暗示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个体和团体的暗示心理。前者是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如何受暗示心理的影响;研究个性心理特征如何受暗示心理的作用;暗示心理的个体差异特征等。后者是研究社会舆论同暗示心理的关系;从众心理和行为同暗示心理的关系;团体(群体)的暗示心理的传统和习惯等等。

4、暗示心理技术(暗示术)的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言语暗示的技巧、暗示心理与实验方法的相互关系;心理暗示图象学和暗示放松训练法;安慰剂和催眠术的暗示心理学意义等研究。

标签:;  ;  ;  ;  

中国的隐含心理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