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30例骨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科术后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0%(6/15);研究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1/1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5)。结论 骨科患者术后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较为多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堵塞静脉腔,使得静脉回流受阻,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疼痛、肿胀和浅静脉怒张等。有文献报道,血栓引起的静脉瓣膜功能障碍以及合并的肺栓塞是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不仅对患者术后康复和预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还将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致死。所以护理人员对骨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采取积极护理干预,对减少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探讨了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6月骨科住院患者30例,排除严重器官病变、无法配合完成研究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研究组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5.35±10.75)岁;对照组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4.65±10.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在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如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下肢是否出现麻木、沉重和肿胀等情况,观察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可能;同时指导患者严格制动,抬高患肢,按摩局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对患肢加强保暖,预防静脉痉挛。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疏导:由于患者对手术治疗存在焦虑和恐惧,担心手术失败以及术后并发症,较易产生不良心理情绪,治疗期间不愿意配合,极大地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加强交流,告知手术方法、治疗重要性和安全性,从而稳定患者情绪,消除不良心理,进而提高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②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患病原因、防治知识和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术前积极鼓励患者在床上对肌肉进行收缩锻炼,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务人员。③用药指导:对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遵照医嘱予以溶栓药物治疗,同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查看切开处、注射点、牙龈处和尿液中有无带血,若发现异常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处理。④功能练习:护理人员积极鼓励患者手术后早期下床锻炼,告知患者早期活动对减少和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加强下肢肌肉运动,如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等屈伸运动,肌肉按摩和关节被动运动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通过测量法(大腿:测量髌骨上缘15cm处,小腿:测量髌骨下缘15cm处)对患者下肢肿胀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患者下肢皮色和皮温的改变情况,同时予以B超检查,以便确诊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技能、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沟通技巧等,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0%(6/15);研究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1/1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由于行手术过程中容易刺激静脉导致下肢静脉血管收缩功能下降而减缓血液流动速度,再加上患者术后下肢活动功能受限导致下肢静脉被压迫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在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威胁患者的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的影响因素分析,做好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的预防和治疗。在上述研究结果中发现,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相较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栓史比例明显更高,手术时间、制动时间明显更长,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不仅和患者自身机体状况和疾病史有关,还和患者手术效果存在关联性。同时发现,应用手术治疗相较于机械药物治疗,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在本研究中,由结果提示:对于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优先考虑应用机械药物治疗,如果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则考虑应用手术治疗。另外,应注意合理安排手术方案,加强对患者术后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常规骨科术后护理工作重点仍在于护理,保持患者基本体征即可,本研究中结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即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及高凝状态,提出了具体护理干预方案,从患者术后的基本护理、知识教育、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多个方面加以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基本护理方面加强对患者下肢症状表现的关注,每天观察测量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对比患者双肢差异,测试患者腿部有无局部压痛发生,有无浅静脉曲张等表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性知识宣教,除骨科手术基本原理、注意事项外,还要告知康复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并发症,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表现症状、发病后果,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检查诊疗;骨科手术恢复期长,患者长期卧床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在承受痛苦时可能丧失治愈希望,护理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加强交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骨科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也极其重要,早期恢复护理人员可辅助按摩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待恢复程度及医生允许时可指导患者进行自主运动,活动足部和下肢关节,不要过早负重以免造成二次骨损伤,患者出院前再次强调注意事项及训练指导。研究结果表明,以预防并发症作为护理原则,针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深入分析,明确其形成下肢血栓的可能因素,给予个性化预防措施, 对患者恢复效果良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0%(6/15);研究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1/1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5)。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术后进行预防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鞠英实.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当代医学,2016,22(28):125-126.
[2]张海霞.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中国保健营养,2016,26(5):202-203.
论文作者:陈晖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骨科论文; 发生论文; 静脉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