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管理活动的生态内涵_社会管理论文

人类管理活动的生态内涵_社会管理论文

人类管理活动的生态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生态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的生态本性是管理的内在特性。在管理的概念、管理的特性以及管理对象的关系中,原本就有着丰富的生态内涵;生态化是科学发展观对管理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让管理回归生态本性,实现管理的生态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时代使命。

从最终的意义上说,人类的管理活动是为了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的突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的重心向人偏移,人和自然的关系被掩盖起来。特别是在人类以为自己可以对自然为所欲为的“主体性”建立起来之后,管理的生态本性更是全然失落,这是造成当代人类心灵与生存环境陷入双重困境的根本原因。

一、管理概念的生态内涵

用生态的眼光看管理,管理活动本来是人类进行自我生态调节的重要方式。管理的生态本性是管理的内在特性,它犹如血之循脉布体,融注于管理的整个肌体,与管理活动同生共存。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异常的纷繁复杂性,近百年来,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管理的面貌,逐步形成以下共识:管理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所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既然管理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那么,由于人类活动基本特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管理概念本身就应当具有着以下生态内涵:

首先,人类的自我生态调节是管理协调不可或缺的内容。对象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这种人类活动对外部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对象性的依存关系,决定了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和人类自身关系等进行生态调节的必然性,生态调节因而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的和必然的追求。

其次,管理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和矫正。知识性是人类活动的又一基本特点。人类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和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等),并“在知识的基础上行使控制”(注: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转引致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151页。)。可见,人类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认识世界和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但是,人类活动所根据的知识应该是什么呢?过去以为人的“主体性”可以应用科学驾驭自然、改造世界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被自然的生态发展所否定,陷入生态困境的人类开始从片面的发展观中警醒,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现代科学知识已经告诉我们,人不可能在根本上超越自然,科学研究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视野都是在自然界之内,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不断研究和了解,而人的职责或力量只是运用“理性”、“知识”去发现宇宙的秩序与法则。

既然人类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即自己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来认识世界和决定自己的行为的,那么,人类知识活动的有限性与知识对象的无限性就决定了只能以是否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作为管理协调的最根本内容和评价标准。因此,管理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以自然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包括知识体系进行规范和矫正。

二、管理特性的生态意蕴

即便是按照“管理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所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现代管理学所认定的管理的所有特性中都应具有内在的生态本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蕴涵着以自然为根本的生态本性。管理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在“人类实践活动”的维度上,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管理的自然属性:第一,管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职能是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职能,只要有人类的社会活动就必然存在活动的预期目标和为实现预期目标的协调活动,因此,管理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的存在;第二,管理是以人类活动为协调的对象的,而人类活动是以自然为对象的,因此,自然、人类活动和管理这三者间的关系乃是一种生态关联的依存关系:没有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就没有人类活动的存在,也就没有管理的存在;第三,管理的人类活动不能超越人的自然性,人类生态学告诉我们: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的最高发展形式,无论在智力、身体和社会组织上进化到怎样的水平,但最终还是没有超越生物有机体这一基本事实,人作为自然环境的生态人,其活动也必须遵从人的生态本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蕴涵着人类的社会生态适应性。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协调的管理必然是伴随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并必定产生于社会组织之中;管理者的意识形态总是要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不同的指导思想必然产生不同的预期目标,并导致不同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这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然而,人类生态学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知识、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管理者的意志不能是不受制约的,人类活动不能超越人的自然性,对人及其社会关系的协调必须符合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要求。因此,人类管理的社会属性必然内涵于社会生态适应性之中。这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的生态内涵。

管理的活动中的客体蕴涵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性。管理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协调,管理活动协调的对象是人的活动。因此,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同时又是管理的客体。但是,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具有唯一性,而作为管理的客体却不具有唯一性。因为管理协调的对象是人的活动,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自然为对象的,所以管理的客体是一个多元性的整体:它包括作为人类活动主体的人、人类活动的对象——自然,以及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与人和自然相关联的若干对象性因素。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生态主体,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是其自身具有的最本质的属性;而管理的客体,则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网络的多元的整体。因此,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性之中皆蕴涵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性。

管理协调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协调是管理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在管理中,协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目标的,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管理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在管理中协调的对象和关系方方面面,就其最终结果看,人类活动最本质的特征是将自然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因此,管理协调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是为了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管理的目标性蕴涵着自然生态环境对管理目标的制约性。目标性是管理的重要特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而进行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的,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必然会制约组织或个人活动方向和内容的选择,而“人类环境包括人类生命维持系统中的外界环境的全部因素,也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注:周鸿:《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0页。)。因此,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目的具有不容置疑的制约性,它规定了人类管理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必须同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相容性。

以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的特性及其内在的生态本性。

三、管理对象关系的生态关联

管理的生态本性还反映在管理对象的关系之中。

在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以及管理客体的诸要素之间构成的丰富复杂的对象性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资源与自然的关系等是管理对象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生态关联则是它们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特性。

人与自然关系——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是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关联。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领域也十分广阔。在人类实践中,人类的活动是以自然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因此,人与自然作为管理协调的对象而构成了管理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管理活动中,这种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人与自然之间最本质的关系——作为生态系统中生命有机体的人与自然环境构成的生态关系。人作为生物的人,人的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性,和谐是这种关系的最本质的特征。

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既决定着人类本身的特点,又影响并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是实现人类社会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和谐的前提,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的最基础的条件。因此,人与自然关系是管理协调的最核心的内容,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管理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

人与人的关系——生态和谐对人与人关系具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人与人关系尽管具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内容,但这并不能消解其内在本质所规定的生态和谐性。这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是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关联,而人类社会中的所有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因此,生态和谐必然成为人类社会各类关系的内在的本质规定。在人与人关系中,这种生态和谐的内在本质规定,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尤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不能违逆生态和谐对人与人关系的内在的本质规定。这也是管理协调必须遵循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规律。

“物”与人的关系——自然于人的资源性关系和根源性关系的一体同构性关系。在人类的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财、物,除去作为等价交换的媒介和固定资产等之外,所谓“物”大多是以具体的资源对象的性质而存在的。自然资源的概念是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经济基础。但是,在物与人的关系中,物之于人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存的资源,而且更是“自然向人生成”并不断发展的根源。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一刻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生态系统是有机联系的系统,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存在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它们对人类来说都不仅是资源意义的存在,而且是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存在,是具有生态关联意义的根源性的存在。“物”与人的关系是自然于人的资源性关系和根源性关系的一体同构性关系。

资源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系统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是以不同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的,而其影响所涉及的却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这就使得具体的资源和系统的自然都成了管理协调的对象,构成了管理中的资源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自然资源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决定了管理中资源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生态关联。在自然界,虽然资源的特性各异,但所有资源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资源不仅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生态系统的产物”(注:尚玉昌:《生态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302页。)。

管理对象关系的生态关联与前面所讲的管理概念和管理特性的生态内涵一样,都是管理内在的生态本性,而这种生态本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对管理的必然要求。

四、生态化是科学发展观对管理的必然要求

如前述,管理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协调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科学及其方法不是既定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一个无限性过程,科学发展历程中的“范式突破”和“证伪”等理论,为现代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新的与自然相契合的领域。近年来,作为指导人类走出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地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赢得了全人类的普遍关注和赞誉。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其最核心的基础和前提。就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综合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需要有诸多许可条件的支撑。从人类生态学“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视角来看,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涵盖了实现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可持续性,即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而从这三者相互关联的特征来看,后者的存在是以前者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生态持续性是实现其它两个持续性的最基础的条件。因此,我们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生态持续发展为最基础前提条件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特征的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由于科学发展观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生态协调,还从社会和文化生态的高度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以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表达出对人性生态健康生成的关注。这说明管理活动的生态化,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管理的概念、特性以及对象的关系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内涵与关联,管理的生态本性是管理内在的、本原的特性;生态化是科学发展观对管理的必然要求。追根溯源,管理活动本来是人类进行自我生态调节的重要方式而真正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但就是这一二百年来由于管理的生态本性的失落而造成的危害却是人类有史以来空前的。因此,让管理回归其生态本性,实现管理的生态化,充分发挥管理对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及人性生态的协调作用,这不仅是管理的生态本性使然,也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使然。

标签:;  ;  ;  

人类管理活动的生态内涵_社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