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道德与舆论的内在整合_公共秩序论文

论公共道德与舆论的内在整合_公共秩序论文

论公德与舆论的内在融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德论文,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4)06-0067-04

       公德和舆论,是每一位公民参与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依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主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更是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对公德建设和舆论引导问题均有专门论述。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现代社会越来越呈现“陌生化”的趋势,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步入“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的公共交往活动中,传统熟人社会的那一套伦理道德规则逐渐式微,而现代公共道德规则体系建设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亟待加强。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各种即时社交工具的广泛应用,自媒体应运而生且发展强劲,迅速成为当今舆论传播的主要力量,“自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自媒体为公民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公共生活尤其是公共讨论提供了便捷的表达工具,社会舆论呈现出纷纷扰扰的热闹景象;但热闹的表象却难以掩盖一个冷酷的事实,那就是社会舆论的日益分化,一些舆论充斥着道德焦虑与价值迷惘,主流舆论的道德整合能力呈现弱化之势。在“自媒体时代”的“陌生人社会”里,公德的滞后与舆论的分化已经给人们的公共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与交往成本,因此,良善的舆论引导与公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务。

       在社会实践中,公德与舆论通常表现为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损益相连的情形,这是因公德与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不同表现形态,除了独立地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之外,其实二者还具有内在融通的特殊关系。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来看,公德与舆论的这种内在融通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共同担当的公共使命、共同聚焦的价值目标和相得益彰的融通机制。

       一、共同担当的公共使命

       公德和舆论,都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因此,公共性是二者固有的本质属性。舆论具有蕴涵“社会公器”之公共价值,舆论往往作为法律之外的社会评价与制裁机制而发挥“公器”之功效;而公德亦具有“道德底线”之公共力量,公德作为调整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普泛道德价值,相较于私德具有可普遍化、易于评价的特点,对公共生活的运转提供最坚实的道义保障。从社会治理的视角观之,公德和舆论的公共本质决定了二者共同担当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构建社会公共秩序、增强社会凝聚力量的公共使命。

       1.维护公共利益

       当今社会是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陌生人社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大量的“陌生人”发生社会交往从而进入公共生活。任何公共生活都蕴涵着一定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现代公共生活运行的社会物质基础。有些公共利益是显性的,有些却是隐性的。不论其显隐,公共利益实质上是对不确定“他者”利益的确认与集聚,它深刻地蕴涵了尊重“他者”[1]的利益普泛性,这也就是公共利益“公共性”之要义。问题是,“陌生人”之间怎么会认可他人的利益,如何能认同公共利益?除了法律对部分公共利益的权利归属进行强力规制外,主要靠公德和舆论来维系。一是因为公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不确定“他者”的自觉尊重——离开对“他者”的尊重,公德就只能是幻影,所以公德具有认同和维护由不确定“他者”利益聚集而成的公共利益的本质规定。二是因为舆论天然具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对公共利益的确认与维护,这就是舆论作为“社会公器”之“公”的价值基底,也就是说,舆论总是扮演着公共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公德和舆论,实际上均体现了一种公共关怀,一种超出个人界限关怀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公共精神,共同承当着维护公共利益的崇高使命。

       2.构建公共秩序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入,社会秩序的构建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逐渐步入“风险社会”时代。在“风险社会”中,有效防范与规避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和维护合理的公共秩序,作为现代社会的结构性基础,合理的公共秩序是防止社会陷入混乱和衰退的强力保障。公共秩序,尤其像社会信任、社会宽容等秩序的建立与维护,除了依靠政治动员、法律强制等刚性制度外,还必须借助道德、舆论等柔性力量合力参与。在一个转型社会中,政治、法律等制度性力量在应对社会风险时可能会显得捉襟见肘,公德与舆论的秩序建构功能就会凸显出来。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建立公序良俗始终是公德与舆论的共同追求,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公德倡扬和舆论制裁正反两种价值共同作用的对象。由公德通向公共秩序是一条当然的价值路径,公德只有外化为公共秩序才能恒久地发挥其功能;为建立公共秩序而鼓呼,对破坏公共秩序而棒喝,亦是舆论本然立场的表达。经验表明,凡是公德水平高的地方,公共秩序必定良好;凡是舆论昌明的地方,人们对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程度就会提高。

       3.增强社会凝聚

       当今中国处于生活多样、价值多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会进程之中,我们正生活于“自媒体时代”的“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如何取得相互信任,从而推动社会交往的从容自如?不同社群如何在一些公共问题上达成社会共识,从而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这些问题共同指向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社会凝聚。历史与现实均表明,社会凝聚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治理的效果,因此,社会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理想的社会凝聚状态至少涵盖了诸如包容、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广泛的社会共识,生生不息的社会活力等要素,对于一个健康社会来说,社会凝聚力就像它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阳光与空气,须臾不可离。实践表明,坚实的公共道德、昌明的公共舆论、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增强社会凝聚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因为公德和舆论基于自身的公共本性,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展开公共讨论,进行理性反思,养成平和心态,达成价值共识,从而增强社会理解与社会凝聚,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

       二、共同聚焦的价值目标

       公德和舆论,都属于社会价值形态。公德本身就代表着最广泛的道德价值要求和最基本的价值尺度;舆论本身也是具有“道义”力量的价值评价,其背后潜藏着公众对社会价值尺度和运行方向的内在要求。[2]公德和舆论所蕴含的基本价值内涵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是共通的,故二者具有某些共同的价值目标。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来看,公德和舆论的共同价值目标主要聚焦于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的分辨及对待等问题。

       1.扬善抑恶

       善与恶的对立,是首要的社会价值表现;对善的弘扬、对恶的贬抑,是人类最广泛的道德共识与情感选择。具体到公共生活领域,善与恶的对立集中表现为公共善与公共恶的不相容,而公共善是公德与舆论共同的价值焦点。如前文所述,公共善主要蕴涵于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之中,它是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价值支撑,如果离开了公共善,公共生活的意义将荡然无存。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公德和舆论的生发,正是因应了公共生活对公共善的需要,它们为公共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价值资源,同时,对公共善的选择表征着最基本的价值立场。具体来说,公德更多地向人们展示了参与良善公共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往往表现为劝善进德式的引导;舆论更多地让人们认识到制裁败坏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因而常常体现于针砭时弊式的谴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扬善抑恶是公德和舆论最首要的价值目标。

       2.扶正压邪

       古今中外的价值文化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较于善与恶来说,正义与邪恶是更具体的社会价值,因而正义问题也更受关注。作为公共生活的具体价值之一,正义既浸润了尊重“他者”的平等性意涵,也体现了尊重差异的包容性态度,正义的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在同等条件下的一视同仁以及在差异条件下的得所当得。在日常语言中,正义往往和正当一词相通,因而正当也是人们谈论公德和舆论问题时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基于固有的公共品格,公德是蕴涵正义价值最多的道德类型,舆论也是宣示正义价值最频繁的意见表达方式。在实践中,正义对公德和舆论来说具有重要的操作价值:对于公德而言,正义是重要的价值“校准器”,公共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价值冲突,这时正义就可以发挥价值校准器功效,合理化解冲突;对于舆论来说,正义就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尤其在公共辩论中,舆论之间的较量往往会归结到正义与否的决斗,正义一方终将获胜。因此,在公德和舆论的价值视野中,匡扶正义、维护正当、贬斥邪恶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目标。

       3.崇美鄙丑

       美与丑,本是美学领域的问题,不过在“自媒体时代”,美与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尤其在社会审美领域出现了某些以炫丑为乐的“审丑”怪像[3],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生活领域的价值偏移甚至混乱,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基于此,美与丑越来越具备道德价值的意涵,如近年来流行的“最美乡村医生”中的“最美”一词,已经引申为一个地道的道德词汇,得到了社会的认同。道德意义上的美,主要是指崇高的美、和善的美、利他的美,也就是符合公共善的“大美”;道德上的丑,主要是指耻感钝化、行为败德、灵魂丑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德所颂扬的“大美”,舆论所褒扬的“最美”,就是公共生活需要崇尚、赞赏的“美”。从现实来看,对公共生活中的良善之美保持高度的崇尚与广泛的传播是当前公德和舆论建设的重要价值内容之一,对一切恶俗、低俗、媚俗、炫丑现象进行公开的贬斥,也是不可忽视的任务之一。惟有如此,在社会审美领域,美与丑的界限才可能逐渐得到澄清,崇美鄙丑的良善风尚才能逐渐得到巩固。

       三、相得益彰的融通机制

       公德和舆论,基于公共性这一共有属性,共同担当着公共使命,共同聚焦于公共价值,具备了相互融通的内在基础。然而,二者融通效应的发挥,离不开现实的融通机制,只有发挥好融通机制的功能,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1.舆论为公德提供传播平台

       公德,生发于公共生活,也主要在公共生活的实践者中进行传播,然而在传媒发达、舆论高涨的当今社会,公德的高效率传播已经离不开舆论的助力,尤其在牵涉到公德反思需要展开公共讨论的情形下,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平台价值。“社会公众总是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舆论传播中获得具体道德状况的信息,总是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直观见闻。”[4]此外,舆论从来都有关注公共道德事件的基因与冲动,舆论通常围绕着社会事件的“应当”与“不应当”展开讨论,且具有道德争议的事件更能引起意见领袖们评论的兴趣,也更能引发受众们的道德共鸣。因而有论者指出,舆论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道德需要舆论这种浮动意识形态的沉淀,舆论也需要道德判断和评价才能成型。[5]诚然,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一种公德现象都有可能经由媒体的放大而成为一个大的舆论,甚至会成为一个公德事件,比如前不久在香港发生的小孩便溺事件,就是一件有关公德的日常事情经由媒体的放大、炒作,最后形成舆论风暴,引导广大网民对公德进行讨论与反思,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广大网友对公德问题的一些误解。可以说,舆论是公德的天然盟友,为公德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2.舆论为公德提供赏罚力量

       除了为公德提供外在的传播平台之外,舆论还为公德提供内在的赏罚力量。“一个社会赏罚严明,便会对社会大众起到良好的督导作用。它犹如一种酵素,推动着人们按照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由此进一步推动社会道德欣欣向善。反之,如果一个社会赏罚错位,是非混淆、善恶颠倒,那么,它必然会扶邪驱正,推动着道德之风的腐败和堕落以及道德危机现象的蔓延。”[5]对于公德来说,舆论的恒久价值就在于舆论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赏罚力量,如果离开了舆论赏罚,那公德就将步履维艰。一方面,公德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引导力,主要因为人们乐于通过践行公德来得到舆论的赞赏,尤其是各种社会荣誉对公德行为的促进具有无可比拟的效力;另一方面,公德之所以具有隐性的强制力,端赖于舆论提供的制裁力量,舆论的谴责与唾弃对一般民众来说具有无边的杀伤力。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伦理学理论一般认为,舆论和公德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是舆论与公德内在融通机制的核心支柱。在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下,舆论为公德提供的赏罚力量是公德建设的主要力量之源。在自媒体时代,舆论为公德提供的赏罚力量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量级,一旦身陷负面的公德舆论漩涡,任何人都难以消受舆论的讨伐。

       3.公德为舆论提供价值立场

       舆论的有效传播,必须以一定的价值立场为前提,绝对不存在所谓“无立场”的中立舆论。对舆论来说,公德能够就广泛的社会议题为其提供合理的价值立场,即公共善的立场。在公共生活中,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往往是多源多样的,不同舆论的立场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往往围绕同一个公共事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舆论,且不同的舆论之间还会发生辩论,在如此纷扰的舆论辩论中,往往是秉持公德立场的舆论会胜出。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公德所提供的立场无外乎是具有最广泛代表性的公共善,自然能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常常指责某些舆论,却不会指责公德的原因。在自媒体时代,各种私人意见都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各种舆论,往往容易导致舆论大辩论,有些舆论为了求得标新立异的快感而罔顾公德立场,结局一般都是迅速沉没。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公德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指引着舆论的价值走向,尤其是“在网络舆论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无论从社会事件在网络中呈现到意见领袖的评论与概括,还是从网民的关注与共鸣到网络舆论的形成,道德观念始终引导着舆论形成的方向,也筛选着浩如烟海的网络言论的真与假、善与恶”[6]。

       4.公德为舆论提供道德辩护

       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会有一种主流舆论存在,其主要功能就是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在现代社会,主流舆论除了价值传播的功能外,还具有价值整合尤其是道德整合的功能。在主流舆论实施道德整合的过程中,公德能为其提供必要的道德辩护。价值整合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达成价值共识,而价值共识就像数学中的“最大公约数”一样,具有高的公共性,在诸多社会价值中,公德无疑能胜任这个“价值公约数”的角色。当今社会,思想分化。价值多元,不同的价值主张通过舆论表现出来,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思潮,这对于主流舆论的有效传播(舆论引导)来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主流舆论的价值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主流舆论进行价值整合的过程中,尤其在涉及到道德反思的公共讨论中,公德可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道德辩护,这种道德辩护的力量缘源于公德的公共道德价值,这种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基础、以公用秩序为价值载体,以公序良俗为价值目标的公共善,是任何价值主张不可逾越的价值高地。有理由相信,只有坚持公共善的价值立场,坚持公德至上的价值原则,主流舆论的价值整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自媒体时代”的“陌生人社会”里,公德和舆论的融通,对个体公共生活的改善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加强公德和舆论的融通,要紧的是着力打造公德的传播力和舆论的公信力,进而形成强大的影响力——社会正能量,并传播开去,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只有重视运用公德和舆论的融通机制,发挥好公德与舆论的融通功效,才能更好地实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的理想目标。

       [收稿日期]2014-10-10

标签:;  ;  ;  

论公共道德与舆论的内在整合_公共秩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