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信息技术论文,新课程论文,评价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教学评价的内涵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一是指学生评价,即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二是指教学评价,即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三是同时涵盖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本文所讨论的教学评价主要指学生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主张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实施发展性评价,既符合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要求,又能破解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过程中的难题,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蕴涵 教育评价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先后经历了测量或测验型教育评价、目标实现型教育评价、价值判断型教育评价等阶段的转型、演变,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的纳托尔和克里夫特在自然主义探究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学界对发展性教育评价的认识,看法并不统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解为某种具体的教育评价类型;二是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思想或观念。对此,龚孝华在系统分析教育评价学科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评价思想”这一观点,我们对该观点持赞成态度。关于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众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将其梳理归纳如下:发展性评价主张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由评价者与学生共同制定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自身现实状态与过去情况的比较,科学判断、预测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使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我,达到预期发展目标,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其关键在于评价者、评价对象、所有评价参与者之间不断的对话和交流,共同建构评价过程,以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发展性评价的特征来说,我们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或“甄别”,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与关注最后的学习结果相比,更注重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各阶段的表现情况;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利用多元化标准科学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合其发展的针对性指导;四是除教师之外,家长、学生以及其他与学习活动有关的人都应成为评价的主体;五是注重评价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和对话,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六是强调评价结果要向学生及时反馈,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后继发展。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现状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可以从整体上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开展,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进行,在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深入到课堂教学一线进行了现场听课和实地走访。调研发现,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为必修课程,但由于属非升学考试科目,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学校甚至流于形式。在评价方式上,不少学校照搬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完全没有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当然也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的发展状况。虽有学校采用了“理论+上机操作”评价方式,但往往片面地关注最终的学习成果,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协作表现以及情感体验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在评价标准上,往往运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用量化指标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初始能力发展水平等则少有关注,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充分挖掘与发展也无从谈起。在评价主体上,主要由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实施评价,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评价者和学生缺乏对话和交流,学生很难通过教学评价正确地认识自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调动。在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重视不够,对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总的来看,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显然是不利的,亟待我们加以解决。 三、发展性评价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概而言之,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过程评价等方面。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不仅符合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要求,而且能有效解决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那么,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呢?在此,我们根据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旨向和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结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现状,提出如下实施策略: (一)评价理念由“选拔”、“甄别”转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是研究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信息技术教学在改进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甄别学生信息素养的优劣等级”、“选拔达到特定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一般以学业水平测试为主,把学生最终的作品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较少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学习能力的获得过程、作品设计的思路创新等。这种评价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漠视了学生的初始能力水平状况和发展需求,显然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相悖的,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首先要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淡化“选拔”、“甄别”功能,根据预定发展目标,运用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种方式,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重点关注知识、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各阶段的表现情况,比较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实状态与学习前状况的差异程度,以此判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并提供适合学生后继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和指导。 (二)评价标准由“整齐划一”转向“多元化、差异化” 当前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无论是学业测试,还是学生最终作品的评价,一般都是依据“标准答案”或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就目前的中学生来看,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有很大的不同,其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心智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也各不相同。这种“整齐划一”的评价,无法关照到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认为,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诊断性评价,全面把握学生的初始能力水平、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等,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制定双方均认可的发展目标,这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基础。然后,依据发展目标和学生自身实际,制定“多元化、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并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实施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最后,通过深入分析教学评价的结果,学生的发展潜力被教师所认识,进而教师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我的纵向比较,体验和认识学习之后获得的进步和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充分激发,后继发展的内在动力也自然生成。总之,评价标准由“整齐划一”转向“多元化、差异化”,教学评价对于每个学生都似“量身定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三)评价内容由“知识+技能”转向“综合发展水平” 从目前实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看,一般通过理论知识测试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上机测试考查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就其评价内容来说,虽然属于“知识+技能”的考核,但往往局限于课程教材体系范围之内,禁锢了学生的发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其评价的内容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冲破课堂、教材的限制,在广阔的视野中实现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良性互动、融会贯通与优势互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获得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是其评价的重点。具体来说,在实施结果性评价时,要强化测试题目的开放性,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程度为依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考查。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要将学生平时的信息技术作品、项目作业、实践活动报告、学习活动参与情况等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重在通过纵向比较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 (四)学生由“被动的评测对象”转向“主动的评价主体” 现行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自行制定评价标准或测试项目,然后统一组织学生进行评测,最后由教师根据测试情况和作品完成情况等给予相应的分数或等级。纵观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教学评价的唯一主体或绝对主体是教师,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被动参与评价过程,这就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首先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商定发展目标,并依据发展目标制定考试方案或测试项目;然后,在过程性评价环节,除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分组实施教学情况下,为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评价)也必不可少,毕竟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表现情况了解得最真实、最全面;最后,在结果性评价环节,除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分组实施教学情况下,为小组自我评价和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总的来说,评价主体要变“一元”为“多元”,学生要由“被动的评测对象”转向“主动的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的过程,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全面认识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状况,使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完善。 (五)评价手段由“传统式”转向“现代化、信息化” 就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手段来说,当前一般采用标准测验、作品分析、技能演示等。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无法满足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手段,要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除了积极吸收体现先进评价理念的档案袋评价、研讨式评定、表现展示型评定、缝补性评价等评价手段之外,要特别重视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在线测验(Online quizzes)、数字日志(Digital logs)等信息化评价手段的应用。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评价手段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性评价,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支持师生之间的协商和对话,使学生在互动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二是与传统的评价手段相比,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发展历程;三是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基于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E-portfolio作为根据学习标准,使用数字化工具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作品、学习心得以及学习反思,并以此来评定学生发展情况的一种评价工具,在过程性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总而言之,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途径。在文中,我们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但这只能算是“引玉”之言,希望能引发广大学者、一线教师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_信息技术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_信息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