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4458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口干舌燥、面色萎黄暗淡、上腹部疼痛、食后腹胀、失眠多梦、胃不纳食、精神萎靡劳累、食欲不振等,当前药物治疗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临床治疗手段,
本文就主要对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9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实施有效分组,分别作为对照组(45)与观察组(45),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为女性患者,25 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 18 岁到 6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3±3.14)岁,患者的病程分布在 7 个月到 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3±0.8)年;观察组的 45 例患者中有22 例患者为女性患者,23 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 17 岁到 67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1±3.27)岁,患者的病程分布在 8 个月到 16 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5±1.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其具体治疗方法为:将 0.2g 的左氧氟沙星、0.4g 的甲硝唑、0.03g 的兰索拉唑对患者进行口服治疗,1 天进行 2 次口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症候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可分为脾胃湿热、胃络淤血、胃阴不足、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常见的5种证候类型,其中医症候辨证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脾胃湿热证候类型患者的中药处方药物组成成分为:10g麦芽、8g 香附、8g 枳壳、6g 砂仁、6g 茵陈、8g 白术、9g 白蔻仁、10g 苍术、9g 藿香、10g 陈皮、8g 厚朴、8g 半夏、6g 柴胡、9g 栀子、8g 木香、6g 滑石、5g 蒲公英、9g 丹参、9g 紫苏梗、8g 佩兰、6g 黄芪、10g 薏苡仁、9g 茯苓、6g 黄连;(2)胃络淤血证候类型患者的中药处方药物组成成分为:10g 冬麦、8g 川辣子、10g 陈皮、8g 党参、8g 三棱、6g 佛手、6g 蒲黄、7g 五灵脂、6g 砂仁、8g 白术、7g 莪术、8g 白芍、9g 丹参、8g 木香、6g三七、8g红花、8g赤芍、8g川芎、9g桃仁、8g枳壳、8g香附、7g 檀香、6g 黄芪、5g 延胡索、9g 当归;(3)胃阴不足证候类型患者的中药处方药物组成成分为:6g 砂仁、8g 山药、8g 太子参、10g 冬麦、8g 枳壳、10g 陈皮、6g 佛手、7g 黄连、8g 当归、8g 生地黄、7g 玉竹、9g 白芍、7g 沙参、9g 枸杞子、8g 党参、8g 半夏、8g 白术、8g 香附、8g 山楂、7g 丹参、6g 天花粉、7g乌梅;(4)肝胃不和证候类型患者的中药处方药物组成成分为:7g 焦三仙、6g 黄芪、8g 栀子、8g 木香、8g 郁金、7g 黄连、7g丹参、8g 川芎、8g 白术、8g 陈皮、8g 香附、7g 甘草、8g 柴胡、6莪术、10g枳实、6g砂仁、8g赤芍、8g茯苓、7g当归、7g半夏、6g 佛手、6g 川辣子、7g 延胡索、8g 枳壳、8g 白芍;(5)脾胃虚弱证候类型患者的中药处方药物组成成分为:7g 黄连、8g 高良姜、10 生姜、15g 大枣、8g 吴茱萸、8g 香附、7g 太子参、7g丹参、9g 桂枝、8g 木香、10g 陈皮、8g 茯苓、6g 砂仁、8g 甘草、6 白术、8g 鸡内金、8g 延胡索、7g 佛手、7g 枳壳、7g 当归、8g莪术、7g半夏8g白芍、8g党参、6黄芪、;将上述中药小火慢煎,1 天口服 2 次,1 天煎服 1 剂。
1.3 疗效评定标准
无效表示的含义是: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有效表示的含义是: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治疗前有所减轻;显效表示的含义是: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 SPSS18.0实施处理,计量资料应用 来进行表示,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7.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从我国中医角度上讲可将该疾病归结到“胃脘痛”的疾病范畴内,患者脾胃湿热、胃络淤血、胃阴不足、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健脾和胃、活血益气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症候辨证治疗,研究结果得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7.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中医症候辨证治疗应用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萍,唐旭东,卞立群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24(6):427-429.
[2]徐昕亚.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4,26(15):516-518.
[3]吴耀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5(9):351-353.
[4]黄大未,杨晋翔,魏玥等.中国南北方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4(17):364-366.
[5]李国春,李春婷,黄蓝洋等.结构方程模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型中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4,19(11):672-674.
论文作者:廖虎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枳壳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砂仁论文; 脾胃论文; 白术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