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利益观与民营企业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民营企业论文,价值观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正在蓬勃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在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统计,1996至2001年,我国民营企业单位数从44.3万家增加到132.3万家,占全部企业数的43.7%,年均增长24.5%;从业人员从802.2万人增加到3170.3万人,年均增长31.6%;资本金从3043亿元增加到14068亿元,年均增长35.8%;2001年营业收入从4110亿元增加到31883亿元,年均增长50.6%,年均增长率5年翻了3倍。
民营经济在高速的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从企业层面看,前几年“爱多”倒闭、“巨人”塌方、“飞龙”不振、“三株”衰落,这几年德隆系、农凯系、格林科尔等著名公司(集团)出现困境,众多名噪一时的明星民营企业家纷纷落马。从社会层面看,少数民营企业的毒大米、假种子案件以及大量工伤事故、严重污染环境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市场经济在发展中会出现弊端,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1988年,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以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作为市场经济先行者的西方国家已经看到缺少人文关怀的市场经济的危机,发出了令人深省的预言。我们经过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的滋养、熏陶,更应该在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同时,积极从儒家优秀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一、民营企业义利价值观的调查
课题组分别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两次共涉及近300家企业的书面问卷调查,发放了调查问卷275份,收回问卷261份,回收率为94.9%。在261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46份,有效率达94.5%。两年多的调查基本上实现了调查的初衷:了解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现状,寻找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总体发展方向及培育方法。
在回答什么是民营企业今后发展的最大困难时,在246家样本企业中,有168家(68.3%)企业认为企业文化的缺失将成为民营企业今后发展的最大困难,有106家(43.1%)企业认为企业内部产权不清将严重阻碍企业发展,有101家(41.1%)企业认为企业整体管理跟不上也将是企业今后发展的困难,有87家和58家企业认为是融资困难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分别占35.4%和23.6%。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关于民营企业发展困难的调查结果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有近70%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的缺失是民营企业最大的损失和最大的困难。
在对246家样本企业进行“当前最急需培育的民营企业文化应包括哪些内容”的调查中,有79.5%的企业认为急需培育的民营企业文化应包括“诚实守信,以人为本”,有77.1%的企业认为应包括“重视社会责任”,有65.8%的企业选择“减少家族化倾向”,而认为“有创新精神”的占55.1%,还有52.6%的企业认为应包括“学习型”的内容。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内容的调查结果
在对“价值观是培育民营企业文化的首要前提”的调查中,有68.3%的民营企业对树立共同价值观是培育民营企业文化的首要前提表示赞同,15.4%的民营企业对此表示无所谓,只有8.9%和7.4%的民营企业对此表示反对或认为没必要。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附图
图3 对价值观是培育民营企业文化首要前提的调查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把价值观作为培育民营企业文化的首要前提,多数企业是赞同的。
在调查“民营企业文化的培育方向”时,有69.2%的民营企业对培育义利兼顾的企业文化表示赞同,15.4%的民营企业对此表示无所谓,只有8.9%和6.5%的民营企业对此表示反对或认为没必要。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附图
图4 对培育义利兼顾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结果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民营企业对培育义利兼顾的企业文化是比较赞同的。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建立良好企业文化的迫切性,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诚实守信和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受到企业家的关注。在建立良好企业文化的问题上,民营企业家普遍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是其首要前提,大部分民营企业赞成树立义利兼顾的价值观。但是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民营企业家对何为“义”、“利”,其相互关系如何,并不十分清楚。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企业文化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即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企业精神文化中,企业价值观是一个核心问题。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也是社会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反映,而社会文化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文化通过代代相传的社会化学习过程得以传播并被大众所认同。在倡导民营企业价值观时,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该在分析传统文化利弊的基础上,找到能指导企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二、儒家思想的义利之辨及其进步意义
关于“义”的含义,在儒家思想中是比较清晰的。义,“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后人的解释是“义者,宜也”,也就是按伦理、名分应该做的,就叫“义”。所以儒家思想强调“见义勇为”,“朋友有义”。儒家的“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道德原则的总称。《孟子·公孙丑上》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赵歧注曰:“义谓仁义,所以立德之本也。”这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基本的行为规范。(2)有利、利益。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义的含义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义”指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广义的“义”则泛指是非善恶的价值内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是道德的代名词。义利之辨的“义”,即是广义之“义”。
“利”可以解释为利润、利益。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指利益的意思。“利”在伦理学上主要有两重含义。(1)利益、好处。《尚书·泰誓》中说:“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这里的“利”指的是利益。(2)方便、适宜。《国语·鲁话下》说:“惟子所利。”韦昭注曰:“利,犹便也。”《周易·乾》所说的“利者,义之和也”为元亨利贞四德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利”与“义”相通。义利之辨的“利”,其内涵为利益,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无一不与利益相联系。
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真儒者不耻于言利。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儒家在义、利之间加入了价值判断,倡导的是义、利、礼三者的统一。孔子并不反对一切求利的行为,而是反对无限制不义地追求个人欲望的行为。他强调利与义的关系是“先义后利”,“合乎义的利”。贪婪与否的标准不在于利的多少,而在于取利的方式是否合乎于义,“不合乎义的利,虽少不能取”。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主张用“礼”的行为规则来约束追求财富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现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但作为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分工不同的企业,其利益最大化不能损害整个社会、国家的利益,不能危及他人的利益。因此,企业的求利行为必需有社会效益目标的约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见利忘义,就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下,容易诱发见利忘义的拜金主义,“金钱万能论”有其存在和扩散的土壤和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对拜金主义的免疫力。民营企业家要想真正使企业健康发展,必须带头做以义生利、义利并重的表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损义求利的事情,坚持“生财有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牢记企业宗旨和企业的价值观。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儒家这种义利之辨仍有其现实的意义。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内部应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外部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诚实守信,保护环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最终达到顾客(员工)满意、政府高兴、企业赚钱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局限性
儒家思想源于孔子,后经无数圣贤完善,历经数千年,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其中的一些做法和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小富即安的思想压抑了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承孔子之教,“富民”、“教民”便成为儒生的社会责任与道义担当。人皆有趋利之心,古人也曾正视过这一事实。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这正是从现实主义的思想出发油然而生的感慨。本来,在正常的社会心态下,趋利本身并无过错,甚至是推动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但在儒家看来,逐利只是并非正道。孟子曾声称:“何必日利”,只要“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便满足了,剩下的事情,便是如何去修身养性,做一个仁人君子。
这种思想的社会功能客观上维护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稳定,几千年来,“大一统”的中国在其政治及经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此种状态的维持得益于在“国家主义”的需要与其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保持了一种相互满足的张力。
当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后,小富即安的思想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在商业竞争中赢家通吃的局面已经逐渐显现。企业不发展,就意味着将要在市场上被淘汰。民营企业家是民营企业不可多得的资源,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在民营企业经营中,除了组织和管理没有跟上企业的发展规模外,民营企业家思想境界提升不足也是企业没有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富即安的思想使一些富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失去了创业时的激情,企业在发展中缺少长远的战略规划。
(二)官本位思想扭曲了民营企业的价值取向
以济世救人为己任的儒者,以积极入世的心态关心社会,从格物、致知、修身,到齐家、平天下,不断地向外延伸。“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者的理想。成“良医”,能“独善其身”只是下策,为“良相”,“兼济天下”才是儒者心中的最高理想。在真正的儒者心中,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读书求富贵,对权力的追求只是其匡世救人的手段,而非目的。但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当官就有权,有权能办事,在权力没有明确的法律作为约束的条件下,只能靠儒者自己的修炼和心中的道德去把持。道德修养高的为官一任,就造福一方,品行不端的为官一任,就搜刮一方。
儒家通过为官的方式济世救人,是传统农业社会在小农经济形态下的一种最佳选择。在现代商品社会里,分工的细化使物资、信息交换日益发达。在相互的交换中,双方的交换方式、交换数量、交换品质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官已不是济世救人的唯一途径。民营企业家办好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为国家经济积累做出贡献,也是一条济世救人的好途径。
但是,积淀了数千年的官本位观念一时积重难返,社会上许多人还存在较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由于缺少道德修养的底蕴,造成人们对“权”追求的贪婪,有权就有利,这种价值观念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在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追求上,一开始办企业是为了生存,企业办好了,就想通过办企业走上仕途,戴上“红顶带”。如名噪一时的牟其中就是这样的典型,正如香港《ASIA INC》所说:“牟其中的真正兴趣不在商业,他的终极目标是从政,而南德只是他进入政界的发射架。”
官本位思想在经营导向上使企业家不能全心关注市场的变化、效率的提高,而是热心政治、工于炒作。企业家价值取向的扭曲,导致企业家好大喜功,不顾实力,忽视风险,冒进发展,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官本位思想往往使企业家用人唯亲而非用人唯贤,用特殊人物把持关键岗位,这不利于引进家族以外的优秀人才,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
四、建立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价值观
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价值观不仅符合我国传统价值观,也能弥补市场经济中一些价值观的缺陷,它能扬弃传统儒家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成为指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一)仁者,爱人——以人为本
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文化,要求企业不仅仅是为利润而追求利润,而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满足人的需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通过企业内全体员工进行,劳动者亦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是为了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客户为上、客户第一的思想,并以此思想来制定企业目标和策略,规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必须树立以全体员工为主体的思想,确立依靠全体员工办企业的宗旨;要求企业充分发挥和调动各层次、各类型、各方面员工的才智和积极性,确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全体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制,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要求企业及其领导者尊重全体员工,关心全体员工,依靠全体员工,把员工作为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源泉。总之,义利兼顾的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并通过顺应人性的管理和凝聚人的合力管理来实现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任何企业都要将人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和目标,挖掘人的潜能,而非仅仅依靠制约、强迫、控制人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发展只有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契合为原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1.体现人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下,民营企业的管理首先要体现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消除管理中的人成为机器和分工的异化物为目标,使人能自主支配和掌握自己的命运。其次,管理必须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既有助于人的理性发展,又有助于人性的实现。再次,管理还必须致力于提高员工的知识、智慧、能力,致力于开发和充分利用人的潜能,使企业成为员工生活的载体,成为员工自我实现的舞台。
2.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企业目标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明确化,是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管理绩效的目标,而个体目标是每个人在其价值观指导下,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对自己人生、前途所做出的规划。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是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但二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个人目标必须在企业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将企业价值具体化,即企业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来达成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自然契合,两个目标的完美结合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好方式。
3.关注员工个性化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对人的需要满足的基础之上。每个人的需要千差万别,以人为本并非将企业员工作为整体的人来看待,而是突破传统管理把人看成平均人,很少考虑人的差别,把关心人和重视人笼统地理解为员工整体利益等局限。以人为本关注企业中每个人的个性化需要,针对每个人的需要进行一对一的激励,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有效的激励。这是对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极大挑战,也是真正将以人为本思想落实的最佳方式。
4.建立信任机制。建立对人的信任机制,是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信任机制包括高层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高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信任的建立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又是极易被破坏的,因为信任非常脆弱。企业领导者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并在领导者与员工之间营造信任的组织氛围。
(二)兼济天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注意保护环境,关注自身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文化,要求民营企业不能因规模小、竞争力差、处于发展积累阶段而不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几个方面。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社会责任不再是大型企业塑造企业光辉形象、树立良好信誉的一面旗帜,义利兼顾要求所有民营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改善职工待遇,治理环境污染,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从事社会慈善事业,还要努力创新,体现自身对社会和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实守信
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必须做到诚信经营,不恶意拖欠银行债务、供应商资金等,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诚实守信是道德约束的核心,它要求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经济往来和交易中讲信用,杜绝欺诈行为。市场竞争是公平的竞争,是在规范的经济秩序中进行的,它拒绝欺诈,排斥投机取巧,鄙视一切不守信用的行为。民营企业应该克服重利轻义思想,增强诚信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做到诚实守信已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证明,在民营企业发展中,诚信是基础,诚信最重要。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为前提,这是由现代市场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所要求的。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做了明确阐述,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曾经让无数的中国人为之自豪。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誉的传统美德,留下了“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美谈佳话和至理名言。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不断出现着种种摧毁“诚实守信”这一基本信念的现象。一些单位和个人漠视诚信,见利忘义,将诚信视为儿戏,如建筑领域的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商业领域的假冒伪劣、弄虚作假、虚假广告、缺斤少两、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等,都是不讲诚信的表现,是在砸自己的饭碗,断自己的后路。市场信誉是民营经济最宝贵的资源,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也是民营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民营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把讲信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四)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惧——锐意创新
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创新型企业文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注重创新、倡导创新,普通员工也要积极创新,敢于进取,使创新渗透到企业人员的意识深处,并成为企业人员的行为习惯。在拥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中,管理人员要鼓励并奖赏创新者,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管理方面,任何有创意的建议都可采纳。在企业中,员工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在这里,信息是畅通的、对称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可以越级、越位。这种企业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不断摆脱落后文化,吸收新观念、适应新环境、创造新市场的文化。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源泉,在剧变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最新的研究表明,成功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更多地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很少是由工业的文化或制度的承袭而维系成一体的。要解释索尼、本田或雅马哈公司的成功,真正应当研究的是它们在善用资源方面的特点,而不是管理方面的特点。因此,西方管理人员不应过分重视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而应确保本公司有充足的奋力拼搏能力,促使大家不懈地追求,更好地利用资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