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着走”——日本儿童教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儿童教育论文,扶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幼教
日本家长在对儿童的教育中特别注重儿童自强自立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观点是:“凡是幼儿自己下功夫能完成的事,只应给予某些提示,以养成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完成的好习惯。”就拿吃饭穿衣来说吧,几个月的婴儿就开始吃偏硬的食物,以锻炼其咀嚼的能力。日本的商店里还专门出售一种特则的硬帮帮的婴儿饼干,供长牙时的婴儿啃嚼。家长在给几个月的婴儿喂饭时,孩子不会用勺子,便有一部分家长由着孩子用手抓着吃。可想而知,对家长来说比全由大人给喂要费事得多,但家长们却兴致勃勃耐心引导,以满足婴儿自己动手的欲望。在日本,一般两岁多的孩子就能独立吃饭了。
日本儿童一年四季都是只穿一条短裤,早已为人所知。这是日本人从小锻炼孩子体质和意志的一大特色。日本人主张孩子穿的衣服要少于大人,让“人体的空调”——毛孔的调节机能得到增强,调动身体内的抗寒能力。体质增强了,意志和精神也增强了。婴儿穿衣少到什么程度呢?冬天出生的婴儿在室内是不穿棉衣的,两个月就随母亲上街,去商店。儿童外出既不带口罩,也没有大围巾或小被子包裹着,脸、手、脚都露在外面。小孩子在室内不穿鞋不穿袜子。有时脸会冻得通红,手脸冰凉,但家长却毫不动摇。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就相当强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们开始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穿鞋袜,戴帽子。如一岁多的孩子脱衣服不会解钮扣,家长就只帮助解开钮扣,让他自己脱;穿短裤只会提前面,家长也只是帮值提后面。这就是说把脱衣服、穿裤子等作为一个大动作,再把它分成许多小动作,孩子能自己完成的部分,家长绝不代替,也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日本人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意志和能力渗透在所有日常生活中。小孩子摔倒、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小孩子学做事或做不好时,不管是年轻的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只要判断没有什么危险,都不会轻易伸出援助之手,更不会大喊大叫,多是说:“没关系,自己起来。”“男子汉,真厉害。”“试试看,再来一次。”等等。这样,摔倒在地哇哇哭着的孩子见没有人扶他,便会止住哭声,自己爬起来玩去了。想做事或做不好或遇到困难的孩子,看到没有可依赖的希望,也就自己一遍遍地练习或去动手、动脑进行探索。当孩子会走时,大人不轻易地抱着,而是训练他们随着大人的节奏行走。
日本家长们还经常提供一些模仿自然或带有冒险性的玩具,从中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和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只是指导、教孩子如何注意安全,防止危险,而不是限制。如两岁多的孩子就让玩剪刀,用剪刀剪纸或帮妈妈剪菜根;3岁左右的小孩一个人荡秋千荡得高高的,而妈妈则若无其事地坐在一边说话。就是玩滑梯,两三岁的孩子也可以玩出许多带有冒险性的动作,如头朝下滑。总之,他们把孩子玩耍中要禁止的范围放到最小的限度。他们认为放手并耐心指导孩子从小玩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从危险中保护自己,注意安全。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安全观点。
儿童的潜在能力是很大的,可塑性也是很强的。日本人认为自己动手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孩子们对自己吃饭、穿衣有很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家长不注意这一点,事事不让他们动手,孩子的这种可贵的欲望和兴趣也就会很快消失,什么都依赖大了。可以说,从道理上讲人人都明白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如何培养呢?光靠讲道理,讲故事是不够的。日本人的高明之处,是从小就注意点点滴滴地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信心,而且是自觉地、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中国家长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