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于编辑过程的新编辑群体--兼论图书编辑基本规律与时俱进的必要性_策划编辑论文

区别于编辑过程的新编辑群体--兼论图书编辑基本规律与时俱进的必要性_策划编辑论文

编辑流程中分化出的新编辑群体——兼论《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与时俱进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必要性论文,与时俱进论文,规程论文,群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出版产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巨人式的全知全能的图书编辑已不复存在。经过这几年产业化的初步发展,图书编辑在工作流程中开始进一步分化——由早期以文字加工为主的文字加工编辑细分出了许多新的编辑群体,诸如策划编辑、文字编辑、配图编辑以及公关编辑等等。新兴的编辑群体是编辑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代表了编辑工作新特点。加强对新兴的编辑群体的研究,不论对编辑学学科的理论发展,还是对制定科学的编辑规程,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代编辑出版史实质上是编辑的分工细化史

近代以来,随着谷登堡技术的传播,印刷出版业开始迅速发展。图书出版商往往都是自己兼任着图书的编辑,在劳动力低下和出版规模有限的时期,这样一身兼数职的图书出版商才能有所获利。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19世纪上半叶西方开始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编辑,其职能主要是辅助出版商出版图书。这时的编辑围绕着图书内容,从事的工作有可能是组织书稿,也有可能是审阅书稿,还有可能是辅助印刷书稿,即从事印前校对的工作,编辑还没有和出版分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编辑部门方与生产部门分离,编辑开始专注于图书的内容,生产部门则主要负责图书内容外的印制等工作。

编辑部门与出版生产部门的分离并没有减少编辑部门的工作量,相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进一步渴求,图书的市场需求对耕种在精神沃土上的编辑提出了要有更高产量和更高质量的要求:内容要更加丰富、版面要更加漂亮、差错要更加减少、周期要更加缩短。此时的编辑并非人人都能承受角色之重,于是内部开始出现分工细化。19世纪末,芜杂的编辑工作流程中的一环——文字加工开始分化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字加工的“文字加工编辑”。在文化教育不是很普及的19世纪末,具备文字加工能力的编辑应该说不是很多的,因此,这部分编辑首先获得了社会的承认。

1940年后,在西方,由于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对书稿的质量、速度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美国的教育出版行业率先从编辑中分化出了新的编辑群体——组稿编辑。组稿编辑的出现,标志着图书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出版资源逐步开始由市场来配置。

从19世纪上半叶形成编辑一职,到19世纪下半叶编辑部门和出版生产部门的分离,其中用了半个多世纪;从19世纪末文字加工编辑被分化出来到上世纪40年代组稿编辑的诞生,期间又用了近半个世纪。可以说,近现代编辑出版史也就是编辑分工逐步细化史。

出版产业化的今天涌现出新的编辑群体

出版产业化不仅要求图书出版的数量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而且也对图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图书内容等各方面的更高需求。出版产业化要求编辑出书不仅要有很高的效率,而且图书的内容必须是读者需要的、图书的版式等必须是读者喜欢的。面对这些苛刻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加快图书生产,编辑进一步分工细化势在必行。可以说,编辑的每一次细化分工,都是为了满足图书出版进一步社会化这个客观要求。

在编辑工作流程中寻找可以分工的环节,然后让各个环节的编辑在本环节做深做透,这是与工业化大生产中的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非常相似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出版产业化之前,出版社来稿主要以自由来稿为主,编辑当然是以文字加工为主的。随着出版逐步走向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某些出版社开始出现“策划编辑”。这些编辑是从出版社编辑中分化出来的,主要职能是策划图书选题。在刚刚认识到信息就是效益的年代,“点子”最受热捧,策划一部好书就几乎等于做成了一本畅销图书,策划编辑的效益很快就能显现出来。后来许多出版社纷纷仿效,但策划编辑真正成为各出版社普遍接受的新兴编辑群体,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现在很多出版社都设置了策划编辑部,其主要职责是策划选题、组织稿子。

各出版社出于对具有独特性、同时又适合市场需要的选题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了策划编辑。有些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主要从事选题策划。要将一个好的选题变成一本好的书,还需要符合选题要求的好的书稿,于是编辑中又分化出组稿编辑(有时候策划编辑与组稿编辑为一人兼任)。他们是落实策划编辑思路,将“美好蓝图”变成“现实”的编辑。实际上很多出版社领导在实际中就这样操作了。有了一个好的选题,就找一些有好的作者资源的编辑去组稿,这些组稿编辑在这里就承担了组稿编辑的职责,只不过早期的组稿编辑身份不很明显,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组稿编辑成为一本图书出版的一环——参与图书销售分配,他们还会从图书销售中得到一定比例的收益。

书稿到来后就要开展案头加工,今天很多出版社称这些编辑为文字加工编辑或案头编辑。这部分编辑主要职责就是审读书稿、加工文字、编后读校。现在,出版社里的这部分编辑人数仍然为数不少,但在发达国家,因为有许多社外专门从事编辑加工的公司,所以出版社常常将这一环节外包给社外,即外包给社外的案头编辑去文字加工。

随着图文本的大行其道,图书对于图片的要求是既要数量多,又要质量高,编辑不仅要对文字内容熟悉,且要对图片熟悉,特别是一些解释性的图片。这种工作要求比较高,只有专门的编辑才能胜任,于是编辑中又分化出新的编辑群体——配图编辑。这个群体和原来的美术编辑不同,不是负责封面和内文的版式,而是专门为图文本配图片的编辑。现在,大型的图文本越来越多,配图编辑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了。

很多稿子拿到了就意味着畅销。那些畅销书作者的稿子,如易中天、郭敬明、于丹、丹·布朗的书稿,都成了出版社争夺的对象。因为畅销书作者毕竟很少,资源有限。这样,编辑群体中开始分化出另外一个群体——公关编辑,这些编辑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谈判或拍卖取得出版项目,签订出版合同。目前,公关编辑的职责有时虽会被策划编辑或组稿编辑兼任,但公关编辑其实已经存在,如在买卖书稿、谈版权等环节,已开始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公关编辑是为了拿到书稿才去参与谈判或参与拍卖,他们对图书内容非常敏感,对书稿质量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对书稿未来的市场有较透彻的预测能力,说他们是从编辑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的群体,主要依据就是他们和一般的图书编辑一样,对图书内容都有较强的鉴审、评价能力。

通过分析得知,图书编辑的主要环节,如策划、组稿、加工等,在出版产业化浪潮中开始进一步分工细化。这一分工细化,虽与工业大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线流水作业过程有着几分相似,但图书既有文化属性又有商品属性的特殊性,注定了这个分工细化较生产线流水作业更为复杂,更为高级。

至于“美术编辑”、“技术编辑”以及“校对人员”,严格说来,其从事的是出版而非编辑工作,和上面所探讨的编辑也没有嫡亲关系,当然更不是涌现出来的新编辑群体,所以这里就不对它们加以论述了。

研究新兴编辑群体迫切需要做的工作

新兴的编辑群体反映了编辑分工的现实,不论是编辑学学科研究还是即将修订的《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以下简称《规程》),都应将其涵盖和反映出来。只有这样,理论和《规程》才会有指导实践的价值。

有人担心承认编辑角色的进一步分化会削弱编辑的把关作用和在出版中的中心环节作用,似乎承认了编辑角色细分就是承认了编辑工作不安分似的。其实不然,编辑角色的进一步分化,恰恰印证了《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总述》第一条所说:“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如此。”编辑角色细化分工后,那些新兴编辑群将会更加专业地把好编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关。因为专业,所以能更好地体现编辑的“把关”功能和中心环节的作用。

当前,对编辑分工细化的研究,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

1.对于成熟的新的编辑群体要做出科学界定

在认真研究编辑分工后出现的新编辑群体基础上,必须对这些新的编辑群体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的定义。要总结编辑分工细化带来的利与弊,并由此对编辑工作的未来发展轨迹进行科学预测。统一了职责,明确了概念,实际上就是对编辑分工细化现象的认可,也利于出版社间的交往,这项工作的落实同时也为编辑人才的指导和培养提供了方向。

2.编辑分工细化后如何实现共同把关功能

正如《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总述》第二条所说:“编辑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里体现的就是编辑的把关功能。因为编辑进一步分工,各环节负责的编辑也就更加专业了。从理论上讲,编辑的把关功能因为编辑的分工细分会得以更加强化。但编辑分工后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各环节出现的新的编辑之间如何更好地分工协作、各自把关,这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而目前则必须杜绝出现“大家都有责任、大家都不负责任”的现象。

3.编辑角色分工后,如何调整编辑之间的互动、协调机制和制衡机制

《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总述》第四条指出:“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环节中有许多工序,相互之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新形势下,图书编辑的角色分工细化已经做到,但分工后这些编辑群体之间如何互动、如何协调以及如何相互制衡,目前还没有相关理论的指导,这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4.在重视编辑微观工作的同时如何体现编辑队伍的整体作用

《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总述》第四条指出:“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环节中有许多工序,相互之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这就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又要在微观上抓好每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用严密的制度规范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使整个编辑工作协调一致,高效率运转。”在产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图书市场,编辑角色细分达到了提高生产率适应市场的要求,但是这些具体环节上的新兴编辑只是重视自己的环节,缺乏宏观上整体上的把握编辑工作的编辑,缺乏互动机制,正如《规程》中所说:“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兴编辑各自负责一段的缺陷,对于图书出版来说,只会带来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的弊端,这在现实中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作为编辑学,对于编辑分工细化的现象必须正视,并且要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做出研究,还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作为具有一定法规意义的《规程》,它是用来规范和指导编辑工作、保障图书质量的重要文件,对于编辑分化后出现的新的编辑群体,《规程》中应反映和体现出这一编辑分工细化的现象,这既是对编辑现实发展的肯定,也是对编辑学科研究成果的吸收,既是对新兴编辑群体的认可,也是《规程》具有现实指导性的有力保障。

标签:;  ;  ;  

区别于编辑过程的新编辑群体--兼论图书编辑基本规律与时俱进的必要性_策划编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