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1]2002年在《盘锦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文中指出在抗震结构设计中,我们需要知道该结构在其预定使用寿命内可能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但由于这一事件所具有的强烈的随机性,只能在概率的含义上对结构可能受到的地震威胁进行推测和评估。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减轻地震灾害,进行灾害管理和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科学依据。本文利用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古地震和地壳形变等资料建立断层模型,求解地震活动参数,判定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和频度,并结合面源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建立研究区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其设防水准分区,砂土液化震害程度预测区划,对盘锦地区的地震危险性问题做出了评价。
张晓霞[2]2013年在《辽宁海洋灾害风险分级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活动的急剧加强,人类活动与自然海岸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灾害越来越严重。数年来发生的海洋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分布广泛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面上升、滨海湿地退化和港湾淤积等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已构成全面持久威胁,开展防灾减灾战略研究已成为海洋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因此,提出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及对策,制定管理办法,填充此研究领域空白,是我们亟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海洋资源与环境具有极大的依赖性,随着辽宁沿海的高度深层快速开发,其生态格局和要素发生改变,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变化外,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的迭加,使得海洋灾害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开展海洋灾害的防治对策研究,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海洋灾害风险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在现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体系以及辽宁省海洋生态属性基础上,对构建新的海洋灾害评价模型、划分风险评价等级及进行风险管理,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初步研究:1.系统研究了海洋灾害的特征,分析总结了历史灾害规律,构建了辽宁海洋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体系,确定辽宁海洋灾害主要有6种类型,分别为风暴潮灾害、海冰灾害、海岸侵蚀灾害、海水入侵灾害、赤潮灾害和海洋溢油灾害。2.基于海洋灾害危险度和承灾体脆弱度构建了海洋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及熵权法等计算指标权重,研究建立了“单一海洋灾害”和“复合海洋灾害”风险等级划分及评价方法,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技术保障。3.系统分析了辽宁主要海洋灾害成灾过程、孕灾环境资料及承灾体指标,综合历史灾害发生情况、孕灾环境及承灾体概况,对辽宁沿海六市进行了海洋灾害风险分级及评价,绘制了风险评价结果图,并提出了风险管理建议。辽宁管理海区特色海洋灾害风险程度等级为:丹东市为低风险等级,大连市为极高风险等级,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和葫芦岛市均为中度风险等级,为各海区管理和制定法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国艳, 韩绍欣[3]1998年在《台安盘锦输水管道震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烈地震波的传播及砂土液化是造成地下管线发生破坏的两类原因。对台安-盘锦输水管道采用模拟弹性地基梁轴向运动形式来进行抗震验算,并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及泊松分布函数来进行破坏概率的计算。综合分析出输水管道的破坏等级和破坏概率。
高成凤[4]2008年在《兴隆大厦火灾事故及安全疏散模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商场由于人员密集、商品丰富、电气设备及线路繁多,因此具有火灾危险性大且发生火灾事故后人员疏散的难度大等特点,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在倡导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今天,如何确保大型商场发生火灾时的人员安全疏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大型商场火灾特点的基础上,以盘锦兴隆大厦为例,根据古斯塔夫建筑物火灾危险度法对火灾场景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建立相关评判模型,最终确定出那些对于大型商场来说其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关键点,并以FDS软件为操作平台对大型商场火灾的燃烧、烟气扩散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针对大型商场火灾危险性的特点,给出不同火灾条件下模拟区域的烟气温度、烟气扩散浓度等特征参数的分布情况,本课题的研究将对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本研究采用日本手算法对人员的安全疏散时间进行估算,以确定火灾场景下是否能够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并就盘锦兴隆大厦在安全疏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曹振中[5]2010年在《汶川地震液化特征及砂砾土液化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震液化震害调查是获取液化震害经验最直接的手段,是抗震理论和分析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地震液化场地的现场测试与分析,是建立液化预测方法最可靠的途径。以往国内几次大地震液化现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研究,对我国乃至世界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的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其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关于此次地震液化问题尚少报道,目前占主导的认识是认为此次地震液化现象不多,甚至有观点认为此次地震中没有液化现象。我们的考察结果表明,此次汶川地震的液化范围为建国以来大地震中液化分布范围最广的一次,已经调查到以村为单位的118个液化点(带),涉及长约500公里、宽约200公里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0余个村庄的水井、近千亩农田、120多个村庄(自然村)房屋、8所学校、5个工厂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液化震害的影响,一些房屋建筑、学校教学楼、厂房和水井等废弃。本文分析结果表明,Ⅵ度区内液化、深层土液化以及砂砾土液化是本次地震液化的叁个主要特征,液化加重震害以及液化伴随地裂缝现象也较为普遍。但以往关于这些问题的经验尚少,获取系统知识、掌握规律、解释成因、剖析机理和提炼出反映此次地震液化特点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是提高关于汶川地震液化问题认识、开展相关深入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此次地震砂砾土液化分布范围广,造成的危害突出。我国四川省境内特别是成都平原砂砾层分布十分普遍,由于以往工程建设中直接认定砂砾土为非液化土,而忽视了砂砾土的液化可能性,导致砂砾土液化震害十分明显。而目前国内外砂砾土液化场地资料十分有限,对砂砾土液化的认识也存在误区,积累实测资料对于丰富国际液化数据库以及推动砂砾土液化预测方法发展十分重要。同时,目前工程上能够使用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均是由砂土液化判别方法间接转换而来,基于实际资料直接建立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尚属空白。应指出的是,我们一直认为,砂砾土与砂土分属不同土类,像判别液化这样的力学性能方面的分析,用砂土的公式来计算砂砾土理论上不成立,实际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国部分地区砂砾土分布广泛,土石坝很多采用砾石作为垫层,人工填海、高速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人工砂砾料应用日益广泛,砂砾土的液化判别方法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借助汶川地震出现大量砂砾土液化的契机,获取实测数据,检验现有方法,发展合理可靠、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便于工程应用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是势在必行的工作。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包括:1.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取得了汶川地震液化问题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揭示了液化及其震害分布规律,阐明了此次地震液化的宏观特征和震害特征,并从中提炼出了反映此次地震液化特点的科学和工程问题。2.采用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以及现场测试的方法,确认了Ⅵ度区内液化、砂砾土液化、深层土液化是此次地震的叁个主要特征,依据实测结果合理解释了此次地震液化区内地裂缝的成因,剖析了液化导致建筑物典型破坏的机理。3.研究了震区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揭示了本次地震砂砾土液化分布规律,通过试验及与国内、外砂砾土液化实例的对比分析,掌握了此次地震液化砂砾土的土性特点。4.通过现场勘察获取了几十个砂砾土液化场地超重型动力触探和剪切波速资料,极大丰富了现有液化数据库内容,以此检验和分析了现有液化判别方法对砂砾土的可行性,指出了其不适用的根源。5.建立了基于现场测试指标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基本指标的选取原则和模型的构造思想,给出了初判条件,根据地震动参数不同确定了复判模型的基本模式。6.建立了基于烈度和加速度以及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和剪切波速为基本指标的四种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通过了本次和其他砂砾土液化实例的检验,填补了以往基于实际资料直接建立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方面的空白,公式表达简单明了,为工程应用及规范修订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张焱[6]2014年在《辽宁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灾害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沿海地区是全球少数几个受海洋灾害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的背景下,海洋灾害的威胁不断加剧。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海洋开发活动日益加剧,人类活动与海洋系统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灾害越来越严重。因此,开展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灾害损失,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海洋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对策。本文以辽宁沿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2年海洋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与数据,分析本地区海洋灾害发生发展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暴露性程度,在此基础上辨识灾害致灾因子及其灾害主要类型。在借鉴国内外海洋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运用指标体系法,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了22个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海洋灾害风险指数法构建了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模型计算灾害各风险因子以及综合风险指数值,分析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利用GIS方法进行灾害风险评价,剖析各风险因子和灾害综合风险程度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提出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本地区海洋灾害孕灾环境较为复杂,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潜在风险程度不断上升,区域海洋灾害复杂多样,2000-2012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上升,主要海洋灾害类型为海冰灾害、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赤潮灾害。(2)危险性指数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海冰灾害危险性指数对其贡献程度最高达73.9%,沿海各市危险性程度低;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指数呈现显着上升的趋势,地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指数分别对暴露性和脆弱性指数贡献程度最高,各市暴露性程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大连达到极高风险水平;防灾减灾能力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六市防灾减灾能力水平普遍较低。2000-2012年海洋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缓慢上升,与危险性指数变化趋势呈现显着正相关,沿海各市灾害综合风险程度较高,大连市最高,六市主要受脆弱性和暴露性因子的制约。(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辽宁沿海地区气温逐年升高,降低了海冰灾害危险性程度,由此造成区域整体危险性程度低,但各市主要受脆弱性和暴露性因子的制约,由于近年来人口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尤其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等导致脆弱性和暴露性程度的持续增大,导致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程度较高,同时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市综合风险程度呈现差异。(4)通过加强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提高灾害预报的精度与提早预见期,提高海防工程的防护标准,对现有海防工程进行修缮、加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立法和宣传教育,并加强海岸带风险管理,根据海洋灾害风险区划图,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以此来降低海洋灾害损失,减轻海洋灾害风险。
崔京浩[7]2004年在《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叁部分,Ⅰ地下工程,指出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讨论了地下贮库,地下交通及地下工程的若干典型问题;Ⅱ燃气爆炸,讨论了灾害的严重性、燃爆的机理、燃爆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燃爆的安全性评估等问题;Ⅲ生物力学,讨论了骨骼与脊柱的力学性能及临床应用.
龙建[8]2012年在《石化企业应急管理亟待解决问题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石油化工企业是火灾爆炸事故和职业危害事故高发的高危企业,由于生产系统储存和处理危险物料数量庞大、生产与控制系统复杂、工艺条件苛刻,一旦发生事故,极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事故后果,所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成为石化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论文围绕石化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展开研究,探索确定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与标准。目前石化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突出存在的几个问题是:(1)重点防范部位的确定界限模糊。依据现有重大危险源划分标准,以500m范围或者整个单位为考察对象所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已严重制约了企业重点防范部位的确定和应急准备工作针对性地开展。(2)应急人员的确定缺乏依据。应急救援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急人员的素质、素养和能力,但到目前为止,应急人员的确定,特别是应急指挥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的确定还没有明确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3)事故状态下应急响应级别的确定缺少科学性的指导。目前,事故应急救援响应或升级响应级别往往依据事故事态的发展情况或指挥者的个人判断作出,缺少前馈控制意识和事前确定的科学方法。(4)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缺少统一的规范。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但由于统一规范的缺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施和效果。论文针对石化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突出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针对“重点防范部位的确定界限模糊”问题,论文提出以“重大风险源”替代“重大危险源”的构想,并对这一构想的重大意义、可行性和确定方法、分级方法等进行了研究;针对“应急人员的确定缺乏依据”问题,研究了应急救援决策人员和救援人员素质认定标准;针对“事故状态下应急响应级别的确定缺少科学性的指导”问题,研究了应急响应级别划分的科学方法;针对“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缺少统一的规范”问题,研究了应急救援管理培训与演练方法。
高晓容[9]2012年在《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农区受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作物产量损失严重。准确、定量地评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防灾减灾对策和措施的制定意义重大。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出发,对农业气象灾害孕灾环境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的综合评估是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最新方向。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是农业气象灾害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尚未涉及多种气象灾害的风险研究,无法反映真实气象条件下农业面临的综合风险;作物在不同发育期或发育阶段遭受气象灾害对最终产量的影响就会不同,现有研究基本是基于作物整个生育期,没有区分灾害发生在哪个发育期或发育阶段,鲜有贯穿作物发育全过程的风险评估。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东北地区48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48个农气站1980-2010年玉米发育期资料、近50年产量面积资料、近10年灾情资料及土壤资料等多元数据,以东北地区玉米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冷害、干旱、涝害主要气象灾害的分析为基础,以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评价技术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为重点,研究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技术。首先,构建冷害指数、水分盈亏指数识别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冷害、干旱和涝害,分析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及演变规律。其次,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出发,建立完备的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构建东北玉米发育阶段及整个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指数进行区划。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玉米发育阶段热量及冷害变化(1)4个发育阶段的年代际热量指数基本呈带状分布,东南部的长白山地最低,由东南(或东)向西北(或西)方向递增;近50a来,热量指数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21世纪初的热量条件为近50a最好。(2)整个生育期全区平均冷害强度呈极显着的减弱趋势,地区间冷害变化趋势呈现差异化的特征,冷害强度减弱趋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中熟区冷害强度呈显着的下降趋势,中晚熟区略有下降趋势,晚熟区则略有上升趋势。(3)4个发育阶段的冷害频率表现为减小趋势,20世纪80年代起冷害频率有比较明显的下降,21世纪初的冷害程度最低。4个发育阶段冷害强度的突变均发生在90年代中期,突变之后冷害强度明显降低。2.东北地区玉米发育阶段水分供需及旱涝分布(1)近50a整个生育期需水量没有显着增加。乳熟一成熟,有显着的干旱化趋势,其它3个阶段和整个生育期没有较明显的旱涝变化。(2)播种—七叶、七叶—抽雄,东北大部分地区中旱及以上频率在10%以下;抽雄—乳熟、乳熟—成熟,中旱及以上频率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松嫩平原西部和辽宁西部为高发区,频率在30%-50%。(3)播种—七叶,东北大部分地区中涝及以上频率在10%以下;后3个阶段,中涝及以上频率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辽宁东南部和吉林东南部为高发区,频率在30%-50%。(4)发育阶段全域性、区域性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灾害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80年代起全域、区域干旱和涝害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加。3.东北玉米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评价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1)采用孕灾环境多指标法,从东北玉米主要气象灾害孕灾环境指标的气象学、生物学意义出发,选取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指标;从承灾体暴露性、脆弱性的内涵出发选取评估指标;鉴于防灾减灾能力相对滞后的研究现状,选用区域农业水平综合反映防灾减灾能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作物发育阶段单一灾种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孕灾环境危险性指标及灾害频率综合反映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构建作物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根据各主要气象灾害的频率之比确定冷害、干旱、涝害危险性指数的权重系数。(3)采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构建作物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作物减产率与各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的相关程度确定各阶段风险指数的权重系数,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建立作物整个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然后,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作物4个发育阶段及整个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指数进行区划。4.东北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1)作物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和连续性。播种一七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南部、吉林东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偏北地区;七叶—抽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低值区连片性较差;抽雄一乳熟、乳熟—成熟,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吉林中东部。(2)玉米暴露性从东北到西南呈递增趋势,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除辽西以外的辽宁大部分地区、吉林中部地区;中值区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分布在松嫩平原和吉林东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东部和吉林东北部。(3)播种—七叶、七叶—抽雄脆弱性指数分布的连续性较差,后2个阶段脆弱性指数有比较连续的分布。防灾减灾能力指数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及吉林东北部,中高值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4)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指数基本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中低值区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和东部;七叶—抽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指数基本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东北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吉林东南部、辽宁的东部和南部;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整个生育期,风险指数基本由东向西递增,松嫩平原和辽宁为风险指数中高值区。
董宝忠[10]2003年在《努力减轻地震灾害 加快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文中研究表明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对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条件、内容、要求等做了较系统的介绍。
参考文献:
[1]. 盘锦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D]. 张晓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2]. 辽宁海洋灾害风险分级及评价方法研究[D]. 张晓霞. 大连海事大学. 2013
[3]. 台安盘锦输水管道震害分析[J]. 国艳, 韩绍欣. 东北地震研究. 1998
[4]. 兴隆大厦火灾事故及安全疏散模拟分析研究[D]. 高成凤. 东北大学. 2008
[5]. 汶川地震液化特征及砂砾土液化预测方法研究[D]. 曹振中.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0
[6]. 辽宁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灾害风险评价[D]. 张焱.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7]. 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C]. 崔京浩. 第十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 2004
[8]. 石化企业应急管理亟待解决问题应对策略研究[D]. 龙建. 华东理工大学. 2012
[9].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 高晓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10]. 努力减轻地震灾害 加快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J]. 董宝忠. 东北地震研究. 2003
标签:地质学论文; 地震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构造地震论文; 地震成因论文; 灾害救援论文; 火灾危险等级论文; 地震预测论文; 玉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