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与城市化的推进_农村人口论文

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与城市化的推进_农村人口论文

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与城市化的推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市场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实际上已不存在孤立的农村发展之路,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已互为依存,密不 可 分。农村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实现城市化的时候。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场是其演进的重要因 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地方性经济向区域性经济转化的起点,而市场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则能有力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本文将以浙江省为典型案例着重分析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与 城市化的推进之间的作用机理。文中的农村市场网络是指县及县以下的行政区域中由不同层 次、不同种类、不同规模、不同空间的市场之间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是市 场经济运行所必须依赖的系统。城市化进程是资源和要素在城乡间重新配置和组合、农业人 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城镇空间扩大和基础设施完善、农民生活方式转化的 长期进程。

一、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与城市化的推进的作用机理

市场是城市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城市是市场的主要活动空间,市场与城市之间 有着天然的联系。市场的发育和壮大、农村市场网络的建立和发展日益成为城市化动力的主 要源泉。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表现出来:

(一)农村市场网络的要素集聚与扩散实现了城市化必需的要素整合

城市化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间和城乡地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要素集聚和时 空秩序的整合过程。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地方性经济向区域性经济转化的起点。市场本身及 围绕市场所形成的第三产业群体是城市经济的主要内容,并日益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市场 的发育和壮大,有利于区域之间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的大流通,从而打破地区 经济之间的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促进各区域资源的优化利用,带动城市的发展。城市是市 场的主要活动空间,市场空间系统依存于城镇系统。市场的等级层次、组织化程度往往与城 镇等级体系相对应。农村市场网络的成长实质是市场种类日益完备、各市场间关联性与协调 性不断提高、市场网络空间结构等级不断丰富、核心辐射能力日益增强、市场网络作用空间 不断扩大的时空过程。从集市、常设零售市场到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市场功能由低级到高 级,市场性质由简单到复杂。各类市场自身又表现出由周期性集市向每日集市、由小型传统 零售市场向大型现代零售市场、由小型自发型批发市场向大型规范化批发市场、由现货市场 向期货市场的演化过程。这些市场在时间上的继起和空间上的并存,市场的空间集聚和扩散 、分异与组合,实现了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有力地推动着城市化进程。

1978年之前,浙江经济运行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排斥和对社 会资源的计划配置,扼制了市场、甚至包括模拟市场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和运行 方式中,资源和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配置,基本上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实现,横向 的商品交换关系被限定在尽可能少的领域和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劳动 力、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是一片空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也 步履艰难。与此相对应的是,1978年浙江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5%。1978年后,浙江农村市场 和市场网络的迅速发展激活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提高了其组 合程度,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在短短20年间,浙江几乎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一大批 种类不同、功能各异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市场网络系统。截 止1997年底,全省包括大型综合商场在内的商业网点已达95.7万个,平均每千人拥有量近22 个(同期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量为12个),这些网点及大量的批发贸易网点构成了全省巨大的 商业网络体系。同时,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1997年全省的生产 资料市场为548个,年成交额605.4亿元。此外,近年来,许多新的业态,如连锁超市、仓储 超市、拍卖市场、旧货市场、电视购物、网上交易等相继出现,拓展了市场空间,完善与发 展了市场网络。与农村市场网络的迅猛发展相对应,浙江农村城市化进程得以迅速推进。到 1998年底,全省已有建制镇1006个,比1978年的167个增加5倍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 到35%,比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市场的发育、市场网络的演进又推动着城镇体系的升级。以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 路桥日用品城、湖州织里轻纺市场、永康五金城、南浔建材市场等为代表的市场的发展壮大 拓展了城镇空间,促进了城乡联动发展,带动了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的演化升级。以义乌为例 ,由于小商品市场的发育,昔日仅2.8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已成长为一个集聚经济、人才的面 积达26.7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镇。同时,义乌也成为浙中城市群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正 致力于建设人口达50万的现代化商贸名城。

浙江各地因农村市场网络完善程度存在差异,区域间城镇体系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市场网络完备,布点密集,城镇比较密集,西部地区则较稀少 。从数量上看,到1998年底,杭州、宁波、温州3市建制镇(不含城关镇),分别为139个、12 2个和146个。从建制镇数占乡镇总数比重看,宁波、绍兴、台州3市城镇密度较高,分别为8 1.8%、75%和63.6%。从建制镇地理密度看,舟山、嘉兴、宁波3市较高,分别为每47平方公 里、54平方公里、77平方公里有一个建制镇。衢州、丽水地区城镇密度较低,其建制镇数占 乡镇总数的比重分别仅为39.6%和33.5%,城镇地理密度则分别为每161平方公里和266平方公 里有一个建制镇。

(二)市场网络中交易和分工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必需的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化的形成

产业是城市的基础,是带动城镇集聚要素的依托,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

市场是商品流、货币流、信息流和人流高度聚集的场所,处于区域性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 的地位,发挥着调节生产和交换的功能。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 商品在市场中的供求状况。可以说,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市场网络体系运作机制的反映。 市场的兴起,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了分工协作的体系 ,形成了区域特色产业,使市场和产业相互依托,共同促进农村城市化。

在浙江,由于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 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市场网络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圈。 在经济圈中,市场与产业,产业与产业,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竞争,并通过市场价格、信息传 递、利益传导和企业对此做出的反应,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内的流动和有效配置。围绕市场 形成的经济圈内的产业包括仓储、运输、交通、电信、饮食、旅馆、娱乐等直接为市场提供 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及主要为市场供货的特色加工业。加工业是经济圈内最大的产业。 截止1998年,浙江省已形成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专业乡镇99个,专业村1604个;全省各地 以某类产品为纽带、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超过300个,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超 过100个。

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由于纽扣城的存在,桥头地区的纽扣及其相关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与 当地的纽扣及其相关产业有关的企业就已发展到了760家,桥头镇也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纽 扣产地。伴随着小商品城的发展,义乌的小商品及其相关产业也迅速发展。在义乌农村地区 形成了大批日用杂货和衣料用品的生产基地,涌现了像大陈镇这样一批生产基地。在南浔, 建材市场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胶合板、家具、建筑五金、装饰辅料等一系列产 业的兴起和壮大。仅南浔周边的马腰、东迁、旧馆等乡镇就已拥有1500余家从事胶合板、家 具、小五金、灯具等生产加工企业,形成一个年产值逾10亿元的产业群。在嵊州领带城,当 地的领带产业已拥有生产企业2000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生产领带2.5亿条。温州一批闻 名遐迩的名镇,如龙港、柳市、虹桥、金乡,都是在市场带动下形成的生产高度专业化的特 色镇。

由于各地农村市场网络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区域间城镇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很大,经济强 镇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从1995年浙江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前102位的乡镇的地区分布看,杭 州、宁波、温州、绍兴和台州5个市拥有的百强乡镇占全省百强乡镇的91.2%,大大高于这五 个市乡镇总数占全省总乡镇数52.4%的比重。从城镇规模看,沿海地区小城镇规模相对较大 ,居住人口和企业吸纳劳动力也较多。据第一次农业普查,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4市 所辖的乡镇中,平均每个小城镇(不含城关镇)镇区面积为2.10平方公里,人口为5526人,企 业为54家,企业从业人员为2018人;而在丽水和衢州所辖的乡镇中,平均每个小城镇镇区面 积为1.55平方公里,人口为3155人,企业20家,企业从业人员523人。可见,区域间城镇 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各区域农村市场网络的分布状况是大致吻合的。

特色产业的发展又壮大了市场的声势,还能有力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如在义乌 ,1982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比分别是53.0%、26.0%和21.0%,到1998年这个构成 比变成5.7%、50.7%和43.6%。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产业和市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市场网络中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推动了城市化所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镇要为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提供经济运行和社会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基础设施 建设是城市化的物质内容,也是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市场网络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网络基础,市场网络基础主要是指市场的场地空间和 与之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包括其数量、占地面积等。市场的发育、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和升 级要求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必须与之配套和完善,这无疑促进着城镇基础设施网络 的发展,起到推动城市化的作用。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沿街设点、依地为席的马路市场发展到水泥条凳式的棚 架市场,再发展到现在拥有2.6万个摊位的大型室内市场及30多条专业街和多个专业市场这 样几个发展阶段。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与其配套的道路、住宅、通讯和电力设备的 建设与完善;与此相应,义乌中心城区面积也从1984年仅2.8平方公里,发展到1995年的14 平方公里,目前已达到26平方公里。

绍兴轻纺城的繁荣,拉动了其所在地柯桥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为绍兴中国轻纺城服 务 的各类交通运输车辆有2700多台,托运部30个,金融服务网点63个,大小旅馆169家,饭 店、饮食店1825家,同时,柯桥镇还兴建了一批电力、通讯、卫生、体育设施。镇区建成区 面积从1992年的1平方公里猛扩到目前的10平方公里。

浙江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成倍增长,全省从1993年到1 997年用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为175.4亿元,年均增长26%;据对全省47个综合改 革试点镇的统计,1997年建设投资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城建投资的增长率比全省 固定资产增长率高11.3个百分点。高投资带来建设的大发展。据省农调队对全省90个小城镇 抽样调查分析,小城镇建成区当年新增面积平均以5.3%的速度增长,城关镇则高达7.7%。小 城镇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也逐步加大。据省体改委1998年典型调查,用于基础与公共设施建 设的投资,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快的镇,每年大约在1亿元以上;中等规模、经济发展相 对较慢的镇,每年大约在2000万元到3000万元;规模较小、经济发展较快的镇,每年投资也 可达到2000万元以上。这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1998年,全省城镇自来水普及 率为99.7%,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12辆,平均每人拥有铺设道路面积13平方米,液化石 油气用气率达96%,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7平方米,市话普及率达60.2%。无线寻呼和移动 电话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进入各种网络的居民成倍增长。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使城镇的各种 功能也日益健全和强化,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四)农村市场网络经营主体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化所需的人口集聚和观念转变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 镇转移,使劳动力的非农化与人口的城市化相协调,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任务。从浙江各 类市场的发展来看,市场的繁荣、市场层次的提升、农村市场网络的发展容纳了大量包括农 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就业人口,有效地实现了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显然,农村市场网络 在城市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浙江农村市场网络已基本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较为合理的市场主体结构。计划经济时期 ,在城市国营商业企业一统天下,而在农村则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市场主体结构单一。农 民要想加入其中“难于上青天”。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私营、联营、外商经营的商业企业不 断增加,如1995年,浙江省批、零贸易业网点中,国有、非国有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中的比重,分别为19%和81%,其中,个体私营占到44.26%。到1998年,国有商业单位所占比 重又下降到11.5%,非国有经济单位占到88.5%,其中,个体私营商业企业的比重继续上升为 56.1%。这其中“洗脚离田”的农民占了相当比重。浙江市场的发展不仅本身容纳了入场经 营的数十万劳动力(全省商品市场经营者有70多万户),直接为市场交易服务的劳动力密集型 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已达上百万个。至于依托市场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以及为这些乡镇 企业提供服务的省内外企业,所吸纳的人口就更多了。义乌早在1990年,围绕小商品城进行 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各类批发商、个体户、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兼业农民就已达12万人 , 几乎占义乌全市人口的1/5。1999年嵊州领带城及其相关行业容纳了10万人就业。绍兴轻纺 城的迅速发展使“洗脚离田”的本地农民、全国各地布商如潮水般涌来,仅8年时间,柯桥 镇人口从2万人发展到20万人,建成区的人口就接近10万人。温州中小城镇的发育、发展过 程,多与市场建设、农村市场网络的发展密不可分。乐清市虹桥镇农贸市场、瑞安市城关工 业品市场、乐清市北白象建材市场,吸引了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个体经营户,把温州各县 、区、乡、村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全国统一大市场联系起来。伴随着各类市场的蓬勃发展,商 品交流、人口流动空前活跃,一大批小城镇也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了。

城市化有着转换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内在要求,更有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 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任务。农村市场网络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国农民享有更大的经济 自由、提高文化素质和积极参与政治民主化进程,开拓了更多的机会。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 壮大,农村市场网络的发展,农民在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日益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决定 生产经营。市场是竞争激烈、信息灵敏、机制灵活、风险较大的地方,因而也是最能锻炼人 地方。许多经营者经过几年的市场生涯锻炼成了经营商品的能人,在商海中提高了自身的素 质。他们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还积极地学文化、学技术,并不断在思想观念上、生活方 式上向城镇居民看齐,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网络,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近2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尽管有很大的发展,但目前30.4%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46%的世 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40%的水平。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还表现出城镇体系结 构不合理,地域差异明显,城镇功能弱,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拉动、整合力不强等特征。造 成我国城市化滞后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农村市场网络的发展水平不高不无关系 。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网络,对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完善农村市 场网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新市场功能,提高农村市场网络交易效率。目前我国的商品市场还带有市场经济发展 初期幼稚性市场的某些特点,如交易手段单一、交易方式陈旧、市场组织无序等。这种状况 影响了区域内及区域间资源和要素的流动速度。对此,首先应当在强化市场原有物流、人流 、 资金流集散功能的同时,积极引导市场进行功能创新,使市场逐步从商品交换的单一功能 向展示产品、交换信息、确定价格、引导生产、配送商品、开发技术、结算资金等多功能方 向发展,使市场成为区域商流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展览中心、人才中心。其次,要 促进营销方式变革,从一般的经销向总代理、总经销转变;从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交易和远 期合约交易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小商小贩式经营向批发企业规模经营转变。再次,为适应 信息化,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来扩张市场的辐射范围,进一 步增强市场的交易能力,以使其成为区域集聚中心,加快资源和要素集聚的步伐。

2.重点建设要素市场,完善农村市场网络结构。要素市场滞后于商品市场的发展,资金、 劳动力、技术、房地产、产权、信息市场发育不成熟,是当前农村市场网络结构上存在的主 要问题。这些市场发展的滞后,使农业生产要素不能在边际收益相等的条件下在农户之间自 由流动,进行优化配置。在广大农村,缺乏完善的土地产权流动机制和市场,缺乏农村住户 住房等资产的置换和交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城市化。

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是推进城市化的基本要素,没有要素市场的发育,就难以促 进城市化。同时,城市的本质就是获取要素的集聚效益,因此,培育发达的要素市场,本身 就是城市化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中应着重建设要素市场,促进要素 的流动和组合。比如,可以在明确农村土地社区集体所有与农户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土 地承包权转让、入股、抵押、拍卖等条例,通过土地要素市场进行土地置换,促使农村非农 劳动力“离土又离乡”,以利于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3.加强市场组织建设,大力提高市场质量。农村市场网络的发展不应只是数量的扩张,更 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我国农村市场网络总体上存在着素质不高、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弱 的问题。“低、小、散”市场多,具有向外拓展和辐射能力的大型现代化市场少。不少市场 属中间集散型市场,缺少周边地区产业支撑,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深,对当地经济带动作 用不大。因此,应当加强市场组织建设,因为市场组织是市场的主体,是市场运行的核心。 要加强市场组织与区域产业的联系,寻求地方产业支撑,以便由单个市场带动成片市场,引 导和推动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传统市场组织向现代市场组织、传统产业组织向现代产业组 织的转变。同时,要扩大市场的规模和辐射能力,提高市场的层次与水平,加强市场的现代 化建设。从而强化市场在区域中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区域城镇体系的演化升级。

4.实施市场建设规划,实现市场拓展,完善农村市场网络的区域布局。我国农村市场网络 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市场调控不力,出现了重复建设,盲目布点,过度竞争,部分市场趋于 萎缩,大场小市,有场无市等现象。大部分地区农村市场网点少、规模小、市场单一、流通 不畅,市场在城乡间融通和结合水平不高,处于传统的周期性市场的阶段,因而对基础设施 水平要求较低,难以构成城镇建设发展的巨大压力。

对此,应当科学规划农村市场网络,进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资源的浪费。应 根据区域特点、资源优势、行业结构等建设市场,严格控制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可以考虑 在整个区域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成为区域的龙头市场,再配置建立各种常设或季节性、区 域 性或专业性的小市场,有利于形成以一个大型市场为核心,由众多分布在区域内的分市场为 网点的市场网络,在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产业导向和组织作用。同时,针对已经存在 的重复建设,在统一各市场主体目标利益的前提下,合并同类市场,重新分工,克服市场间 的过度竞争。同时,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市场重组,营造大型市场集团, 并发展“连锁式”分市场,扩大市场网络从而强化市场的集散功能,增强辐射力,以带动更 广大农村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标签:;  ;  ;  ;  ;  ;  ;  ;  ;  ;  ;  

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与城市化的推进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