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_武贵旭,乔俊,杨明林,姜伟

武贵旭 乔俊 杨明林 姜伟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扬州 225200)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室出血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采取双侧脑室外引流并给予尿激酶灌注,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完全正常3例,明显功能障碍1例,死亡3例,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脑疝0例,颅内感染1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较少(P<0.05)。结论: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效果显著,患者并发症少,值得运用。

【关键词】 双侧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脑室出血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118-02

脑室出血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也是较为常见的脑出血部位,且病情发展较快,预后较差,脑室出血一旦铸型常伴有梗阻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威胁患者生命,通常保守治疗无效,而快速有效的清除血肿防止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以及降低颅内压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同时也是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脑室出血引流治疗的方案很多,临床上常用的是单侧、双侧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等[1]。为探讨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本文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3例脑室出血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3例脑室出血患者,经头颅CT确诊为单纯脑室出血。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7例):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3.7±6.2)岁,Graeb评分:1-4分(轻度)4例,5-9分(中度)13例,10-12分(重度)10例;对照组(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4.7±6.1)岁,Graeb评分:1-4分(轻度)4例,5-9分(中度)12例,10-12分(重度)10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等做F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组:本组27例患者采取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点位于发际后2cm,中线旁开2.5cm,穿刺方向平行矢状面指向双外耳道假想连线,进针深度为4.0-5.5cm,将针芯拔出,待见到暗红色血性脑脊液流出后,夹闭引流管,引流管末端接一次性抗返流无菌引流袋,根据引流速度,通常在6-10滴/分,将引流袋放置高于脑室15-20cm,并在一侧的脑室引流管将尿激酶缓慢注入,剂量为3万U(溶于3ml生理盐水中),再将引流管进行夹闭,待2小时后将其开放再次进行引流,每日重复2次,每日引流量应不超过500ml/d,引流次日根据头颅CT观察脑室扩张、积血清除情况,通常在脑室引流术后2-3d,进行腰大池引流,夹闭双侧的脑室引流管,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穿刺针在L4-5间隙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迅速置入硬膜外麻醉管,置入深度为6-10cm,末端接抗返流无菌引流袋,引流高度为外耳道上6-9cm,引流速度控制在4-8ml/h,同时研究患者引流液的颜色进行查看脑室血肿清除情况,待患者引流液呈现清亮后可拔出腰大池引流管。

1.2.2对照组:本组26例患者采取双侧脑室外引流并给予尿激酶灌注,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点位于发际后2cm,中线旁开2.5cm,穿刺方向平行矢状面指向双外耳道假想连线,进针深度为4.0-5.5cm,将针芯拔出,待见到暗红色血性脑脊液流出后,夹闭引流管,引流管末端接一次性抗返流无菌引流袋,根据引流速度,通常在6-10滴/分,将引流袋放置高于脑室15-20cm,并在一侧的脑室引流管将尿激酶缓慢注入,剂量为3万U(溶于3ml生理盐水中),再将引流管进行夹闭,待2小时后将其开放再次进行引流,每日重复2次,每日引流量应不超过500ml/d,动态复查头颅CT了解脑室血肿引流情况,脑室外引流时间不超过10天。

1.3评价标准 应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进行评价治疗效果,总分为最低分14分者,是完全正常;总分在14-22分之间,是不同程度上的功能下降;总分在22-56分之间,为显著功能障碍。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值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完全正常3例,显著功能障碍1例,死亡3例,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脑疝0例,颅内感染1例,较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脑室出血主要的部位是脉络丛和脑室壁出血。脑室出血具有快速凝固的特点,常常会形成脑室铸型,生理性的脑脊液循环通路被破坏,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进而发展成脑积水,继发性的引发颅内压升高,最后形成脑疝的严重后果[2]。铸型的脑室出血可以对脑干和丘脑形成压迫,导致患者昏迷,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呼吸系统;此外,在形成的血液凝块中,其血细胞发生溶解,此时便会释放出更多的自由基和一些活性物质,例如氧合血红蛋白等,这些活性物质会引起患者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加重脑细胞的损伤,同时脑室内的血肿在分解吸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加重了脑细胞的损伤,因此,临床对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清除血肿[3]。

对照组中采取双侧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效果不理想是由于在室间孔被堵塞的情况下该方案对于清除三脑室和四脑室内的血肿效果不明显,不能够缓解脑干和丘脑受压迫的情况。在治疗时,快速有效缓解脑干和丘脑受压迫的状态及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也是决定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的关键[4]。双侧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可以用于治疗多数脑室铸型患者,不过对于丘脑出血的患者还是效果不佳,丘脑出血其血肿会压迫患者第三脑室和室间孔,而受压的第三脑室发生严重的闭塞,这对第四脑室内的血肿清除形成障碍。罗东等研究中表明[5],采取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该方案容易操作,且降低患者死亡率显著,特别是全脑室出血铸型的患者采取该方案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三和第四脑室与腰大池之间有一种压力梯度且符合脑脊液生理性循环,对于第三和四脑室血肿的引流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可以快速缓解脑干和丘脑的受压状态。

本研究中,研究组完全正常3例,明显功能障碍1例,死亡3例,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说明,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效果显著,而吴启运[6]研究表明,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与本文笔者研究一致。本研究中,研究组脑疝0例,颅内感染1例,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说明,双侧脑室外加腰大池引流其实是形成了比较封闭且密的引流系统,这样对降低颅内压来说比较平稳,可以迅速将生理性的脑脊液循环系统进行快速恢复,进而降低脑疝、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采取尿激酶灌注可以有效防止引流管堵塞,达到充分引流,减少了后期脑积水的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效果显著,患者并发症少,值得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田,杨宏伟.侧脑室引流加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出血46例[J].吉林医学,2012,33(34):7518-75619.

[2] 陈成勇,管键,赵文卿等.双侧脑室穿刺引流结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全脑室出血78例疗效研究[J].山东医药,2013,53(1):36-37.

[3] 李保东.侧脑室穿刺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32-33.

[4] 曹守明,李亚非,高鸿等.双侧脑室引流与尿激酶灌注及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2012,07(3):294-295.

[5] 罗东,林艳梅,李涵志等.双侧脑室穿刺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J].山东医药,2013,53(31):84-86.

[6] 吴启运,王军,曹金昌等.侧脑室体外引流结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临床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6):63-65.

论文作者:武贵旭,乔俊,杨明林,姜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_武贵旭,乔俊,杨明林,姜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