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康复结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引起假性球麻痹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史云峰

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 413002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康复结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引起假性球麻痹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40例/组)。对照组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开展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VFSS(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针灸与药物联合治疗脑卒中引起假性球麻痹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障碍,值得推荐。

【关键词】针灸康复;药物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临床疗效

脑卒中引起的假性球麻痹主要是由于机体双侧大脑皮层脑干束受累而导致,患者表现出: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晰等,影响患者营养摄取,并降低其生存质量。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在本次研究中,分析药物与针灸联合治疗脑卒中引发的假性球麻痹患者临床疗效,以下是详细内容。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对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从中抽选出病例数80例,将这8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对照组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开展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确诊为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58~73岁,平均(65.1±5.4)岁;

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59~74岁,平均(65.4±5.3)岁。

经统计学对比,上述两组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仅单纯的给予西药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脱水等综合性治疗措施[1]。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具体方法为:取病变侧头部运动区域,选择头针,舌面中央取聚泉、玉液、金津穴,选择舌针。患者取平躺体位,沿头皮呈30°角从上向下针刺,刺入深度约为:1~1.5寸,时间维持1~3分钟,当患者面部出现麻胀感后,留针1小时[2]。

舌针针刺时,嘱咐患者张开口腔,舌头放置在口腔外,对于无法放置舌头的患者,则使用纱布固定,并对舌部进行消毒后针刺患者舌部穴位。在针刺玉液和金津时,嘱咐患者卷起舌头,并彻底暴露舌底,使用棉签将过氧化氢(3%)对舌部进行消毒,舌针选择2~3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辨证取穴:对于表现为吞咽困难、发音障碍的患者取体穴哑门、配穴为风池穴、上廉穴、海泉穴。患者取坐位,对哑门穴进行针刺,得气后以平补平泻的手法,留针半小时。间隔十分钟进行针刺1次。

康复训练: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舌部进行刺激,对患者舌后部、软腭、后颚使用棉签,用冷水进行刺激,患者每天反复清嗓,练习发声。对患者开展口唇肌训练:让患者学习张口、伸舌、缩舌、鼓腮等动作训练,以改善患者面部肌肉运动能力。吞咽训练:患者进餐之前,训练患者进行空吞咽运动,并在每次进食后,重复上述动作。在进食过程中,注意控制患者进食速度,不易过快。在患者进行吞咽动作时,指导患者左右摆动头部,促进食物下咽,在进餐以后,指导患者前屈、后仰头部,促进残留食物清除。其次对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训练,从被动训练关节运动逐渐过度至主动运动,再对患者进行性下肢辅助训练,可以通过仪器进行功能训练,并指导患者家属科学配合协助患者进行步行、日常生活行为训练,提高自我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VFSS评分。临床疗效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100%-无效率。VFSS评分标准:0~10分范围内,10分为正常、0分表示重度吞咽困难。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计数资料以(%)表示,两两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值<0.05表达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组间数据对比:P<0.05(详细见表1)。

两组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VFSS治疗前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P<0.05(详细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该疾病的发生与基础性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虽然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大大降低,但是大部分存活患者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并发症,包括吞咽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3]。

针灸治疗脑卒中引发的假性球麻痹,主要是通过头部和舌部针灸,刺激脑部区域皮层脑干束,使其脑部重新建立脑血管中侧支循环,改善损伤部位的血流情况。而舌针则能够刺激患者咽喉部肌群组织,促进舌部血流循环系统,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帮助患者重建、恢复吞咽反射弧,从而改善患者临床表现,提高患者预后康复效果[4]。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值<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FSS评分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P值<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和针灸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毛强健,熊俊,迟振海,贺新兰,陈日新.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1):2808-2811.

[2]毛强健,迟振海,贺新兰,王洪辉,张凤婷,廖慧慧,王瑶,钟根平.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随机对照试验的腧穴谱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7,48(7):51-54.

[3]毛强健,迟振海,王瑶,王洪辉,张凤婷,廖慧慧,陈日新.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腧穴选用与刺灸法文献计量学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46-51.

[4]王舒环,周鸿飞.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研究进展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8):133-136.

论文作者:史云峰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  ;  ;  ;  ;  ;  ;  ;  

针灸康复结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引起假性球麻痹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史云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