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主体的多极性与传统认识论之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主体论文,多极论文,与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认识是人的认识,认识因为人而成其为认识,人因为能够认识而成其为人。因此,一般地说,人是认识的主体。人之为人和人作为主体,二者在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因此人的认识论也就是主体的认识论。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不管多么繁杂抽象,也总能找到自己的主体,这是认识必有认识者的逻辑必然。由于主体是认识存在的第一个根据,因此对主体理解的丝微差异,往往会衍生出观点迥然不同、逻辑规范相悖的认识论。
(一)认识主体的多极性
主体是针对一定的活动而言的,认识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人在认识活动中所昭示的几种状态,而这又是由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的。世界上只有人这种生命具有多种存在方式,其他的物种只具有唯一的方式。人的存在方式是由人所特有的实践造成的,从人的社会实践结构的层次性出发,可以将人的存在分为三种方式,即类总体的方式、集群方式和个体方式。相应地,人的认识主体形式也就有三种:类主体、集群主体和个体主体。这是我们要考辨的几个主要对象。
1.类主体
类主体是就与自然相对的意义而说的自然界最高的物质性产物,即人类全体,也就是社会化了的人类。这种主体在外延方面包括所有的社会人,在内涵方面则是所有社会人的概括和抽象。人类诞生之初,其作为人的属性还无法直接体现在个体生命中,只能集中附着在所有个体的集合质即一定范围的人群集合体上,以所有个体生命的时空展延方式存在着,那时的个人是完全依附于类群、由类群支配的,还不具有个体的独立性,他们只不过是“一定的狭隘群体的附属物”而已。①类群成了人与自然交往(对抗与协调)的唯一主体和屏护。因此,从主体产生的过程上看,类群主体最先形成。由于人类最初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因此还谈不上完整的全人类主体,只能是集群与类的某种混合质。随着人类活动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交往中的扩大,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集群的地域性和血缘性被彻底打破之后,类的主体性正在日益强化。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交往的频繁与复杂化程度的增加,以及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所造成的被迫选择,正预示着人类主体的发展将面临一次新的重大跃升。
人类作为认识主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具有自我中心化倾向。主体之为主体就在于他是一种为“我”之物,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②因此主体作为一种自主性存在,在和对象发生一定关系时总是以“我”为中心的。如果这个“我”是个体,那么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个体间的交往得以破除,但这个“我”如果是人类,其“我”性就不但难以破除,而且总是作为前提默默地包含在“他”的一切关系之中。当然,这个中心是一种克服了个人的小“我”的个别性而形成的一般性的大“我”,是类的总体性的一种表现。假如人能摆脱这个中心,亦即能够消除认识活动中的人类主体性,那么人为什么要认识、要活着,就会变得无法解释。因为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离开了自身的现实需要,一切活动都将停止,所以恩格斯说:“如果认真地对待这一点并且要求一种无中心的科学,那就会使一切科学都停顿下来”。③只不过,人类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在不同认识和活动层次上将有不同表现方式。
其次,具有类化的认识能力。尽管人的感觉思维器官具有个体差异性,但自然赋予了人类所有个体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却大致是相同的。唯其如此,人类才能按同一方式把握世界,并使客体只能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从而使人的感觉和行为不仅是“我”的,而且是“我们”的。假如没有类化的认识能力,人类也就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更不可能有自我中心化倾向。
再次,具有主体的能动属性。能动性是人类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人类在与世界的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主体根据和主体能力。这种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世界无法全面满足人的需要,而“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④就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主体作为主体存在,本身就包含着对自身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确信。具体说来,类的能动本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按照人的意志自觉地根据客体的尺度主动同其打交道,在客观世界中打上人的印记,包括人作为宏观物体的某些特性,使之服务于人;第二,创造客观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的东西,并且这种创造随人类的发展而日趋繁荣;第三,创造属于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与人类创造物质客体相同的创造精神自我的过程,它既为创造物质实体提供了思想前提,又是后一活动的结果。
人类主体的上述三个特性表征着他作为一个特殊物种对于自然世界的超越地位,也为集群和个体的存在提供了人类学的基础。当然,完整意义的类主体在现实中还没有真正形成,这种未完成态给类主体的认识发展带来了特殊的困难。社会科学较之自然科学的不成熟状况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2.集群主体
集群主体也叫群体主体,指的是在相互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的带有血缘性、地域性及职业性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集团。集群主体的出现与人类主体的出现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由于初发的“人”的力量还不可能直接体现在个体生命中,而只能以集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中行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因此类主体最初就是以不同的人群集合形式存在着的。集群一旦形成,就具有群体特殊的质,表现出集体性。集体性表征着集群的内部状态和内在联系,反映着把集群联结起来的诸种力量的关系以及集群同其成员、成员与成员、集群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从这些关系中获得的特殊质。这种质在集群作为主体的活动中明显地表现出其优于个体的能动性。
现实存在的集群有两种:一种是由自然条件、经济生活原因决定的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人群共同体,如民族、阶级、国家、家庭等;一种是按特定结构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服从于特定目标的人群集合体,如各种不同的生产劳动组织、行业等。前者是不依人的意志自发形成的,后者是从人类自身需要出发,依客观条件和可能性自觉地建立起来的。
集群作为认识主体通常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内部成员间存在交流互变现象。集群成员主体性的发挥不是彼此隔绝的,各自任务的完成也不是孤立实现的,而是在群体的环境中、在与其他成员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中进行的。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也就是智慧和情感的交流与转换过程,其结果则是各种能力的渗透和互相改变。互变的结果不只使每个成员的能动性提高,而且使后者有新的跨跃。
其二,内部成员间存在合作调控现象。集群主体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是许多头脑合成的一个大脑,是许多主体协调合作的大主体。集群主体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体所无法完成的,因此只有众多个体成员的协调与合作,才能获得新的智慧和足够的力量去圆满实现预定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合作,群体中总要存在起协调控制作用的部分,它的任务是把各个个体组织起来,明确其作用范围,规定其作用方向,把握其间的作用方式,最终把他们统一起来产生新质的能动性,去实现集群主体的目标。这是任何一个群体能动性发挥的核心部分。群体如果缺少这一部分或这一部分较弱,其能动性就会因失去控制指挥和组织管理而形不成统一的力量,削弱群体效应。
其三,集群的功能存在整体优化现象。由于存在交流互动与合作调控,集群的功能必然存在整体优化现象。这种整体优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集群中存在优势整合,集群主体的能动性不是各个个体能动性的简单加和,而是集群为完成特定使命所需要的部分按特定结构和要求、以一定形式合成的整体能动性;第二,集群内部存在同向力合成,也就是他的成员的作用力总是朝向群体预定的目标,各方面各阶段的活动总是向着总目标逼近,从而使群体的发展方向基本是个体同向作用力的合成,具有个体能力所无法比拟的足以实现集群目标的强大力量;第三,集群内部存在有序结构,这也是集群能够作为整体和主体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它能使各成员的能动性既独立地发挥作用,又相互依赖并按集群需要密切配合,形成能产生集群效应的新质的能动性。
3.个体主体
个体主体就是以个人形式存在并相对独立地进行活动的人类个体。马克思认为,历史必须以“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为起点,这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⑤因为“绝对地进行认识的思维无限性,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而人脑是一个挨一个地和一个跟一个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⑥这里所说的“一个”就是个体或个人,“一个挨一个”则指出了认识个体之间的联系性和延续性。
就种系发生学而言,个体作为存在,其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晚于种群意识的形成,个体主体的形成也是在种群主体的基础上实现的。个体在历史发展中,从完全依附于种群、受种群主体支配到自主地进行活动,经历了曲折漫长的演化过程。人类的进步,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是个体迈向自由主体的过程。
一般说来,个体作为认识主体具有三个特性。
第一,个人差异性。比之人类主体和集群主体,个体主体的数目剧多,情况也更复杂,主体间往往充满难以历数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合成就是个性,因而也称个性差异。就心理学而言,个性是决定个体人的特有行为与思考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系统,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上,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又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等,它形成于心理过程,又对心理过程发生影响。每个人都由于其特性的存在而成为个体,因此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个体作为主体的基本根据之一。
第二,本质社会性。对于类主体和集群主体来说,社会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类主体和集群主体就是社会化了的人类和集群。个体主体的社会性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内部而言,“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⑦这个“特殊的个体”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其存在的方式也是社会性的,因而才能凝集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成为社会自我延续的基本环节;另一方面是就外部而言,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场即具体的社会时空变换的历史结构中,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存在。离开了社会这个总的基础,个体就一事无成。原因在于,“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⑧第三,活动交往性。个体主体在本质上是社会的,这种社会性的具体体现是通过交往来完成的。交往是人所特有的相互往来关系的一种方式,即一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联系中的一种存在方式。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开端,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因为人的现实本质不过是其所有社会关系的集成,而交往恰恰是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交往就没有社会,更不会有个体主体,所以活动交往性也是个体作为主体的一种内在特性。
4.三种主体的关系
类主体、集群主体和个体主体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1)三种主体的区别
认识主体作为能动的宏观物质实体,其基本的现实展示主要体现在生理、心理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因此三种主体的基本区别也可循此试作探究。
首先是生理区别。就主体的生理要素而言,个体主体主要依据自身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发挥有限的自然力,来发动和维持个体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集群主体则依靠集群组织的职能结构发挥着个人机体所不具备的特殊社会功能;类主体的“自然力”更突破个体主体和集群主体的限制,上升为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结成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其次是心理区别。由于个体主体的生命与精力是短暂而有限的,因此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不仅有限,他的情感意志也总是限定在特有的方向和范围内,彼此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其作用也只能是在有限的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活动。集群主体建立在个体的动态联合上,其视野主要体现在集群组织的各种专业性的结构中,这种结构突破了个体的局限,有效地发挥着知识的社会功能,因而成员的情感在分散和多元中又存在自觉协调和统一的合力,表现为一定的社会习俗和风貌。类主体把个体主体与集群主体所掌握和运用的知识综合统一起来,因而在量和质上都优于前二者。它的情感和意志是各种主体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稳定而连续,集中表现为人类的精神和人类情操。
再次是活动方式区别。由于个体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文化传统影响及所从事职业的千差万别,因此其劳动规程、生活习性及思维模式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活动的实质更多地带有日常性。集群主体由于是多人的集合,因而涵盖了个体的差异,仅受地域、行业和规模的影响,其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规范性和稳定性。类主体的活动方式和结构由于是这所有方式结构的最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因而它的活动特点主要是时间的函项,表现为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时代特征。
最后是客体区别。三种主体由于上述差异,他们活动所指向的客体也必然有所不同。就类主体而言,由于其本身具有无限延续的可能性,因而他所指向的客体就不仅是在种系的意义上与人类相对应的客体,而且也具有无限性。集群主体所指向的客体,在结构上是这种客体的分解,它往往是有限的,因而是具体的。不同集群主体所指向的客体不仅存在差异,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个体主体所指向的客体则受其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的限制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变易性。只有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如个体的一个生命进程)中,才能看出其阶段连续性和规律性。凡此种种都表明,三种主体在本质层次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不能随意替换和混淆。
(2)三种主体的联系
类主体、集群主体和个体主体的联系超过他们和任何其他非主体的联系,这是他们的共性。他们之间的区别是联系中的区别,离开了联系,区别就根本不会存在,因为人类、集群和个体同属主体系统,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作为主体,他们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第一,三种主体密不可分。三种主体在现实世界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区别而存在的,他们各以他方为前提,不可分割。失去了任何一个方面,其他两方面也都不再是完整的主体。在这三种主体中,个体主体和类主体各执一极,个体主体是主体存在的最基本形式,类主体是主体发展的最高形式,集群主体作为二者的中介形态以社会的普遍式(结构)而存在。一方面,“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⑨另一方面,只有具体展现为不同集群在时空中的展开序列,类主体才能获得现实的形式。因此可以说,三种主体在主体系统中是三位一体的。
第二,三种主体相互作用。除了结构上的不可分割,三种主体在功能上还存在相互作用。这样作用沿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一个方向是从类出发经集群对个体发生作用;另一个方向是从个体出发经集群对类发生作用。这里,集群作为中介并不是只起传递作用,而是作为现实作用点,同时将自己的影响沿着两个方向作用给两极,因而是现实中性能最活跃、功能最积极的一种主体。
三种主体相互作用的图式是:
由图可知,类主体和个体主体之间一般并不发生直接作用,他们都是分别先与集群主体进行互动,然后实现这种作用。
第三,三种主体彼此转化。类主体、集群主体和个体主体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生着向“对立面”的缓慢转化。这种转化不是说个体主体最终要成为类主体,类主体则可能下降为个体主体,而是说主体的性能在发生转移。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和集群的性能可能为种系所接受,成为类的性能。譬如,某一个体被集群所选中和接受成为集群的代表和决策人,个体的某些秉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成为集群的秉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的秉性就成了第三帝国的秉性。同样,某个集群一旦被种系选中和接受,该集群及其领导者的某些秉性就可能成为类的一种秉性。如本世纪以前二百年来的欧洲,就自以为在其集群秉性中集成了人类的全部优越性,他的代表自然也就成了人类的代表。这种认识尽管是欧洲中心观的一种体现,却非全无一点道理,希特勒的野心就是一个明证。这种意识和行为在人类历史上经常发生,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虽未必有中心,但地球上不同区域的集群,其生产和文化发展却存在着不平衡,因而总是有重心。这是个体和集群向类转化的走向。与此相反,还存在着一个类和集群向个体转化的走向。该走向要较前一走向容易理解,原因就在于三种主体都是人,因而都具有人也就是类所拥有的秉性,而类的主体性又恰恰只能通过集群和个体才能现实地展延开来,只不过在不同的集群和个体中对类的性征体现的程度有所不同。那些先进的集群和个体体现的更充分些,落后的集群和个体体现的要弱些。比较而言,在三种主体的相互转化中,类和个体之间的转化要困难得多,而他们单独与集群的转化要容易些。在当代,三种主体间的转化还不能充分实现,这是因为主体的发展还不很完善。为着这一目标,所有地球上的人们已奋斗了无数代,而展望前程仍还十分遥远。
综上可知,认识主体的多极性是现实存在的,他们各自的现状表明,在认识中他们并不就是同一的东西,不能随意模糊或进行代换。而认识论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忽视,就容易使自己误入歧途。
(二)个体迷失与传统认识论之误
笼统地说,我们现在关于认识问题的讨论主要沿袭的是西方的学术传统。而西方的主体观主要是个体观,表现在认识论上也是比较多地讨论属于个体的问题。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因为关于认识个体和个体认识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恰好在这种习以为常、自以为“是”的情况下被遗忘。
1.被遗忘的认识个体
在传统的认识论研究中,个体在两种意义上被遗忘:一种是在概念上不明,使人不知讨论的是哪一种主体;一种是在内容上含糊不清,使人不知讨论的是属于哪一主体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的组合正是认识个体迷失的自我根源。
(1)主体概念不明
纵观以往的认识论史,可以发现主体概念的双重模糊性。
首先,在主体结构上主要是从类和个体的两极及其替换意义上使用主体。一当讨论人与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其所使用的主体概念就主要是类主体,或者毋宁说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的主体;而一当讨论经验的可靠性、认识的真伪性时,说的又是个体主体。而当两类问题综合在一起时,两种主体就不仅交错使用,而且经常发生替换现象,使人无所适从。古希腊时代对这一问题还不可能系统辨识,近代以来的西方认识论也是含混不清。当培根说知识起源于经验时,他的主体概念是在类和个体重合的意义上使用的;当他讨论二重真理(科学真理和启示真理)时,主体的范畴在那里又发生了分裂。后来的哲学家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犯了和培根一样的错误。在康德那里,与“自在之物”相对立的主体显然是类主体或一般主体,而他说的先验感性形式又更多地是指个体。到了黑格尔,则企图以绝对观念(类)的外化来解释其运行中的有限性(个体)问题,结果却使这一主体关系更加扑朔迷离、难以分别。可以说,本世纪以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专门从哪一个单独主体的角度出发讨论认识论。
其次,在主体理论的进程上表现出一种漂移性。大体说来,整个近代西方认识论主要分为两种传统:经验论传统和唯理论传统。经验论传统由于要提高实际经验的地位,因而在主体观上更倾向和偏重于个体;唯理论由于要强调一般理性的作用,因而更偏向于从普遍的类的层面上讨论主体。由于经验论和唯理论思潮在争辩中此消彼长,结果就出现了认识论主体重心不断漂移的现象。两种认识论思潮之所以谁也无法长久保持优势,就是因为他们所讨论的主体在概念上不是同一的。这种争论到了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类的原则被推上顶峰;而自叔本华特别是在克尔凯郭尔开启的存在哲学中,类主体又被彻底打落尘埃。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们这种对峙已远远超出认识论范围而扩展成为一场更大的哲学运动。
(2)主体问题不清
主体概念的不明性导致了传统认识论所讨论的一些问题也变得不易把握。一些最为重要的问题,如认识的起源和途径问题、观念的先天性与后天性问题、归纳能否得到普遍知识及理性的可靠性问题等,由于不知与哪种主体发生关系,因而无法说清其内涵,于是就成了争来推去、莫衷一是的无头案,使认识论研究走了不少弯路。这一弊病,直至本世纪才逐渐被意识到并有所克服。
由于主体概念和主体问题都不清楚,因此近代西方认识论尽管立足于个体,它的研究却是非个体性的。它既没有把个体认识的问题单独划分出来,更没有厘定和框正个体主体的概念,因此,关于个体的完整的认识论研究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2.人在边缘
个体的被遗忘也就是现实的感性的人被抹杀,因此我们在整个近代认识史上经常能够发现关于人的认识论的某些非人性。
首先,一些对认识具有根本性影响的主体因素被划在认识论之外。诸如主体的需要、情感、意志、知识、阅历、社会关系、生理状况等,都没有被关注甚或提及。偶尔说到这些问题,又因为不曾和现实的个体相联系,不是从主体间的现实关系与交往互动出发进行讨论,结论则不免失之空泛、武断和勉强。
其次,由想象和推理来取代实证,用类来消灭个体。由于认识论研究不同具体主体的存在与发展相联系,因此它所讨论的问题就成了无水的浮萍,现实中活生生的认识问题就更多地被认识研究者的想象和推理所阉割。特别地,由于认识中主体多极性所呈现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不能用一种统一的认识理论进行完整的说明,许多哲学家便用类的共同性(共性)取代个体的差异性(个性),用普遍性抹灭特殊性。结果,无限丰富的人类认识图景变成了只受原则宰割的逻辑推演模式。对此,唯理论应比经验论负更多的责任,而对于以“黄昏时的猫头鹰”自诩的黑格尔来说,则无有能出其右者。正因此,现代哲学家在惊叹古典哲学大厦逻辑精巧性的同时,又无不发出“人在边缘”的感叹。问题正出在,没有“人”的认识论还是“认识”论吗?
3.虚认识论
总括以往的认识论,不难发现,由于忽视了对认识主体形式的把握,便使其具有很大的玄虚性,变得华而不实。这种华而不实可从三个方面观其大貌。
(1)命题的特设性
传统认识论的很多问题不是出自最基本的认识活动,而是来自一种旧的本体论传统的投射,是从研究者主观出发提出的具有形而上学性的命题,因而具有特别的预先设定的性质。这些命题因其不可操作性而具有了永恒性,但却没有意义。诸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经验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问题、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历史与逻辑的关系问题等,有些是随着认识的发展可以自然明确和自行消解的问题,有些似乎是永远也说不清楚的问题。用这些大而无益的问题充塞认识论,既争不出个谁是谁非,又湮没了对具体认识问题的探讨,认识论研究自然很难推进。
(2)形式的思辨性
传统认识论由于过分关注一些大而无当的命题,因而在理论形式和方法上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方法的直观性。较之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的兴起具有很大的革命性,但其发展与近代实验科学的进步相比无疑又逊色很多。当然,对人的认识进行实证性研究还需要生产和自然科学都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才会可能,但问题的根本似不在此。认识论相对于自然科学的落后,就研究主体方面而言,主要还在于人们观念的落后,在于没有把认识问题当作科学问题,而一直作为一般性的哲学在探讨。这样,对现实认识活动的关注就只能依靠直观,对各种认识材料的掌握就只能依靠经验,而不可能给出确证性的说明。
第二,观点的猜测性。由于主要依靠直观方法获取感性材料,而研究的认识问题又庞杂笼统,因此大部分认识论观点的提出,就只能任凭哲学家的聪明头脑大胆猜测。有一些天才地猜测到了的问题却无法提供事实根据,有一些并不科学的猜测又十分流行。为了不断更正认识论中的错谬,就只好仰仗逻辑,于是思辨的逻辑发展起来。这也是一种进步,但因这种逻辑只是停留在思辨和想象的领域而很少和现实接触,因此只是玄谈饶舌的利剑,对认识论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体系的封闭性。近代哲学家往往把认识论研究当作世界观探索的一部分,因而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认识论思想构造成一个体系,并企图据此解释一切认识现象。这种体系,上承本体论前提,下启对未知世界的猜想,形成一种固定的因而实质是封闭的模式。自霍布斯把培根的思想系统化以来,这种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直至黑格尔达到顶峰。体系化有助于思想的表述和论证,但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系,这些体系并不是相同的,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和抵触,而他们却都据此解释一个统一的世界,因此在很多时候只能从原则和规定出发,结果必是漏洞百出,难遂心愿。近代认识论史上一场场此起彼伏、互相攻讦的争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3)内容的空乏性
仅凭直观得来的材料未必可靠,而仅靠猜测提供的认识也难以置信。因此,与人们的意愿相反,传统认识论在内容上显得十分空乏。空即空泛,哲学家们虽唇来舌往争执不休,但对真正的认识却很少涉及;乏即贫乏,纵观整个近代认识论,真正对认识发展有意义、在今天还有价值的观点和命题可以说寥寥无几。它表明,价值问题作为人的活动的核心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进入认识论。这一失足与其说十分可惜,毋宁说是人类理智的一种巨大悲哀,因为它为现代认识论研究留下了一个避实务虚、冥思玄辩的病根。难怪本世纪20年代末崛起于维也纳的现代科学认识论,对于近代三百年的认识论干脆弃之不理而另起炉灶。这一做法虽不免有失偏颇,但却正式宣告了传统认识论的破产,预示着认识论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第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0页。
④《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77页。
⑦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8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页。
* 作者近著《个体认识论引论》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