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课题: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课题论文,跨世纪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1月18日至24日在广州举行。研讨会收到论文或研究报告41篇,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约200人到会。研讨会主要以大会发言和向发言人提问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现就研讨会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农村经济增长的界定
农业增长是社会经济运动结果的综合反映。农业增长从本质看是农业生产要素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增长方式,是指在一定体制下,决定农业产出增长的各种要素的配置及其推动农业增长的模式。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从外延来实现,是粗放型增长;另一类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提高其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从内涵来实现,是集约型增长。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和农业极需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有的与会者还提到,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在生产领域,而且要在生产经营、生产组织管理、土地承包经营、资金、技术等全方位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专家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大力引导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转向市场经济规律调节下的发展。即将成本、价格和效益置于农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地位,要致力于引导分散的农户,在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中,加强相互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协作,走上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之路。
二、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与会者认为,粗放型即外延性增长,主要是依赖投入增加,目前我国农业主要是资本低投入、技术低投入、劳动高投入的劳动密集型农业。集约型即内涵性增长,主要靠提高投入产出比来实现。而要提高投入产出比,又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其基本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有学者认为,狭义的科技进步是指栽培、饲养等生产技术的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包括:①管理技术、政策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它们的进步将促进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②产品结构的调整,能提高投入产出比;③规模经营适当,规模扩大,有利于流通成本降低和整体效益的提高;④产业化生产,实现广义上的经济增长。集约就是投入产出的临界点。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单位农产品成本降低速度的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本次研讨会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有的论文专门探讨了中国五十年代以来,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波峰期;学者们通过实证分析和数学模型对此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他们认为,科技水平高,不一定是科技贡献率高,要促进经济增长,一定要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有的学者提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技术进步的重点选择应是生物技术,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要从酶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起步,在农产品加工储运环节组织攻关。
目前,我国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是劳动密集型农业,广大农户缺乏现代农业科技的要求,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专家呼吁,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制度的改革,科技工作的实施,科技成果的推广等等,均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规划并认真贯彻实施,主动迎接农业科技革命。
三、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农业产业化
与会者一致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和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国内国外都未见提出过工业产业化和商业产业化的问题,那是因为这两个产业从农业分离出来之日起,即以商品生产为主,以获利为目的,没有自给性生产。当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在于农业中还存在相当大比重的自给性生产。农业产业化的任务在于改造自给性农业,使我国农业全面实现商业性生产经营,使农业具有与第二、三产业相同的产业实质。尽管我国农业已有相当多的商业性农业生产,如经济作物、果树、蔬菜、水产与大部分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是从自给性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农业产业。研究一下这两部分农业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自给性农业向产业化转变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农户拥有较大比重的剩余农产品是必要条件;农户购买生产生活必需的农产品比自己生产它们更合算是充分条件。这也是在我国经济较发展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快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基本原因。对农业扶贫,就是创造农业产业化必要条件的一项决定性措施。如果满足农业产业化的充分条件,一些商品农业集中产区的农民,就没有必要留出部分田地低效率地生产自给性产品,而可以将全部资源投入高效率的商业性生产。这正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定位。
学者们认为,农业在农产品产销链中处于末端,农民应首先在农产品销售中联合起来,取得与农产品营销企业平等的议价能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需要经营农产品的工商企业参与或与之结合,但这些工商企业并不是农业产业化的组成部分。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带动农产品产销链的龙头只能是由农业企业承担,即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产品营销。这就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提高产出的价格比例。
有的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微观、宏观、综观层次的产物,微观上是农业内部市场关系的冲突,使农业内部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完全竞争的市场,使中间产生积压,消除这个积压,便是产业化的过程。宏观上,垄断和竞争达到均衡,是农业产业组织的目标。综观层次上,政府介入主导与引导之间、制定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有的学者质疑,不要人为拔高农业产业化,不要将它泛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科学界定它。还有学者提出,产业化是产权本身明晰、界定、重组、交换的进程,是产权明晰化过程。
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农业规模经营
近十年来,非农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兼业化倾向。农业生产兼业化初期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到了农业生产=兼化时期,农业生产成为农民的副业,土地产出率将出现下降。解决办法是推行兼业化农户的规模经营,保证农业生产稳定且高效地增长。当出现稳定而深度的农业=兼化时,则应及时推动城市化并实施土地集中,形成专业化规模经营农户,实现农业生产进一步飞跃。从小农兼业农业、兼业化规模经营农业到专业化规模经营农业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道路。
与会者一致认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获取一定的规模经济才能保障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才能提高投入产出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农业规模经营主要是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机制,主要是资源要素的替代规律(包括各规模生产要素的最低成本的替代规律)。
五、农业投资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农业投入直接地规定着农业再生产的补偿和扩张能力。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要改变以往的投资方式,要做到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并重。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建立高效稳定的农业投资增长机制。
学者们指出,构建中国农业投资增长机制的思路与对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变传统投融资体制下农业投融资效率低、投资主体不到位、投资动力不足、宏观调控乏力的状况。构建起既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新的投资增长机制,特别是建立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的农业积累投入机制、动力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
六、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经济发展过程纯粹看成是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过程,忽视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长期无价,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
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增长所走的仍是一条高投入、低集约、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技术进步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摒弃这种以高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