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失业状况与就业促进政策之分析论文

台湾青年失业状况与就业促进政策之分析

胡中宜

[摘 要 ] 青年失业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关注的社会议题。中国台湾地区2017年失业率平均为 3.76%,15—24岁青年族群失业率却高达11.92%,远高于日本、徳国、韩国与美国。本文基于当前台湾青年就业的政策与实践经验,探究青年失业的可能脉络与工作理路。研究建议整合“职涯辅导”“ 就业媒合”“职业训练”体系,协助青年充分就业,以达到青年培力与社会融入的目标。

[关键词 ]失业;青年就业;社会排斥;就业服务;职涯辅导

一、台湾青年整体就业状况

台湾地区“行政院主计总处”2018年发布的人力资源统计年报资料[1]显示,2017年失业率平均为 3.76%,较上年下降 0.16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为 4.00%,较上年下降 0.19个百分点;女性为3.45%,亦下降 0.12个百分点。其中,以 15—24岁年龄段失业率最高(见表1)。

更有信佛的信徒说,李驷峋假信佛,真行凶,假借信佛之名,搜罗天下名贵香炉,遍寻世上贵重香料,弄得天怒人怨。菩萨脾气再好,也会生气,有道是,我佛慈悲,亦作狮子吼。菩萨一生气,就把他的魂收走了。李驷峋临死前那股异香,其实是菩萨留下的标记。常人哪来的异香?更不用说是大恶人了。

表 1 2011—2017年人口失业率 (单位 :千人 、%)

进一步分析2017年度数据,15—24 岁青年族群失业达11.92%,为全体平均失业率的3.17倍,远高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2018)国家中日本的4.7%、德国的6.8%、韩国的10.3%、美国的9.2%,[2]足见台湾地区青年失业问题之严峻。从整体趋势来看,台湾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转衔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台湾青年失业之原因

如何理解“青年失业”的原因? O’Higgins(2001)“青年劳动市场区隔”观点认为,青年的工作经验不足、技术不成熟、工作不稳定,因此雇主偏好雇用成年人;亦认为青年由于尚未承担家计责任,比较容易对工作感到不满而自愿离职,容易失业却也容易重新返回就业市场。[3]经济学的“寻职逛街”(Job Shopping)理论,同样认为青年处于有限理性的情况下,容易因为工作机会信息不足,导致寻职选择错误而主动离职,当累积足够经验后,青年离职率就会自然下降(Johnson, 1978)。[4]

二是调解组织方面的问题。虽然,从机构建制和人员配置方面看,我国各级调解组织机构设置是很健全的,人员配置是比较充足的。但是,从专业素质和调解能力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的运行,要求人民调解员完全按照诉讼程序的标准开展调解活动,按照诉讼案件的标准制作调解笔录、收集各类资料和证据,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起草调解协议,对于法律专业素养不足的人民调解员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在人员配备、素质培养等方面花大力气。

当前青年的失业是自愿性的,抑或非自愿性的?根据台湾地区“行政院主计总处”2017年的人力运用调查报告[5],自愿性失业者(有工作机会但未就业者)高达34.27%(见表2)。但进一步分析,却难以解释待遇太低、远景不佳等劳动市场风险与生涯发展困境何以成为青年自愿性失业的主因。

表 2 2017年 15-24岁青年失业主因 (%)

针对青年就业选择的困境,如何发展学校到职场的学用合一就业转衔政策,参考OECD国家的做法,可以有以下三方面思考:[25]

如前所述,“行政院劳动部”(2017)的调查显示,青年劳工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以“提供就业服务及信息”为最高, 其次依序为“办理专业技能训练”“办理征才活动”“结合学校办理在学青年职场见习”“提供面试技巧及产业趋势等研习课程” “办理毕业青年职场见习”“提供创业贷款”“提供创业信息及课程辅导”。[24]换言之,当前产业环境日新月异,其变化远远高于学校教育响应的速度。从上述结果看,青年就业的信息不足、技能培育、职业媒合、职场体验、创业辅导仍是政府未来青年就业政策中必须回应的青年真实需求。

另外,“行政院劳动部”(2017)分析青年劳工初入职场寻职历程及就业经验,结果显示:(1)有54.1%的青年劳工初次寻职前做过准备,准备的方式以增加打工经验(28.6%)为最高,考取专业证照(25.2%)居次,进行职业兴趣分析的占21.3%。相比较来看,有45.9%的受访者并没有做准备;(2)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青年劳工进入职场的时间普遍延后,初次就业平均年龄为 21.7 岁;(3)青年劳工初次就业的平均寻职时间为2个月,寻职超过半年者占5.7%;(4)青年劳工找到第一份工作前的主要活动以“一直在找工作”者最多,占38.0%;“毕业即找到工作”者占28.2%,居次;“赋闲在家”者占22.1%;(5)有51.1%的青年劳工初次寻职曾遭遇困难,主要原因为“经历不足”(30.1%)、 “不知道自己适合做哪方面工作”(28.8%),第三是“技能不足”(19.1%), 随后是“求职面试技巧不足或不会写履历”(16.6%)。[9]综合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几种现象: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初次寻职时间的延后,青年进入职场前准备不足,初次寻职成功率低,高比例青少年赋闲在家,等。

三、当前青年失业之政策应对及效果

(一)青年就业促进政策

面对青年失业问题,行政部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与项目。根据台湾地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2012)规划的“协助青年就业接轨方案”,[10]为促进青年职涯发展,协助青年与职场接轨,以“协助职涯探索”“增进职场体验”“加强就业媒合服务”“提供创业服务”“培训后转介就业”及“长期失业青年就业促进服务”为面向,推动下列各项计划。

1.青年就业促进计划

(1)协助职涯探索。透过学校、民间及政府机关之多样化管道,协助青年进行职涯探索,并建立职涯发展观念。计划包括:校外实习、大专校院“最后一里”就业学程、提升国高中职学生就业准备力计划、国中毕业未升学未就业青少年职能培训辅导计划、产业与职涯校园讲座、职涯咨询服务、原住民族青年职涯发展计划、应届毕业经济弱势家庭青年就业准备计划、农村再生培根计划。

(2)增进职场实务体验。提供在学青年各种职场体验的管道,透过与职场接触,探索职业兴趣,增加职场实务经验,提升就业力。计划包括:产学携手合作计划、建教合作班、实用技能学程、产业特殊需求专班、职场学习及再适应计划、大专生公共部门见习计划、青年暑期社区工读计划、青年海外实习计划、大专校院学生赴国外专业实习、青年职场体验信息平台、经济弱势青年工读计划、原住民族青年就业准备职场体验方案。

Step4Remove intermediate pointsFinish the optimization of set Oa,and express it aswhereandRegard set Oa0as set Oa.Regard point in set Oa0as the start pointin set Oa,and turn to Step 5.

(3)加强就业媒合服务。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办理各项就业促进计划,增加青年进入职场媒合管道。计划包括:毕业青年就业状况调查、大专毕业生至企业职场实习方案、大专院校校园联名网、青年就业达人班、主题就业博览会、身心障碍者多元适性就业服务计划、青年职场体验计划、退伍军人就业服务活动、原住民青年就业衔接辅导促进方案、农场见习计划。

(4)提供创业服务。提供创业知能培育、资金协助及咨询辅导,协助创业青年成功经营并发展事业。计划包括:大专毕业生创业服务计划、创业星光帮计划、微型创业凤凰贷款及创业咨询辅导计划、青年创业贷款、青年创业知能培育计划、妇女创业飞雁项目、青年创业育成计划、经济弱势家庭青年创业训练暨商品营销计划。

(5)培训后转介就业。透过各种训练机制,强化青年劳动人力素质,并于培训后协助转介就业。计划包括:创新产学研发菁英培育计划、青年人才培训深耕方案、职训中心职前训练、身心障碍者职业训练计划、原住民职业训练、青年就业赞计划、农民学院初阶训练。

在开展亲子绘乐课堂之前,我们可根据家长的职业特点、特长,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如阅读指导、情境表演、活动组织等。在家长掌握好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活动的目标、组织形式等之后,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当老师,零距离的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因家长的介入而变得丰富有趣,让幼儿获得了一次次难忘的愉快体验。

正如“行政院主计总处”(2017)的人力运用调查报告所揭示的,寻职青年未能就业的首位因素是“没有就业机会”,占全体寻职青年的65.73%,相对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时的40.51%为高,就业机会不足的结构性因素使青年面临社会排斥的失业困境。另外,有机会就业而未就业者有17.93%认为待遇太低、4.31%认为工作环境不良。[18]因此,青年失业因素真是寻职青年个人的就业准备能力不足,还是就业市场环境恶化的结构性困境?值得深思。

2.青年就业促进措施

紧接着,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动部”(2014)进一步在“促进青年就业方案(2014—2016年)”中,提出最新促进青年就业策略,包括以下层面:(1)完备职涯探索工具、精进职涯专业知能,落实职涯扎根效能;(2)培养青年共通核心职能,并规划多元、弹性、自主的训练计划,提升青年就业力及职涯转换能力;(3)协助青年积极参与职场体验,增进就业媒合机会;(4)透过产业结构调整或地方产业发展,促进青年就业;(5)建构实现青年创意、创新及创业行动辅助平台;(6)强化青年跨域流动就业之诱因,排除就业障碍;(7)待业青年就业促进服务。[11]

(二)青年就业促进政策之效果分析

通过梳理对教学与实训平台创建文献,许多专家就平台建设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马艳红等[21-28]分别对各种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建设进行了分析;顾开宇等[29]介绍了外语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在大学英语混合型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台湾青年通过公立就业服务机构求职比例偏低。“行政院主计总处”(2017)人力运用调查显示,在15—24岁青年运用的求职途径中,通过公立就业服务机构求职成功的比例只有1.53%,远低于“亲友师长介绍”(32.66%)、“求才广告”(30.84%)、“私立求职机构”(14.70%)。[12]

其次,近年开始出现相关青年就业促进政策成效之实证研究,例如周佳玟(2014)曾分析“大专院校办理就业学程计划”之成效,结果发现参与青年普遍认同职场体验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但认为计划执行前应再加强说明课程和职场体验的内容;其中服务产业类学员对学习评价最高,管理产业类学员评价最低,然而总体学习成果却是技术产业类学员平均数最高。值得一提的是15—19岁学员的学习成果比20—24岁学员的学习成果佳,因此研究建议从高中阶段及早推行类似的青年就业促进政策,较容易见到效果。[13]另外,萧晴惠、林国荣(2014)分析了 “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2012年起推动的“青年就业赞计划”的成效。此项目主要针对初次寻职或连续失业6个月以上的18—29岁青年,为其提供两年12万元新台币之训练学习自付额补助,透过自主训练学习后顺利就业。研究结果表明:(1)自主学习设计理念甚佳,学员满意度高;(2)自主学习观念应有相关配套措施,例如职能标准、职能地图的配合;(3)解决职能缺口,课程设计与训后实习应与企业、产业协会建立伙伴关系;(4)于课前了解学员的程度,避免能力差异过大而导致学习成果不佳;(5)解决工作态度缺口,亦可利用小组合作、工作情境模拟、压力测试提升学员的工作态度表现;(6)结合地区优势、发挥最大特色,资源均等分配、平衡区域落差。[14]

再者,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是否出现间隙?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动部”(2017)调查显示,青年劳工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以“提供就业服务及信息” 占比最高(56.7%),其次依序为“办理专业技能训练”(48.7%)、“办理征才活动”(44.8%)、“结合学校办理在学青年职场见习”(41.2%)、“提供面试技巧及产业趋势等研习课程”(37.3%)、“办理毕业青年职场见习”(36.6%)、“提供创业贷款”(32.0%)、“提供创业信息及课程辅导”(30.5%)。[15]显然,青年期待政府加强就业促进政策之力度,尤其是就业与创业信息、技能训练、工作媒合、求职技巧、职场见习机会等方面。

最后,目前的就业安全制度与就业促进服务是否存在社会排斥[注] 原文为“社会排除”,是台湾地区学术用语。现根据英文原文及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关于此专业术语的表达惯例,将“社会排除”改为“社会排斥”,下同。——编者注。 与限制?尤其是青年失业者多数为自愿失业,不符合失业给付的资格条件,导致以失业给付为核心的就业保险未能有效保护青年,反而在就业安全制度中遭到排斥。因此,青年真能透过上述各类项目实际获得劳动条件的改善及促进就业或许才是解决青年失业的关键因素,这些就业促进政策之具体成效仍然需要更多实证评估与后续观察。

四、青年就业政策的重要议题与未来发展

分析当前台湾青年失业现象,以及回顾过去青年就业促进政策,归纳起来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思考上述问题的解决路径,包括:青年初次寻职的社会排斥障碍、非典型聘雇造成青年未充分就业的困境、从学校到职场的转衔问题,以及弱势青年就业的多重困境。

(一)青年初次寻职的社会排斥障碍

首先,解构欧洲青年失业的“Yo-Yo”观点有助于了解初次寻职青年面临不同程度的转衔障碍与就业结果。李健鸿(2014)引用Quintiniand Manfredi的分析,指出欧洲青年转衔就业结果可区分为四种情形:第一种是青年从学校毕业后6个月内顺利就业的“高成就表现者”;第二种是青年在毕业后虽然有短暂就业,却容易再失业,多次进出劳动市场的“低度整合的新进者”;第三种是青年在毕业后虽然曾经短暂就业,却由于职业前景不佳或是难以适应职场竞争压力,而返回学校就学的“重回教育者”;第四种是青年在毕业后长期未能进入劳动市场就业,成为长期遗留在劳动市场之外的“落后青年”,且超过一年以上始终未能就业。[16]

其中,长期遗留在劳动市场之外的“落后青年”多半缺乏文凭,居住经济弱势或偏远郊区,可能来自少数族裔或移民家庭,是超过一年以上未就业、未参加训练也未就学的“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为何初次寻职青年会成为“遗留的落后青年”,并沦入长期失业的困境?Mac Donald 和 Marsh(2004)从“排斥性转衔”(exclusionary transition)的角度分析,青年从学校转衔到职场过程中受到机会结构不足的影响,特别是生活在经济弱势或偏远地区者,容易落入社会排斥的转衔困境,导致初次寻职青年在转衔历程中被排除在劳动市场之外而长期失业。[17]

(6)长期失业青年就业促进服务。计划包括就业启航计划、中长期失业者职前训练、强化大专以上毕业长期失业青年个案辅导、部落3H动力工程项目计划。

由此看来,现代汉语常用词中,带有借代意义的词不仅数量多,而且意义复杂,语义类型繁多。《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常用词的借代义的释义体例和方式多种多样,并不稳定统一。这不仅不利于辞书编校体例的严密规范,也会给使用者理解词义带来不便,有的还可能造成词义理解上的偏差。从辞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看,也迫切需要进一步严格修订和完善。

(二)非典型聘雇造成青年未充分就业的困境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弹性化改变劳动市场结构及雇用关系,出现新的非典型聘雇形式。台湾愈来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此类劳动形式进入职场,使得青年面对严峻的劳动条件与风险,更在弹性剥削的劳动过程中出现社会排斥的现象。蔡婷婷(2013)探究台湾青年选择从事非典型工作的考虑因素,结果发现工作动机影响其与雇主议价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的期待。受雇青年在劳资互动过程的被动角色,使其容易受到恶劣劳动条件的剥削,成为“工作贫穷者”。[19]

然而,当前的青年就业促进服务是否发挥实质效益,值得进一步检视。

劳动市场中非典型工作除了加剧青年在薪资、福利与劳动权益方面遭受到的市场排斥,更造成社会关系与个人面向的排斥。换言之,在台湾地区,普遍劳动风险较高、政府倾向资方立场以及社会对青年族群的不友善观感,都将恶化青年非典型工作者的处境,而政府目前的政策却由于执行不到位、过于专注降低失业数据等原因,成效相当有限。[20]

然而,青年非得选择终身雇用机构吗?不能追求工作迁徙变化的新鲜感吗?这个解释可能过分简化且美化当代青年的就业选择模式。Olcott(2007)曾提出,非典型雇用的“飞特族”(freeter)是个复杂的议题,同时涉及大环境以及个人选择。[21]从最新资料来看,15—24岁失业者寻职过程中没有获得工作机会之主要原因与遭遇,包括从未遇到合适的职缺(56.39%)、从未得到面谈机会或笔试未通过(14.13%)、曾有面谈机会但没被录取(28.83%)。[22]换言之,与其认为“飞特族”是青年就业的自由选择,不如说是贴近台湾现状的 “被迫选择”。弱势青年更是成为劳动产业的第二预备军。

为了解决“飞特族”缺乏机会朝向正规就业的问题,日本政府曾于2004年推动“青年独立和挑战行动计划”(Independence and Challenges Action Plan for Young People),目标为每年协助25万“飞特族”进入正规就业。执行的内容包括:(1)在公共就业安全办公室以及“单一窗口服务中心”提供青年就业的协助;(2)推动“青年就业体验计划”,希望透过短期工作体验提早认识与准备进入正规就业;(3)透过整合实务工作与课堂训练的“日式双元系统”,协助青年朝向专业性工作;(4)提供“青年自助学校”,透过工作经验来提升青年的自信心及积极性;(5)设立“地方青年协助站”整合地方支持机构的资源,提升青年的独立性。上述计划确实使得24 岁以下青年的失业率在高峰后开始趋缓。[23]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频出的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靠创新,而一切创新成果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去完成。相应地,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已经从注重传授知识,单纯强调教学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质量的提高,不单纯指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进一步获得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培育和提高[2]。

(三)从学校到职场的就业转衔问题

长期失业青年处在劳动市场弹性化的背景下,新的工作机会多数是劳动市场中低薪、低保障的边缘工作,而不是劳动条件较佳的常规工作,若想维持生计,就要面临从事低薪或高风险工作的两难选择(Kieselbach & Traiser,2002)。[7]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动部”(2014)《部分工时劳工就业实况调查报告》显示,15—24岁青年部分工时劳工以“在学”所占的比例(82.8%)最高,高比例学生兼职劳工未与雇主签立劳动契约,或面临低薪、高资遣率、职业灾害不能获得补偿等风险。[8]

仔细来看,受到劳动市场多元弹性的影响,非典型工作的样态日益复杂,就业与失业产生模糊的界线,使得“青年转衔”(youth transition)的就业历程出现欧洲学者所讨论的“Yo-Yo”现象(Walther, 2002)[6],主要原因有:(1)青年的生涯出现各种不同于传统生涯模式的去标准化(de-standardization);(2)青年在离开学校进入职场转衔成人后,仍可能回到青年阶段的可逆性(reversibility);(3)青年从学校到职场的转衔历程中面临各种劳动市场的高风险性。

(1)青年在校时确保就业服务与教育体系有更好的合作,尽速将青年从学校推介至公立就业服务机构,以降低青年失业风险。对即将毕业的青年提供早期就业辅导,求职困难的青年协助其登录求职数据库,并依据青年的个人特质与专长,给予就业媒合或职业训练;对于较难获得工作机会的青年,就业协助的重点可以考虑由“工作优先”的观点,转为“学习培训优先”。

(2)失业青年大部分是从事非典型工作(临时性工作、派遣工作与部分时间工作),使得失业青年不但不符合请领失业给付的资格,且在经济衰退,临时性工作需求减少的情况下,更易陷入贫穷。建议调整失业给付的请领时间或扩大失业给付的请领对象,并鼓励企业提供无技术或弱势青年实习、受雇的机会。

(3)协助弱势青年面对经济危机的相关措施,应强调“相互义务”(mutual obligations)。青年获得所得补助的同时,要求其参与训练、寻职或就业媒合等活动,降低对社会福利的依赖。

由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我国女性生育年龄不断推迟,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症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尽管临床上针对患者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方法提高临床妊娠率,但临床结局并不尽如人意[7-9]。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症患者诱发排卵困难,临床流产率高且妊娠率低,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不孕症的难点和热点[10-11]。

(四)弱势青年就业的多重困境

根据“行政院劳动部”(2017)的调查,59.0%的青年劳工曾更换工作,离开第一份工作的原因以“想更换工作地点”为最高(19.9%),其次为“工作无发展前景”(19.6%),“待遇及福利差”(19.4%)。[26]除了已进入劳动市场的青年之不稳定就业外,实务中发现仍有一群在社区中低度被关注的弱势青年,他们连进入劳动市场的筹码都没有,甚至被排除于竞争市场之外,值得留意。虽然政府近年办理“国中毕业未升学未就业青少年职能培训辅导计划”,针对无技能之弱势青年辅导其继续升学或经由职能培训后就业,但实际上弱势青年无法在现有服务中受益。碍于弱势家庭青年社会资本的不足,教育、文化层面的多重排斥,一旦进入劳动市场亦多聚集于劳力密集产业,就业选择性低,因此如何提高多元的劳动选择,或透过就业准备方案,提升青年的自信,[27]也是重要的课题。

五、结论与建议

在全球化、产业转型、非典型就业形式及高等教育普及的影响下,台湾青年面对严峻的劳动市场,青年失业率高于总体失业率,劳动参与率下降。许多青年虽然有工作,却面临学用落差、工作贫穷和低度就业的困境,长期寻职困难的青年逐渐退出劳动市场,对台湾整体劳动力与竞争力形成不利影响。基于台湾青年失业的现象,当前青年就业促进政策的实践问题至少涉及转衔历程的风险、社会排斥、就业形式转变以及从学校到职场的学用合一。

综观台湾地区“行政院”“促进青年就业方案(2014-2016年)”,以“协助职涯探索,强化职涯扎根功能”“增进工作技能与共通核心职能”“促进职场体验”“协助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创业服务”“协助排除就业障碍,促进就业媒合”及“待业青年就业促进服务”为目标,所推动的各项计划,显然尚未发挥实质效果。2017年期间青年失业率仍为全体平均失业率的3.17倍,这一数据表明,从学校到职场转衔(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的工作仍力有未逮,未来应关注此类青年就业政策的成效评估,并依据评估资料,发展以证据为本的实务工作(evidence-based practice)。反观亚洲国家的韩国,2009年青年失业率因全球金融风暴缘故,较 2008年上升 0.9个百分点至7.9%,在韩国政府实施“促进青年就业特别法”“青年在职训练体验计划”及“青年海外实习计划”等各项政策之努力下,自 2010 年起青年失业率缓步下降,2012年 8 月为 6.5%,较金融风暴时最高峰下降 3.3个百分点,[28]显示韩国政府各项协助青年就业措施已获成效,其成功模式值得借鉴。

给予WT与TLR4-/-小鼠大剂量LPS刺激后,血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ELISA检测结果显示:分别与各自对照组(NS组)比较,WT LPS组与TLR4-/-LPS组小鼠血清中IL-1α、IL-1β、TNF-α以及IL-18均明显增加(P<0.05)。与WT LPS组相比,TLR4-/-LPS组小鼠血清中IL-1α水平无明显差异,但IL-1β、TNF-α和IL-18水平明显低于WT LPS组(P<0.05,图5)。表明TLR4-/-主要影响IL-1β、TNF-α及IL-18的水平,对IL-1α水平影响较小。

因此,紧扣新的劳动政策主张,面对青年的失业,协助失业青年找到方向,需整合“职涯辅导”“就业媒合”“职业训练”三大体系,具体实践至少包括个别化就业咨询、初次寻职青年之长期失业津贴与辅导计划、部分工时劳动权利平等、学校到产业学用合一、强化职业媒合、多元职训、弱势青年就业辅导等项目。最后,从政策面上检视失业青年遭遇的社会排斥,弥补制度设计与服务输送的间隙;实务面上协助青年回观己身的生命经验,提升就业准备意识,培育职场适应能力,以达到青年充权与社会融入的目标。

1.以我国驻外大使馆牵头,组织和保持与东道国政治高官、著名人才的经常性联络,邀请其参加各类国企活动,尽可能通过他们的口和笔,以当地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诠释传播我们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有利于国企的话语市场。

参考文献 :

[1]“行政院主计总处”.“106年人力资源统计年报”[R].台北:“行政院主计总处”,2018.

[2]OECD. 2017 Youth Unemployment Rate[OL]. Retrieved from https://data.oecd.org/unemp/youth-unemployment-rate.htm, 2018.

[3]O’Higgins, N. Youth Un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Policy: A Global Perspective[R].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2001.

[4]Johnson, W. R. A Theory of Job Shopping[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 92(2):261-278.

[5][12][18][22]“行政院主计总处”.“106年人力运用调查报告”[R].台北:“行政院主计总处”,2017.

[6]Walther, A. Synopsis.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Transition Systems[A]. In A. Walther, & B. Stauber (Eds.), Misleading Trajectories: Integration Policies for Young Adults in Europe? [C]. Opladen: Leske & Budrich. 2002:27-42.

[7]Kieselbach, T. & Traiser, U. Long-term Unemployment and the Risk of Social Exclusion Among Young People in Europe: Recommendations for Activation Policies. Paper present at social exclusion, activation and welfare conference[OL]. Retrieved from http://www.nuff.ox.ac.uk/projects/uwwclus/papers/restrict/kieselbach.pdf. 2002.

[8]“行政院劳动部”.部分工时劳工就业实况调查报告[R].台北:“行政院劳动部”,2014.

[9][15][24][26]“行政院劳动部”.“105年15-29岁青年劳工就业状况调查”[R].台北:“行政院劳动部”,2017.

[10]“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协助青年就业接轨方案[R].台北:“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2012.

[11]“行政院劳动部”.促进青年就业方案(2014-2016年)[Z].台北:“行政院劳动部”,2014.

[13]周佳玟.我国青年就业促进政策成效之分析:以补助大专院校办理就业学程计划为例[D].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2014.

[14]萧晴惠、林国荣.青年就业赞计划执行成效评估[R].“行政院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委托研究计划,2014.

[16]李健鸿.初次寻职青年的长期失业原因、问题与对策[J].社区发展季刊,2014:146,126-137.

[17]Mac Donald, R. & Marsh, J. Missing School: Educational Engagement, Youth Transitions and Social Exclusion. Youth & Society, 2004, 36 (2): 143-162.

[19][20]蔡婷婷.从社会排除观点探讨非典型就业对台湾青年工作者的影响[D].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论文,2013.

[21]Olcott, G. Perspectives on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in Japan[J]. Pacific Affairs, 2007,80(1): 106-108.

[23]曾敏杰、赖柑羽.台湾飞特族青年就业变迁之研究[J].社区发展季刊,2014:146,94-125.

[25]“行政院经建会人力规划处”. OECD因应就业危机提出促进青年就业之建议[R].台北:“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9.

[27]胡中宜.台湾青少年工作的充权实践[J].青年研究学报,2015,18(1):129-141.

[28]徐德宇.南韩提振青年就业政策之研析[R].“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出国考察报告书,2012.

Youth Un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Promoting Policy in Taiwan

Hu Zhongyi

Abstract : Youth un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world. The total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3.76% in Taiwan,China. The rate of youth unemployment was 11.92% in 2017. This rat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Japan, Germany, Korea and U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policies toward youth unemployment in Taiwan. Some suggestions are recommended for practice: (1) Integrate career guidance, employment agencies and employment training systems. (2) Empower youth employment capability and engage social inclusion in the labor market.

Keywords : career guidance; employment service; social exclusion; unemployment; youth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947(2019)01-74-06

①[作者简介] 胡中宜,男,博士,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台湾学校社会工作协会理事长,主要研究儿童福利、青少年工作、学校社会工作。

(编辑: 赵凌云)

标签:;  ;  ;  ;  ;  ;  ;  

台湾青年失业状况与就业促进政策之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