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_中国共产党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_中国共产党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中国共产党领导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5-0007-05

毛泽东曾经指出,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并在领导文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确立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任何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最终都将在文化的发展中得到反映。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确立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曾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①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②他还对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作了科学说明,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③以此观点为指导,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邓小平更加注重文化的战略地位,把文化看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作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察,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④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化建设从党所领导的一个方面的工作上升到我们党的建设的本质层次和政治方向的高度。胡锦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06年11月,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上用三个“重要”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新的概括: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用三个“越来越”论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希望。2010年7月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再次论述文化问题,他用三个“关系”来说明文化建设的意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还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保证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需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我们的文化工作就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什么时候脱离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我们的文化工作就会迷失方向。

我们党向来十分重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从毛泽东探索新民主主义文化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一直坚持将文化建设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理所当然要肩负起领导文化建设的责任。改革开放后,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成为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党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要反对精神污染。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讲政治、讲大局,就包括重视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出: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确保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胡锦涛更是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各级党政领导要从党的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增强领导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建立和完善宣传文化工作协调机制。牢牢把握对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新闻舆论内容的终审权,对文化资产的控制权,对文化干部的任免权。各级文化部门和单位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精神产品的生产,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文化工作领导水平。根据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经验,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确保文化领导权掌握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二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思想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行。三要加强文化战线党的建设,增强文化战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确保对文化工作实施正确领导。四要建立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老祖宗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就会迷失方向。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创造性运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不断开拓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不断把文化建设推向新阶段,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如果动摇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能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和前进方向,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思想混乱,文化建设就会归于失败。在苏联,戈尔巴乔夫曾攻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造成了精神“垄断”,因而要实行“决裂”,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结果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主流文化丧失,给党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我们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利益主体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国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与本土的思想文化进行交流、碰撞和融合,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存在“边缘化”的危险。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必然会去占领。所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有阵地意识、政治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旗帜鲜明地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要贯彻“双百”方针,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使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生动活泼。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文化事业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有者。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力量,以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根本途径,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文化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建设,发展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文化的手段是通过人。一切为了人、围绕人、通过人是搞好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注重人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始终把人的问题放到突出位置,这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又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工作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文化工作中体现执政为民的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紧紧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激发创作活力,不断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作品。要充分依靠广大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心、爱护、培养文化工作队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推广,支持和鼓励群众建设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阵地,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并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衡量文化工作。

要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努力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发挥文化塑造人、提升人、培育国民精神的作用,通过寓教育于文化建设之中,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思想、培养健康的人格、塑造高尚的情操。

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把党的主张同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审美、娱乐功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五、必须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知识分子,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早在1956年,周恩来就宣布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了科学界定。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把知识分子问题作为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把知识分子视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毛泽东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⑥邓小平对知识分子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对知识分子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有过很多精辟论述。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⑦这样,邓小平就把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他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主持制定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党对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政策。江泽民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⑧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他说,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注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事业就前进、就发展;反之,就必然遭受挫折和失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能否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遵循知识创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双百”方针。其次要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鼓励知识分子进行理论创新,总结实践新经验,回答实践新问题。再次要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强、理论功底深、学术作风正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没有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不可能的。

六、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所处时代的革命和建设实际所作的科学的回答。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建设必须反映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阶段的文化建设与其所处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联,反映着时代需要,体现着时代精神,文化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针对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而提出来的。针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任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必须是民族的;针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的任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必须是科学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方面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又强调要说出新话,正因如此,他才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针对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状,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软国力,这些都是党在文化建设上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是文化反映时代性的重要方面。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更是强调要有创新精神。2006年11月,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开展文化建设应该紧扣时代特征,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七、必须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先进文化是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离开传承讲创新,只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发展民族文化就会失去根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在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成果是我们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和方针是: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今天,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建设先进文化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将民族精神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同时又以文化建设的成果丰富着民族精神。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坚持吸纳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战胜外来文化的侵袭,永葆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八、必须充分利用国外优秀文化资源

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任何民族在其发展进程中都必然要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得到长足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来进行。但对外来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同时还要注意到,外来文化必须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以“用”为基础的结合,也就是要坚持“洋为中用”的结合,这个“用”的核心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在认真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一些大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现象。随着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一些弱小的文化传统正在趋于消亡。中国文化虽然不存在生存的危机,但也受到了一些冲击,西化的现象也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要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要求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为推动世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以实现世界文化的真正多元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⑩

注释:

①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1、663-664页。

②⑤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698、618页。

④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120页。

⑧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⑩《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8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