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支持“明天太阳”的工作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_大学论文

上海高校支持“明天太阳”的工作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_大学论文

托起明天的太阳 上海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勤工助学论文,上海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明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部分高校开始实施“公费生”与“自费生”并轨的收费改革,同时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也在各高校发展起来。为了了解上海市各高校勤工助学的现状,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于1994年3月20日至4月5日间分批重点调查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纺织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在此基础上,对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1994年上海市实行“自主收费招生”改革试点的8所高校,每学年平均向学生收费1800元。1995年,各校的收费总额在1994年的基础上提高8%,热门专业近3000元。根据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的调查,以1994年物价成本为基数测算,学生缴纳占培养费用总成本25%的学费,每一城镇家庭负担一名大学生的支出是家庭年收入结余的2.8倍,农村家庭则是年收入结余的4.9倍。这样,培养一名大学生,城镇居民难以承受的比例为26%,农村家庭困难的比例在38%以上。受家庭“经济危机”的影响,高校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贫困生,贫困学生因家境贫寒缴不起学杂费中途辍学的现象已出现。

为了克服这种现象,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各高校在建立新的收费制度的同时,建立了与人才培养计划相配套的专项奖学金、贷学金以及奖学金制度。这些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终因困难学生多,且贫困状况严重而成效不大。可以说,上海高校勤工助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上海市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

1994年6月28日,上海襄阳公园举办大学生勤工助学应聘会,3万多名学生蜂涌而至,竞争83个单位提供的3000余岗位,拉开了上海高校勤工助学的序幕。自此,勤工助学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开展起来。上海各高校以中央和上海市政府拨款为基础建立了勤工助学基金,并建立相应的机构为贫困生安排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

(一)勤工助学:扶贫与培养素质的双重效应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以自立成才为目的的有偿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是学校、社会保障学生的一项重要手段。现有的勤工助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智力型和劳务型。勤工助学还有二个层次的功能。从浅层次来看,勤工助学可理解为“急功近利”式的扶贫。勤工助学所获的报酬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部分经济来源,减轻了家庭负担。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家教中心1994年至今已为同学提供285次家教机会,参加家教的学生每月收入在150元以上,所有学生累计收入金额达43万元。钟点服务公司提供了1000人次以上的临时性工作,有关机构还在校内外固定设置了958个工作岗位。学校53.5%的贫困生有了工作,得到了资助,1790名贫困学生没有一个因经济原因而提出退学。

从深层次看,勤工助学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勤工助学并非纯粹的经济行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可以广交朋友,了解世情,并且深入经济建设的实际,多角度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积累感性知识,补充学校所学的不足。

勤工助学还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不少学生没有参加勤工助学前,花钱大手大脚,无计划无节制地追求高消费;参加了勤工助学,方明白钱来之不易,改变了往昔胡乱挥霍的习惯。

勤工助学对培养大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也有积极的意义。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有偿劳动服务,应该进质量、讲效益,全身心投入。通过勤工助学,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职业道德,更变不正确的观念,并使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综合勤工助学的各方面功效,勤工助学的确是大学生与社会实践联系的纽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契合点,是了解国情民意的最佳形式之一。

(二)勤工助学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勤工助学从开始起就被纳入学校的管理范围。根据调查和统计,在上海市46所高校中已有43所设立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从总体上而言,勤工助学的管理模式是以老师指导经营发展,学生自我管理服务的方式为主。现以同济大学、上海交大的管理模式为重点比较分析。

1.同济大学勤工助学管理模式

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农学院等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模式较为接近。其特点:机构分工明确,管理层次以及网络清晰,办事效率高。同济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设在校团委内,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生组织机构,由文秘部、劳务部等六个部门组成。各个部门相对独立,同时又加强联系,对重大事情共同讨论并民主决策。

上述几所高校勤工助学的内容是根据学校专业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工作,这种与专业相结合的勤工助学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学专业在实践中又能得到真正的演练,学生毕业后,在岗位竞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学校勤工助学的载体不够,内容局限于小范围内,常常碰车“互相残杀”。这种类型的勤工助学应在强调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设法开拓更多更广的勤工助学的渠道。

2.上海交大勤工助学模式

上海交大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分支繁多,在校部之下设立了许多分支机构,其优势是分工精细,信息来源多,参与者众。但又因本部与分部的校区相对独立且相隔较远,致使机构重复设置,权力相对分散,分支机构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领导与协调管理。

勤工助学的内容是与校产企业挂钩“联姻”,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经营。这种“联姻”模式颇有新意,也颇为成功。一方面校产企业提供了不少勤工助学的岗位,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实际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企业亦利用了大学生这一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发展业务,并利用大学生的智力、素质优势开发新产品。

二、上海市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认同中的唯利倾向

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采取了认可、支持、理解的态度,但是不少单位把学生等同于“民工”、“打工仔”、“打工妹”,并视之为一种单纯劳动力,没有营造出勤工助学的良好外部条件。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利用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进行欺骗敲诈活动。亦有极个别单位利用合同的缺陷玩弄学生,有的以不正当理由克扣或拒付学生应得的报酬,甚而还出现过用人单位殴打学生的犯法现象。社会上还有不少有名无实的中介所,蒙骗不明真相上门求“职”的学生。

(二)校内外岗位匮乏

据上海市教委最近的调查统计,高校学生中要求或有意参加校内外勤工助学的已达97%,近期内需急切参加的也近64%。然而,勤工助学却面临种种困难,无法满足众学生的要求。

首先,对勤工助学的经费投入不足。本来高校的经费已相当紧张,分流到勤工助学的经费更是杯水车薪。如何筹集勤工助学基金并使之良性循环,确实值得各高校有关方面考虑和深思,并加以解决。

其次,学校内外勤工助学的岗位拓展不力。如中国纺织大学,登记在册的勤工助学岗位只有3个,参加人数为32名;上海水产学院勤工助学岗位24个,参加人数117名。

第三,勤工助学在社会上的发展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是外来民工、下岗待业人员众多,上海这两项人员的总数超过150万。上海低级劳务市场人满为患,不利于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和竞争。

(三)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大学生对参加勤工助学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

第一,学生将“勤工”与“助学”人为隔裂,甚至“勤工误学”。在校园打工族中,为打工而打工,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分散学习注意力的为数不少。他们“勤工助烟”、“勤工助吃”、“勤工助玩”,违背了“勤工”的本意和初衷。同时,一些贫困学生,虽然把挣来的钱用在助学上,但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而“勤工”则占用了他们许多的学习时间。勤工助学为的是解决两个问题,即“勤工”要“为学”,“勤工”要“利学”。所谓“为学”,就要把“勤工”目标界定在“学”上,所谓“利学”就是一个“度”的问题,须适时适度,不影响学习。

第二,学生勤工助学需求期望失实。从社会角度来说,由于不少聘用单位因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与大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在吸纳学生勤工助学时,一般局限于临时雇用的短期行为,很少将学生真正培训上岗,只是用其所能用。

从学生角度来说,应端正勤工助学的态度,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如果在选择勤工助学岗位时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拈轻怕重,并且很少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形象,影响勤工助学岗位的拓展。比如上海农学院的学生们,联合成立了实践技能试点班,组建“股份实业公司”,从制定计划、筹集资金、划分田地、种植到上市销售一条龙,全都由学生自己来,自己适合哪个岗位就在哪个岗位工作,优化组合突出了学生的整体优势,走出了勤工助学的新路子。

第三,学生勤工助学缺乏“职业道德”,不讲“勤工”质量。有少数同学在勤工助学时移花接木,见利忘义。这既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又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

学生忽视“职业道德”为所欲为,一是因为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功利性,没有养成良好的人格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对自己、对社会不负责任。二是没有约束机制,没有后顾之忧,任何奖罚条例都无法可依。学校、社会应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和组织。

(四)勤工助学管理和组织上的无序

高校勤工助学活动虽然发展很快,但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力度还不够,管理措施还不完善。一方面学校对有组织、有计划的勤工助学,没有相应的考核、奖罚措施。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自由打工,持放任态度,不能切实维护学生应有的利益。

三、发展高校勤工助学的对策

(一)建立中介机构与“监控”中心

中介机构在勤工助学中的作用如桥梁在交通上的作用,它联结的是供需双方。

建立发育完善、运行高效的中介机构,首先应对现有的中介机构进行资格审查,不合法的应取缔,不合理的要整顿。在全市性中介机构之下,各高校也可设立相应的中介分支机构,从而把勤工助学的需求信息,从各渠道汇入中介机构,再分流至分支机构,为供需双方服务。在此过程中,中介所必需切实了解供需双方的具体要求,避免双方的盲目结合。

高校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还可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应考察前来寻求合作的单位的信誉,对其提供的工作岗位提出要求。“监控”中心应在适合大学生涉足的领域中选择效果最佳,对学生发展最有益的工作岗位,使“勤工”最终得以“助学”。“监控”中心还应制订相应的制度与措施,以避免大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功利主义倾向。另外,“监控”中心还应设立一个投诉接待站,接待投诉,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调解。

(二)拓展岗位

多层次拓展岗位将对勤工助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畅通信息渠道,进行资源共享。目前,上海已有43所高校的团委、学生会建立了社会实践部或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加之各校的实践部互不联系,单兵作战,因此,他们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机会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上海高校之间应形成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2.拓宽勤工助学载体。从校内的载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机关各行政部门的文秘工作;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和资料整理工作;三是后勤部门提供的如宿舍、食堂、绿化等助学岗位;四是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的工作。校外的载体则主要有商务、家教、文秘和劳务等。

(三)建立有效的勤工助学指导培训中心

指导培训中心的主要工作: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勤工与助学的关系。中心应指导学生掌握勤工助学的适度,在勤工助学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协调处理勤工助学的工作量和时间,从而使勤工真正达到助学的目的。

2.在勤工助学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训应着重于大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道德素质,这不仅有助于勤工助学的发展,而且对学生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也有作用。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基本技术、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培养。参加勤工助学是需要一定的基本技术的,如文秘工作,免不了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推销商品,需要很强的口才与社交能力。这些技能的培养,是发展勤工助学的基础。

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弹性学分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大学生“半工半读”、“读中有工”、“工中有读”成为可能。在结束此文的时刻,我真诚地希望上海乃至全国各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健康、蓬勃、有力地发展。

标签:;  ;  ;  

上海高校支持“明天太阳”的工作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