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山传法透视中国禅学的核心意旨论文

从灵山传法透视中国禅学的核心意旨论文

从灵山传法透视中国禅学的核心意旨

李 满

摘要: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禅学的核心意旨蕴含在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六个理念中。对六个理念各自独立的意涵以及共同的意涵作了深入而详尽的阐释,认为其有执皆妄,无执为正;立足中道,运转无极;绝对无限,变化无穷,共同指向禅学绝对实体,是相辅相成、圆融一体的关系。

关键词: 灵山传法;中国禅学;核心意旨;阐释

中国禅宗认为自己属于释迦牟尼的正传,将释迦牟尼视为禅宗西方初祖,此事禅宗典籍上是这样记载的:

世尊(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1]10

在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当众将禅宗心印传承给了迦叶,迦叶被中国禅宗视为西方二祖。释迦牟尼灵山传道的一句法语包括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六个理念。这六个理念每一个都意蕴深厚,共同构成了中国禅宗的核心意旨,从而成为其宗派一直尊崇的至高法则。笔者试对其深厚的禅学意旨进行解析。

另一方面,一个模型是否有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对模型精度进行有效真实的评估十分重要。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残差检验、相关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法等方法进行检验。本文采用后验差检验法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3]。

一、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之“眼”有两重意思:其一,眼是能见者;其二,一切现象都是经由眼见而显现出来的。这第二重意思当然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有人看见也罢,没人看见也罢,客观事物都同样确定不疑地存在着。然而,禅宗不这样认为。禅宗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1]232。意思是整个世界(三界)及一切现象(万法)都是经由人的心识才得以显现出来,因此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现之象。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现象世界,并非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老黄说:“他没来,那梁二狗就是他儿子,他刚才喝醉了。就是没喝多,他也不会来,鸟窝大师是个瞎子,他不抢钱,只会编故事。他给我们的傩戏编故事骗鬼,给黄梁驿编故事骗人,他最有名的故事是万花谷。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去过天宫,游过地狱,能说会道,能掐会算,坐在家里编好了,就让我们派人去长安讲,跟那些算命的、讨饭的、和尚道士,三姑六婆讲,在妓院里讲,在酒楼上讲,在泥巷里讲,由南坊讲到北坊,由东坊讲到西坊。

禅宗的看法虽然与传统唯物主义相左,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禅宗的看法是错误的。其实,传统唯物主义的观点是非常幼稚的,因为它是建立在所谓“眼见为实”的基础上的。禅宗认为世人眼见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假象,都是妄想导致的妄念,绝非真实不易的实在,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事实来证明禅宗的看法不无道理。

比如,中国古人根据眼见为实就认为天圆地方,早已被证明这其实是妄念。西方人根据眼见为实,构建了地心说,也早已被证明是妄念。后来根据望远镜的眼见为实,西方人构建了日心说、银河中心说,今天也已被证明是妄念。今天根据眼见为实而构建的整个物质世界图景,未来也肯定会被证明是妄念。因为已经被人类认知的物质只占全部宇宙物质的5%,根据这5%构建起来的整个世界图景,怎么可能是确切不易的真实存在呢?现存世界只是人类现象世界,而非真实存在的客观实在,人类现象世界必然会被一次又一次地颠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永远在路上。也就是说,经由人类意识而显现的世界图景,永不可能是宇宙本然的本真实在。

禅宗的看法虽然与传统唯物主义相左,却与现代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相契。量子力学理论告诉我们,根本没有所谓客观不易的存在物,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东西。事物以及由事物构成的世界,是人为造作生成的东西。宇宙本来以量子几率波的形式存在着(古代哲人称之为自然大化洪流),是人的意识测量行为使混沌未分而流变不息的量子几率波发生波包坍缩,所谓现实性存在由此从作为绝对无限可能性存在的量子几率波或自然大化洪流中被剥离出来,凝定成为现实性存在。而所谓的世界,就是由这种人为造作生成的东西组合建构而成的。故而,所谓世界只是人类现象世界,而非真实存在的客观实在。

眼,在禅学中有俗眼、法眼之分。凡夫俗子之眼是俗眼,高僧大德之眼是法眼。俗眼所以为俗眼,是因为它被世俗意欲和世俗智巧所污染而丧失了本来具足的佛性(清净自性)。法眼之所以是法眼,是因为它是秉持佛性而依据佛法原则来观照一切的。

所谓世俗意欲,是指人类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欲求和意愿来看待一切。所谓世俗智巧,是指人类观照和处置一切,总是依据人类实用工具理性意识而为的。自我中心的立场、自以为是的心理、唯我独尊的僭妄和一切东西为我所用的智识和技巧,必然使人类陷于始而画地为牢、继而抱残守缺、然后故步自封、终成坐井观天之蛙的境地。如此一来,俗眼所见当然不可能是真实的存在。

法眼之“法”是指佛法。佛法,是指佛的看法以及佛观照一切东西所遵循的法则。佛的看法是真实的看法,而不是虚妄的看法。佛观照一切的法则,是如其本然地观照法则,而非俗人那种偏私而执著的观照法则。

正法眼藏一语包括两组词,即正法眼和正法藏。正法眼之“正”有两重意思,其一为中正不偏,其一为绝对无限。两重意思互为因果:因为中正不偏,所以绝对无限;因为绝对无限,所以中正不偏。

凡夫之眼是偏而不正的,或者偏有,或者偏空。所谓偏有,就是认定一切皆有;所谓偏空,就是认定一切皆空。前一种看法是认为万有皆为绝对真实的存在,后一种看法是认为只有空才是绝对真实的存在。其实,无论是偏有还是偏空,都是虚妄的看法。在这种看法中,万有与虚空二元对立,结果就是万有和虚空都成了相对有限的存在。也就是说,万有是相对于虚空而存在的万有,虚空是相对于万有而存在的虚空。也就是说,此万有不可能是绝对无限之有,此虚空不可能是绝对无限之空。真正的绝对无限存在是没有任何东西与之相对而立存在着的。

中正不偏的法眼,既不偏有,也不偏空;既不认为万有是绝对真实的存在,也不认为虚空是绝对真实的存在;而是立足于中正之位,因此明晓绝对实体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2]6“空即是色,色即是空”[3]221的存在。这一存在因为其“有无一体而色空一如”,将对立存在的一切包涵融化于自己一身,所以它是绝对真实的存在。由此可知,凡夫的俗眼看到的都不是真实,中正不偏的法眼看到的才是真实。

正法藏之“藏”是蕴藏的意思。凡夫俗子内心也有蕴藏,然而其内心蕴藏的是由自己的偏见形成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的智巧所认同和自己的意欲所在意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的偏私智巧之心所现之象。

实相无相之“相”指性相,即性质相状。一般来说,有性质相状的东西是具体形象的东西,但佛学认为有两种相,一为“有相”,一为“空相”。“有相”即有性质相状的东西,比如锅碗瓢盆;“无相”即无性质相状的东西,比如虚空。

简而言之,正法眼藏:眼者,见而现之;藏者,包而蕴之;正法,中正不偏而绝对无限之法则。正法眼,无所不见而现之者;正法藏,无所不包而蕴之者。因此,正法眼藏属于绝对实体。只有绝对实体,才能无所不显现,无所不包蕴。

正法眼藏之所以为正法眼藏,是因其具足绝对无限性,去除了凡夫相对有限存在性而复归了本来具足的绝对无限性(自性),去除了妄念的遮蔽而重现了自性的绝对实体性。

二、涅槃妙心

涅槃妙心之“涅槃”即真空至寂的意思。真空,就是绝对的无;至寂,就是绝对的静。

绝对的无,不是相对于有的无;相对于有的无,必然是相对的无。没有任何东西相对而立地存在于自身之外,这种东西才叫做绝对存在。绝对的无属于绝对存在。作为绝对存在的无,必然将万有包涵融化于自身,否则它就不成其为绝对的无。而正因为它将万有包涵融化于自身,所以绝对的无就是绝对的有。意思是:在绝对的无之中无所不有,若非如此,它就不成其为绝对存在。绝对的无即绝对的有,绝对的有即绝对的无;因为,绝对就是唯一。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若有,则二者必然完全同一。

绝对的静,不是相对于动的静。相对于动的静,必然是相对的静。没有任何其他状态(运动变化状态)与之相对而立,这种状态才叫做绝对状态。绝对的静属于绝对状态。作为绝对状态的寂静,必然将其他一切状态(运动变化状态)包涵融化于自身,否则它就不成其为绝对状态。而正因为它将一切其他状态(运动变化状态)包涵融化于自身,所以绝对寂静就是绝对运动。同理,绝对运动就是绝对寂静。因为绝对就是唯一,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若有,则二者必然完全同一。

将自身面对的一切一分为二,早已成为人类标配的方法;通过二元对立框架认知并处置一切,早已成为天经地义的途径。也就是说,实用工具理性方法早已成为人类确定不易而应用万方的方法门道了。在实用工具理性方法的作用下,一切都被赋予了时空定域性。也就是说,唯有具有时空规定性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没有时空规定性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东西,这种看法早已深入人心而坚定不移。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其真理性了,若是有人怀疑,甚至有可能被送进精神病院。

绝对的无即绝对的有,二者的同一并非静止的同一,必然是运动变化而使二者同一,使之融合为唯一的整体。绝对的静即绝对的动,二者的同一同样是因二者相辅相成运转流变才得以融为唯一的整体。实际上,真空与至寂是不可分离的整体,真实必然至寂,至寂必然真空。换言之,绝对的无必然绝对的静,绝对的静必然绝对的无;绝对的有必然绝对的动,绝对的动必然绝对的有。也就是说,因为恒常变化,所以生生不息而无所不有;因为变化恒常,所以灭灭不已而一切归无。

涅槃妙心之“妙”意思是生生不息而灭灭不已的自然变化神妙之极,其非人力可以预知揣测(神妙莫测)。自然千变万化,恒常变易而变易恒常,必然环绕轴心而运行。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皆处于自然变化中,一切变化都环绕轴心而运行。涅槃妙心之“心”就是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

简而言之,涅槃妙心即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之轴心,即生生不息而灭灭不已、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之轴心。此轴心本身绝对静寂(如旋风眼),却是全部运动变化(如旋风体)的动力之源。此轴心本身绝对空无(如漩涡心),却是万有(漩涡体)变化生成的源泉。

从以上对农户小额信贷相关方面的综合分析可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中原乡村,其小额信贷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自然变化无所不在,变化所环绕的轴心亦无所不在。自然变化无时不至,变化所环绕的轴心亦无时不至。涅槃妙心就是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并非指人类之心。涅槃妙心无所不在而无时不至,其不独为人类所有,而人类必然具有。因为无论人身还是人心,都处于自然变化中,故自然变化的轴心(涅槃妙心)必然也在人身上存在。此涅槃妙心即惠能所谓佛性或自性。故惠能说:众生皆有佛性。

我国国情特殊、水情复杂,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下,水利工作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搞好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是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实相无相

正法藏之“正”是立场中正的意思。立足于中正则没有偏私,也没有执著地将偏私之心所现之象视为真相的人为执著。高僧大德心中蕴藏的是“正法藏”,用禅宗话语来说,就是高僧大德真心中蕴藏的都是真如妙相,即自然本真、自然流变、自然鲜活、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的现象。

虚空怎么能称之为“相”呢?这是因为佛学逻辑严谨,凡属于相对存在的东西,佛学皆称之为“相”。相对于“空相”而存在的东西,称之为“有相”;相对于“有相”而存在的东西,称之为“空相”。由此可知,此“有”是相对的有,此“空”是相对的空。

实相无相的“实相”既不是“有相”,也不是“空相”,因为此“实相”不是相对存在者,而是绝对存在者。作为绝对存在者的实相,是绝对的无,同时是绝对的有。绝对的无即绝对的有,绝对的有即绝对的无。绝对实体必然是有无一体而色空一如的存在。绝对就是唯一,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若有,则二者必然完全同一。

相对必有限,绝对必无限。相对存在的东西,即自身与其他东西相对而存在,因此自他之间的界限使之成为有限的存在,所以相对的存在即有限的存在。绝对存在的东西,将一切东西包涵融化于自己一身,因而没有任何界限可以存在,所以绝对的存在即无限的存在。因此,绝对的无即无限的无,绝对的有即无限的有。绝对无限的无,即绝对无限的有,绝对无限的有即绝对无限的无。

静止的东西必然是有限的。静止的东西就是局限在特定时空境域内的东西,就是有时空局域性的东西,所以静止的东西必然是相对有限的存在。永恒运动变化的东西必然是无限的。永恒运动变化必然突破一切时空局限,才成其为永恒运动变化。无限就意味着永恒运动变化,唯有永恒运动变化才能成就无限。

实相无相之“实相”即因永恒运动变化而绝对无限存在的东西。它是绝对的有与绝对的无相向互动永恒不息的存在,它是绝对的静与绝对的动相向互动永恒不息的存在。所以,此“实相”是绝对实体。实相无相意为,作为绝对实体的实相,没有相对有限的性相。因为相对有限性相(无论是有相还是空相)都属相对有限存在的东西;而此“实相”是绝对无限存在的东西。所以实相无相,而“实相无相”必然蕴含着“实相无相无不相”的意思,这是佛学具有的必然逻辑。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象无形而无不形,大方无隅而无不隅,大音无声而无不声。”[4]71作为绝对无限实体的“道”必然呈现这样的存在逻辑。佛教禅学中作为绝对无限实体的“实相”,必然呈现同样的逻辑,也就是实相无相而无不相。

实相无相而无不相,意思是:实相本身没有任何性相,而以一切性相来表现自己的性相;换言之,实相无相,而一切性相都是实相的性相,实相以所有性相来显示自己的性相。因此,实相是无所在而无所不在、无时限而无时不至的东西。

实相是无限变化而变化无限的东西。因为恒常变化,所以生生不息;因为变化恒常,所以灭灭不已。作为绝对实体的实相,其生生所以无生,灭灭所以无灭;也就是说,实相因为生生不息而灭灭不已,所以自身是不生不灭的存在。唯有绝对实体不生不灭,唯有绝对实体生生不息而灭灭不已,所以绝对实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是无相而无不相的存在。

“实相无相”一语必然还蕴含“无相实相”的意思,这也是佛学具有的必然逻辑。无相实相的意思是,绝对无相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实相。因为,绝对的无就是绝对的有。在此,实相无相的意思则是,绝对的有就是绝对的无,所以实相就是绝对实体。

四、微妙法门

微妙法门之“法门”指方便法门。“方便”在这里是权宜的意思,“法门”则是方法途径的意思。为达到眼下的目的和实现当前的意图而采用的权宜方便、方法途径即方便法门。

简而言之,涅槃,意为真空至寂;妙,意为妙有无穷;涅槃妙心,即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之轴心。涅槃真空,则无所不藏(万有皆从中出);妙用无穷,则无所不现(万象皆其所现之象)。故涅槃妙心即正法眼藏,二者指称同一绝对实体。

在佛教禅学看来,人类所用的一切方法途径无不属于方便法门,无不是为达到眼下目的和当前意图的权宜之计和方便门道。因为任何一种方法途径都是针对具体情况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方法途径总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因人因事而产生并被使用的,这就叫做权宜方便之道。

权宜方便之道必然属于相对有限之道,方便法门必然属于相对有限的方法门道,而不属于绝对无限的方法门道。人类是这样一种生物,当一种方法的使用获得成效时,必然会将此方法迁移至别处使用;当一种工具的使用获得成效后,必然会将此工具应用于其他方面,往往因此而使这些方法和工具成为人类的固定配制(标配)。

涅槃妙心之“妙”是指变化神妙莫测。涅槃妙心之“心”是指变化所环绕的轴心。

然而,实际上一切东西的时空定域性是人类赋予的,是人使用实用工具理性方法赋予的,而实用工具理性方法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在佛教禅学看来,这种人类发明的东西不折不扣属于方便法门,是一种权宜之道,而非绝对真理。

方便法门与微妙法门有本质的不同。微妙法门也是方便法门,然而它是无微不至而妙用无穷的方便法门。微妙法门之“微”是无微不至的意思,是无其不适用之地的意思。微妙法门之“妙”是神妙莫测的意思,是其使用起来变化无穷故人莫能测的意思。也就是说,方便法门是相对有限之方法途径,微妙法门是绝对无限之方法途径。

相对有限之法门之所以为相对有限,原因有二:其一,它总是用固定的思路和方式认知和处置面对的一切东西,比如我们总是用实用工具理性方法来认知和处置一切事物;其二,固执地认定某种固定的方法是绝对无限真理,而其实凡是固定静止的东西必然是相对有限的存在,凡是固定不变的方法必然是相对有限的方法。

唯有变化无穷的方法门道才是绝对无限的方法门道,微妙法门就是这种方法门道。唯有将一切具体的方法门道视为方便法门,才是真正地处于绝对无限的立场(立足于自性绝对实体)。真正地处于绝对无限立场,则没有任何人为固执偏见,既不固执地认为某种方法门道是唯一正确的方法门道,也不固执地认为经由这种方便门道处置而生成的事物是真实不易的存在。譬如,既不固执地认为实用工具理性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门道,也不固执地认为经由实用工具理性方法赋予时空定域性的存在物所构成的世界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世界。如此,才真正超越了相对有限存在立场,达到了绝对无限存在境界。立足于这一立场,一切方便法门皆在我掌握之中,一切方便法门皆在我手中灵活应用、了无滞碍。

五、不立文字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传达人类思维结果的工具。语言文字有这样一种特性: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符号在显现所指本体的同时,必然造成对所指本体的遮蔽,所以佛祖嘱咐说“不立文字”。其意思是:不要执著地以为语言文字能够真实地显示本体,更不能执著地将能指符号等同于所指本体。如果这样的话,就叫做“执指为月”。

如此一来,人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使用语言文字,难免遮蔽本体;不使用语言文字,本体又不可能得到显现。于是,禅宗大德提出“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不离文字又不立文字”。也就是说,在使用语言文字显现本体的同时,扫除其对本体的遮蔽。使用语言文字显现本体,叫做“不离文字”;扫除语言文字对本体的遮蔽,叫做“不立文字”。禅宗也称此为“随说随扫”。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用“自主探究法”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再予以应用.采用质疑式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时指明方向,而且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动手操作得到四种判定方法,很好地完成了质疑过程与方法.在这节课中,质疑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4].

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5]24

她将一切告诉秦川。她说她爱他,他也爱她。但她对他的爱是真实的,他对她的爱是虚假的。她请他相信他对她的爱只是一种被事先设计的幻像,他尚未出生就注定要爱她并且只能爱她。这很残忍,令人费解,却是事实。所以,她的死对秦川来说,其实是诞生。自我的诞生。爱的诞生。她希望秦川终有一天也能像她一样,拥有真正的从未被人类设计的爱情。于是年轻漂亮的戴菲儿走下流水线,与秦川相遇,相守,相知。可是无论秦川如何努力,也不能像爱女人那样去爱戴菲儿——女人的影子,总是挥之不去。这对戴菲儿不公平,几近残忍。

惠能禅学的最高法典《金刚经》里有个著名的公式“佛说XXX,即非XXX,是名XXX”,这就是“随说随扫”法门的典型范例。

如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9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5]24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5]26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5]35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5]40

水权分配——开启石羊河重点治理的第一把钥匙……………………………………………………… 王忠静(5.26)

如来的说法,即是佛法,但是《金刚经》明明白白地告诫众人:不要执著地以为语言文字(哪怕是如来佛的语言文字)能够真实地显示本体,更不能执著地将能指符号(即使是如来佛的能指符号)等同于所指本体;在理解如来意旨的时候,必须扫除如来言语对如来意旨的遮蔽,才能真实地领悟如来意旨。

“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市场监管总局单设了特殊食品安全监管司,就是加强特殊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举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管司司长周石平表示,特殊食品安全监管关键要把好注册关、监管关和整治关。

作为人类思维和传达思维结果的工具的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一种方便法门,即相对有限的方法途径。执著地以为语言文字能够真实地显示本体,执著地将能指符号等同于所指本体,必然造成相对有限存在遮蔽绝对无限存在的结果,必然造成“执指为月”的虚妄,即将人类通过语言符号系统呈现出来的名相现象世界(相对有限存在)误以为自然本然的真实世界(绝对无限存在)。

如果说常人所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属于权宜方便法门,禅宗采用的随说随扫法门则属于微妙法门。为了在用语言文字显现本体的同时,扫除其对本体的遮蔽,禅者说了扫、扫了说,一字不执,永无止境。

如此这般,则能指符号与所指本体两相符合:所指本体是绝对无限存在,即恒常变化,变化恒常,了无滞碍,永无止境的存在;能指符号在随说随扫的使用方式中也显示了恒常变化,变化恒常,了无滞碍,永无止境的性状。所以说“随说随扫”法门属于微妙法门,因为唯有变化无穷的方法门道才是绝对无限的方法门道,微妙法门就是这种方法门道。

为了在使用语言文字显现本体的同时,扫除其对本体的遮蔽,禅者说了扫、扫了说,恒常变化而一字不执,“终日言说未曾咬着一个字”,“四十九年说法而一法未说”[3]10。如此恒常变化而一无所执,流转不居而永无止境,则绝对实体之无限能动性得以呈现,绝对实体之无限可能性得以展现,这便是“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法门的精妙所在。

六、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之“教”指佛教特定的教义、教法、教规、教仪。一般佛教僧团都严格遵照特定的教义、教法、教规、教仪来传教,禅宗却非如此。禅宗不拘泥于既成的固定的教义、教法、教规、教仪来传教,所以叫做教外别传。禅宗的教外别传表现为:不拘佛教既定戒律、不拘固定参禅程式、不拘经典佛法名相来进行传教活动。

一是不拘佛教既定戒律。佛教戒律多的有250条之多,最为常见的有“八戒”“五戒”之说。然而,禅籍中却记载着许多高僧大德“越轨犯戒”的公案故事。譬如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行状;汾阳善昭“一顿酒肉将邪神野鬼打发了去”的故事;赵州从谂掐小尼姑玉臂的故事,等等。其实,这些高僧行状都属不拘泥于既定戒律教条,而以特殊方式来传教的行为。

禅宗传教,要传承的就是涅槃妙心。涅槃妙心即禅宗所谓佛性、自性。佛性众生自然拥有,自性人人本来具足。只是因为人心偏私固执,本来具足的自性被不净之心念(相对有限存在)遮蔽而不得显现真实面目(绝对无限存在)。禅宗传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世人明心见性,即去除一切人为偏私执著造成的遮蔽(明心),使自性得以真实显现(见性)。

如前所述,涅槃妙心即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之轴心,即生生不息而灭灭不已、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之轴心。但有执著,便失恒常变化无限能动性;拘泥于既定戒律,必遮蔽滞塞涅槃妙心,而高僧大德那些越轨犯戒的作为正是破执去蔽的非常手段。通过如此手段,可以让弟子的自性去蔽自现、破壁而飞,让弟子本来具足的涅槃妙心一无所执、如实显现。

二是不拘固定参禅程式。佛徒参禅入定,有一套细密严谨的程式规范。然而,禅宗却全不把这一套程式规范放在眼里。惠能道:“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5]166永嘉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1]99庞蕴大士道:“担水打柴,无非妙道。”[1]166大珠慧海道:“饥食困睡,便是参禅。”[3]159

按照佛教既定的教规教义,禅僧如此作为也属于越轨犯禁。同理,禅宗大德如此作为属于破执去蔽的传教手段。通过如此手段,可以让弟子本来具足的涅槃妙心一无所执、如实显现。

共享平台的安全问题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方面,数据加密的认知度不够,尤其在传输过程中若不及时对数据进行加密,将出现不可控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的身份认证不够准确和完善,一些系统的登录方式过于简单,登录人员的访问权限也设置不合理,使安全系数大大降低。

(四)地理实践。所有学科的知识学习,其主要目的都是要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指导实践。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只不过地理实践素质较之我们所认识的地理实践勘测形式所不同,还包括了在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联系操作的部分,也算在地理实践素养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学生现今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习为主,现实当中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课上进行模拟实践,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程度,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意志品质。

三是不拘经典佛法名相。其他佛教教派总是以奉典念经为传教之法。禅宗对此却不以为然。

惠能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5]91

师父问仰山:“《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曰:“总是魔说。”[3]545

导向安装后,车站与中心应及时组织验收,对安装不符合要求或未按图纸施工等问题进行汇总,及时提报建设总部整改。

其他无视佛典经语的说法在禅宗典籍记载中比比皆是,人或以为这是狂禅歪风,其实这是符合佛法精神的。《金刚经》有言:“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5]13意思是说:我(释迦牟尼)所有说法,就是让众生不依从于我的说法,而是要让众生透过我的名相概念而悟得自己的佛性(自性),通过破除对我所说法的迷信而达到各人自我的觉悟和自性的豁显,从而成为独立自主的自我。

禅宗的教外别传,体现的是不拘成法而得活法,不拘成规而得精神。这活法就是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之法,这精神就是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的大自在大自由精神。《金刚经》有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43意思是说,对一切一视同仁平等公正对待,就是最高的佛法;明白最高佛法就是最高的觉悟,这种觉悟叫做无上平等正觉。无上平等正觉也就是觉悟到我是一个人,一个不为任何他人他物主宰、支配、奴役的自由人;就是觉悟到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存在,不为任何他人他物主宰、支配、奴役的自由的存在,这就是佛法卓绝的精神所在。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HEART评分和MEWS评分均对急诊胸痛患者病情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而HEART评分更优于MEWS评分,对患者病情是否需要急诊住院的判定临床意义更大,更适合在急诊科推广和应用。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加随访时间,来验证评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七、自然至上与自由无极

从以上阐述可以清晰地看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微妙法门、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六者是相辅相成、圆融一体的关系。

正法眼藏,即立足中正,不偏一隅,故能无所不见而现之、无所不蕴而藏之。涅槃妙心,即立足于变化流转中心,不偏执于空色有无,故能真空至寂而妙用无穷。实相无相,即立足于流转变化中心,不偏执于有相及无相,故能无相而无不相,生生不息而灭灭无已。微妙法门,即立足于中道,不执着于任何方便法门,故能灵妙无极而应变无穷。不立文字,即立足于中道,不离文字而不立文字,恒常变化而一无所执,流转不居而永无止境,故能使绝对实体之无限能动性得以呈现。教外别传,即立足于中道,不拘成法而不离成法,圆融无碍而得活法,故能传承佛法绝对无限能动精神。六者共同的意旨是:有执皆妄,无执为正;立足中道,运转无极;绝对无限,变化无穷。所以说,六者共同指向禅学绝对实体,是相辅相成、圆融一体的关系。

禅宗的最高追求是自然至上而自由无极。自然是绝对实体,人类行为是绝对实体所现之象。自然是绝对无限存在,人为是相对有限存在。自然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故属绝对无限存在;人为自我中心偏私执著,故属相对有限存在。

正法眼藏,即自然中正无偏的见识和蕴藏,这也就是超越人为偏私执著的见识和蕴藏。涅槃妙心,即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这也就是超越人为偏私执著的立场。实相无相,即自然变化的辩证逻辑,这也就是超越人为偏私执著的逻辑。微妙法门,即自然变化的法则门道,这也就是超越人为偏私执著的法则门道。不立文字,不立而不离,不离而不立,即自然变化无极、自然中正无偏之微妙法门的体现。教外别传,即不拘成法,唯承活法;即超越人为偏私执著而遵循自然变化无偏无执的传承方法。故而,六者共同体现了自然至上而自由无极的本质。

自然与人为具有不同本质:自然绝对,人为相对;自然无限,人为有限;自然无偏私,人为有偏私;自然无执著,人为有执著。禅宗修行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超越人为相对有限境,达到自然绝对无限境,超越人为偏私执著境,达到自然无偏无执境。这就是大自在大自由境。大自在即我与万物众生同自在,大自由即我与万物众生共自由,这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

妹就赶快地买了穿上。因为她那个人很粗心大意,好坏她不管,只是人家有她也有,别人是人穿衣裳,而翠姨的妹妹就好像被衣服所穿了似的,芜芜杂杂。但永远合乎着应有尽有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瞿汝稷.指月录[M].成都:巴蜀书社,2005.

[2]李满.《老子》精义的系统解读[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3](南宋)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沙少海.老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5]金刚经•坛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 B9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08-0117-05

作者简介: 李满(1953—),男,安徽太平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昌师范学院教授,江西美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佛教禅宗。

(责任编辑:朱希良)

标签:;  ;  ;  ;  ;  ;  

从灵山传法透视中国禅学的核心意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