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中若干关系的思考_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发展中若干关系的思考_经济论文

对循环经济发展中若干关系的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遵循自身的经济规律,但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筹划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只从所认识到的经济规律出发,还必须充分地认识和考虑自然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体系下,资源环境排除在发展基本要素之外,经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在认识上被分割为两个系统,由此造成两个系统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循环经济正是为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这一最大矛盾而产生的。

循环经济是从资源环境作为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经济社会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这一根本认识出发,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体系内并作为它的基本要素,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提高资源环境生产率,减少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物排放,创建一种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发展效益的新的经济发展体系与形态。

虽然目前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相同的看法,但这并不能削弱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转变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类长远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经济运行的一种模式,要使这一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这一模式与我们的经济社会体系融为一体。因此,认识循环经济的真正内涵,把握好它与经济社会体系中其他方面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本质及联系

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的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在经济社会系统内部,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手段。但在解决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资源和能量流动问题上,市场机制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因为市场机制本质上是为了处理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出现的。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手段去解决人类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不行的。

循环经济虽然是在对传统市场经济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的出现并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而是对市场经济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案。因此,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补充。在经济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通过生态理念在经济主体中的渗透和贯彻,依靠合理制度的安排,修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和环境配置方面的“失灵”,使市场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能够有机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活动之中,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够获得社会环境效益。

循环经济既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又是一种具体的经济形态。从经济模式角度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遵循生态规律。而从经济形态来说,循环经济同样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

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模式,循环经济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能脱离市场经济而存在,而需要很好地与市场经济有效地融为一体,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因此,市场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激发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强大推动力,这符合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要求。在建立经济社会系统内部的循环方面,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引导和干预,改变市场行为和运行的模式,培育一个健全的、环境得到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产业,以及市场体系,使环境和资源作为基本要素能够进入市场,与其他发展要素一样得到有效流通,借助市场的力量,促使市场的经济主体以经济为纽带,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制度的存在,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实中的市场机制实际上就是制度力量和经济规律的复合体。所以,符合经济规律的制度安排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而违反经济规律的制度安排则有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这是在处理循环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关系中必须认真和谨慎对待的。

正是因为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补充,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这样一种紧密的关系,在当前我们就必须坚持循环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并重的战略。我们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当前正处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还很强,地区差异、收入差异较大,环境和资源观念不强,这些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会造成阻碍。但同时,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下发展经济与改善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也使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所以,我们要共同推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摆脱先发国家走过的老路,尽管未来循环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这是我们实现后进赶超先进的唯一道路。

二、“循环”与“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物质的循环模式来发展经济。这一认识虽然不全面,但物质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一大特征,也是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根本所在。所以,“循环”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循环”,是要建立起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良性生态的物质循环(可称之为外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循环经济也包含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循环(可称之为内循环)。我们建立内循环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外循环。搞清了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把握好“循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首先,“循环”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应当具有经济性。“循环”都是有代价的,只有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循环”,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中具有竞争力。而只有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循环”才能够给整个经济社会系统运行带来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把发展循环经济变为简单地建立各种各样“循环”的活动,而是要实现经济地去“循环”,要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去“循环”。

判断“循环”活动的经济性,需要注意区分“循环”的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只有外部经济性而没有内部经济性的“循环”要通过制度安排,提高“循环”的内部经济性,使其达到应有的实施价值;只有内部经济性而没有外部经济性的“循环”也要通过制度的安排,达到限制它实施的目的。还有,我们在构建“循环”时,既不能破坏自然规律下的生态循环,也无需人为地去替代本应由自然界完成的生态循环。

第二,“循环”的物质流量从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看也应具有经济性。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但不是循环经济的目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是物质循环量越大越好,而是恰恰相反。无论是经济社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量,还是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量,在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都是越小越好。这不仅仅是因为任何循环流量都是有代价的,更在于当外循环流量降到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时,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以,在当前,重点抓好企业内、企业间以及整个社会内部三个层次的循环链建设,形成有效的物质再循环利用,只是从传统经济模式走向循环经济模式的第一步,也就是扭转传统经济下的物质单项流动为循环经济下的物质循环流动。而从长期发展看,循环经济还是要走向减少物质的投入、减少物质的排放,进而减少物质的循环量。

第三,“循环”活动应当渗透到经济系统的各个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循环”活动不仅仅只是生产环节,还应包括物质的流通、产品的消费等各个领域。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来说,消费方式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循环经济有别于其它经济模式的地方。仅仅从产品的生产领域着手是不可能可以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传统模式的。市场经济下是消费引导生产。如果消费的观念、消费的方式不改变,生产就必须适应消费的需要。那么“大量消费,大量生产”的模式就仍然不会改变。通过技术和管理所能解决的也就是生产环节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很难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资源效率提高。改变消费观念和方式,比仅仅从生产领域做文章还要有效,消费方式将最终决定生产方式。因此,注重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有效“循环”,是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性的重要方面。

三、在循环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一)循环经济市场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调控

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生态规律作为指导经济活动的原则。而同时,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的一种运行模式,也受到经济内在规律的约束。所以,循环经济要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协调统一于一体,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经济运行模式。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起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激发经济个体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市场机制是市场供给、价格、竞争和风险等多种市场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实践证明,这种以市场为平台建立的机制,符合经济规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被普遍应用。但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易被垄断控制的资源配置、市场不能延伸到的自然环境管理等方面,市场存在失效的现象。当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就是市场失效的注脚。弥补市场失效的最有效办法还是政府的调控。

市场从一种自由的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在政府有限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正说明了“市场”离不开“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做到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调统一,实质上就是如何把握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是通过约束、激励和调整等政策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规范、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市场成为一个有序、公平的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平台。当然,这些政策制度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才能被市场的行为主体所接受。而在循环经济中,政策制度还必须符合生态规律,才能引导市场行为主体向着循环经济的目标发展。

因此,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由政府引导与调控。但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不是政府去包办一切。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使循环经济成为与市场经济相融的有效经济运行模式。相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

就当前来说,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应主要从三个方面的政策着手:一是自然(初次)资源的合理定价;二是环境容量有偿使用的定价;三是投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政府作为社会和环境的管理者,在两个定价方面要制定好的定价机制,确定一个好的价格管理方式,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投资政策,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和有效的手段。

此外,政府还要在宣传、教育和政府自身的行为上有所作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减量化、再使用与资源化的关系

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也可称再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又称3R原则。

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紧紧围绕循环经济的唯一目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三原则在物质流的全过程中分段把关控制,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减量化”是从物质流的源头削减,是前端控制。“再使用”是在消费过程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再使用”减少消费需求的物质量,也就减少了源头的资源需求量,这与“减量化”相呼应;另一方面,“再使用”在消费领域内流通,通过延长使用寿命来挖掘产品的价值量,与“资源化”的再循环相呼应,承前继后。而“资源化”是末端控制,将有价值的物质反馈到物质流的前端或是中间,从而建立一个物质循环的通道,成为循环经济的一大表征。

根据循环经济遵循的生态经济理论,3R原则应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依次执行。这样的一种次序既是服从从前端到末端的顺序,也含有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修正的意思。因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我们的经济活动中根深蒂固,而这种模式导致不计成本地索取资源和不计后果地污染环境,是当前人类和自然环境矛盾重重的最根本原因。即使在认识到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人们在传统经济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也更多的是在环境问题上采取末端治理为主的补救方式,在资源问题上采取扩大开发能力的扩源方法来解决。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要扭转这样的思维方式,变末端治理为前端控制,改扩源增量为降耗减排,强调了以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为经济活动的第一目标。

“再使用”往往在我们发展经济的措施中不被重视,这也与传统发展模式有关。再使用虽然是过程控制,要做到“再使用”,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向前,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方面,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现代的标准模块化设计新理念,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多功能性,以及产品的维修、使用的便利性;二是向后,在消费使用方面,要逐步改变即用即弃的消费习惯,同时增强产品增值服务能力,提高“再使用”的服务水平。只有两个方面相呼应,才能够使“再使用”水平不断提高。推广“再使用”还有一个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它将推动生产优先型社会向服务优先型社会的转变,实现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过渡到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加速迈入后工业社会。“再使用”将促进产品售后增值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售后增值服务业包括产品的安装、保养、维修、改造,可以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循环经济的一个潜在特征。之所以说是潜在特征,是因为增值服务的发展还需要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建设,而这两者是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互动互促过程,逐步发展才能够形成的。

“资源化”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受到最多的关注,但“资源化”却是目前最难以把握的。其一是如前所述,在构建“循环”实施资源化时,对其经济性的判断是个难点;其二是在实施资源化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两个是效益障碍和技术障碍。效益障碍主要是由于在现有的市场结构下,初次资源的价值被人为压低,使再生资源价格在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再生资源生产内部效益难以实现,丧失生命力;技术障碍更多的是受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限制,成为发展的一大软肋。任何技术的发展都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去正确地对待。

标签:;  ;  ;  ;  ;  ;  ;  ;  ;  ;  ;  ;  

循环经济发展中若干关系的思考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