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元很难成为“亚洲美元”的支柱?_亚元论文

为什么日元很难成为“亚洲美元”的支柱?_亚元论文

日元缘何难成“亚元”中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一些亚洲金融界人士再次提出创立“亚元”的设想,以促进亚洲地区的贸易发展和金融稳定。日本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为推进日元国际化,曾接受日元汇率大幅度升值,但目前国际舆论在对“亚元”设想中,很少提及日元应起主导作用。原因何在,值得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提出“贸易立国”的战略。直到1971年12月之前,日本一直实施固定汇率,日元对美元的汇率锁定在360:1的水平上。人为的低汇率增强了日本出口的价格竞争力,其出口增长速度几乎为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成为日本迅速起飞的一个重要因素。1970年,日本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汽车、钢铁等产品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汽车出口量占据世界第三位。1971年12月,由于日美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日本将日元对美元汇率提高到306:1。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汽车和钢铁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1975年,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1980年,日本向美国出口的汽车达到了394.7万辆。1981年,尽管实施了对美欧国家的汽车出口自主限制,出口量还是达到了605万辆汽车。日美之间在钢铁、汽车、农产品等方面出现了激烈的贸易摩擦,并因此对日美之间政治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形势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美国从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逐步沦落成逆差大国。此外,政府预算也出现大量赤字。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希望靠提高利率吸引外资支撑本国经济发展。可外资的大量流入致使美元不断升值,削弱了美国出口竞争力,外贸赤字继续扩大。于是,美国指望靠美元贬值来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减少贸易赤字。

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英、法、日、德(当时为联邦德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秘密会议,决定采取联合行动,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史称“广场协议”。日本仔细权衡利弊,接受了日元升值的主张。日本政府认为,日元升值虽然对出口不利,但可以缓解日美贸易摩擦,避免由此影响两国政治关系;更重要的是,升值有利于推行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取得基轴货币的地位。当时的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日元的国际化程度远远不如德国马克。日本希望日元也能像马克一样,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基轴货币,至少成为亚洲地区的基轴货币。因为这可以减轻日本出口企业汇率风险、并能将外债转换成内债,以及提高日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日本大藏省(现改称财务省)1984年就设立了“日元国际化推进委员会”,推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日本政府逐步放宽了外汇交易限制,完善了资本交易和日元债券市场体制,使日元国际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97年,日本出口贸易中以日元结算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35.8%,进口也提高到了22.6%。日元债券的发行量一度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占到了20%。日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也一度达到了10%以上。

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建立以日元为主导的“亚洲货币基金”的设想。日本希望此举能增强日元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使日元最终成为亚洲地区的基轴货币。但是,美国表示坚决反对,认为设立“亚洲货币基金”必然要削弱国际货币基金的作用,扰乱以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为中心的国际金融秩序。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近年来,国际金融界一些人士受欧洲统一货币启发,提出亚洲各国应加强货币合作,并逐步实施亚洲国家之间的货币统合,最终设立亚洲的统一货币“亚元”。不过,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严重影响,日元国际化进程受挫,地位下降。2002年,国际债券市场上日元债券的发行量下降到了5.2%。因此,提出“亚元”设想的人士几乎没有人认为应该由日元为主导。一些学者反而认为中国的人民币将最有可能成为将来“亚元”的中坚,甚至连日本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持此意见。所以日本有关当局对推动这些人士所提出“亚元”设想并不热心。但不论亚洲经济、金融格局如何演变,日本的经济规模和日元的国际地位还都是不可小觑的因素,至少近期内中国还难同其并驾齐驱。尽管目前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受阻,但是日本还将锲而不舍为之努力。

标签:;  ;  ;  ;  ;  ;  

为什么日元很难成为“亚洲美元”的支柱?_亚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